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朱瞻墡被称为明朝最牛皇叔?历经七朝六帝的他有着怎样的一生

[复制链接]
随风飘向何处 发表于 2024-7-3 13:18:59|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朱瞻墡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同母亲弟弟,他是明朝最传奇的王爷,之所以称他是最传奇或者是“最牛”的王爷,就在于他是明朝比较高寿的藩王,历经七朝六帝,两次监国,三次被传闻要继承皇位,曾经与皇位无限接近的王爷,最终却没有受到任何一位皇帝的猜忌,而得以安享晚年,以72岁高寿善终。

第一次监国稳定政局,开创了明朝藩王首次监国的先例
明仁宗朱高炽与嫡妻张皇后共生有三子一女,长子即明宣宗朱瞻基,朱高炽第三子越王朱瞻墉也是张皇后所生,襄王朱瞻墡则是朱高炽的第五子,还有朱高炽长女嘉兴公主,这四人都是朱高炽与嫡妻张皇后所生。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嫡长子,也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孙,他自幼就被祖父朱棣所钟爱,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称帝之后,他曾经考虑在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之间做抉择,后来朱棣认为朱瞻基自幼聪慧机智是好苗子,因此朱棣决定传位朱高炽。
朱棣在继位之后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同时并册立嫡长孙朱瞻基为皇太孙,也就是说朱棣直接替朱高炽把继承人选好了,这意思就是皇位必须由朱瞻基所继承,否则这皇位都不一定轮到朱高炽手里,因此朱瞻基的名位非常稳固。

也因此朱瞻基的两个亲弟弟朱瞻墉和朱瞻墡自幼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对皇位不抱任何想法。朱瞻墉心地纯良,待人宽厚,对父母更是重孝义,但朱瞻墉能力比较平庸,虽然为人宽厚,却并不机智,对父母重孝义,却并没有太多主见,所以朱瞻墉在政治上没有太大作为。
朱瞻墡与哥哥朱瞻墉性格上比较相近,也是为人宽厚,极重孝义之人,但他比朱瞻墉更加优秀,他少年老成,气度庄重又兼具聪明机智,朱瞻墡在成年之后深得朝臣称赞,朱高炽夫妇也十分喜爱朱瞻墡。
朱棣去世之后,皇位就由朱高炽所继承,朱高炽继位之后立刻就册封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并且朱高炽命朱瞻基赴南京以皇太子身份监国,其实这是朱高炽有意锻炼儿子朱瞻基处理政务的能力,他怕朱瞻基在自己身边施展不开,于是特意让朱瞻基去南京监国。
朱高炽的想法非常好,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这么短命,他老爹朱棣去世仅10个月之后,朱高炽也跟着老爹朱棣去了,在位不到一年,仅10个月。

朱高炽去世得很突然,当时朱瞻基还在南京监国,不能及时回北京,而朱高炽非常有野心的弟弟汉王朱高煦一直对皇位垂涎不已,早在封地乐安州摩拳擦掌等待机会篡位。
所以朱高炽去世后北京城内一时之间政局动荡,这时候是朱高炽的嫡妻张皇后出来主持大局,张皇后十分明白小叔子朱高煦的野心,因此她命令紫禁城中任何人不得对外公布朱高炽死讯,并派人秘密去南京通知朱瞻基回北京继位。
张皇后对外只宣布朱高炽病危不能处理朝政,北京城内政务一切交由襄王朱瞻墡监国处理,由户部尚书夏元吉辅政。
这是朱瞻墡第一次监国,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藩王监国的先例,当时由于朱瞻基并没有正式即位,也是在南京以太子身份监国,所以这也是明朝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出现南北两京两位皇子同时监国的事情。
朱瞻墡虽然获得母亲张皇后青睐被委以监国重任,但他十分明白皇位并不属于自己,作为皇子距离本不属于自己的皇位越近也就越危险,所以当哥哥朱瞻基从南京千里赶回北京时,朱瞻墡赶忙率文武大臣出二十里外相迎,见到哥哥朱瞻基后,朱瞻墡立刻痛哭跪倒在地,并将监国权力交还朱瞻基,同时跪请朱瞻基立刻登基即位以安天下之心。

朱瞻墡这番表现做得非常到位,他对皇位没有野心,但身处监国之权,那就得先打消哥哥朱瞻基的猜忌,因此跪迎和跪请朱瞻基回京继位则是最能显出他的诚意,朱瞻墡的这番表现也让朱瞻基十分满意,对弟弟毫无猜忌。
朱瞻墡的这番表现也使得朱瞻基很放心得让他在将来继续委以第二次监国的重任。
朱瞻墡第二次监国让朱瞻基后顾无忧的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
朱瞻基继位不久之后,他的叔叔汉王朱高煦就想学老爹朱棣再来一次“靖难之役”,朱瞻基在与重臣夏元吉以及杨溥、杨荣、杨士奇等人商议,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御驾亲征。
朱瞻基到乐安州御驾亲征朱高煦,那北京留谁监国呢?当时朱瞻基尚未生育皇子,朱瞻基决定留弟弟朱瞻墡在北京监国,由此可见朱瞻基对朱瞻墡的信任。
听闻朱瞻基御驾亲征的消息朱高煦直接被吓怂了,朱瞻基大军兵临乐安州城下,朱高煦连打都没打,直接就把自己绑起来向朱瞻基请罪投降。

朱高煦的叛乱很顺利的就被朱瞻基平定了,朱高煦叛乱被平定使得新君朱瞻基的帝位更加巩固,而朱瞻墡再度很谦谨恭顺地归还了监国权力,这也让朱瞻基对弟弟更加满意和放心。
后来朱瞻基又继续留朱瞻墡在北京待了几年,朱瞻墡直到宣德四年(1429年)才离京赴封地长沙府就藩。此后朱瞻基也励精图治,开创了“仁宣之治”。
朱瞻墡三次被传闻继位却都得到了侄子明英宗朱祁镇的信任和礼遇
朱瞻基是明朝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不过他很可惜就是执政时间太短,寿命也太短了,朱瞻基在位十年,去世时年仅38岁,而他去世时他的长子也就是太子朱祁镇年仅9岁,因此朱瞻基在临终前遗命母亲张太后处置国家大事。
年仅9岁的太子朱祁镇如果继位势必会让朝臣不能信服,所以当时朝廷内外流言四起,很多大臣都认为张太后极可能会改立年长且贤能的朱瞻墡继位,因此朝廷内外流言四起,都认为襄王朱瞻墡会继位。

甚至有朝臣上书建议张太后下懿旨命朱瞻墡赴京继位,不过张太后却执意要由嫡长子继位,因此张太后力排众议命太子朱祁镇继位登基,是为明英宗,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生母孙皇后为皇太后。
远在长沙的朱瞻墡也对北京的事颇为关心,因此他听闻朝臣都有拥立自己继位之声,他却明白母亲是想让朱瞻基的嫡子朱祁镇继承皇位,所以朱瞻墡为了避免侄子朱祁镇将来对自己猜忌,他就给远在北京的母亲张太皇太后写信,在信中朱瞻墡表达了自己无心皇位,坚决拥护母亲决意让朱祁镇继位的决定。
朱瞻墡这封书信让张太皇太后十分感动,此后她将这封书信一直保留,并在朱祁镇逐渐长大之后让他观读,并告诉他以后一定要善待叔叔朱瞻墡。
这就是朱瞻墡第一次被传闻要继承皇位,朱瞻墡万没想到自己这一生居然与皇位这么有缘,后来他又两次被传闻要继承皇位。
朱祁镇在位初期由于年幼,国家大事都由张太皇太后决定,此时永乐时期的重臣夏元吉已经去世,而张太皇太后就继续重用杨溥、杨荣、杨士奇这三位重臣,在三杨的辅政之下,朱祁镇在位初期明朝依旧保持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但随着张太皇太后和三杨相继去世,朱祁镇逐渐长大成年独揽大权,他就开始重用奸宦大太监王振,而很快大明也迎来了一次险遭灭顶之灾的“土木堡之变”。
蒙古瓦剌太师也先一直对大明虎视眈眈,朱祁镇亲政之后很有雄心壮志,他不把瓦剌放在眼里,因此对瓦剌每年进贡的赏赐减少很多,也先就以此为借口率瓦剌大军进犯大明。
朱祁镇听闻也先攻打过来,他不仅不害怕反而还十分兴奋,因为这正是他大展拳脚证明自己的好时机,当然朱祁镇盲目自信的背后也有着大太监王振的吹捧和怂恿之功。
于是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去对抗也先,当时朝廷众臣和他的母亲孙太后都不建议他御驾亲征,唯有王振不断怂恿和支持朱祁镇御驾亲征,因此朱祁镇在王振的吹捧和怂恿之下热血上头,不顾所有人反对,坚决御驾亲征。

人在极度的自我膨胀之下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朱祁镇就付出了代价,“土木堡之变”可以说他是千里送人头,大明全军覆没,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朱祁镇则被瓦剌生擒活捉。
作为皇帝的朱祁镇被俘之后,消息传到北京就乱成了一团,皇帝被俘天下无首,瓦剌大军又直逼北京,很多朝臣都建议孙太后赶快下懿旨迁都南京以保全皇室血脉,但主战派大臣以于谦为首的大臣都建议孙太后另立新君立刻组织部队在北京抵御瓦剌。
孙太后毕竟是跟了朱瞻基二十来年的女人,她在政治上还是有一定的决策力,因此她听取了主战派大臣意见决定另立新君在北京组织军队对抗瓦剌大军。可是朱祁镇的儿子太子朱见深只有2岁,如果立他为新君怎么会有号召力,起不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因此孙太后想到了曾经两次监国,在朝臣中有一定威望的小叔子朱瞻墡,于是孙太后立刻派人去长沙府宣朱瞻墡入宫继位。

朱瞻墡很谨慎,他知道这次宣召继位是稳定混乱局势,吃力不见得能讨好,所以他婉拒了嫂子孙太后的懿旨,而且他连办法都给孙太后想好了,他给孙太后回信,建议以朱见深为皇太子,让朱祁镇的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然后尽快组织军队抵抗瓦剌大军,先救出朱祁镇再说,如果能救出朱祁镇就让朱祁钰交还监国权力,如果救不出朱祁镇,就让朱祁钰以摄政王叔的身份辅佐朱见深直到成年再还政。
这就是朱瞻墡第二次被传闻要继承皇位,不过朱瞻墡并没有接受嫂子孙太后的宣召。反而他到给孙太后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也是处处为朱祁镇着想,但当孙太后把他的这个建议交给于谦等重臣观看时,于谦则认为与其让朱祁钰监国,不如让朱祁钰直接继位更有号召力,毕竟朱祁钰当时已经成年,他继位之后的号召力肯定要比年仅2岁的朱见深大得多。
因此孙太后采纳了于谦的意见,她以太后懿旨宣布由郕王朱祁钰继位,尊被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以朱祁镇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其意就是朱祁钰将来大行之后皇位在归还到朱祁镇这一支上。
朱祁钰也因此坐上了皇帝宝座,当年改元为景泰元年,朱祁钰是为明景泰帝。朱祁钰继位之后重用于谦等主战派大臣,积极组织军队护卫京城,很快就凝聚了人心,瓦剌大军也顺利的被于谦指挥军队击退。

瓦剌战败之后,也先又想重新修复与明朝的关系,他就琢磨着朱祁镇再留着也没用了,于是为了修复与明朝的关系,他释放了俘虏皇帝朱祁镇。
朱祁钰继位之后肃清奸宦王振党羽,任用贤臣于谦、王文等人,使得明朝国力逐渐恢复,社会稳定。朱祁钰也算是明朝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但即便如此,朱祁钰也不希望朱祁镇回来,不过在孙太后和于谦等人的施压之下,朱祁钰只得接纳哥哥朱祁镇回国。
不过朱祁镇回来之后很快就被朱祁钰软禁起来,他不止将朱祁镇软禁,还废除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朱祁钰如此不顾当初与孙太后之约废除了朱见深太子之位,这让孙太后对他十分不满。
朱见济后来夭折,朱祁钰已经暂时没有儿子了,即便如此朱祁钰宁可让太子之位一直悬空,他也不肯重新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他这些举动都让当初扶立他的孙太后和于谦等人失望,也为他日后在“夺门之变”中被废除皇位埋下了伏笔。

朱瞻墡虽然人在长沙,却也关心着京城局势,当他听闻朱祁镇被释放回来之后,他就立刻给朱祁钰写信,以叔叔的名义劝朱祁钰一定要善待和尊重哥哥朱祁镇,毕竟朱祁钰的皇位是源于朱祁镇。
朱瞻墡其实也是为了朱祁钰好,善待朱祁镇既能笼络人心,又能落得好名声,即便将来有什么变动,也不至于兄弟关系闹得太僵。不过朱祁钰并没有把叔叔朱瞻墡的话当回事,所以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于是朱祁钰很快就吃了哥哥朱祁镇的亏。
景泰八年(1457年),年仅29岁的朱祁钰病重垂危,大将石亨和御史徐有贞以及太监曹吉祥贪图拥立之功,于是三人在请求得到孙太后懿旨的情况下发动了“夺门之变”。
在发动“夺门之变”前夕,其实朝廷中很多朝臣都传言应该废朱祁钰迎立襄王朱瞻墡继位,毕竟朱祁镇成为瓦剌俘虏威望大损,而且他已经成为过去式,不过石亨等三人还是觉得眼前的朱祁镇方便利用,因此三人拥立了朱祁镇复位。

这也是朱瞻墡人生第三次被传闻要登基为帝,不过这确实只是一场传言而已。
朱祁镇复位之后,他很快就将病重的朱祁钰软禁起来,当初你怎么对我,现在就该轮到我怎么对你了,朱祁钰就这么被哥哥朱祁镇软禁了几个月之后就莫名其妙的病逝了。
朱瞻墡三次与帝位接近,却没让朱祁镇猜忌,还受到了朱祁镇的礼遇
朱祁镇复位之后很快就开始了政治清算,于谦和王文被朱祁镇怒斩,在清理完于谦和王文之后,朱祁镇又想起了当年“土木堡之变”时孙太后想立朱瞻墡为帝,再加上自己当初继位时朝廷上下就有传言理应让年长且贤能的朱瞻墡继位,这回“夺门之变”又传出了让朱瞻墡为帝的传言,这让复位之后对皇位非常小心谨慎的朱祁镇十分猜忌朱瞻墡。
朱祁镇本想秘密监控朱瞻墡,随时找借口将其弄死,后来孙太后得知朱祁镇如此猜忌叔叔朱瞻墡,她赶紧向朱祁镇出示了当年自己想迎立朱瞻墡被其婉拒且提出的折中建议书信,并且后来朱祁镇搜查朱祁钰遗物时也发现了朱瞻墡写给朱祁钰,劝其善待和尊重朱祁镇的书信,再加上张太皇太后曾经殷殷叮嘱朱祁镇将来一定要善待朱瞻墡的嘱托,这时朱祁镇才终于明白朱瞻墡三次可以为帝的传言之中始终是坚持保护和维护自己,这让朱祁镇十分感动。

于是朱祁镇对朱瞻墡的怀疑尽释,他赶紧命人宣朱瞻墡入京,自己要当面好好感谢这位叔叔。
朱瞻墡应朱祁镇之邀请赴京,朱祁镇设宴款待了朱瞻墡,在宴会期间,朱瞻墡提出了一些革新国家利弊的政策,都得到了朱祁镇的批准,朱瞻墡临走前还殷殷叮嘱朱祁镇减少税负,减少百姓负担,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朱祁镇当即向朱瞻墡鞠躬拜倒,表示定当遵从叔叔建议。
之后朱祁镇又再次邀请朱瞻墡来京城相见,朱瞻墡于是再次赴京,这一回朱祁镇与朱瞻墡不谈国事,只谈家事,以叔侄之情相叙,在朱瞻墡临走时,朱祁镇亲自将朱瞻墡送到卢沟桥,并且一路上朱祁镇都让朱瞻墡走在前面。
让皇帝走在后面,这在封建礼制上是不合礼法,朱瞻墡再三推辞,朱祁镇都是不允许,朱祁镇告诉朱瞻墡,此次相送乃是行子侄之礼,叔叔作为长者理应先行,朱瞻墡推辞不过只得先行,可见朱祁镇对朱瞻墡的礼遇。
此后朱祁镇又多次召朱瞻墡来京叙叔侄之情,朱瞻墡担心去的次数多了容易引起流言蜚语和猜忌,于是他婉拒了朱祁镇的好意,朱祁镇见不到叔叔,就只能对叔叔大加赏赐,朱瞻墡是当时各藩王之中所获赏赐最多的藩王。

除此之外,朱祁镇还特许朱瞻墡及其世子可以率护卫出城游猎,不要小看这个待遇,明朝自明成祖朱棣之后对各地藩王监视很严格,明朝的藩王一举一动都处于地方官监视之下,像带护卫出城游猎这种娱乐项目是明朝时期藩王禁止的举动,因此朱祁镇允许朱瞻墡及其藩王世子带护卫游猎,这属于绝对的信任这位王叔。
朱祁镇去世之后,其子明宪宗朱见深继位,朱见深本身为人就比较宽厚,所以他也依旧对这位叔爷隆宠有加,朱瞻墡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去世,享年73岁,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写在最后
这就是朱瞻墡传奇的地方,他一生两次监国,三次被传闻可以登基为帝,但是他都凭借自身的谦谨没有受到皇帝猜忌,作为一个威望比较高的藩王,还是曾经无限接近皇位的藩王,他没有被皇帝所猜忌,没有被皇帝进行政治清算,这本身在帝王之家就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所以说朱瞻墡能安享晚年,平稳走完传奇一生,还成为明朝历史上比较长寿的藩王之一,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真的很“牛掰”。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