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汉代士人群体,展现了汉代名士的哪些精神?

[复制链接]
magic886 发表于 2024-7-6 01:26:39|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士人所代表的读书人群体眼花缭乱。同为士人,有的贵为王侯,有的贱为匹夫。有建万世之业、立不朽之功者,充分实现了其人生价值。

当然,也有虽满腹经纶,却毫无建树者,一生默默无闻,身朽名灭,鲜为人知。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复杂的表象,人们对士人的探究源源不断,试图从士人的特点、所处的社会结构,以及士人本身的气节探讨古代士人群体。
有汉一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士人群体特点鲜明,并为后世士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基础。

一、汉初之士及其演变
士在两汉以前,并未构成社会生活的主导阶层,焚书坑儒更是对产生不久的士的一次重大打击。此后,士差不多沉寂了百余年。
汉初之士,是社会上没有什么根基的“游士”,数量既少,地位又低。
随着西汉社会的初步稳定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汉最高统治者逐步从重武将到重文臣,由轻儒贱儒至重儒用儒,有计划有选择地吸收儒士参加国家政权,以扩大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量录用士参加政权。

西汉中后期,出现士族家族和士阶层,其产生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统治阶级上层的勋戚之家,或延聘名师教授子弟,或遣子弟进入各级官办学校,转而成为习儒通才、世代以儒致仕的家族。
二是原以习儒传儒为业的家族,由于本人受征辟出仕或子弟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又代代相传成为士族家族。
三是汉武帝以后,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开始改变汉初以来的抑商政策,允许商人出资捐官。

这一时期的士人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他们的主体活动始终与社会连结在一起,而积极参与政治就是这一特点的具体反映。
孟子曰:“士 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
这是从士人出路职业方面对士人的概括。
因此,汉代士人绝大多数只从仕途方面寻找出路,甚至不论入仕与否,都会对社会政治表现出强烈的关怀。
这种关怀具体有两方面的倾向。一是积极投身社会,以天下为己任,入仕现时政权,参与政治讨论。

二是不进入政治旋涡,以政治的旁观者出现,批评政治弊端,议论得失,提供社会改革的方案。
士人对社会政治的关心,部分是为个人的切身利益,更多地是超越了个人和现实,表现为对社会未来和发展方向的终极关怀。
当这种关怀逐渐浓厚时,士人群体成为了社会的主导面。这时,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比较一致的道德标准来标榜自己,规范自己,以区别于社会大众。
于是,以孔孟仁义为核心内容的士的气节观臻于成熟。

二、汉代名士气节的构成
儒家经典教义的熏陶,汉代选官用人制度的政治塑造,汉代统治者刻意倡导的仁义纲常及对名节之士的大加褒奖,以及士群体在与外戚宦官的斗争中所形成的群体风范,使汉代的士孜孜追求于所谓名士气节或名士风度。
“仁”是孔子学说全部道德哲学命题的核心。“义”更为其继任者孟、荀所力倡,主张士应当具有“集义所生”的“浩然正气”。
至东汉中叶,清流士大夫均以节义自许,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如《后汉书·阿敝传》载:
“至以杀身灭家而犹为之者,何邪?君臣义重,有不得已也。”

因此,围绕“仁义”,汉代名士气节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其主要构成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注重实绩,廉洁自好,敦为循吏,用以风标天下后世。汉代士大夫恪守“士志于道”的儒家信条,多怀天下之志。如《世说新语》载:
李膺“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
二是奋发敢为,拼死抗争,轻生赴义,构成两汉名士节操的标志。
在与浊流的斗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清高节操的名士。他们不仅敢于上书皇帝,公然弹劾腐朽势力,而且通过清议,即“品核公卿,裁量执政”来大造舆论。

太学生也在其领袖人物刘陶的带领下,多次举行请愿示威,声援士大夫的政治斗争。
清流官僚在与浊流的斗争中涌现出杰出代表人 物:先有杨震等人与外戚阎显的斗争;继有李固等人与外戚梁冀的斗争;两次党锢之祸中,又有李膺、陈蕃、陈实、杜密、范滂等人与宦官的斗争。
而且,清流士大夫的死,往往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特定的人生价值观,视死为荣。
轻生尚气是东汉士大夫名士气节中最具典型的特征之一,其中原因,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对此做出评价:
“盖其时轻生尚气已成习俗,故志节之士好为苟难,务欲绝出流辈,以成卓特之行。”

士大夫的拼死抗争,实质上也是阶级斗争在统治阶级上层中的反映。但是东汉的士族官僚与外戚宦官集团相比,在当时毕竟不是社会上最腐朽势力的代表。
他们所抨击的对象,是极端贪暴的当权外戚和大宦官,以及极不合理的时事弊政,在某种程度上接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对于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政局能起到一种激浊扬清、伐恶扬善、催人亢奋、起而抗争的作用。因而得到人民“破家”相容的拥护,具有积极的社会进步作用。

三、士林风气之爱国主义精神
汉代名士的拼死抗争,给汉代统治阶级造成了重大冲击,成就了汉代士林中名士气节的积极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
无论是士大夫的天下己任,还是轻生赴死,汉代士人群体的这种爱国精神,对华夏民族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主义和近代革命志士起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汉代班超的“投笔从戎”,晋代祖逖的“中流击揖”,宋代岳飞的“还我河山”,陆游的“铁马冰河”,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均以东汉名节之士为榜样。
他们以此激励自己舍生忘家地进行斗争,已为论家所公认。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所写的《正气歌》,更是一首阐述儒家仁义,宏扬天地正气,集气节之大成,以名节自砺的千古绝唱。

维新运动代表人物康有为,在戊戌维新失败后写下了
“岂有汉廷思贾谊,拼教江夏杀弥衡。”
他以两汉名士贾谊、弥衡来激励自己继续斗争。
激进的维新志士谭嗣同,抱必死决心以图唤起国人的觉醒,坐等被捕,在狱中写下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他以东汉名节之士张俭和杜根来鼓励自己,从容就义。对于唤起国人投入反清革命斗争起到了极大的感召作用。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在《忆天问军中》一诗中,将东汉班超与屈原、岳飞相提并论,反映了作者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中共党员、著名的革命烈士杨匏安,在就义前写给难友的诗中说:
“投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
他以汉晋历史人物的名节亏否,来界定自己的行动,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牺牲精神,亦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同志,不仅一生喜爱历史,晚年更酷爱东汉历史。
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繁忙的国事政务之中,一部《后汉书》几乎随身携带,许多名篇都能背诵如流。在讲话、书信及文稿中撷取汉代典故,信手拈拾,比比皆是。
这绝不是一部《后汉书》写得如何精粹生动,而主要是名士节操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成了后人宝贵的精神文化源泉。
汉代的名节之士及其故事,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结语
当今世界,东方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日益引起世人的注目,研究和宏扬儒家文化的精华,正当其时,而仁义学说就是其中最主要的精华之一。
作为华夏民族精神的代表,汉代士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深远。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我们更需要宏扬并继承这种民族大义,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参考资料:
《汉书》
《后汉书》
《世说新语》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