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戴陈连|“艺术就是又当又立”

[复制链接]
likeart 发表于 2024-7-4 15:29:02|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艺术项目“东来紫气满函关”的现场;在播同名动画。戴陈连手持皮影人,站在屏幕前,融合为画面中的一个黑影
(文中大部分图片,来自戴陈连的个人网站:www.daichenlian.net;个别早期作品图,由艺术家提供。此致谢意)
作者按:
这是笔者更新最慢的栏目,走访艺术家工作室,“听艺术家说段子”的第二期。
这一期访问的是戴陈连。阿戴的综合剧场作品,都被他纳入了“画廊/美术馆剧场计划”的系列名底下,也就是说,白立方中的当代剧场表演艺术。
………………………………
阿戴(戴陈连),男,戏剧艺术家,但其实最早是绘画专业出身,并且形迹多出没在绘画泛滥的当代艺术圈。有江湖人(尽管听到故事的笔者,并不算在艺术圈的江湖中)称他是“活在戏中的人”,而他和笔者说过多次的一句话,笔者特想拿来作标题:“我年少时候,觉得做艺术家好高大上的。哪知道,这原来是出来做XX,却又得立牌坊。
“做”,是在自我检讨,还是在犬儒式的反讽?自损也是自辩的一种方式。把生活活成艺术,然后才堪堪得自我救赎。
距今半年前,我左脚先踏进的他工作室。新搬的工作室,墙上只有三张画。
一张,剧场走位图;类似下图。当然,下图那张,绘画感稍有点强,不似纯粹当示意图画的👇

海上明月共潮生 Sketch 23 - Watercolor on paper, 33 × 25.5 cm, 2017
第二张,手绘的舞台布景,复写了平日最称手的常用道具,水壶;就似下图这样👇

海上明月共潮生 Kettle 1  - Acrylic on wood, 100×150 cm , 2016
第三张,笔者瞄一眼,“这是‘桂花寻去月轮移’系列的旧作?”“不是。新画的。符合标签‘戴陈连’底下的刻板风格印象,才能卖,才养活得了我烧钱搞剧场。”平心而论,画本身不错的;但在艺术家心里,对现实需求的动机从了,那至少总得搞个自我批判,才觉得不是完全妥协,要不,心气劲儿就没了;也就是画儿本身的品质保持着的,才敢淡定自嘲👇

不,这张配图不是他墙上那张。这就是“桂花寻去月轮移II”的现场
很遗憾,这三张那么能反映整体,却不是为了我的来访,专程布置的。你可以按照他的性格臆测,还原他的心态:搬完工作室,刚落定,总得把能代表自己的东西,摆出来,和自己面对面确认过了,才能点点头:没错,“我”还是“我”——笔者是个有同理心的人,所以就是可以那么主观。
我们坐下,喝茶,吃水果。他理所当然,挑了不用洗的盒装菠萝蜜。“真好吃。”好吃的原因,怕不是不必为艺术相关的事情之外,多花一分力?
我来,主要是因为好奇,他有一系列叫作“看图答题”的古早作品,和我之前做的艺术项目很像,而这组画作,据说从没有公开展示过。我现在看到了(看到了图档;原作不知周游在何处)。那时,他似乎还没有开始做剧场。但在他的画布上,已经有着浓洌的剧场色彩,他后来做剧场的一系列特点因素,也集中浓缩了在上面。画作的底色是:
“荒诞的”——不仅是说他的戏,也是说他人生的自我定位。
“你和我今天在这里相遇”,(按正常理解)本是因为笔者与之有预约、有计划,而阿戴更愿意归因到偶然的玄幻,“譬如,因为你女儿无意间撒的一泡尿”,引发的蝴蝶效应。说这句话的声音,是漏风的;其实,笔者重听,并没有裸耳注意到这一点,只是笔者觉得,是时候提醒读者,阿戴颌骨和口腔上的生理特异(缺陷)了:你看笔者这么写,这个场景里,陡地升起悲怆感——带着简陋和荒谬的悲怆感;这个时候,笔者又会告诉你,笔者本人就有一副古怪且“高识别度”的嗓音,所以阿戴身上这么点无关紧要的缺憾,早就习惯性无视。叠了那么多层buff,空气就变得像典型的荒诞剧,吊诡、且虚无力如期而至地爆棚。讲真,阿戴并没有在现在这个时候讲这句话,而是在之后讲解他的皮影动画时,才打的一个比方;笔者硬挪到了这儿。
哎呀,他的电脑有些跑不动了。资料备份在老旧移动硬盘上,硬盘也有年限,有次差点出状况。没有啦,其实事实是备了好几分,只是颓然、不安的落寞气息上来了,就变成了这样的说话。
系列2 看图答题--一千年以后 60x80x4 布面绘画 2011

系列2看图答题--一千年以后 局部

系列2,看图答题——排演1 60x80x4 布面绘画2011
系列2,看图答题——排演2 布面绘画其他信息不详

系列2,看图答题的系列画作 布面绘画具体信息不详

系列2,看图答题的系列画作布面绘画具体信息不详

系列2,看图答题的系列画作布面绘画具体信息不详

系列2,看图答题的系列画作布面绘画具体信息不详
在这些作为起点的画里:舞台化的场景上,指涉着应试化的社会记忆潜台词,一些"重点"被一本正经地圈出来,但明明不是场景故事的“重点”,被标示的重点,"引发"了既认真又无厘头的选择题:这道题就比较直球,直面了社会问题的关怀;下一题,却莫名其妙地思维发散开来;这些题带着你,在似是而非、无关紧要的地方饶圈圈,最后回到了醉翁之意所在。他似乎是要营造一种面对世界的荒诞感;当然,如果按他的评判标准,这里的荒诞感,就跟看图说话一样,太刻意了,浅了,当然,或者也可能说,是关于“荒诞”的语法,使用得太清晰了,没有"黏稠"、氤氲的回味。和"看图答题"不一样,有关"声音"的画作,和他后来的剧场,又有另一种紧密联系:“声音”,是戏剧效果的历时性节点;通过视觉(写出来的字儿)转化后的"声音",以一种不自然的方式,被共时性地二次强调。
………………………………
以前的剧作,“干巴巴”、“不接地气”;现在的,有一种“黏稠”感:
阿戴是有多热爱自我批判啊。他说他从德国科班学习归来之后,早年做的当代剧场表演艺术,特别像剧场,“干巴巴的”,高冷范儿,纯纯是学院派;而近作,“接地气”起来了,是“黏稠的”——近作里先是引进了小时候熟悉的皮影戏,又更进一步,引进了素人参与的现场半即兴,有了大众感。
话是不假,但“高冷”的旧作,和“接地气”的近作之间,却是连贯的。“接气”的东西,是“高冷”因子的变形。“接”或不“接”的背后基色,有同一种戏剧理念,同一套形式方法逻辑,在发挥作用
举个例子,"高冷"的“海上明月共潮生”。是画廊工作人员(素人)演画廊工作人员(自己);道具换成间离化的文字标牌:这里是“水”,那里是“烟机”,当然,有一台且只有一台真烟机,制造着唯一的仿真实景——烟雾缭绕的“海月潮气”。烟多是假烟,氤氲气是假氛围,月亮还是共一个月亮,这个故事讲的,其实是在"白立方"里搞共有一个月亮的理想的失败;和后来发生的现实对应,是个宿命的寓言/预言。
剧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关节,是导演(阿戴)亲自冲进来,喊出他的“道具”:“烟机!”,或者,“烟机位置!”然后并不会有什么相应的举动发生。声音代替了实物,喊了、就算做过了。其实这一吼,有意识地掺合了复合的戏剧功能:它是闯入的换幕节点,强势地起到支起了戏剧节奏的功能,同时它用声音取代仿真的视觉、又引起了间离化,而郑重其事的无意义、产生了荒诞,最后,恰恰是不关涉的意义、便还有了一个顿机狮吼的感受性。
的确,在这里面,充满了各种当代剧场的教科书式影响:存在剧、质朴戏剧、“空的空间”、反情节剧、反-戏剧、元-剧场……他这一套方法系统的核心,有一股内部自反性(反思);因此,自我否定的话语,或许也是连贯下来的内在张力的一部分;"破"和"立"的关系,并非二元对立,"破"可以是"立"的手法,"立"可以秉持一种"破"的姿态去"立"。

海上明月共潮生 表演总时长:45'00" 现场图2017.07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海上明月共潮生 现场图

海上明月共潮生 现场图

海上明月共潮生 现场图

艺术项目“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的画作Sketch 17 - Watercolor on paper, 33 × 25.5 cm, 2017

艺术项目“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的画作The Poise of Isola Bella 3  - Watercolor on paper, 56 × 76 cm, 2017
对比组,更“接地气”、"更黏稠"的"狂人日记"和“桂花寻去月轮移二” 。这两回,是志愿者按自己的身体感觉跳舞。理论上,从"海上"的素人演自己,到这里的素人自己演,在学术体系里,素人2.0是比1.0更大胆、更进步了;它又是即兴的,反表演的(模特自发的当下真实状态的),在地的,交互生成的,导演与表演者间互相介入与反介入的——笔者的具体观感是,又掺入了源自白立方体系的"当代艺术"理念的影响。实际上,更直观的看,"狂"/"桂II"之所以比"海"更显接地气,主要是因为呈现了广场舞,比呈现白立方更有烟火气——"素人主义"之间的高下,是谁更阳春白雪,谁就在当代艺术的平权话语体系里掉分,但本质上却源于一套连贯的剧场体系。
表演"白立方"是不好的,但源于白立方内外的"当代艺术"话语系统是好的。正如阿戴的剧场,总是在白立方里表演一样,这一层系统,也是左右他创作思路、和自我评判标准的另一层系统。
在白立方/“当代艺术”体系里,"剧场性”这个词儿,有一个最常见的引伸义——就是架上绘画变成装置,(观念艺术导向的)行为艺术变成(舞台)仪式——一种跨小类别的混搭艺术,反纯粹性的艺术(基于方法的反纯粹,不是基于要表达之事的复杂性的反纯粹)。
阿戴的混合式艺术,是典型的白立方艺术的"剧场性"。即兴交互表演,现场既是背景板又是展陈作品的画作,还有,"黏糊糊"、源于童年记忆、本土传统的:皮影动画。
“桂花寻去月轮移二”就是这样的"白立方剧场"。是献给母亲的。母亲的人生艰难,和阿戴的童年艰难,连在一起。母亲的故事,是画作;而表演,是改开以来,各个年代流行的音乐——分别响起,各年龄段的志愿者随音乐起舞;画廊里集体舞的内容,不是阿戴决定的,是志愿者自发选择的。

桂花寻去月轮移二 表演总时长:45'00"现场图2022.08墨方当代艺术机构

桂花寻去月轮移二 现场

桂花寻去月轮移二 现场

桂花寻去月轮移二 现场

桂花寻去月轮移二 现场

艺术项目“桂花寻去月轮移二”中的画作
艺术项目“桂花寻去月轮移二”中的画作

艺术项目“桂花寻去月轮移二”中的画作
艺术项目“桂花寻去月轮移二”中的画作

艺术项目“桂花寻去月轮移二”中的画作 这张是戴陈连凭记忆手绘还原的外公老照片

艺术项目“桂花寻去月轮移二”中的画作

艺术项目“桂花寻去月轮移二”中的画作
我在事先不了解他作品常态的情况下,问起阿戴,为什么做“狂人日记”项目时,腿会受伤。我知道了答案。就是延续自前述的"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每一幕过场的时候,他都得发起一次冲刺。
只见他腾地从哪个不可见的角落窜出来,一气冲跑到现场的另一边,用力喊着:“烟机!”或者“xx”(总之是一个有讲究或无厘头的关键词;或者又讲究又无厘头),或者砸翻写着“成像”、“逆光”之类的牌(视觉上声音感很强,像砸一个不会响的锣)。这一套动作的意思,大约相当于,“action”或“下一幕”。声音是搭起戏剧框架的节奏,而那个动作是一种视觉上的“声音”,一声凭空的、没来路的形式突发,恰恰也隐指着对生命这场大戏的观想状态。为了这样一个元-剧场的姿势,导演上场、用尽了全力冲刺;小心,别弄翻道具;撞上墙什么的倒还好。所以,工伤却是自找的啊。
延续“桂花寻去月轮移二”(献给母亲的三部曲之二)里的素人志愿者跳集体舞模式,不过,这一回("狂人日记"),不再是艺术家决定背景音乐、引导舞蹈类型走向,而是舞者轮流成为领舞,让其他人模仿ta。秧歌有着秧歌的时代,街舞有街舞的时代,不同世代的代沟,时代流转,广场舞是艺术眼里的“俗”,是深刻、厚重眼里的小叙事,折射的却是宏大。雅(当代艺术)-俗(如广场舞)的融和,中民艺(如皮影)-洋科班实验剧场的融和,是阿戴有意识要搞的事情;在阿戴眼里,他早年搞的德式剧场美学标准款,不接地气,比较生硬,而这如今这有意的融和,还是做得很自然的。
其实在素人志愿者里,有几个阿戴的铁粉,经常来帮忙,长期配合得很好,相当于专属演员了(主要在上海)——咱打个趣:素人参与式艺术的“素人性”存疑啊。
有一位十来岁的小友Rayban,身体能量特别大,大人们在模仿环节,个个都干不过他。他是双文艺工作者家庭出身,据说,上海摄影圈,是非常受青睐的模特/主角。新时代的舞蹈一下子battle给劲儿了,新生代有生气,大未来是有希望的。
另一幕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狂人日记”里的无背景生演(和"桂花寻去月轮移一”里的无配曲生唱相延续)。艺术家以艺术家之名,发出指令。业余演员们(都是男的)没有场景布置、没有背景音乐,对着空气,发动冲刺,在走位线的尽头,硬停下来,几人一起,摆出一个团结亮相的组合姿势,殊为怪异。不仅仅有小学生,还有穿着符号性特强的工作服的快递小哥。虽然是生演,但在变换着姿势,重复冲了几次之后,演员却进入了状态,一种在人生的无力面前、硬打起劲儿来的能量,就流露出来的,看得有一点感动。没有背景的尬演,反而在观看中强化了这种“流露”(当然,其实笔者看的是录像)。这个安排的机巧,其实好像,是化用自阿戴嘴上说、不接地气的科班实验剧场方法的,但现在看上去,确实挺自然的。套用罗伯特·布列松的说话,就是要“模特”、不要“演员”,安排契机并配合之,让表演者在过程中,真实情绪自然地流露。但笔者不确定,这种“流露”,以未受训练、反倒是被流行文化消磨过的普遍观众钝感来说,是不是有很多人能感受到。另外,再强调一下当代剧场艺术的传统:在贝克特的荒诞剧里,没有头尾(上下文缺席),没有背景情节(背景故事缺席),表演者在空气中,凭空的一段行为姿势,让ta/ta们存在的基本状态/情绪,涌现上来;无意义的行为姿势,指向人的生存本能,更多的是一种消解现实困役的自由。

狂人日记现场图表演总时长:45'00"Mao Space

狂人日记现场图

狂人日记现场图

狂人日记现场图

狂人日记现场图
………………………………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皮影动画"狂人日记"里引用鲁迅的名言
艺术项目"狂人日记"的室内部分,有艺术家的皮影影像作品,用大投影仪循环播放,作为表演其中某一环的背景。故事里的人物原型,是艺术家的父亲、和中学同学。阿戴离乡多年,回去看到,旧时亲友,如今的生命状态,或者说,在地方上,一种没有生机的现在。阿戴和鲁迅是同乡,他们讲的故事,也有局部类似(延续)的地方。
在肖斯塔科维奇的背景音乐配合下,片子透出一股类似Yuri Norstein诗意风格的气味,和肮脏、消极、空虚的故事内容,形成一种不知是悲凉还是救赎感的反差。也许在若在鲁迅看来,这种诗意的描述,也是一种精神鸦片?
父亲是水泥厂下岗工人,下岗后他在街边修自行车,他的生命就是重复劳动,这样许多年,直到……;另几个人物:背着太太搞私生活的缝纫工;离婚分到钱,成日泡在夜总会,谈小鲜肉的中年女子;经营苍蝇馆子的夫妇。现实的人物和超现实的场景之间,互相空插,阿戴说,他表现的所有事情,其发生和关联,可能都没有明白的因果,却有着非常荒唐的原因。几个各自独立故事中的人物,在一个楼道里相遇了,ta们好像在谋划着什么;这期间发生的所有事情,相互间,似乎是有关联的,但又不是有逻辑可循的因果关联,也许是,相互构成了,事情得以发生的,非常荒唐无稽的理由,正因为这样,所以本来互不认识的ta们,在这个超时空的“现实”楼梯口,相互交流/共谋在一起;画面转到三扇门:每道门里是一番人生;苍蝇馆里,ta们在剥着不知是什么的诡异的皮。
如果阿戴没有早早选择离开,而是回去,他的人生,是不是也会如此呢?这当然是个无稽的假设,自然,也是他自己提的(笔者的印象中)。

动画“狂人日记”截帧 艺术项目“狂人日记”中的一部分 片长:34'11" PAL 1920X1080

动画“狂人日记”截帧

动画“狂人日记”截帧

艺术项目“狂人日记”中的画作

艺术项目“狂人日记”中的画作

艺术项目“狂人日记”中的画作

艺术项目“狂人日记”中的画作
………………………………
“东来紫气满函关”——献给外婆……以及魂回绍兴这地方。
据阿戴说,现在笔者看到的“东来紫气满函关”,是三场表演录像的混剪。一场在韩国,一场在上海,一场在慕尼黑。皮影动画,和现场表演结合。
绍兴这地方,充满了水乡的氤氲气,巫言诡语在朦胧的水气间充满了说服力。阿戴改编了一组来自“酉阳杂俎”的故事,具体的以古喻今手法,和鲁迅的“故事新编”有所相似;同时亦混合了平生故事,尤其和他的外婆有关。因为影像是皮影,所以现场表演的影子可以投上去,成为影像的一部分。一则故事,是一个人的手臂上,长出嘴,怎么也喂不饱,他就只能不断地向人乞食,而阿戴在现场,也会扮演这个书生,向观众们做乞讨的动作,直到后来,阿戴俨然"错乱"了,向屏幕里、茶馆中的人群乞讨;还有一则故事,是书生遇见了女妖怪,被变成了塔,他妻去寻他,被黄蜂蜇了,也死了。阿戴在画屏前、观众席、画屏后,三个位置布了三条轨道,穿梭在前后,一本正经地捣鼓着一台修鞋机,修鞋机在空转,影子投在画屏上。对阿戴来说,这样做,反过来,也让他参与/融入到故事里,他想象着,也许外婆的魂魄,会被剧所招引,来到现场,偷偷地去看他。在故事的最后,外婆和鲁迅的样子,慢慢重合在一起,而剧里的氤氲,也被重新解释作,鲁迅/阿戴手上的一根烟,所散发的歆享之气。剧终在即,画面里的物件会越来越密,而画外现场的道具、包括椅子,会越摆越少。
我问阿戴,在这出戏里(以及在他其他许多出戏里),水壶为什么被认为如此重要?啊,因为它到点就会烧开,打断表演,然后就是突如其来的不得不转场时刻了。这原是个戏剧节奏上的破局和epiphany(顿悟)点啊。只是这个点得掐准,“就要反复彩排实验”——这个破/顿,也太不潇洒;其实,我们当然知道,既然是戏,那么,不论多么反剧场、反表演性的表演方法论体系,也还是在“演”;要不然呢?就好比那只鸽子,需要在关键时刻、准确飞到阿戴手上的鸽子,自然得由高专业水准魔术师训的鸽子配合,才做出一个如此简洁、从容、潇洒的一个动作(当代剧场要求极简感,看上去"穷")——“很花钱”的,而且,“慕尼黑的”鸽子才达到要求水平,“首尔的”便差一点,“上海的”更差得远,花钱也还不一定搞定,奢侈得很。你看,大面上要有做出来的粗糙感(素人,即兴,极简),细节上,执着得很。
路边卑小的鞋机,却在剧场里像一个不明觉厉的装置一样空转,人生荒谬、徒然的气息陡然被描述出来了。但艺术家偏偏要指着它说,太阳春白雪,直要贬低得像文艺腔的“矫情”一样、比尘土更低。如果一切外露的悲怆感,都是不接地的,也许是因为,支配当代艺术的左派话语,看不起旧式的抒情,说那是无行文人的趣味。

东来紫气满函关海报 现场表演总时长:50'00" 首尔国家现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明当代美术馆/慕尼黑表演艺术节 2018

东来紫气满函关 现场

东来紫气满函关动画截帧 动画片长“49'19" PAL 1920x1080

东来紫气满函关动画截帧

东来紫气满函关动画截帧

东来紫气满函关 现场
但在笔者看来,在他最接地气的时候,他是在方法论系统之下的;反而是他拿着方法去做“不接地气”的东西的时候,他才更加是自我表达的;而当他表达自我的时候,他又是沉浸在美学腔调里的。果然是"又当又立"——其实,也不是搞艺术的人,才是这样;"又当又立",不就是我们大家的人生写照吗?
………………………………
其他一些展览/艺术项目的图片👇

桂花寻去月轮移一 现场 表演总时长:40'00"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21.04

桂花寻去月轮移一 动画截帧 动画片长:83'00" PAL 1920x1080

桂花寻去月轮移一现场

艺术项目“桂花寻去月轮移一”中的画作Waxing and waning of the augustness I No.1 - 4 triptych paintings,each 365x435cm, Ink and oily metal pen on paper

艺术项目“桂花寻去月轮移一”中的画作Waxing and waning of the augustness I No.4 - 4 triptych paintings,each 365x435cm, Ink and oily metal pen on paper

掌声响起来 ll 现场 表演时长:60‘30“ 影片时长:20'47", PAL, 1920 x 1080修道院公寓二层,美凯龙艺术中心·花厅计划2023.05

掌声响起来 ll 现场 表演时长:30‘00“ 影片时长:04'01", PAL, 1920 x 1080 没顶美术馆 2023

微不足道 现场 表演时长:20'00"影片时长:05'36", PAL, 1920 x 1080 DDM Warehouse2009.12
………………………………
不限媒介的水墨艺术还能怎么玩?|最后一周,等你来show~
8月,跟爪哇大艺术家去神庙冥想、舞动游学|艺术、身心、灵性深度探索之旅
山本捷平|没理由的反叛,是一种怀乡病
全能琪:旧梦与暗流。
(在)英国的两个画家|图集。
你的人格面具,被我揭露了!
宋琨|图集。
宝丽来。
5/5“系统癖”是恶龙?“反系统”的少年也是“系统癖”啊……
4/5执拗的“保守”,比刻意的“创新”更能开出新气象?
3/5别怀疑。人人都有学院病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
@象外的象外
投稿邮箱
263419055@qq.com
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