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考公务员真的是最好的出路吗?

[复制链接]
icelymoon 发表于 2023-8-10 21:18:1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身边的同龄人都在努力考公务员。长辈们也赞成并且鼓励考公务员。想问一下各位知乎上有见识有主见的你们,两种情况,一种是去企业心酸搏杀五年,从月薪两千升到八千,另一种是一开始就考了公务员,不怎么辛苦每天就看报一个月也有上万(包括灰色收入)。哪种好一点呢。但在内部没什么后台,绝大多数人刚进去是很难有晋升机会的。
现在很纠结,国考已经开始报名了。打算放弃,但要不要准备下一年的省考,很矛盾。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wang4444 发表于 2023-8-10 21:19:1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最早是2012年提出的,那会知乎只有2岁,考公的话题应该没有这么热,“定向选调”“名校优选”对社会来说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10年前,各地的房地产行业如日中天、移动互联网事业方兴未艾、宝洁微软等跨国公司人头攒动,公务员相比起来吸引力就差了很多,至少不是一批头部学校毕业生们的首要选择。
10年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前热门的行业正在遭遇经济寒冬,特别是三年疫情对各行各业造成的冲击尤为明显,人们开始逐渐发现,原来“裁员””失业“是真实存在的,原来一个行业并不会一直繁荣下去,所以,考公频频成为知乎热搜,高校毕业生人均考选调成为新的”潮流“。
这就是变化,这就是时代,历史浩浩汤汤奔涌向前,普通人只能去顺势而为。
公务员这份职业到底如何?其实把时间拉得更长一些,不难发现个中规律。
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市场处于扩张阶段,新的行业、新的机会在不断涌现,年轻人踩对节奏就能获得弯道超车的机会,那个广为流传的“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段子,虽然略显夸张,但确实反映了市场条件下带来的改变命运的巨大机会,这样的机会足以让很多出身平凡、但心怀远方的年轻人心动不已。这种环境下,循规蹈矩、论资排辈的公务员体系很难对部分有想法的年轻人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事实上,10年前清北选择去公务员队伍就业的人数还不及现在的20%,不少优秀的毕业生更青睐头部民企、跨国公司、自主创业。这个时期,公务员作为一份职业,倒未必有多差,毕竟多数城市的公务员都是当地的小康甚至是中产家庭,但相较于一些快速成长的新兴行业带来的逆袭神话,“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也很难有覆盖所有人的吸引力。
经济发展进入下行期,增量机会急剧减少,存量竞争更为残酷,以前看似“大而不能倒”的一些企业竟然也走向了破产清算,在公司干到退休的计划也被突如其来的大规模裁员打乱,也许之前讲这些概念是抽象的、模糊的、概括的,但经历了三年疫情,我相信很多知友会对每一个字都有深刻的认识和体悟。这个时候,似乎大家都不再考虑怎么去弯道超车、怎么实现财富自由了,“活下去”成为更现实的目标。这个时期,公务员旱涝保收、四平八稳的特征又重新被人们发现了价值,其实这一特征一直都有,只不过放在不同的环境中所体现出的价值不大相同。不仅对于普通学生有影响,近3年来头部高校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地投身这个行业,其中不乏一些非常优秀的师弟师妹们,前些天央选报名选岗的时候看了很多同学的简历,我自嘲说:“要是我晚几年毕业再去考,恐怕连推荐资格都没有了”,这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变化。
没有任何一个行业、一份职业可以永远站在巅峰、永远傲视群雄,都会经历一个起起伏伏的过程,这是社会运动的规律所决定的。
公务员也是一样的道理。有过计划经济时代下福利分房、包揽一切的“高光时刻”,也经历了“下海时代”“增速10%”背景下收入跟不上节奏的“落寞时期”,现在又来到了“稳字当头”的价值再发现时期,不同时期对于这一职业的评价是不同的。但是,纵然在变化,我想有一条基本规律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稳定性”,不论外面是灯红酒绿还是风云际会,这一职业从未消亡、从未退出历史舞台、也从未失去基本的保障和体面,在我们这几代人可见的将来,这个规律依旧会持续作用。
更简单的说,这份职业下限比较高、可以兜底,只要自己不作死违纪违法,这辈子肯定是饿不着、冻不着,哪怕是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国家也会给你一个体面的晚年保障,哪怕是得罪了领导也不会被扫地出门,这就是稳定性赋予的底气。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公务员未必是最好,但从来也不差,并且一直都在你身边。
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你是家庭普通、学校普通、能力普通的普通人,那么考公或者进入体制内,不管任何时候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纵然经济好的时候机会更多,但普通人要获得足以碾压体制内的超额收入,无疑是一个极小概率的事情,短期内似乎体制外收益更大,但拉长时间一算未必能有多大差距,如果再算上稳定、强度、社会评价等因素,体制内不会亏待一个普通人。
对于一部分家庭条件不错、学校背景较好、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同学来说,选择的难度就要大一些了。到了这个程度,不管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已经不再是问题了,更加关注哪个选择能更好成就自己。这种情况下,一是要看整体的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是否有利于开拓创新亦或是更偏向于收缩保守,二是要看个人的特长特征,更擅长从事技术性质的工作还是综合协调性质的工作,三是要看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更偏向于物质获得还是精神满足。总的来讲,体制外更多是为个人而活,通过努力获得更高的经济报酬,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来到体制内,要有奉献和服务社会的觉悟,在满足自身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要善于把个人成就感放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正向作用上,即更具利他性,如果在体制内主要考虑个人得失问题,就容易患得患失。
还有极少数的顶尖玩家,家庭背景、个人条件都处于前5%这个位阶,到了这个层级,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区别反而弱化了,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有利于资源的代际和传承。
当然了,即便都是公务员,内部的差距也非常之大,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公务员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综合反馈,在确定大方向的前提下,做好技术性的选择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篇幅限制这里不细说了。
最后,概括一下全文:
很普通的人,考公不会错;
某方面有亮点的人,要顺势而为来决定;
高段位的人,条条大路通罗马。
以上,希望对大家做选择能有一定的启发。

<hr/>我是内圣外王,专注于中央选调、定向选调、国考省考、人才引进等体制内就业的职业规划、职位选择、复习备考、面试指导等,欢迎关注我。
如有个性化问题,欢迎通过咨询提问,一顿饭的成本让你少走弯路;提供长期咨询辅导,一站式解决你体制内就业路上的困扰,欢迎私信沟通。
Benf 发表于 2023-8-10 21:19:2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年轻人,最好的出路在于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且为之努力。
别小看这一句话,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搞明白这件事。
最近在看日本一位法师“吉田兼好”的《徒然草》,是他死后别人根据他的散文随笔整理而成的一本书。
徒然草里面有这样几段话特别让人深省。
年少时,想学很多立身的本事,还样样都想有大成就,要不研习技艺,要不潜修学问,颇为费心的谋划着长远之计。之后,想到来日方长,就心生怠惰,只在眼前的琐事中空度时日,到老都还一事无成。这个时候,一艺未精,并不如当初设想那样能够借以立身处世,就算后悔,也没法返老还童了,反而会像下坡的车轮那般,急速的衰老下去。
所以一生中最想做的几件事,哪一件最重要,要深思熟虑,仔细比较。一旦找出最重要的事,就不要再考虑其他事情,只专心专意的致力于此事就行。一天或一个时辰之中,也会有众多事物摆在面前,同样也只需做最为有用的那一件,其余的都可以放置不顾,而把全副精力放在这第一大事上。如果该放弃的一样也放不下,贪多务杂,必然一事无成。
可用围棋来打个比方。下棋时,双方都不会草率落子。所以要先于对手舍小而求大;然而弃三子吃掉十子容易,弃十子吃掉十一子难。虽然能多吃一子自己也愿意,但是要弃掉十子之多,心中会痛惜不舍,不愿意用这么大的代价换取微小的优势。此处不愿,就转向他处,他处仍不愿,则又失去先机。
立志要成就一事的人,就不要因他事无法兼顾而感到痛惜,也不要因他人之嘲笑自己有诸般不能而感到羞耻。一事之成,要以舍弃万事为代价。




不仅仅是考公务员,其实各行各业的事情也是如此。
你想做什么?
你这一辈子的志向是什么?
成年以后你选择了自己的路吗?
你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吗?

公务员,归根结底是一项工作而已,把公务员当做志向也可,只是这个志向应该是短期的。
如果把工作当做你实现志向的工具,倒也可以,公务员可以保证你吃穿住行,你可以用业余时间完成自己的志向。
最怕一个人像法师说的那样:想到来日方长,就心生怠惰,只在眼前的琐事中空度时日,到老都还一事无成。这个时候,一艺未精,并不如当初设想那样能够借以立身处世,就算后悔,也没法返老还童了,反而会像下坡的车轮那般,急速的衰老下去。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目标。
学习这种事情,最怕的是半途而废。
其实我说的这么好,很多事情我自己也没有做到,知行合一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与君共勉!
<hr/>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zzfsmsk 发表于 2023-8-10 21:20:1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务员是中等人力资本避险的最佳路径。
这里我们不讨论精英,精英在体制内外都会成功。也不讨论背景,有家庭资本在各自行业占优势。
大部分毕业生的局面是,普通家庭出身,最值钱的就是自己的教育投资,也就是人力资本。
但是还不足以优秀到精英,如雷军大学时就是大神。只能是一般水平。
那么他们就是中等人力资本,专业要求极强门槛极高的做不了,但烂大街的活又浪费。
那么他们最佳的方式,就是迅速把人力资本转化为象征资本——公务员。

考上公务员的,大家目的也各不相同。
比如家里有背景的,直接就进入两办这样的部门,大有前途。
而有的则是本地普通百姓,有份差事维持阶级。
稍微差一点的,至少有五险一金,保证你有房住有人医。
有的没背景但一心从政,则拼命硬干寻找机遇。

而适合体制外的,是两种人:
一种是我刚才说的精英,可以高杠杆的用自己的人力资本翘起更多。
一种是底层中的底层,家徒四壁,也就是必须靠拼命才能翻身。
而大部分人都在这中间,所以公考就受到大部分人的青睐。

当你看到公务员的招聘,你会发现各种要求:
比如应届,也就只给应届生机会。
比如专业,只面向对口专业。
比如基层经验,只面向基层。
这些都是人力资本精准的定位,什么人才去什么岗位。
需不需要是另一回事,不内卷的岗位大概都是偏远边疆了。

获得公务员岗位,意味着稳定现金流,人际圈。
即使有的衙门996,也受到热捧,比如疫情你再累,也不会裁撤你。
如果你选择体制外继续成长,假设没有其他优势,仅凭中等人力资本,
毫无疑问等于社畜式待业。
精英进入一个行业,起步就很高,比如进入红圈所,很多小律师一辈子也没戏。
而你实际上就是在这个行业的下游,成功的概率不能说没有,但是很低。
而你又失去了劳动再生产的时间,我接触的很多往届生都在考虑一个问题:
究竟是辞职考,还是在职边工作边考?
所以,体制外的人,最终由少量努力的精英和鲤鱼精,以及大量考不进或杠杆失败的社畜构成。
而体制内,由少量精英和大量中等人力资本的平民构成。

没有吹捧和黑化的意思,确实没有激情的做事很无聊。
但是看看2020的世道,有差无聊,没差则无钱。
所以很多人考,因为很多人比起成功更看重知足吧。
magic886 发表于 2023-8-10 21:21:0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最好的,但是不错的。

我的经历很多同事不能理解,从清华本科毕业后,在巴黎综合理工念了免学费+全奖的硕士,毕业回国在街道做了两年合同工,等户口落好后考上了三不限的岗位。和我同批入职该项目的,还有3位北大的同学,1位清华的同学和1位复旦的同学。
公务员对我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我暂时不用考虑应该做什么,只要思考怎么做好布置给我的任务就好。我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对未来的道路是迷茫的。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会带来什么,不知道自己做的未来会怎样。
比如,我刚毕业时汽车行业还热火朝天,去车企的同学表示他们公司最头疼的问题居然是“该以什么样的名义给大家多发工资”,4年后他们公司的头等难题变成了在降薪接近50%的情况下稳定军心。
去英国读博的同学在博士第3年时发现中国突然被该国调整为“发达经济体”,停发了她的针对“欠发达经济体”的奖学金,再后来英国脱欧,连欧盟奖学金都申请不了。
考入公务员后,除了暂时没法回应“喜欢什么”,其他的组织都会安排,只要认真办好组织交办的任务,尽管偶尔在程序、细节、具体人上会有不满,大的方向上总归是正确的,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制定政策、治理社会,无论做什么心里都会踏实。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不管从事什么领域什么行业,都是从最基础、最一线的开始做起,慢慢成为熟手,成长为资深或者中层管理,只有少数能晋升为专家或者高层管理。运气好的可以短暂地赶上时代的快车道或者行业的风口,收获到远超出付出的,但是长久来看,运气只有偶尔会光顾。
公务员也是必须要从基层做起,一方面基本上打消了暴富暴涨火箭飞升的幸运,一方面也基本上消除了突然失业降薪家破人亡的不幸。
偶尔听到同龄人抱怨公务员“一眼就望到头的人生毫无意义”,但是到现在我都不觉得能预见到5年后自己会是怎样,会在哪个单位,会做什么事情。看看身边即将退休的老科员,还有快要退居二线的老领导,我的未来不会和他们中的任何一位相像。
其实,“一眼看得到的未来”的反义词,不是“丰富多彩的未来”,而是“看不到的未来”。未来不仅仅是当企业高管,去交易所敲钟,拿百万分红,未来还有可能是口袋里没有银币,房租没有着落,贷款即将逾期。
游戏影视剧网文看多了,总容易把自己代入翻天覆地、无所不能、大难不死、贯穿始终的主角。其实我们甚至都不是没地位的辅助酱油、被反派欺压的主角跟班,而是过几秒就刷出一大波的无名小兵、连台词都没有的路边小贩。

公务员单位也有很多种,就像体制外一样。事业发展、工作氛围、工资待遇千差万别。
有国家部委也有地方乡镇,有北上广市中心也有边境山区,有科员工资二十多万也有处长工资十万出头,有齐心协力干事业也有勾心斗角耍心机,有朝九晚五双休日也有五加二白加黑。有三十出头的局长也有临近退休的科员。
但是总体来看,公务员就像是一张网,想要随心所欲施展拳脚它就会限制约束,要是遇到意外变故他又会托底保护。


其实,进入体制内单位是清华毕业生的主流去向,“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是学校长期以来的就业导向,当公务员(选调生)自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选项。
出于不希望刻苦上进的同学浪时间在低效学习上,工作之余写数学和理综全科的学习讲义。
第1季通俗、透彻、全面地讲解基本概念。
第2季结合基本概念用正统的思路和方法易操作可复制地解决90%的题目。
第3季是简单学科思想和一些经典且常用的思路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目前第1季数理化生的基础概念详细解读已初步更完,详见我的知乎专栏,正在完善修订后在公众号上发布可以直接打印的PDF,同时同步更新第2季用基础概念解90%的题目。公众号叫做“高中学习助手”,是个蓝底白字的logo,也可以从下面的文章链接点进去。
数学基础讲义-第五章三角函数基础
伊阳进 发表于 2023-8-10 21:22:0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坐标北京,市级事业单位职工。想告诉你:每天看报纸的传说是假的,是假的,假的。
倒不是说完全没有不干活的人,但比例确实比较低,大部分人还是类似“工蜂”的角色,吭哧吭哧的做一些自己也不知道有啥意义的、琐碎的活儿。(话说,不干活儿的人哪都有。即使是在企业里,也会有因为跟领导关系好所以不干活儿的人,对吧。)
福利:显性福利很一般,长辈想象的那种“过节就发东西、年头长了就分房、每天迟到早退”的模式完全脱离现实。以2019为例,我们单位仅在过年时发过:米面油、公园年票、价值300元蛋糕券。隐形福利确实有一点,偶尔迟到早退或请个病事假都OK(不扣钱),午休时间比企业长、加班相对偏少(时间也是资源呀),医保报销基数低(企业员工自费1800后才可报销,公务员、事业单位和退休人员的“底儿钱”则为1300),午餐丰盛且便宜(2块钱的自助)……
工资:大致和当地平均工资差不多。公务员是市里统一标准,事业单位的话,分规范管理、全额拨款、财政补助、自收自支(常规的说,待遇依次递减一点点,但不会差的特别多)。吃不饱,但也饿不死,很稳定。2020新冠疫情期间,有的企业只发80%甚至50%工资,或者延迟发工资,体制内则不受影响,还能保证全额、按时发工资。工资不会按年头涨,只在通货膨胀太厉害的时候才会普涨工资,但其实收入的相对购买力还是没变。
加班:根据不同情况,加班也是没准的。以我们部门为例:每天晕头转向,感觉一直在忙活,偶尔会加一下班。另外,很多东西属于事务性的或者协调性的,都是过程,不一定产出具体的结果,所以有时明明付出了时间,但一天下来很可能不知道自己都忙活了啥(价值观比较低)。体制内的好处是如果你脸皮厚、干的少,不会扣钱,但如果赶上活多、加班、特别困难的任务,也不会加钱。
人际关系:与大环境有关,无论体制内外,只要有人,就有关系。如果一个单位的整体氛围就是一盘散沙,或者领导就喜欢用“制衡之术”鼓励内斗,这个真没辙。以我们单位为例,大家都挺安分守己的(并非每个人都对当官感兴趣),相互间也挺客气,但也会出现个别人逃避干活儿的现象,快到deadline了还没有结果,领导就让别人临时接手救急,但谁心里也不愿意接额外的活儿,所以私下也有怨言。军转干部多的单位尤甚,他在军队的官职让他有机会进入体制内工作(养老),因而架子很大,高不成低不就,配合起来往往比较困难。
————————————————————
建议:最好想清楚自己的追求是什么,进入体制内的优缺点,再决定是否要考。现在这一辈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为人处事等都和上一辈人有明显不同。如果有亲戚、长辈劝你考公务员,我相信从他的角度出发,是真的认为这样对你更好才这样劝你,但社会变化太快,每个人的价值取舍也很多元,所谓“彼之蜜糖,吾之砒霜”,他们认为的“好”很可能已经过时了,或者不适合你。更何况,没有一条路是绝对好的,自己的生活,要自己去尝试和品味。
我也不是一毕业就进入体制内的。先在企业工作4年,期间也换过工作,经历过各种迷茫,觉得这个专业和行业不适合自己但又不知道能去哪,最后脑子一抽报考事业单位,还真考上了。家里特高兴,说“女孩子还是踏实点好,早就让你考了,你要是一毕业就考进去,也不至于在企业里受这么多气”,巴拉巴拉………但我自己呢,其实还在摸索:仔细想想,也分不清考事业单位这个选择,究竟是源自自己真实意愿,还是源自长辈们潜移默化的盼望。因为我在工作中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喜欢做有实际意义的事儿,讨厌冗杂的行政手续,然而体制内属于尾大不掉,效率很低下),所以也不知道这条路是不是适合自己。
建议在不愁吃喝的前提下,不要一上来就往体制内走,可以多尝试几种工作(对于学生党,就是多实习),业余时间多接触不同行业的人,看看各行各业的优缺点都是什么,也多发展一些自己的兴趣点,年轻时有试错的机会,没关系的。如果没有条件,骑驴找马也行,一边走一边修正方向。
最后再回应下标题: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适合”你的选择。一个古希腊神庙的门口写着“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从古至今都非常难的课题,把这个问题琢磨明白,其他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