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金融帝国——中植系暴雷,背后真相是什么?

[复制链接]
为爱 发表于 2023-8-11 07:44:3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大家有没有关心中植系暴雷事件?
肯定有很多朋友会说:我的贫穷让我成功躲过了这个雷。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植系暴雷背后真相!
第一,中植系的金控集团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中植系指的是中植企业集团,这是一个持股平台,它控股了八家上市公司,两家矿产集团。再就是这次暴雷的核心,它的金融板块,它有四家财富管理公司,分别是恒天、新湖、大唐和高晟,五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是中海晟荣、中植国际、中新融创、中植资本和首拓融盛。它有六家持牌的金融机构,包括了中融信托、中融基金、横琴人寿、恒邦财产险和中融汇信期货,还有中润金服,这些所有企业加起来资产将近三万六千亿啊,也就是说它比恒大还要大。
第二、这次暴的是什么雷?为啥暴?雷有多大?
中植系的危机,可能要从2021年底讲起。2021年12月18日,中植系灵魂人物解直锟与世长辞,为中植集团的未来写下一个“问号”。整个2022年,中植系总是传出坏消息,旗下中融信托频繁踩雷房地产,中植系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市值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如今,中植系的四个“钱袋子”出现理财逾期,这可能意味着中植系千亿规模的资金池出现问题。这艘曾在资本市场傲视群雄的“航母”,可能走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值得注意的是,中植系兑付相关理财和信托产品逾期,中植下面的四大财富公司已经暂停兑付,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现实存在的情况。
信心危机,一触即发,这对于任何资本玩家来说,都是必须要重视,直面,并且关联生死的关键考验。
要说中植系正式爆雷,并不贴切,但是要说风险信号引发的信任危机,实际上已经正式开始了。
2300亿大家肯定要问,是不是中植所有的产品都要暴,并不是。这次爆的是定融产品,其他产品还没有传出来暴的消息,那什么是定融产品呢?这是一种非标的定向融资的资金池产品,非标就意味着一般人是买不了的,必须是合格投资人,所以你看这次暴雷的都是单个投资人投资金额在300万以上的,最大的一个人50亿,因为这个产品的性质就决定了非合格投资人他买不了。但是,很有可能为了买产品,若干个非合格投资人凑一个300万,由一个人代持来买这样的产品,这也是财富公司销售产品的一种常见的手段。
拼份儿定融就是定向融资,向特定的投资人私下发行产品。我们都知道发行金融产品是要报备的,比如发行债券,发行私募基金、公募基金都要向证监会报备。你发行保险产品发行银行理财,要向金融监管局报备,证监会跟金融监管局是非常严格的,对牌管得很严,对产品和资金流向的监管也非常严格的。8%年化收益的产品,它是不可能报备通过的,于是中植财富就跑到一些地方的金融资产交易所,简称金交所,比如说大连金交所,备案一个产品,那地方交易所根本管不了这个产品到底投了啥,抵押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只要你报备我通过,然后就发行了。所以,这2300亿都是叫做补充流动性产品,你可能听不懂啥意思,其实就是资金池,中植系的财富公司募集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池,自己体系的公司哪里需要钱就往哪里去投,听到这你肯定就明白了,这不就是自融吗?这就是一个闭环,中植系公司缺钱,资质不够,拿不到银行贷款,发不了债券。也发不了基金等正规的产品,于是就到金交所备案,一个定融产品,8%高收益吸引客户,加上经营成本和佣金,可能要赚到15%以上,它才能回本。以前还行啊,互联网啊,地产、医疗这些行业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都能达到这个收益,但最近三年它有一个算一个,都躺平了,于是只能发行新的去还旧的(有点像庞氏骗局),资金池也就越来越大,雷呢,也就越攒越多,终于暴了。
后边还有多少呢?不知道!取决于自融的盘子到底有多大,还有没有其他产品也涉及到了自融。别忘了啊,它可还有中融信托,还有横琴人寿,信托资金跟保险资金有多少自融了,要等待审计结果。
有没有注意到中植系发的一个报告里写到,具体审计周期要参考恒大,因为这两个雷一个性质,都属于自融,区别是:恒大2万多亿的雷有1.9万亿的土地资产。中植可全都是金融产品。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要从中学到什么?
首先就是投资理财的常识,你买的金融产品无非都是一张欠条,你如果要借钱给一个朋友,你会考虑哪些问题?是不是除了利息,还要想一想这个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呀?金融产品的能力就是抵押物,债务也好,信托也好,都有一个特定的抵押物,就是我们今天很多人都在说的底层资产。
标准化产品还好,保险,公募基金,理财产品,这些在报备过程中,监管审核非常严,能发出来就是符合金融行业的统一标准。资金的投向,投资的比例,丰厚的条件都在报备的时候会写清楚。但是非标准化产品,也就是俗称的非标,这类产品买的时候一定要看底层资产。如果不会。就去找理财顾问帮我们看,帮我们分析底层是什么?股还是债还是房子?那是谁的股?谁的债?哪的房?搞不清楚就别买。
第二,还款意愿,就是这个产品的违约的代价,它够不够高。管理人是否有道德风险,比如说挪用资金跑路。是否符合监管的规定,怎么去看代价呢?通过企业的性质,央企国企代价肯定大于民企:注册资本金,百亿注册资金跟十个亿注册资本金同样操盘万亿资产,那肯定是资本金越高越好。还有就是企业的年资,好的企业是经历过周期,知道定位周期,定位风险,有所为有所不为。
就拿保险举例子,那些号称价格杀手,年度爆款的产品,高保底,高流动性,还给高佣金,通常发行的公司年资都不算太久,一些老牌公司还是沉得住气的。在定价上会比较的克制。最后才是考虑利息,利息绝对不是越高越好,一定是合理。我们拿银行的LPR做一个标尺,现在一年期的LPR是3.55%,所有比这个高的它都有风险。为啥它要资质高,抵押充足,找银行去贷款,便宜的3.55的钱就行了,为啥要发理财产品呢?一年8%啥概念,综合融资成本15%以上,一定是找遍了正规金融机构都搞不到钱,才发这种非标,然后通过自己的财富公司向自然人募集资金。那些拿得出300万几个亿投资资金的客户,应该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
我就想问您自己所在的行业,以您的能力能做到一年赚15%的税后净利润吗?我估计够呛,因为如果您自己可以赚这收益率,您肯定就直接投资自己扩大再生产了,那您都不行,您怎能相他们。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真正造成了中植系当下的风险问题?
中植系的主要三个生意:
1 把钱借给政府投资平台,也就是城投公司做基建项目。
2 投资房地产
3 投上市公司
房地产的萎靡不振,地方债务的无限展期,上市公司注册制的实施,业务能力的缺失和腐败,让容易赚的钱变得越来越困难。
盘子铺的太大,内部监管漏洞太多,经济下行又遭遇集中兑付双重周期压力,于情于理,当下中植系的风险和困局,都没有什么乐观的理由和想象力。
投资有风险,作为一个聪明的投资人,一定要学会控制预期,控制风险,拥有前瞻性和敏锐的判断力。
究竟后续如何让我们静待审计结果。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