钱锺书为什么说苏东坡差一点?

[复制链接]
无名小辈8 发表于 2023-10-26 21:52:1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聊的是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其实,之前的每一期聊的也都是严肃的问题,只是很多人可能不觉得。

钱锺书在《围城》里,写到一个人叫董斜川,他是个写旧诗的。方鸿渐刚回国的时候,跟赵辛楣、褚慎明、董斜川、苏文纨见面吃饭,董斜川谈到旧诗的时候,提了一个词:陵谷山原。陵谷山原,四个字概括了唐朝以后的十个大诗人。有人说,钱锺书这么写,是讽刺董斜川的,这是错误的看法。你要知道,钱锺书这样一个人,他是不会随随便便提出一个标准、一个说法的。你像《红楼梦》里面,曹雪芹让香菱写诗,第一首诗,哪怕再差,起码它得符合格律,押韵是不能押错的。如果香菱写的第一首诗,连格律和韵部都搞不对,这丢的是曹雪芹的人。曹雪芹写薛蟠,写贾政手底下的清客,可以让他连“二萧”和“四豪”韵都分不清楚,这是没问题的,但香菱,曹雪芹是把她当成一个学诗的胚子来写的,如果香菱犯那种错误的话,曹雪芹是要跟着丢人的。薛蟠不是诗人,所以他写“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一点问题都没有。但香菱不行。

同样的道理,在整部《围城》里面,所有正式出场的人物里,董斜川是个最懂旧诗的。如果把董斜川的旧诗写作和鉴赏水平写得很垃圾的话,丢的是钱锺书的人。所以,“陵谷山原”这种提法,应该说,相当程度上代表了钱锺书本身的一种视角。对董斜川的讽刺,尽可以在他的性格方面、为人方面,但不是要在他的专业领域去讽刺。小说刻画人物,刻画的是性格,不是人物的专业水平。

那么,董斜川说的十个人都是谁呢?陵谷山原,陵有三个:杜少陵、王广陵、梅宛陵;谷有两个:李昌谷、黄山谷;山有四个:李义山、王半山、陈后山、元遗山;而原只有一个:陈散原。我们注意到,陵谷山原,这都是地貌,陵,就是山陵;谷,就是山谷;山,就是高山;原,就是平原。恰好最牛的十个人的字号都可以用表示地貌的词串起来。有人会想:他会不会就是为了凑地貌,然后专门在名号里带有这些字的人里面选呢?一个人他的诗写得再好,名号不能跟地貌挂上钩,也只能落选,有没有这种因素?——说得好,这还真有。

江西诗派,一祖三宗四个人里面,三个人都入选了,因为三个人的字号都可以跟地貌有关,但只有一个,陈与义,落选了,因为他字去非,号简斋,不好跟地貌挂上钩,如果强行加入,有四点不好。第一,强行加入,恐怕只能叫他“陈眉山”,但这是不太合适的,因为一个人怎么称呼,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叫法,不是你说怎么叫就怎么叫;第二,提到眉山,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苏东坡,不提眉山的话,就把地貌的标准打破了;第三,如果一祖三宗都入选,反而不好体现钱锺书的去取了,整个照单全收了,那你的鉴别力又在哪里;第四,陈与义比起其他三个人,确实也差那么一点儿劲儿。所以,钱锺书就这么提。既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又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还巧妙地用地貌把他们串起来,水平非常高。所以钱锺书这绝对不是闹着玩的,他是真的在提出一个严肃的标准。只不过外在显得轻佻一些,借小说里董斜川的口吻来说,你以为他在胡说八道,实际上他是正经的,只是他不能让一群不懂行的人看出他郑重地讨论这么个大问题:唐以后的诗人谁有资格进前十这种。所以他要借小说家言讲出来。

这时候,方鸿渐就问了,他说:不能加个坡吗?——这一问很妙。方鸿渐的意思是:咱也是读过一点诗的,你说别的我不知道,你说唐以后,那苏东坡我可是知道的呀,苏东坡这种天才,难道还排不进前十吗?但我们注意他问的口吻:不能加个坡吗?——他没有直接说苏东坡。但他只要提“坡”,谁都知道这个“坡”是苏东坡,再也没有第二个坡,苏东坡虽然也可以叫苏眉山,但把他放到山底下是很不好的,一个是因为他老爹、他老弟也都是苏眉山,另一个是因为,山的区分度远远没有坡强。提“山”的话,山多了,但坡还真没几个,而叫坡又达到这个水平的,也就苏东坡一个。再加上“坡”它正好也是地貌,你说巧不巧,所以方鸿渐就自以为聪明,按捺不住这点小心思,就对董斜川讲,期待董斜川恍然大悟:噢,对对对,还有一个坡,苏东坡,一定得加进去。但是啊,方鸿渐也不傻,苏东坡这么有名的人,董斜川怎么可能会把他忘掉了呢,那么,董斜川会不会是有意让苏东坡落选的,所以方鸿渐问的时候还有点怯懦。果然,董斜川就说了:苏东坡,他差一点儿。

断定钱锺书是在讽刺董斜川的人,恐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地方,他们像方鸿渐一样,完全理解不了:什么?苏东坡还排不进前十?而且还不是历史上的前十,只是唐朝以后的前十,他都进不去?——胡闹嘛这是!他们也很难理解为什么苏东坡会落选。李白落选好像还有理由:李白、李太白、李青莲、李长庚——跟地貌挂不上边,钱锺书或者说董斜川,不是外貌协会的,是地貌协会的,不选李太白也就算了,苏东坡,妥妥一个坡字摆在这儿,地貌得不能再地貌了,你居然让他落选?

苏东坡,能不能排进前十,他的诗,能不能比得上王广陵、梅宛陵、陈后山、元遗山——这些问题我们不聊。就像我们之前不聊到底林黛玉的诗有没有陆游写得好。包括钱锺书自己怎么看苏东坡写诗的水平,我们也不聊。我们要聊的是,为什么,钱锺书安排董斜川让苏东坡这样一个看人气也好,看水平也好,都不太会落选的人落选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是不是苏东坡没给钱锺书送礼啊?怎么板上钉钉的名额就被挤掉了呢?

这关系到的权力。

先跳开,聊一个问题:大家觉得,鲁迅知不知道四大名著是什么?有人说:废话,鲁迅写过《中国小说史略》你知道吗?一个写过《中国小说史略》的人可能不知道四大名著?——这么说吧,你去翻翻《中国小说史略》,翻翻《鲁迅全集》,看看鲁迅有没有提到过“四大名著”这几个字。鲁迅当然知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问题是,鲁迅知道“四大名著”吗?——这有什么区别?“四大名著”,它是一个荣誉称号,是个头衔,当你不知道一个人的头衔的时候,他是老王,知道头衔的时候,他就是王总,甚至是王老了。可以确定的是,鲁迅知道什么是“四大奇书”,但是,四大奇书里,没有《红楼梦》,而有《金瓶梅》。如果把鲁迅从地底下拉出来,问他四大名著,他可能要愣一下:噢,你是说四大奇书吧,他就把《金瓶梅》给说上去了,而不提《红楼梦》。那“四大名著”这个概念,是怎样被确定下来,并且家喻户晓的呢?大概是19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定下来的,那时候鲁迅早就死了。所以他怎么会知道死后大家立的规矩呢?

这个事情重要不重要?我上小学、上中学,语文课本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文章都选过,就是没选过《金瓶梅》。你要问为什么没选《金瓶梅》,很多人肯定首先想到的原因是:它太黄了。但你想想,难道那么厚一本金瓶梅里面,就找不出一段不黄的吗?而且,《红楼梦》里面不是也有焦大、邢大舅、茗烟那种地方吗?为什么不选《金瓶梅》。非常重要,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不是四大名著。所以说,为什么头衔重要?你评上一个重要的头衔,随后什么好事都优先考虑你。因为不考虑你不合适,你的头衔在这摆着呢?对不对。你以为评审委员会的专家都很内行吗?不是的。但他们起码知道一点,哪怕有些东西不太懂,看头衔,总是大差不差的。如果一个人水平很烂,他凭什么有这样的头衔呢?对不对。所以,《金瓶梅》没有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入选,反正我上学的时候是没有),跟它没有这个头衔有关。

但实际上,在“四大奇书”的头衔里面,《金瓶梅》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而到了“四大名著”,它就被踢掉了,准确地说,是被《红楼梦》顶下去了。那为什么“四大奇书”里没有《红楼梦》呢?很简单,四大奇书的说法提出来的时候,《红楼梦》还没问世。那你说《金瓶梅》冤不冤?——在几代人所拥有的对文学史的看法里,因为少了这个头衔,它的地位呀、知名度呀,这些统统都下降了。

我们一定要知道(当然,实际上你不知道也没啥关系),要知道什么呢?历史上有很多人,诗写得非常好,词写得非常好,文章写得非常好,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比方说,王渔洋,他的七绝写得相当棒,今天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吴梦窗,写词的顶级大咖,很多人不知道。一听吴梦窗,还以为是吴孟超呢,没听成吴孟达就够好的了。陈其年,也是大咖呀,纳兰容若今天火了,但陈其年很多人还是没听说过。一般网友没听说过的诗人,其中水平顶级的,大有人在。那为什么还没听说过呢?很简单,没有渠道——语文课本没选,你有什么理由知道他呢?对不对?

不要小看语文课本,我们今天,很多人对所谓国学、诗词、古代大文豪的理解,其实是语文课本塑造的。我说一点,语文课本上有一个人,朱自清,小学、初中、高中,都选过他的散文,小学语文课本上,有朱自清的《春》,初中语文课本上,有朱自清的《背影》,高中语文课本上,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而且往往是放在教材开头的部分。地位很高了。一百年以内的作家,除了鲁迅、老舍,有几个人能享受这种待遇?

那么我们就问了:吴文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朱自清比起来怎么样?能连朱自清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吗?张炎的词,很不错的,我上学那会儿没选过他,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为什么选那么多篇朱自清?不和古人比,就只说现代文学,现代文学里,朱自清的水平,和张爱玲、沈从文、汪曾祺相比,怎么样?那为什么朱自清选那么多,《背影》真得非常好吗?是根据作品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来选的吗?——大家可以去留意一个细节,就是语文课本在介绍朱自清头衔的时候,给了他几个称号:诗人、学者,后面还有一个,那个是什么,大家可以去查,有些东西不方便提,语文课本提可以,我们提不行,那第三个称号,闻一多也有,所以闻一多的作品也入选语文课本,闻一多是怎么死的,大家可以去查,朱自清活着的时候干过什么事,你一查就知道:噢,怪不得语文课本选朱自清,小学初中高中都选他。

这就是权力。

冯友兰,写《中国哲学史》的,也被看成是儒家,新儒家嘛,但是,他的后半生,有些事情不太光彩。以至于1979年,钱锺书到美国访问的时候,在一场座谈会上,讲了冯友兰很多不好的话,说冯友兰最不应该的是出卖朋友。人家问:冯友兰具体出卖了哪些朋友?钱锺书不方面说。因为这件事,后来,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和钱锺书的老婆杨绛,打起了笔墨官司,大家去网上搜宗璞杨绛,就能搜到。我也不细说。为什么钱锺书那么愤慨?冯友兰还算是钱锺书的老师,为什么钱锺书那么讲冯友兰?因为他看不过去。就是因为冯友兰晚年做了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而钱锺书是个有风骨的人,对看不过去的事情,他不说是不舒服的。

冯友兰是研究儒家的,研究道德性命之学的,而钱锺书是主要研究文学、艺术。我们会发现,一个搞文学文艺的人,在价值观方面,甚至比研究哲学、研究道德的人还更令人佩服。这是为什么?这就要说到《围城》里面董斜川那段了。钱锺书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不是你苏东坡名气大,我就该把你放进前十,你名气再大,在我眼里,或者在董斜川眼里,你也要比梅宛陵、王广陵、陈散原差一点儿。——差得不多,说差得多也不符合事实,毕竟苏东坡的天才想否认都难。但天才归天才,天才也不意味着你就有资格进前十。而王广陵这种,没几个人知道的人,对吧,董斜川在提到王广陵的时候,特地问方鸿渐一句:知道这个人么?因为他看方鸿渐就不像能知道王广陵的样子。

有些人,名气很大,早就破圈了,但在内行看,也就是那么回事;有些人,从来没有破圈过,外行甚至都没听过他,但在内行眼里,他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因为外行,他对一件事情的理解,是被塑造的。你比方说,你想了解中国文学史,了解历史上文学家的地位和分量,通过什么了解,99%的人是通过语文课本了解。这两天一堆人告诉我,说《滕王阁序》是“世所公认”的“天下第一骈文”——这话是谁说的?第一个说这话的人有没有名,有没有姓,让他站出来走两步。内行听了是要笑掉大牙的,还天下第一骈文,听说过《哀江南赋》《枯树赋》《恨赋》《别赋》吗?你自己说可以,但你不要听别人说。你听别人说,那你对文学史的理解就是别人定义的、别人塑造的。你就永远以为朱自清的散文是现代文学里顶呱呱的,因为你对他熟了,他参与了你青少年时期的各个年龄段,小学、初中、高中你都会碰到他的作品,而且这种参与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很多人真的就会觉得朱自清的《背景》是写父子之情的顶尖作品,但恐怕完全不知道朱自清和他父亲的矛盾闹到了什么地步,是一度断绝了父子关系的。

有些人说,那我读《中国文学史》嘛,还读《中国文学作品选》,当然,这个会稍微强一点。但你得知道,你读《中国文学史》,这也是别人眼里的《中国文学史》,是别人评出来选出来的,他在《中国文学史》里面多写哪个人两行,你就会觉得这个人重要一点,但很可能是因为编者刚好对这个人更熟悉。你接受的关键,其实还是被别人塑造的。所以,懂行的人,你不仅要看他选了什么,还要看他没选什么,要看一些人为什么会落选。当然,如果一个人落选了,而你又知道这个人、熟悉这个人,表示你对这个人有研究。如果很多落选的人你都知道,你会发现他的选择是带有主观色彩,带有偏见的。很多人写过《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和龚鹏程写的,那就很不一样。还有钱基博写的,吉川幸次郎讲的。无论你看哪一部,你了解的都是别人的视角。所以说,江西诗派一祖三宗里面,有三个入选“陵谷山原”,而陈与义落选,从落选的陈与义这里,我们能知道董斜川的品位和标准,从落选的苏东坡这里,我们更能知道董斜川的品位和标准,同时,从入选的王广陵、梅宛陵这些人里,我们也知道董斜川的标准。

董斜川的标准不仅是董斜川的标准,也能体现钱锺书的视角。钱锺书不一定百分百认同他笔下的董斜川,但是有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就是,钱锺书会认为,标准不是你定的,不是流行的话语权定的,不是被官方或者被民间塑造的,一个人干一行,吃一行的饭,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人人都说苏东坡好,但在董斜川看,他就是差一点;陆游很受欢迎,但在林黛玉看,他的诗就是浅近,就是学了就要废掉那种。有些人听了这种说法觉得惊世骇俗,他不知道,对内行来说,这只是一个起步。他不能理解是因为,他的观念是被塑造的,被塑造的死死的。你去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只看他的话,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哲学,只看《中国文学史》也不行,你必须去看第一手的东西。钱锺书在晚年,非常难能可贵地保持了操守和人格,这和他的审美品位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从他早年写的《围城》里借董斜川的口对苏东坡的评价就能看出来。钱锺书的态度是:老子才不信你说的,老子有自己的判断。
全部回复20 显示全部楼层
dowtx.con 发表于 2023-10-26 21:52:5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考究:魔怔了是么,路越走越窄广阔天地大有所为,象牙从来堆不成塔家门口某个菜店可能支撑不下去也会壮点自己会老家休息几天的
samgao 发表于 2023-10-26 21:53:3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妆点
kallen 发表于 2023-10-26 21:53:5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王路。每次看你的文章都能学习新东西。看到最后一段评价钱钟书,忍不住佩服。稍微提一个意见,人的认识是被塑造的,这句话在文章里重复的次数有点多了。
泪下兰泽 发表于 2023-10-26 21:54:4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水分太多了,核心成分只有300字。
mahuman 发表于 2023-10-26 21:54:5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您的文章没有以前精纯了
yuanzhu 发表于 2023-10-26 21:55:0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我们还是要自己多读一点,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woaiyan 发表于 2023-10-26 21:55:2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这里的关键其实是证明钱钟书在评价唐之后前十名诗人名单的权威性,但是我感觉支持不够。虽然我也不懂文学,但是专业研究古诗的群体如何评价钱钟书的这个论断呢?否则光是你认可钱钟书的正确性,似乎不太够啊。我只能说,感觉不太严肃[微笑]
Virtual 发表于 2023-10-26 21:55:4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这么说,但搞隐微写法就是因为有些事不好直说啊
0nwn0 发表于 2023-10-26 21:56:1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这么说,但搞隐微写法就是因为有些事不好直说啊
123下一页
发帖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