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为什么敢称国酒?

[复制链接]
静静的顿河 发表于 2023-8-10 19:57:5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告语经常是国酒茅台,甚至为了申请国酒茅台的商标,不惜起诉商评委,茅台的底气在哪?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sexyrobto 发表于 2023-8-10 19:58:5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茅台足够卑劣,但又足够强大。
茅台有点像白酒界的美国,强大,但厚颜无耻,产品确有出众之处,但喜欢给自己涂脂抹粉。是卑劣下作和功成名就从来就不矛盾的典型案例。
茅台酒的发家史实际上是相当不光彩的,比如茅台现在言必称红军四渡赤水经过茅台镇时与茅台酒结缘,什么开国元勋纷纷畅饮茅台,并用茅台酒给红军伤兵清洗伤口消毒,什么开国元勋亲自关怀试图在异地生产茅台酒,什么开国国宴用酒云云。
简单来说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给自己披上红袍,把自己往根正苗红,从龙有功,红军最终能够得天下也有自己一份功劳这个方向上靠。
实际上这挺无耻的。
因为红军当年经过茅台镇的时候,有没有畅饮茅台,并用茅台给伤兵清洗伤口且在两可之间,但茅台酒与满清督抚,旧军阀,旧财阀和国民党高层之间密切的关系却是不争的事实。
茅台酒的创立源自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当时具有盐商背景的遵义团溪华氏家族成员华联辉,在其同乡出身的四川道员唐炯的推荐下,被祖籍贵州的四川总督丁宝桢所招揽,前往贵州办理盐政,华联辉提出了一套“川盐入黔”的方案,改善了贵州盐政的局面,作为酬劳,丁宝桢给华联辉颁发了在现今茅台酒的所在地贵州省怀仁县的销盐资质,由于掌握盐务,华联辉很快成为当地巨富,华联辉在经营盐务之余,还在茅台镇创立成裕酒坊,后改名成义酒坊,此为近现代茅台酒的真正起源。
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茅台酒,实际上是一个依靠乡土关系上位的官商,依靠盐政的巨大收益创立的业余爱好,搭的是满清的船。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向来看满洲人不顺眼以至于坚持把明朝官话当方言的西南诸省迅速响应,宣布独立并脱离满清,此后贵州政务由兴义军阀刘显世所控制,而华氏家族的显赫产业由华联辉之子华之鸿继承,华之鸿迅速搭上了刘显世的线,先后担任贵州官钱局总理、省财政司司长等职,二人关系密切,在产业和政治层面通力合作,被视为“宪政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华之鸿以自己的贵阳首富身份协助贵州军政当局稳定局势,其经营产业成为财政支柱,当时甚至一度掌握了铸币发行权。
华之鸿进入贵州军政体系后,便把自家酒坊生产的白酒作为社交礼物在贵州政界大肆派发,茅台酒就此与政治权力挂上了钩,在刘显世主政的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召开,贵州省选送本省白酒以“贵州公署酒”的名义前往参展,经过激烈角逐后,获四等奖“银牌奖”。
此事当时令贵州军政当局首脑刘显世激动不已,他当即命令怀仁县方面通知华之鸿的成义酒坊,以及怀仁县当地另一富商王立夫所经营的酿酒坊荣和烧坊,这两家酒坊可以将银奖奖牌拓印在其所生产产品的外包装上作为荣誉身份,在巴拿马镀过金(准确说是镀过银)的经历就此成为茅台酒的一大品牌象征,茅台酒这个品牌也就此固定下来。
此时的茅台酒,搭的是军阀刘显世的船。
在1926年,贵州易主,桐梓军阀周西成掌控贵州局势,此人比刘显世还要重视茅台酒,而且是在掌握贵州之前就特别重视茅台酒,可以说是茅台酒的铁杆粉丝,他在1925年当任贵州军务会办时就大量购买茅台酒用于送礼,以打通贵阳等地的关节,1926年主政贵州后更是将茅台酒作为官方招待用酒,还派遣其手下旅长游国材驻守怀仁县,专司采购茅台酒一职,并经由贵州驻外省办事处,大力推动将茅台酒远销外省,由于周西成本人以行政权力垄断了茅台酒的对外销售工作,并从中大获其利,因此茅台酒当时一度被外省的贵州籍人士戏称为“西成酒”。
可以说,周西成是茅台酒的第一代独家经销商兼总代理。
周西成主政贵州期间,任人唯亲,垄断茅台酒销售,因此当时民间有“有官皆桐梓,无酒不茅台”的说法。
此时的茅台酒,与其说搭的是周西成的船,不如说直接就是周西成是私人产业。
周西成死后,周的妹夫毛光翔和周的部将领王家烈先后主政贵州,王家烈是继周西成后推动茅台酒品牌建设的又一贵人,特别是王家烈的妻子万淑芬,此人在推销茅台酒上贡献卓著,曾与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粤系军阀陈济棠等人密切联络,并赠送其数百瓶茅台酒,贵州军政要员前往南京时,也往往带上数百瓶茅台酒用于馈赠南京大员,因此在上级的带动下,贵州军政系统采购茅台酒几乎成为传统,
此时的茅台酒,搭的显然是王家烈的船,直到王家烈因被红军击败而被老蒋剥夺军权。
但无论贵州军阀们怎么折腾,茅台酒终究只是贵州的地方特产,贵州并非经济重镇或者中心省份,茅台酒距离全国知名尚有相当一段距离,茅台酒真正举国闻名,还要等到抗战爆发。
在抗战爆发前,民国的军政要员和知识分子的主流饮酒方向并非茅台,甚至并非白酒,而是黄酒,南京国民政府的一大特点就是江浙人士充斥其中,因此来自西洋的洋酒和江浙当地的黄酒自然是首选,在老蒋开始搞新生活运动之前,国府的主要宴饮用酒就是黄酒,例如1929年国府与比利时签署归还租界协定后,中方宴请比方人员,招待用酒就是洋酒和绍兴花雕。1936年3月,许世英当任驻日大使时,也奉命携带黄酒30坛供宴饮之用。
著名主旋律电视剧《长征》中曾有这么一个桥段,红军长征过境茅台,将士们一边畅饮茅台酒,一边大喊“同志们,这是老蒋拿来招待洋人的茅台,今天咱们也尝尝鲜”,然后给腿部受伤的战士用茅台洗脚消毒。
这个桥段是错的,因为老蒋招待洋人用的是花雕,老蒋本人毕生保持着老家江浙的饮食口味,吃不得辣,更何况喝茅台酒。
抗战爆发后,东南沿海迅速沦陷,重庆成为陪都,民国政府机关和企业,院校,人员开始大规模内迁,涌入西南大后方,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几乎尽数迁入西南,原产东南的黄酒由于当地沦陷而无法运往内陆,国府抵抗不利,与外国的贸易通道受到严重阻碍,洋酒也没得买了,再加上1939年7月,民国财政部颁布《非常时期禁止进口物品办法》,禁止进口从香槟到威士忌,从杜松子到清酒在内的所有洋酒,于是,其它酒水被阻断了进入西南大后方的可能性。
同时当时报纸舆论还呼吁全社会放弃洋酒,转而饮用西南本地的土产酒类,既可以支持当地产业,也可以号召大家齐心爱国,于是,很多当代著名的西南白酒品牌就此兴起,茅台也在此列,并依靠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社会重心汇集于大西南的特点,深度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消费习惯。
战争后期随着局势的好转,重庆政府的公务禁酒令逐步放松,1945年1月,茅台酒已公开出现在军政机关招待外宾的宴会上。当时黔桂将士慰劳团招待驻贵阳盟军,晚宴就以茅台酒款待。1945年民国国庆双十节,民国驻苏联大使馆在莫斯科举行招待会,用伏特加和茅台酒招待苏联人,茅台酒大受苏联人欢迎,从这时候起,茅台酒才算是第一次被“老蒋拿来招待洋人”。
由于战时全国人士汇聚西南,茅台酒在一隅之地却享受到了全国市场,再加上前文提到的华之鸿之子华问渠子承父业后,借助内迁大学的资源,在学术界寻找有影响的教授,组建编辑所,拓展出版业务。马宗融、顾颉刚先后担任编辑所所长。
华问渠还搞了个编辑委员会,囊括来自全国各地内迁至贵阳的教授学者,成员规模多达112人,如竺可桢、茅以升、冯友兰、苏步青、萨孟武、王伯群等政学界要人皆是其成员。1940年后,华氏家族产业文通书局的业务借助该编辑委员会的文教资源得以快速发展,先后在成都、重庆、昆明等地设立分局,几乎覆盖整个大西南,而文通书局也成为茅台酒的代销点。
借着这波东风,华问渠趁热打铁,疏通关系,委托民国财政部秘书处代理申请茅台酒商标,新商标以高粱穗为背景,印有“茅台杨柳湾成义酒房制造回沙茅酒”字样,背面附有贴纸,简述成义酒坊历史及所产茅台酒在巴拿马获奖的典故,成义茅酒品牌就此确立。
由于文通书局在后方文人群体中的地位极高,茅台酒作为该半文化半政治机构的附属商品,在掌握话语权的文人阶层中极大强化了对自身的品牌认知,而原本喝惯了黄酒和洋酒的东南文人,在习惯了茅台之后发现白酒也别有滋味,于是茅台酒乃至西南白酒就此享誉全国。
这时候的茅台酒,搭的是国民政府的船。
截至此时茅台酒已经换了四次队了,而众所周知,吕布也就三姓。
那么茅台是什么时候才第一次给自己披上红袍呢?这个时间非常晚,是1952年。
早年茅台在自我宣传中曾经吹嘘过自己是开国第一宴的国宴用酒,所谓国酒茅台,大抵由此而来,然而必须指出的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贵州还属于国统区,并没有解放,开国第一宴摆了60多桌子,上哪儿找那么多茅台来?所以当时用的酒是北京饭店存储的汾酒。
直到1952年,第一届全国评酒由中国专卖事业公司主持,在北京召开,会议共评出8种国家级名酒,其中白酒4种,黄酒1种,葡萄酒3种。
这4种白酒就是白酒圈子里常说的“老四大”,分别是汾酒,泸州老窖,茅台酒,西凤酒,从这时候起,茅台酒才算是第一次在新朝给自己上了户口,搭上了新船。
此后直到1989年最后一届中国评酒会,茅台每一次都蝉联中国名酒称号,特别是1963年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评酒会,这次评酒会中茅台凭借品质获得了金质奖,此次评酒会极其专业,缜密,细致,因此业界普遍认为该次评酒会具有极高的含金量,这次茅台获得了金质奖,其实是茅台酒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级别荣誉奖项,但茅台对于这一奖励鲜有提及,更喜欢拿它在巴拿马的那个不入流的银奖来说事。
可能相比较中国的评酒会,茅台酒更看得上巴拿马的野鸡展吧,也有可能是茅台酒太高贵了,中国人不配品评它。
这次评酒会后,茅台酒算是正式披上了红袍。
除了红军洗脚,开国用酒外,茅台酒还特别热衷于给自己批红袍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两山轮战期间,大军攻坚前都喝茅台酒壮行,由此衍生出了诸如“首长为了供给前线而买光当地茅台酒”“战士临别前提要求只想喝一口茅台酒”“敢死队壮行未能来得及喝上茅台酒”等著名战地段子。
对于这些段子真假与否,这里不做考证,但我家里有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两山轮战的长辈,据长辈说,当时攻坚前确实喝了茅台酒,但战斗结束后幸存下来的人被要求要为喝的茅台酒付账,牺牲战士的酒钱由其他人凑钱支付,每言及此事,这位参战过的长辈便愤怒不已,从此毕生不喝茅台,且一谈茅台就破口大骂,还劝其他人不要喝茅台。
不是说要求茅台就一定要从一而终,商人嘛,在乱世之中当墙头草,随波逐流也没什么,大家都不容易,乞活求存无可厚非,当当墙头草也没什么。
但明明是个墙头草,还非要把自己打扮成开国元勋的样子就不对了。
另外,茅台搞恶性竞争也是一把好手,这里必须要提一下茅台历史上的一项重大丑闻,即白酒圈子里人尽皆知的贵州醇事件,此事的卑劣龌龊程度简直堪称中国产业史上的一大奇观,茅台用堪称下作的手段搞臭自己的竞争对手,破坏市场秩序,给中国白酒产业史留下了丑陋的一页。
贵州醇,原名兴义县酒厂,该厂创立于1950年,原本只是黔南地区的一家县级小厂,主要靠生产一些廉价小曲白酒来供应当地群众的日常需要。
1983年10月,兴义县酒厂由主管人员鄢文松牵头的低度白酒酿造技术研发成功,自此开始生产“贵州醇”牌白酒。
贵州醇牌白酒是中国白酒产业的一朵奇葩,作为一款浓香型白酒,这酒虽然是低度酒(35度),但口感绵柔,香味浓郁,醇和丰富,是中国蒸馏酒酿造业的一次重大技术突破,这种优质产品很快占领了大量市场,特别是在对低度豉香型白酒情有独钟的广东地区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伯,在喝惯了当地的豉香型白酒后也很乐意尝尝西南的味道,贵州醇在南方市场迅速攻城略地,一度有黔酒两分,北茅南醇之说。
1983年创立之后,贵州醇发展迅速,虽然没能在1989年的最后一届中国评酒会上获得中国名酒的荣誉称号,但销售状况极好,市场认可度极高,1993年在全国各行业企业利税产值百强排名中位列第11,酒类企业中位列第二,贵州省第一,仅次于五粮液,超过了茅台。
当时茅台的状况不算好,甚至进不了白酒行业前五,贵州醇的飞速发展招致了茅台的红眼,茅台开始从两方面发难。
一方面,茅台在1981年将“贵州”两个字注册为商标,但一直未以“贵州”作为商标生产销售任何产品,而兴义酒厂为了便于销售,最初将这款低度白酒命名为“南盘江”,后来又改名为“贵州醇”,在“贵州醇”打出名气之后,直接将酒厂名字也改为了贵州醇,茅台认为贵州醇的企业名和产品名里有“贵州”二字,所以起诉贵州醇,要求贵州醇改名换姓。
另一方面,茅台将贵州省的大量小作坊,小酒厂,小商贩统统聚拢起来,自己亲自上阵,推出了一款茅台版的山寨贵州醇,这款茅台版本的山寨贵州醇在瓶子和外包装上与正宗的贵州醇几乎一模一样,只在部分细节上略有区别,但灌装的酒主要来自于茅台召集的劣质酒厂和小作坊,因此其酒体品质极其低劣,与正宗的贵州醇完全没有可比性。
随后茅台将这款可以说是假冒伪劣产品专门投放到贵州醇的主要销售市场,例如贵州醇当时在广州和福建部分地区卖的不错,茅台就把这款山寨贵州醇大量投放到广州和福建地区,抢夺本属于正宗贵州醇的市场份额,并且通过真假贵州醇龙蛇混杂,泥沙俱下的方式,用仿冒贵州醇的低劣质量来败坏正宗贵州醇的名声。
贵州醇和茅台就真假贵州醇以及“贵州”商标的使用权问题激烈争斗了好多年,事情一直闹到了省一级乃至中央一级,贵州省轻工厅曾在1993年11月向两家企业传达调解意见,希望共用“贵州”商标,共同生产销售贵州醇,把市场一起做大,但茅台方面态度强硬,坚决不肯接受省厅的调解,后来双方继续争斗,在1995年10月11日直接惊动了国务院,当时国务院批示,要求组织调查,协调各方意见,秉公处理。
1996年3月,国家经贸委经过仔细调查,写出了《关于贵州茅台酒厂和贵州醇酒厂商标纷争情况的调查及解决意见的报告》,直接呈递给国务院。
从国务院一直到省一级,再到各级法院和有关部委,此后一直在继续做着调解的努力,但茅台方面依然上蹿下跳,在1997年7月茅台酒厂改制过程中,索性把负责收拢小作坊小酒厂仿冒贵州醇,以次充好败坏正宗贵州醇名声的贵州茅台酒厂技术开发公司更名为茅台集团贵州醇公司,公开向各调解方和正宗的贵州醇酒厂示威。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有关各方再也调解不下去了,忍无可忍的贵州省政府为了黔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了全省的大局考虑,在1999年4月直接下令,命令茅台停止生产仿冒贵州醇,规定贵州醇这一商标归兴义贵州醇酒厂所有,彻底解决问题,于是在4月26日,茅台的仿冒贵州醇才终于停止生产,这起狗屁倒灶的破事才算告一段落。
至此,这场长达八年之久的官司马拉松终于结束,事情以兴义贵州醇酒厂在技术层面获胜而告终。
但此事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经造成,茅台山寨仿冒的贵州醇是由一些杂七杂八的小厂小作坊贴牌生产的,酒品低劣,质量不稳定,以次充好现象十分严重,而这些劣质酒又专门投放到贵州醇的主力销售市场,于是贵州醇的口碑就此被这些劣质仿冒山寨品给毁的干干净净,同时长期的官司纠纷牵扯了贵州醇酒厂太多的精力,导致贵州醇放弃了许多市场机会,中止了大量新品的研发,就此逐步走到了破产边缘,直到2012年被维维集团收购,但始终没有起色,2019年又被转卖给了江苏综艺集团。
从结果而论,茅台这种卑劣的商业竞争策略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贵州醇被茅台的仿冒山寨策略彻底整垮,万劫不复,昔日北茅南醇的局面不复存在。
1998年,贵州醇的销售额是1.47亿元,固定资产5亿多元,茅台的全年营收6亿多元,营业利润4亿多元,固定资产7亿多元。
2012年,贵州醇因亏损严重而濒临破产被收购时,贵州茅台公布了2011年业绩公告,全年营收184亿元,营业利润123亿元,固定资产约350亿元。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另外,茅台还极其热衷于虚假宣传,其虚假宣传包括并不限于茅台酒宣称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茅台声称茅台酒可以养肝护肝,且宣称该说法出自于“由包括一名院士、多名教授在内的一支国内一流肝病学者组成的课题组”的研究,该课题组经过长达4年的调查和动物试验后得上述结论的,并且宣称“这个结论已获得了国内9名著名肝病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肯定”。再比如茅台声称53度到54度这个酒精度之间,是乙醇和水结合最紧密的状态,所以白酒的最佳度数是53度,茅台酒53度,所以最科学。
白酒护肝和53度乙醇和水结合最紧密这两个宣传过于反智,西凤酒的风味最佳度数是55度,衡水老白干的风味最佳度数是67度,玉冰烧的常见度数是33度,青岛啤酒的常见度数是10度,也没见他们跳出来宣传自己这个度数乙醇和水结合最紧密,最科学啊。
这里要重点说一下这些年被反复拿出来鞭尸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这事,鉴于这事天天被茅台酒拿来吹牛逼,甚至印在了自己的瓶子上,所以这里要掰扯一下,这里且不谈这个发生在一战期间,主要目的是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开凿通航而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是不是个野鸡展会,就先说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奖项等级:
头等奖 大奖章
二等奖 荣誉奖
三等奖 金奖
四等奖 银奖
五等奖 铜奖
安慰奖 口头表扬
当时参展的“贵州公署酒”获的四等奖银奖,且不说目前并无直接证据证明这个“贵州公署酒”就绝对是茅台酒无疑(当然考虑到当时成义酒坊老板华之鸿与贵州军政当局的密切关系,再加上茅台酒当时的贵州政界社交礼物属性,再加上贵州公署酒获奖后成义酒坊被允许在自家商品包装上拓印奖章,这个可能性很高),但就算这个“贵州公署酒”就是茅台酒,那你获的也是个银奖啊,哪儿来的什么金奖?真正的金奖也就是个三等奖,而真正的头奖大奖章跟你茅台酒那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大奖章的英语是grand prize,银奖的英语是silver medal,对英语的语境和措辞使用略有了解的人都应该清楚,这俩词的分量差距有多大,大奖章的这个grand在很多语境下可是被翻译为恢弘壮丽的意思,grand prize甚至可以翻译为“恢弘壮丽奖”。
你茅台先撒泡尿照照镜子,看自己那个silver medal配不配得上grand这个词。
当时中国选送的酒类产品中还真的有产品获得了“恢弘壮丽奖”这个真正的头等奖,分别是:
直隶高粱酒
河南高粱酒
山西高粱汾酒
广东果酒
张裕公司各种酒
这也是为啥汾酒和张裕特别不服茅台天天拿这玩意说事的原因,因为人家真的是头奖。
另外几个头奖选手的话。说到河南高粱酒,肯定会想到杜康,但汝阳杜康和伊川杜康(后来合并为洛阳杜康)是建国后,因为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心心念念记着曹操的那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随后才特意建立的,再加上这两家公司整了一堆烂活(也是一对打官司高手),所以不提也罢。
广东果酒的话,主要是龙门青梅酒,郁南黄皮酒,桑葚红酒,现在倒是有一家叫广东官厅果酒有限公司的企业在制造桑葚红酒,但不清楚当时前往巴拿马参展的究竟是什么酒,所以究竟能不能接的上,这里不做结论。
直隶高粱酒倒是有一个跳出来接盘的——衡水老白干,经过这么多年它现在终于醒过味来了,也天天宣传自己是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头奖,考虑到衡水老白干确实是原直隶地区生产的高粱酒,而且现代的衡水老白干是建国后将当地十六家酒坊合并之后建立的,其中包括了当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德聚坊,所以衡水老白干这么吹自己到也说得过去。
所以真正的顶级选手,就是汾酒,张裕,这二位是明确的,衡水老白干也算一个,广东桑葚红酒不明。
但无论如何,茅台不在此列是明确的基本历史事实,茅台说自己拿金奖属于虚假宣传,它拿的既不是头奖,也不是金奖,而是第四等银奖。
拿四等奖,装大瓣蒜,这就是茅台。
说到这里,我倒是要为汾酒说两句好话,茅台的各种虚假宣传几乎都是汾酒真正做到过的,比如茅台扯犊子说自己拿到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但汾酒是真的拿到了头等奖,茅台说自己是开国第一宴用酒,然而开国第一宴用的其实是北京饭店存储的汾酒,茅台说红军长征过境的时候用茅台洗过脚,可八路军主要在太行山一带活动,再加上存在主义爱好者阎老西本人又是汾酒推广爱好者,抗战期间阎老西和八路军的关系也还说得过去,所以八路军喝过汾酒恐怕是大概率事件。
也就是说,茅台实际上是冒名顶替了本应由汾酒占据的生态位,而茅台依靠这些宣传获取的商业红利按理来说本应属于汾酒,茅老大本来应该是汾老大。
汾酒一直闷声不吭气,埋头做玻汾,做个老白汾酒都抠抠索索的用土瓷罐子装,好不容易憋出来个青花汾酒还用力过猛,实在是让人不知道该说它什么好。
另外,周恩来在参加万隆会议后回国,途径广州的时候华侨宴请他,宴会现场有茅台,有汾酒,有泸州老窖,老四大名酒唯独缺了西凤酒,周恩来特意问了咋没有西凤酒,后来回北京后亲自操盘,把宝鸡市柳林镇当地的几家酒坊合并经营,这才有了现在的西凤酒厂,还有湖南名酒白沙液,它是唯一一款毛主席亲自命名的白酒,要论红色出身,这不比风吹墙头草的茅台强多了?
但为什么它们没把自己的名声发扬光大?世界上的事难道是只要自己把事情做好了就一定能有好结果吗?我不这么看。虚假宣传不可取,但合理营销很必要。
酒香也怕巷子深,出名要趁早。
最后多说两句。
虽然上面罗列了茅台那么多破事,但排除这些因素来看,茅台酒本身的产品力倒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这绝不是因为茅台护肝什么的,酒精是允许量为0的一类致癌物,喝酒就是图一乐,绝不是为了什么健康。
茅台酒本身的酿造工艺叫大曲坤沙酱香工艺,它本身是一种极其复杂,具体工艺流程极其繁复的制酒技术,例如制曲工艺,对原料的温度,水分乃至升温速度都有极其严苛的要求,另外和一般酿酒时要把粮食粉碎不同,大曲坤沙酱香工艺的特点就是粮食基本不粉碎,因此发酵率和出酒率较低,成本较高,原料经过重阳下沙,高温糖化,堆积发酵后,还要分七批次蒸煮,加料,取酒,随后把这不同批次的酒按特定比例进行勾兑,期间还要加入多年陈放的基酒和多种品类的调味酒,最后窖藏熟化后还能饮用。
这还没考虑这些年越来越先进的依靠培育微生物群落来人工制造老窖环境的复杂生物工程。
这套工艺嘴上说着简单,其实具体流程极端复杂,特别是制曲工艺,据说茅台酒厂这么多年来都做不到制曲成功率百分之百,始终会出现制曲失败的问题,温度和水分稍有差池就前功尽弃,另外每次蒸煮之后还要重新添加原料,然后再次蒸煮(也就是所谓的“回沙”工艺),具体技术细节非常复杂,最后的勾兑调味更是老大难问题,茅台酒的调味基酒品类数以千计,如何从这上千种调味酒中选取出合理的原料,拿捏出适当的比例,得到最佳的口感和香味,这更是真正的技术活。
这些工艺技术并不是因循守旧,经年不变的,实际上茅台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可以说茅台的商业营销手段相当下作,但茅台在产业技术投资方面是从来没有停过,对设备的更新换代也非常积极,是一家正经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这也是为什么茅台镇的酒厂多如牛毛,但茅台只有一家。
这些年一直有人拿酱香酿酒工艺和光刻机一起说事,说只要酱香科技就行了,要什么光刻机,当然咯,这属于讽刺,但说实话,作为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完全不同的工业门类,拿这俩行业作比较属于典型的关公战秦琼。
实际上茅台酒在它所属的那个产业领域是真正把技术力和产品力做到极致的企业,考虑到全世界烈酒行业普遍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茅台能拥有如今的市场范围,你要说它没有两把刷子,那是假话。
不然也不会蝉联每一届中国评酒会的中国名酒称号,还在含金量最高的第二届拿到了金奖,这也证明它的产品力是有保证的。
仅从制酒工艺流程的繁复程度和技术密集度来看,除了工艺更复杂,技术更密集,堪称乙醇雕花的芝麻香型白酒(例如山东景芝酒)外,茅台酒堪称世界烈酒界执牛耳者,不开玩笑的说,好的酱香酒真的是一门科技。
但茅台在商业领域的卑劣又是不争的事实。
就像美国,美国是一个卑劣下作的国家,美国是一个技术先进的国家,这两者并不矛盾。
能力和道德,从来就不挂勾。
boat 发表于 2023-8-10 19:59:0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脸,但货真价实。
本来国酒论不到茅台。开国第一宴用的是汾酒,竹叶青。
但茅台有个好处,今天喝下去半斤八两,第二天跟没事人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不知道,现在没有人知道。那仿一个跟茅台一样的功能的酒呢,仿不到。离开那一片地,设备、技术、人员全一样,造出来的酒就是没有这个效果。
别的酒就是没有这个效果。
你是领导,每天都有应酬,你喝哪个?还用说嘛?
口感?一人一个样。
300以上的酒,只有风格。
woaiyan 发表于 2023-8-10 19:59: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茅台斥巨资冠名央视新闻联播倒计时,大概是白酒史上最成功的虚假营销。
在2002年那个大多数企业还在靠酒香不怕巷子深,不知广告为何物的时代,茅台已经抢先一步占领国人最受关注的“节目”——新闻联播,将“国酒茅台”这四个字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心里。





为什么说是虚假宣传?
因为从2001年茅台开始申请商标,到2019年李保芳宣布商标停用,国家商标局从未同意过茅台的“国酒茅台”商标注册申请。但是这并不妨碍茅台挺着“国酒”的头衔,整整活跃了将近20年,而这么长的时间,足够影响一代人,让“国酒茅台”的概念深入人心。
不信随便问问身边的中老年人觉得国酒是谁?
懂白酒的和不懂白酒的,大概都会告诉你两个字:茅台。
三人成虎,谎言说1000遍就成了真相。
不过,纸包不住火。潮水退却终将发现谁在裸泳,感谢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扁平和发达,让真相得以重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白酒大哥,曾经都做过什么令人瞠目的骚操作。
01 开国大典宴会主用酒

开国大典宴会主用酒,茅台的两个经典故事之一。
就是不知道当时正处于国民党控制的,直到1949年11月15日才解放的贵州遵义地区,到底是怎么早早的准备好保质保量的贵州茅台白酒,跨越层层阻碍远赴北京的。
传言“开国领袖、总理还有众多将军元帅都钟爱茅台酒,尤其许世友将军更是爱到骨子里,以至于去世后陪葬品都有它。”这么多年过去了,如此主观的事实很难分清真实和谎言,但也许正是由于这些流言的存在,才给了茅台讲故事的底气,甚至舔着脸申请“国酒”商标,完全不顾无辜躺枪的汾酒。
有史料记载,无论在陕北还是北京,当时招待外国友人的,都是汾酒。
1949年1月底,斯大林派特使米高扬一行四人秘密来到西柏坡。毛主席为了款待好苏联贵宾,派人买了山西老白汾酒,两次宴请米高扬,喝的都是汾酒。
当时的警卫排长阎长林回忆录《我的警卫笔记》中的记载:“苏联客人爱喝酒,事先从石家庄买来了汾酒,还有葡萄酒。……苏联人确实能喝酒,他们不住地夸中国汾酒很好喝,一倒就是大半杯。”
1949年开国大典前,由典礼局局长余心清先生建议,周总理核准,国宴用酒选用杏花村汾酒。
后来在1951年的《关于招待外国使节工作的改进办法》草案报告中,总理作了具体批示,明确写道“如需用烈性酒,则用汾酒。”
在铁一般的事实前,在被毒打后终于想起来宣传自己的汾酒前,茅台的经销商还是能睁着眼说瞎话。不知道到底灌了什么迷魂汤,好歹换个马甲再出来答啊?





相比于下面的牛鬼蛇神,茅台总经理李保芳倒是格局打开。但是已经顶着“开国大典主用酒”头衔活跃了这么久,真真正正的既得利益者,当着正主的面低低头也无伤大雅。










02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另一个故事,就是喜闻乐见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了。
传言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没拿到奖项的代表团心生一计,佯装失手摔坏了一瓶茅台,银瓶乍破水浆迸,顿时酒香四溢,一下子把评委都吸引住了,给茅台酒补发了金奖。
于是便有了,茅台酒“怒掷酒瓶振国威”的美谈。
先不说奖项的水分,这个“振国威”就挺有意思的,仿佛其他参选的中国酒都没有获奖一般。然而实际上,中国共获大奖章57个,荣誉奖74个,金奖258个,银奖337个,铜奖258个,口头奖励227个,总计1211个。
笑死,真当只有自己参加了评选,别人都是哑巴呢。
1915巴拿马世博会共设立了六个奖项:
1、大奖章(Grand Prize)
2、荣誉奖(Medalof Honor)
3、一等奖金奖(Gold Medal)
4、二等奖银奖(Silver Medal)
5、三等奖铜奖(Bronze Medal)
6、口头表彰奖(Honorable Medal,无奖牌)
看出来了吗?茅台一直宣扬的金奖,实际上只能排第三,根本不是最高奖项。
更搞笑的是,它获得的其实是“二等银奖”,不知道怎么给自己红口白牙的按上了金奖的帽子。





如此偷天换日的操作,看呆了一众一同参加评选的酒企。于是纷纷跟上——






把一个基本去了就能得奖的水奖,愣生生吹嘘成国际了不得的酒类评选。好笑的是以”巴拿马“命名的奖,实际举办地不在巴拿马而在旧金山,更有传言说是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建立。
啊这,八竿子打不着的举办原因。
其实还有挺多事能证明这奖挺水,比如一开始除了银奖,其他奖项的奖牌都是铜的,没错铜的,管你是金奖还是比金奖更高的,都给劳资发铜的。
因为太多参赛者不乐意,主办方想了一个办法就是镀金,而且不管拿的啥奖章,都能镀,自费。笑死。
03

其实茅台的历史渊源颇久,即便没有后来的子虚乌有,在中国也是地位响当当。
那时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河,路过茅台镇时,人民群众用茅台酒迎接红军。当时的茅台酒被红军广泛用于消毒、缓解疲劳。每位红军将士水壶里都有茅台酒备用。在当时,用酒擦洗双脚是最好的护脚方法,“红军过茅台,用酒洗双脚”的典故便出自于此。
长征结束后,周恩来总理也亲自承认:“长征之所以能胜利,茅台在其中也有功劳。”





周总理很爱喝茅台,尼克松访华时,所喝的酒也是茅台。





本来这些光辉历史也够茅台宣传,酒企传承荫蔽后人是稳稳当当。
但是他们显然野心更大,不惜空穴来风整些幺蛾子,玩的一手好营销。
而且他们确实也成功了,谎言说了1000遍便成了真相。时至今日,不论是”茅五剑“还是”茅五泸“,茅台都稳坐名酒第一的宝座。只不过当今世人回头看看,却发现他们这一路走来,并不磊落光明。

白酒相关阅读:
1、国产无酒精啤酒是否会成为软饮料市场继气泡水后的下一个「风口」?
2、你喝过最好的啤酒是什么?
3、在酒桌上给领导敬酒,有什么万能话术吗?
4、在酒局怎么说话?
5、第一次去女方家里,拿什么礼物比较合适?
6、假酒卖到现在,嘎子谢孟伟为啥还没被抓?
7、想囤一些目前价位在两三百一瓶,但是可以放15-20年的白酒有什么可以推荐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周敏姐姐 发表于 2023-8-10 19:59:3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纠正一下高赞,茅台拿的是万国博览会银奖(四等奖),但这个奖牌确实是金的,而且真·金奖也只是个三等奖
实际上,茅台的“巴拿马世博会金奖”并非无中生有,只是钻了奖项设置混乱的空子。
下面我来详细讲一讲银奖为什么是金牌,“金奖”为什么是三等奖,以及民国时期以世博会(即万国博览会)为代表的奇葩奖项设定
1915巴拿马世博会共设立了六个奖项:
1、大奖章(Grand Prize)
2、荣誉奖(Medalof Honor)
3、金奖(Gold Medal)
4、银奖(Silver Medal)
5、铜奖(Bronze Medal)
6、口头表彰奖(Honorable Medal,无奖牌)
这次奖项设置到底混乱到什么程度呢?我一个个数给大家看。
1、要命的等级

按正常人的思路,从大奖章到口头表彰,应该是按一等奖到六等奖排序。
主办方偏不。
大奖章、荣誉勋章、金奖合称一等奖,银奖二等奖,铜奖三等奖。
所以造成了这个非常离奇的结果——茅台的“银奖”还真是二等奖,虽然它实际上是个四等奖。
2、混乱的奖牌材质

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金质奖章是金的,银质奖章是银的,铜质奖章是铜的。
大奖章和荣誉勋章应该用金或者更珍贵的材质,对吧?
主办方偏不。
除了银奖真的是“银”奖,其他奖牌全是铜的。
这是为了啥?为什么只对银奖区别对待?
结果就是获奖的企业都不愿意了,铜奖牌拿回去多难看,要求主办方提供镀金服务。
因为提要求的人太多,主办方干脆把大奖章、荣誉奖章、金奖、银奖全镀金了(自费,得补差价)
这就是为什么茅台的银奖是金牌,它还真是个“金”牌……
3、无处安放的丙级

前三个奖项统称一等奖已经够让人头秃了,偏偏中文文献用“甲乙丙”级标记奖项时还出了问题:
(甲)大奖章
(乙)荣誉奖
(丁)金奖
(戊)银奖
(己)铜奖
(丙)口头表彰奖
你没看错,“丙级”被空出来,给了六等奖!
这意味着,如果有商家收到了口头表彰,完全可以堂而皇之地称自己为三等奖(丙级)
只不过一般商家没有茅台脸皮那么厚而已……
4、银奖的含金量有多少?

茅台一直用“怒掷酒瓶振国威”的故事炒作: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国代表佯装失手摔坏了一瓶茅台,顿时酒香四溢,评委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于是向茅台酒补发了金奖。
说得好像外国人很瞧不起中国制造,逼得茅台出奇招一样,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那届世博会上,仅中国酒类产品就有5个品牌获得了最高奖项大奖章
直隶(官厅) 高粱酒
河南(官厅) 高粱酒
山西(官厅) 高粱汾酒
广东(官厅) 果酒
山东张裕酿酒公司 各种酒
另外还有两种酒获荣誉奖,两种酒获金奖,都在茅台之上。
加上其他的产品,中国共获大奖章57个,荣誉奖74个,金奖258个,银奖337个,铜奖258个,口头奖励227个,总计1211个。
比银奖高的奖项加起来389个,银奖337个,茅台在中国品牌中也只能排到700强,400强都进不去,可别给自己贴金了。
5、有多少老字号在往自己脸上贴金?

在民国时期,世博会是世界第一盛会,远在奥运会之上。所以中国人尝试举办自己的博览会时,也采取了世博会的奖项设置。
例如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一等奖为“奏奖”、二等“超等奖”、三等“优等奖”、四等“金牌奖”、五等“银牌奖”。
其中金牌1218个,比前三等加起来都多,银牌则多达3000余个,可见这金银牌的含金量相当值得商榷。


随着奥运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金银铜牌”渐渐成为主流。
于是金奖、银奖得主大占便宜,实打实的一等奖“奏奖”、二等奖“荣誉奖”、三等奖“优等奖”得主却抱着看起来十分野鸡的奖项名称哭晕在厕所
真·一等奖得主反复强调奏奖是一等奖:


金奖得主对“金奖”到底是什么东西闭口不言:


很多老字号会吹自己在民国时期的全国/世界博览会上拿了金牌,消费者信以为真。
殊不知此时期的金牌不一定是第一名,很可能是鼓励奖

而且这也不算虚假宣传,只能说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希望大家都擦亮眼睛,远离这些“假名牌”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lusys 发表于 2023-8-10 19:59:5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啥?因为不要脸,巴拿马1915拿的是四等奖(真正第一的是张裕和汾酒的甲等金质大奖章),对外宣称自己是一等奖。
开国的时候,贵州还是国统区,国宴就没用茅台,就敢说自己国宴用酒,然后就敢宣称自己是国酒。
我只能说茅台这几年发展的好,有销量,有暴利,有钱买媒体帮腔,但事实就是事实,懂得人自然懂。
分割线
5.13日更新图片说明
鉴于有些人不愿意正视事实,我现在把一些史料图片上传。
这是关于国酒,茅台现任董事长给汾酒董事长道歉的官方文书。不得不说,李保芳是一个识大体,有担当的企业家,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勇于认错,但一些茅台的G腿子反而到处咬人,不尊重事实,或者偷换概念,令人不齿。




这是关于茅台源于汾酒的。


根据1939年的《贵州经济》一书,茅台酒的起源是“咸丰以前,有山西盐商某,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以茅台为名”。




这是关于巴拿马奖项的史料


更可笑的是,在茅台自己的产品上他们也说过自己是二等奖。1954年,其酒瓶背标上的广告语写着“解放前曾在巴拿马赛会评为世界名酒第二位”,这显然不是金奖。

已故中国著名白酒专家辛海庭先生1996年在《对今后白酒趋势的几点看法》中指出:“由1915年巴拿马赛会的底案上来看,当时获得三个大奖章。这个底案在上海博物馆。当时三个大奖章一个是山西汾酒,一个是直隶(酒),一个是河南(酒),其他没有得大奖章的,这是有根有据的。而且是北洋军阀时代的。历史要恢复本来面目,不能颠倒。”
著名学者刘景元先生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盛况重温》一文中指出,“据已知文献记载,巴拿马赛会仅举办这一届,我国展品也只能在这一届荣获奖章。”“我国在此次博览会上获奖的食品中,唯有山西杏花村汾酒和山东张裕酒厂的酒荣获甲级大奖章。”
更加有趣的是,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的最高奖是甲等大奖章。金质奖章仅仅是四等奖。为什么中国众多名酒厂都在争“四等奖”呢?如果是误认为金奖就是最高奖,然后在缺乏根据的情况下争相宣传,那么中国名酒文化的层次和操守,就很耐人寻味了。
以上史料,欢迎各位朋友指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