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访谈|马伯庸:作家是一种状态,当你停笔不写,就不再是作家

[复制链接]
军团秘密 发表于 2024-7-3 17:19:21|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问这几年谁是当下被阅读最广泛、影响力和传播度最高的作家,马伯庸这个名字必定是个呼声很高的选项。
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但是通过他的叙述,我们看到的却是历史的另一面。虽然普遍认为他的作品里充满奇幻元素,如穿越、魔法等(高度可读性,我倾向于认为这是南美爆炸文学的一种亲缘),但马伯庸的小说同时也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甚至很深层次反映了当代社会的诸多现实问题。
很多读者经常开玩笑说马伯庸是他们的“嘴替”。马伯庸会用乐观而智慧,或者幽默的方式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保持着独立思考的高超能力——马伯庸的作品非常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读完,你总是会去思考某些现实问题或者人生意义。

马伯庸
小饭:亲王你好,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亲王对话。在上次我提出访谈请求的时候,我就知道下一本你的新书不会太久。这些年你出版新作的频率似乎是一年一本,相比之前似乎提速了。您的《风起陇西》《显微镜下的大明》那种历史与现实的交融,《长安十二时辰》的脑洞与叙述特色,都让我印象深刻。最近几本(《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则更轻盈。之前很多历史作品的主角都是帝王将相,但是我发现亲王的作品更关心中层干部乃至小小老百姓。您历史题材作品的创新,和对历史人物、空间描写的深度挖掘与表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马伯庸:我一直有一个观点,要把一件事情做成,是很难的。我在公司打工十年,也有过这种亲身经历,老板经常会说,我们要把市场份额提高5%,这是老板决定的,但怎么才能提高5%?中层经理决定说,我们要去做新产品还是旧产品?我们要不要价格战?决定之后,具体执行的人,就是我们这些一线做事的人,你要去打价格战,你就要去测算市场上其他产品的价格是多少,它们铺了多少个门店,甚至我们要一个个门店去问,一个个工地去查,这就是具体做事的程度。
如果以基层办事员的角度来审视史书上的每一件事,你会发现,上头一道命令,下面的人忙活半天。有大量琐碎的事务要处理,光是模拟想象一下,头发都会掉一把。一将功成万骨枯,很多时候往往一事无成,也是万头皆秃。
但这种平民视角并不是刻意的,不是说我到处去博物馆转,找哪些是老百姓用过的东西,来看一看。我什么都看,但是最关键的是在于能不能代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我举个例子,我曾经看过一个有关三国志的展览,里面展览的是各种跟三国有关的文物,像曹操格虎大戟的铭牌、各种形制的印章,包括蒋琬的一个带钩,就是腰带扣,我看得很开心,但是最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两块铭文砖。
第一块是在安徽亳州的一个墓葬里面发现的砖头,时间是黄巾起义前14年。这个砖头上有一段工匠写的话,大概意思是“你们快把我逼死了,现在我就等苍天已死的那一天,我要跟你们算账”。看到这块砖,你会一下子明白,为什么黄巾起义能够席卷天下。在黄巾起义的14年前,这些基层老百姓中,一个最普通的烧砖的工匠,已经被压迫得走投无路了。他喊出这种话时,一定有千千万万个跟这个工匠一样的人,同样受着压迫,同样在内心燃着怒火。当这么多人都产生了“我要跟你同归于尽,我要跟你好好干一场”的心愿,最后就形成了汉末的历史趋势,才有了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人的趁势而起。
另外一块砖是在以前吴国的首都建康旁边出土的。当时晋国灭掉了吴国,天下已经三分归一统,这块砖写的就是“晋平吴,天下太平”。我考证后得知,这块砖的主人大概70多岁。这位老人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着战乱,一直到他70多岁,终于看到了天下太平的曙光。我想战争期间,就算他不上阵打仗,他的朋友、亲戚也可能被战乱波及,他自己也可能要承担极其繁重的负担,现在“终于天下太平了,不打仗,可以安心过日子了”。那时一定有千千万万像这个老人一样的老百姓,他们已经无法承担战乱的结果,当他们一起呼唤和平的时候,天下三分归一统是必然的趋势。
看到这两块砖之后,我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两块砖代表的是当时大部分普通人,他们情绪的凝结,一方面是我活不下去了,我要砸碎这个世界,另外一方面是我受不了战乱世界,我希望和平。这两块砖其实代表的是真正的普通老百姓的心情。后来我跟那个策展人讲,我说这两块砖应该一个摆在入口,一个摆在出口,因为第一块砖代表了三国乱世因何而来,不是刘备、曹操这些人是野心家,是因为社会矛盾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东汉合该灭亡。另外一块砖告诉你三国乱世因何而终,因为大家已经厌恶战乱,渴望统一,最后才促成了“三分归一统”。
在我看来,三国的起因和终结的真正原因,是着落在这些普通人身上的。我们看到的历史的真正的主角,并不是那些名将、谋士、王侯们,而是这些千千万万个普通的人,他们的需求最后会形成历史趋势。这是我对小人物的理解,我就想写这样的人。
我这几年越来越把兴致放在这些事务性内容,写小人物干活。因为干活的人是最难的,我很有兴趣探讨这些人怎么干活,干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说白了,我们都是“社畜”,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些问题,古代人也有这样的困惑和麻烦,那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该以怎样的哲学观去理解?比如《长安的荔枝》,如果换一个作者来写,可能会花大量笔墨写这个人的人物关系,人物内心,至于运荔枝只是一个背景,运橙子也可以,运西瓜也可以,但我会详细写他运荔枝的过程,他是怎么做实验的,怎样分析荔枝物流的分配方式。我相信细节中才能体现出生活真正的质感和沉重。

《食南之徒》,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2024年4月版
小饭:那我们说回到亲王这本新书。这次在《食南之徒》中,你一上来就是烧烤,孜然,写了一个爱吃的历史人物。在我印象,好像一般在历史记录中,很少会从这样一个角度记录人物,吃货是现代角度。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亲王你是一个吃货吗?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对吃这件事情产生兴趣的?你最爱吃的是什么?
马伯庸:我一直就很喜欢吃,吃对我来说是一个人生大事,所以我一直想写一个美食类的故事,但不能只写美食,因为美食一定要跟故事主题、人物命运紧密相连,这就得有一个由头。我想了很久,直到参观南越王宫博物馆的时候,我看到两枚木简,是两棵壶枣树的园林档案,它本身并没有太多信息量,但木简背后有很多的历史和想象空间,你就可以推想出当时的一些人的情绪、人的故事,有很好的延展性,我觉得找到了一个契机,所以就写了这本书。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原则,书里面写到的食物肯定都是我吃过的,只有吃过才能知道它的味道的独特性在哪。因为写美食最难的地方就是在于一定要写出它的独特性,不能简单地用“入口即化”“色香味俱全”这样泛泛的描写,这种独特性没有办法通过文字传达,只能是自己亲身去体验。所以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承受了很严重的“工伤”,好不容易减下去的体重又胖回来了。
有一个读者看完这本书之后,说我就算不知道你的履历,我也猜得出你一定是北方人,至少是东北或者内蒙古人。我说你怎么猜出来的?他说虽然你后面写了各种各样的美食,但是你永远把烧烤放在第一位。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