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我高一休学,想弄明白: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复制链接]
jeanefu 发表于 2024-7-6 22:23:42|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段时间,胡鑫宇事件引起了大家的讨论,面对悲剧,相信很多人都和小通一样唏嘘不已。
心理专家称胡鑫宇或患微笑型抑郁症。微笑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患者经常以一种阳光的形象示人,但这种"微笑"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他们心里饱受痛苦折磨,但无法向人诉说,长期压抑却得不到宣泄的负面情绪不断积累下来,当压力大到再也无法消化的时候,就会诱发心理疾病
他们乍看上去与普通人没有差别,但是在私密的日记里、录音笔中,并非无迹可寻。
“有关胡鑫宇心理的专家分析,它简直刻画出了我接触过的抑郁症孩子的典型画像。”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品牌“少年大不同”的创始人这样说道。

陈 瑜
胡鑫宇并非个例,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心理问题现象比我们感受到的要普遍严重。2021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数据显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相当于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有抑郁倾向。
以往,我们习惯性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归咎于既定的家长问题、教育问题等方面,其实事实并非这样简单。孩子们也有自己的问题需要被关注
陈瑜在“少年大不同”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少年发声”栏目,三年多来,她与上百名孩子直接对话,倾听孩子们的经历和想法,成了最了解这些孩子的知心朋友。
基于这些对话,2021年7月,陈瑜出版了《少年发声》一书,收录了16篇访谈文章。在这些故事中,孩子们敞开心扉,愿意把那些不想或不能与老师、同学和家长分享的心事说给她听。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图书出版之后,越来越多的孩子们陆续向陈瑜求助,有的孩子甚至备注说“真的感觉我快死了,救救我!”
2023年,“少年发声2”《不被理解的少年》出版,这一次,陈瑜把注意力放在发出求救信号的15个孩子身上。
他们之中有小学时期名列前茅进入初中成绩下降的,有身为学霸却很不开心的,有想要糟蹋自己以报复父母的,有选择休学去专门寻找生活意义的……书中的案例覆盖了焦虑症抑郁症厌食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著名儿童及青少年心理专家陈默在每一篇后,进行了专业点评。陈默从业30年来,经手过上万例家庭咨询案例,在点评中一针见血地直指问题根源。
她还提出了一个成年人共同的疑问
“他们在我眼里个个优秀:认知水平高、判断力强、自我要求高,可是他们太不快乐了,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那么,孩子们到底怎么了?我们来听听他们自己怎么说。
不被理解的孩子们
“我高一休学,想弄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爱又是什么?”
佳佳是上海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他思想成熟、心胸豁达,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在的学校教育就是把自己培养成做题的奴隶。所以他不愿意全力以赴于这样一件愚蠢的事情,他追求的是生活的性价比——人生在世,要快乐一点,不然就亏了。
他对自己有清晰认知、对世界有独立思考,他说:“上学像鼻炎,很难受!吃药难以根治,但又不会彻底影响你的生活。”
然而,爸爸的拒绝倾听与不可交流,妈妈的尝试改变但观念老旧,让佳佳深陷在不被理解的孤独之中,一点点灰心下去,甚至有过轻生行为,现在处于休学状态。

专家点评:
佳佳并非完全厌恶学习,只是现有的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机制磨灭了他学习的热情,模糊了他学习的目标,以至于他不停追问“学习是为了什么”。
他想要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学到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然而他的父母没有看到这个世界上不止有一条赛道,也没有认识到生命不在于比速度。
像这样的孩子,要想得到改善,他的父母需要了解:当今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跟上一代有何不同?上一代的人生经验在这一代身上为什么常常是无用的或者是不被接受的?等等。
他们还要了解:孩子对父母最基本的需要到底是什么?什么时刻才是一个孩子感觉最幸福的?也就是说,父母要学习如何成为当今孩子的父母
“自卷”的学霸,凌晨4点起床学习
蓁蓁是广州的一名高三学霸。她会因为学校运动会上看到别人在看书做题,自己就慌张;她高一时凌晨4点起床,学两小时数学,再吃早饭。她非常看重结果,因时刻想着竞争对手而精神紧绷,因害怕失败而产生深入骨髓的危机感,通过极端手段得到好的结果后又担心因保持不住而焦虑。
专家点评:
蓁蓁在很小的时候,父母给她做很细致的时间规划,精确到每小时干什么,并且要求孩子一定要干成,那她自然就会形成强迫人格。
这就是教育环境塑造的结果,涉及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环境要张弛有度,什么事情一旦做极端了,就会产生极端的结果
教育不能一味地宣扬竞争,教育更应该告诉被教育者的是合作,合作才是人类生存的本质特征。不管是家庭教育者还是学校教育者,都要有这样的理念,而这点恰恰是我们非常缺乏的。

“妈妈想在我房间装监控摄像头......”
小孙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他有着清晰的自我评价:“我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概念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我平时会看很多书,会进行一些深度思考,对自我有一些主动性的认识。”
但他的妈妈却过度干预他的生活,甚至想在他房间里装摄像头,导致小孙和母亲无法交流。“我根本没有说过这话”,“什么都是我的,你也是我的”,这是他妈妈常说的两句话,看似比孩子还无理取闹。
专家点评:
小孙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是,“如果他们没有逼我逼得那么紧的话,其实我也能很好地管理我自己”,他只是希望能够拥有自我管理的权利和平等的亲子关系
因为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所以他在外面的人际关系中就不顺利,不是别人不喜欢他,而是自己有太多的不安定、不安心、烦躁、敏感,使得在人际关系中有很大的压力。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尤其要学会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家长要先成长起来,才可以给到孩子力量。
他们想要的真不多:
平静的生活、自由的发展
佳佳、蓁蓁和小孙,他们都吐露出类似的心声:“我痛苦的来源更多的是父母对我的不理解。”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要弄明白:这群不被理解的孩子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孩子们的愿望与追求真的再平常不过,他们既不会自暴自弃,也不想在竞争浪潮中被迫翻滚、随波逐流,他们只是想要平静地生活、自由地发展。
他们成长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父母其实才是他们最大的支柱和最后的心理防线
因此,作为父母,如何恰当地对待孩子是重中之重,不妨先从尊重支持理解孩子开始。

家长要明白自己和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也不同。有矛盾不可怕,家长需要平静下来,认真倾听孩子自己的声音
就像陈瑜所说:“我相信,听见就是疗愈;我希望,大人们都愿意听见孩子,都能够听懂孩子。”
通过对全国各地、各学龄段孩子的深入对谈,陈瑜发现一个规律:有成长动力的孩子,背后通常站着一对支持型和尊重孩子的父母——他们有稳定的价值观,不随波逐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为孩子注入满满的爱和安全感,欣赏孩子的特质,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最温暖的关切和最有力的托举。
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支持型家长,他们在青少年周围搭建起一个长久稳固的支持网络,在这种庇护下孩子无须为生存浪费心神,能够专注于发掘潜能、发展特长。

尊重青少年多样的发展路径并给予相应的支持,而不是以己度人,替孩子做选择。
在与心理疾病的斗争中,父母与青少年同样是战斗主体。解决青少年儿童的情绪障碍、心理行为问题,需要的是家庭集体疗愈。
让少年们被理解
陈瑜曾在采访中被问到“改变父母和改变孩子,哪一个更难?”
她的回答是“干吗要改变孩子?家长改变了,孩子自然就会向好的”
就像陈瑜所说,每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希望家长不是急着采取行动,在内卷式教育的时代,听见孩子们的心声,看看孩子们眼中的世界。
《不被理解的少年》这本书就是一次纪实实验,客观呈现了当下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它也是难得的亲子关系读本,除了访谈记录,每篇还将配以专家发声,为家长们提供新的视角,了解现在孩子们的内心真实想法,以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希望每一个少男少女们,都能被看见、被倾听、被尊重。
《不被理解的少年》
《少年发声》
▼更多好书▼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