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红楼专栏写了八年!岂是《荷叶浮萍》,分明潇湘别馆

[复制链接]
稍息立正 发表于 2024-7-3 17:23:26|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文学作品就是能提供无限多的侧面让人遐思和讨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评论过《红楼梦》,考据、索引、研究、评论,还有各种歪说细说,光“红学”成了一门学问,就足见其对国人的影响力。在各种小细节都被翻过来掉过去地研究了个底儿掉的情形下,老友廉萍居然还能将关于红楼的专栏写到八年之久,真是令人惊叹!
八年的精华结集在这本《荷叶浮萍》中,就是一百来篇,二十万字,被作者的老同学潘燕打趣说“比曹雪芹写得都多了”,当然并没有。虽然廉萍以《红楼》第九回李贵口中的“荷叶浮萍”来自谦,但其实,才学、情趣、雅意、幽默、“精致的淘气”,俯拾皆是,在我看来,就是建了一座纸上的“潇湘别馆”。如我这般非“红迷”、未曾熟读、也算不上多么喜欢《红楼梦》的普通读者,也能一目十行、手不释卷地看下去。
对了,针对我这样的读者,有一篇妙文叫《有人不喜欢〈红楼梦〉》,说的就是翻译莎士比亚的朱生豪先生,那么多愁善感的一个人儿,居然不喜欢,还有杨绛、吴冠中,各人都说过不那么喜欢的理由。特别是柏杨,他说“从头到尾,一直没有出现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杀得鸡飞狗跳的场面,对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而言,凡是没有打斗的书,都不是好书”,哈哈,心有戚戚焉。尽管我并不是男的,但是也偏爱“青衫磊落险峰行”的气概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飒爽。有趣的是,作者对此的评价是,跟喜欢《红楼》的人聊,大家相同的看法太多,千言万语、倏忽都尽,反倒没有余意,而跟不喜欢《红楼》的人聊,如负重爬坡,生涩艰难,倾尽心力,反倒容易有所长进。廉博士的这番心思,在我看来,就是金庸小说《白马啸西风》女主角李文秀说的,“我偏要勉强”。
大观园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开遍,却怎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我们小时候最爱的席慕蓉怎么写的,“走的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所以这本《荷叶浮萍》,字字都在写红楼,句句都在红楼外,内里想说的都是作者的人生况味、哲思妙想。借红楼之水,浇心中块垒。《黛玉葬花的技术细节》从黛玉葬花使用的工具,书里是怎么写的,电视剧、电影又是怎么拍的,梳理了一遍。该不该用那个有着精美刺绣的袋子,作者又分析了半天,从实用的角度可惜,从美的角度应该,又能增强繁华转瞬即逝的幻灭感。还趁机批评了电视剧里出现的花冢,觉得那一溜土馒头又丑又不真实。果然只有内心戏丰富的作家,才能领略到《红楼梦》的种种细节背后的深意。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心动神摇,那“花落水流红”的万种闲愁,那“逃大造,出尘网”也无可解释的悲伤,那“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无奈幻灭,种种心痛神痴,种种“难与君说”的幽微心思,都被作者深深地体悟到了。
《为何读书》一篇,借着《百年孤独》里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在世界末日的暴风雨中阅读,联系到贾宝玉不爱读的只是那些仕途经济、扬名立万之书,他对西厢和南华就很喜爱,因为这些阅读能够让他心动。“每一本书,每一个心有所动的句子,都与个体生命的觉醒与颤栗互相呼应……人类对自身,永远充满好奇。而人类留下的文字,深藏着命运的各种密码。阅读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在各种文字里,寻到自己,印证自己,指引自己。”如是,翻书至此,怎会不为作者的智慧和悟性折服?
这本书最妙之处都在一些闲笔,荡开去,一些别出心裁的随想,写得俏皮。仿佛夫子开课,经史子集之外,突然眨了个眼,讲开了段子。有一篇小文《题帕》,就是借着林黛玉和贾宝玉吵架的三首题帕诗,写那些试探、拉扯的小儿女情怀,这些别人也都分析过,算不得新鲜。但是最后一段讲了弥子瑕喂君主吃自己剩下的半个桃的故事,君主先感动后来又觉得不卫生治了弥子瑕的罪。“这个故事仍然告诉我们:人对了,什么都对;人不对,什么都不对,不光礼物。”隔着纸面,我都仿佛看到了作者憋着笑的嘴角。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