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黄百韬为何不尽快撤回徐州,而是在新安镇原地等待?

[复制链接]
guojun_-2007 发表于 2024-7-4 17:16:00|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淮海战役爆发之前,国民党方面按照之前制定的“徐蚌会战”计划,向分散部署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铁路沿线上的军队下达了“向徐州收缩”的命令。此时是1948年11月5日,也就是淮海战役爆发的前一天。当时,徐州以东的陇海铁路沿线上,有三股国民党军事力量,从西向东分别是李弥第十三兵团,驻地在碾庄地区;黄百韬第七兵团,驻地在新安镇一带;李延年第九绥靖区,驻地在海州和连云港一带。

在这三股军事力量之中,黄百韬第七兵团的战斗力最强,下辖第二十五军、第六十三军、第六十军和第一百军,总兵力达十余万之众。黄百韬在接到“向徐州收缩”的命令之后,欣喜若狂,因为他此前就判断大战一触即发,而且自己首当其冲,会是华东野战军大举南下的首要攻击目标。于是,黄百韬立即向各部队下令,立即整顿军备准备向徐州撤退。
可是,还没等黄百韬兵团各部门整顿完毕,旋即黄百韬又接到了一个让他三尸神暴跳的命令。这个命令是以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刘峙的命令发布的,而且只发布给了黄百韬兵团。这个命令的大意是:原本计划李延年第九绥靖区在连云港走海运撤退,此时却改由路上向徐州撤退,为了确保李延年第九绥靖区顺利安全地撤到徐州,现命令黄百韬兵团在新安镇原地接应西撤的李延年所部,待两军会合之后,再一同撤往徐州。

黄百韬在接到这个命令后,大为恼火,他知道原地等待接应李延年所部的后果,闹不好就会被包围。黄百韬不明白让自己四个军冒着巨大风险接应李延年所部的战略意义何在?不明白为何当初计划让李延年所部走海运,现在又改为走陆路?更让黄百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何只命令自己原地接应别人,而不命令李弥第十三兵团来接应自己呢?
在众多的困惑当中,黄百韬选择了执行命令,并不断催问李延年所部何时能够到达新安镇,甚至在得不到明确答复之后起得将电话摔在了桌子上。大约两天之后,黄百韬终于等来了李延年所部,但是也等来了华东野战军的攻击部队,最终在被围追堵截之下,当黄百韬兵团撤退至碾庄之时被重重包围,苦苦坚持十几天之后,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而黄百韬本人也死在了战场之上。

可以说,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与让其“原地接应李延年所部”的命令有莫大的关系,如果不是黄百韬兵团在新安镇浪费两天的时间,完全有可能成功撤退到徐州。关于让黄百韬“原地接应李延年所部”的命令,如今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这个命令是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发布的,李延年所部在海州和连云港为刘峙做贩卖私盐的生意,刘峙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才让黄百韬为其充当保镖;另一个说法是这个命令来自于蒋介石,蒋介石错误地判断华东野战军的首攻目标是李延年所部,而不是黄百韬兵团,为了让李延年所部成功撤退,蒋介石这才向黄百韬下达了原地接应的命令。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