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多狠?为了限制八旗人口数量,出旗、减丁,无所不用其极

[复制链接]
紫依女孩 发表于 2024-7-5 07:35:46|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朝以其人口激增而闻名。据记载,顺治年末,其人口约为八千多万;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到清朝末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四亿多,增长了近五倍。
那么,清朝的八旗人口究竟有多少呢?总数仅为254万人,其中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以及汉军八旗等各类八旗人口。

那么入关时,八旗人口数量是多少呢?大约有173万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经过两百年的繁衍,人口仅增加了大约1.5倍,这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与明朝宗室相比,这个数字显然微不足道。
《明神宗实录》记载,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宗室人口已达六十万。仅用两百余年,宗室从明初的五十余人迅速繁衍至六十万之众。
清朝八旗虽然在政治上占据优势,但其人口增长显然是不科学的。
然而,如果受到有心人的干预,这一切或许就显得合理了。换言之,这是几位清朝皇帝刻意制造的结果。
那么问题来了,清朝为何会采取这种做法呢?
这是因为清朝面临着一个两千年封建王朝未曾遇到的致命难题,即如何应对大量本族穷人的问题。
八旗不仅是清朝的基本力量,也是入关时的核心力量,相当于其他王朝的开国功臣。

八旗是清朝的基本盘
然而,一个王朝的勋贵人数最多不过百人左右,尽管他们不断繁衍生息,但只有长子能够继承爵位。此外,皇帝也会时不时对勋贵集团进行清理,因此勋贵的势力始终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然而,八旗则截然不同。八旗作为一个由民族纽带构成的军事贵族群体,能够极大地凝聚战斗力。因此,入关之后,八旗整体上成为了勋贵集团的一部分。
这可真是要命,按照政策规定,八旗的后代都被视为八旗成员,人人享有铁庄稼的地位。就像明朝的藩王一样,只要是藩王的子嗣,朝廷就必须给予米禄。
在享受补贴和多子多孙的传统影响下,八旗必然会放开生育。
基本盘人口的增加,虽然对满族有利,却对爱新觉罗家族来说成了负担。毕竟这些费用都由爱新觉罗家承担,奴才花费的增多,主子的财富自然就减少了,这能不让人心疼吗?
换句话说,清朝是爱新觉罗的清朝,而不是八旗的清朝,因此虽然会实施一些限制,但不敢过于严苛。

清朝是爱新觉罗的清朝而非八旗的清朝
清朝毕竟是异族入主中原,若要维持统治的稳定,就必须保持八旗这个基本盘的安定。然而,若放任八旗人口肆意增长,清朝的国库收入便难以跟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势必导致大量八旗子弟陷入贫困。
这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即如何应对数量众多的同胞贫困现象。
在汉人王朝,这根本不算问题。毕竟,同族中有许多穷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要有饭吃就能过日子,实在没饭了,顶多就造反。
对于皇帝而言,只要起义不是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行动,这些零散的小型起义根本不值一提,镇压起来轻而易举。
然而,贫穷的满族人与众不同,他们原本是八旗子弟,依赖八旗制度生存。而八旗制度正是清朝的统治核心。一旦这些人造反,爱新觉罗家族将陷入镇压与否的两难境地。
镇压?爱新觉罗家族原本依靠八旗制度来防范其他民族,现在却还要防备八旗子弟吗?这难道不是在否定自己的八旗制度,动摇自身的统治根基吗?
如果不加以镇压,那就准备好被赶下台吧。局势将会越来越严重,最终满人和汉人会联手反叛,届时清朝必将灭亡。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究竟该如何解决呢?当然要釜底抽薪。只要限制八旗特别是满洲八旗的人口增长,同时让部分汉人旗人退出旗籍,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压制这个问题。

清朝冰嬉
首先是升旗仪式。众所周知,八旗制度中不仅包括满人,还涵盖了大量的汉人、蒙古人和达斡尔人等。汉人大多被编入汉军旗,而蒙古人则被纳入蒙古八旗。地位最高的无疑是满洲八旗,其次是蒙古八旗,地位最低的则是汉军八旗。
然而,大家要了解,汉军旗虽由汉人组成,却被视为旗人,归属于八旗这个群体。他们被称为铁庄稼,领取八旗的粮饷,汉军八旗的女儿也会参与选秀并与皇室通婚,与普通汉人有本质区别。
尽管汉军八旗在地位上最低,但他们的功绩却最为显著,不仅是清朝入关后征战天下的主力,也是人数最多的一个旗。
根据顺治五年(1648年)丁册的记载,当时八旗汉军及壮丁的总人数达到了26万,占八旗总人数的76%。到了雍正年间,这一数字进一步增加。
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旗汉军和家丁总人数达到44万,占八旗总人口的72%。显而易见,他们被视为优先出旗的首选。
最初,允许八旗的包衣奴仆通过赎身来独立门户,随后汉军的闲散人丁也获准离开八旗,空缺的职务则由满洲八旗子弟填补。
显然,出旗人数过少,朝廷的负担也日渐加重。到了乾隆时期,乾隆开始大规模提升出旗人数。

汉八旗是清朝前期征战的主力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颁布了《筹汉军归籍移居谕》。乾隆指出,汉军八旗并非最初的满洲群体。鉴于他们生活困苦,乾隆“好心”地建议他们改为民籍。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实际上是卸磨杀驴的做法。
当年征战天下时,汉军八旗总是冲锋在前。如今难以维持生计,汉军八旗首当其冲被削减。从此,清朝大规模地开始了汉军出旗的计划。
首先是京师八旗,随后乾隆将出旗为民的政策扩展到各地驻防。以福州驻防的八旗汉军为例,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七月,这些八旗汉军全部出旗,他们原先在满城居住的房屋则全部交由满人八旗驻扎和居住。
尽管如此,八旗的人数依然过多。于是,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再次将目光转向了追随他起事的汉军八旗。
所谓从龙的汉军八旗,其实是指清朝入关前就编入汉军八旗的汉人。尽管当初皇太极承诺这些人将“永在八旗”,但到了乾隆时期,这一承诺并未兑现。
随后,宗室王公的包衣们也被强制脱离旗籍成为平民,甚至连内务府管领下的仆人和内务府会计司管理的庄头旗人也未能幸免。

训练的八旗兵
这样一来,大批汉军八旗被排除在供养系统之外。根据记载,到嘉庆十七年(1812年),汉军八旗及其家丁的数量仅剩22万人,约占八旗总人数的43%,可以说是大幅度减少了。
到了宣统年间,这一数字更为减少。《宣统政纪》记载,清末时汉军八旗仅剩21596人,相较于百万旗人,几乎被裁撤殆尽。
剩余的资金足以养活其他旗人,因此根本不必担心生活困难的满族贫民与汉族贫民联合起来发动叛乱。
汉军八旗可以脱离旗籍成为平民,但原属于满洲八旗的满人显然无法这样做,因此只能依靠限制满人的生育来解决。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想出了满城这个歪招。诚然,满城的建立是为了驻防和防范汉人。然而,满人和汉人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城中,虽然这隔离了汉人,但也将满城变成了满人的囚笼。
居住在满城的满人不允许随意离开驻地,否则会受到严厉惩罚。此外,由于满城面积有限,如果没有房子,他们就无法娶妻成家。

关内满城分布
后来,为了限制满人的繁衍,清朝出台了严格的规定:禁止满汉通婚,不允许抱养汉人为子,更不许满人外出工作,所有满人的生活开支完全由朝廷承担。然而,朝廷的供养是固定的,无法满足一个大家庭的全部需求。
为了维持基本生活,满人不得不限制子女数量。若孩子过多,开支会大幅增加,难以确保他们将来能够结婚生子。
坦白说,满汉不通婚的规定执行得非常严格。比如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贝勒绵志被授予郡王头衔,但因娶了一名汉族女子为妾,结果被剥夺了郡王头衔。连郡王都如此处理,其他人的惩罚更是严厉。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措施,满人的人口增长速度彻底受到了限制。
显然,这种方法只能暂时奏效,却无法长久维持。毕竟,这违背了自然繁衍的规律。即使加以限制,满人的繁衍仍会继续,只不过速度减缓罢了。
在清朝后期,权贵八旗对底层八旗的剥削日益加剧。一些旗人为求生存,不得不放弃旗籍或偷偷离开满城务工。由于压榨过度,甚至底层旗人也开始反清,特别是关外的满人,已经在筹备造反。

关外悍勇的索伦人彻底沦为兵源
蒙古八旗的情况也类似,说实话,蒙古八旗的处境更为悲惨。其他民族人口都有所增长,唯独蒙古族在减少。
清初,蒙古人大约有一千万人。然而,到清朝末期,这一数字竟减少到只有百万人左右。清朝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蒙古人与汉人通婚是首先受限的事项,更加严格的是清朝规定,要求一户蒙古家庭的儿子若超过五个,必须至少有三个出家。这一政策导致大量蒙古人出家后无法成婚,而已成家的也不一定能生育男丁,直接导致蒙古八旗人口相应减少。
更何况,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南方的城市几乎被彻底屠杀殆尽。
因此,经过三百年的繁衍,八旗最终仅剩下这么少的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