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把“如厕”说是“更衣”呢?关于如厕,又有哪些趣闻?

[复制链接]
猎人阿祥 发表于 2024-7-3 11:26:22|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俗话说:“人有三急,如厕第一”。上厕所是无论贫穷富有、男女老少每个人每天必做的一件事。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多年之前,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厕所。但那时的厕所并不叫厕所,是叫作“圊”、“轩”、“偃”等,上厕所也不叫上厕所,而是叫作“更衣”、“如厕”、“出恭”等。
特别是“更衣”这种叫法,在汉代之后,上厕所多用此词来指代,这似乎与我们所理解“更衣”的意思不同。

我们认为“更衣”本是指换、穿衣服,所在的地方应该干净整洁才对,怎么能与厕所这样污秽的地方挂钩呢?而关于如厕,古代又发生过什么趣事呢?
中国古代厕所的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的探索
1.中国古代厕所的发展史以及与其挂钩的礼仪观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观念,其中厕所的发展也是由来已久。
自夏商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厕所的原型,但那时的厕所十分简陋,就是直接在居住地外挖坑,坑满之后填埋,然后再寻别处建造。

关于厕所的最早记载就是出现在西周时期《仪礼·既夕礼》:“隶人涅厕”,其中“厕”就是指当时被用来如厕的土坑。
在周朝时期,厕所建造更是“上了个档次”,出现了冲水式厕所:“井匽”,“井”是冲水管道,“匽”是厕所,但此时这种厕所也只有皇家宫廷才配拥有。
秦汉时期,家家户户就已经具备了在居住房屋内修建厕所的能力。《史记》“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视之”便是当时对于皇室宫殿内有厕所的描述。
而根据在江苏考古出土的西汉时期的陶厕,可以知道西汉时期普通住户家中的厕所往往与猪圈相连,处于对角方位,在厕所靠院墙的一侧设有出入口,其内部通过圆形或椭圆形孔与内院相连。

在东汉早期,厕所发展出区分男女的建造结构,在河南南阳发现的东汉墓中有两个厕所,它们二者并列呈现,其中一个厕所中不仅有便坑还有导尿槽,而另一个只有便坑,这与现代男女厕所的设置十分相似。
唐宋时期,被称作“马子”的便器发展起来,《梦梁录》中有相关描述:“杭城户口繁伙,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侧,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瀽去。”
而除了厕所外观、建造方式的变化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的造物、礼仪观念。
在中国古代,人们都十分注重礼仪,而当时的礼仪观在约束人们行为的同时也约束着外在物体使其符合礼仪所需。

上文提到的东汉早期就出现的区分男女的厕所,所反映的正是中国自古以来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观念。
《汉书·贾谊传》中记载:“故陛下九级之上,廉远也,则堂高;陛亡级,廉近也,则堂卑”,表现出古人正是用台阶高低区分主次尊卑。而男子的厕所通常筑有离地很高的台阶,女子厕所则反之,就反映出当时男尊女卑的思想。
另外,如厕被看做脏污之事,厕所被当做污秽之地,所以在厕所之外如厕会被当做失礼的行为,“古不厕遗应有罚”就是这种礼制思想的体现。
由此看来,古人认为面对万事都应遵循礼制法则,对于如厕这种每日必做的事情更是不应该打破礼仪制度。而古人对于礼制的注重,以及在对于如厕一事的态度造就了上厕所一事的各种称谓。

2.“更衣”的由来及其特殊含义
那么“更衣”代替如厕一词如何由来,古时候“更衣”的意思真的与现代大相径庭吗?
据文献记载,“更衣”一词最早开始频繁出现是在汉代文献之中,其意思也不止一种,其中一种就是我们所通常认为的换衣之处,《史记·外戚世家》中有写:“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郎书轩中,得幸。”便是换衣的意思。
此外还有换衣休息之处和别殿的意思,《汉书·东方朔转》中写:“为休息易衣之处,亦置宫人”。说的就是更衣之处。
《后汉书》记载:“明帝遗诏无起寝庙,藏主于世祖庙更衣。更衣者,帝王入庙之便殿也。”

《续汉书》载:“四时正禁外,有五月尝麦,三伏立秋尝樂盛酎,十月尝稻等,谓之闲祀,即名于更衣之殿。更衣者,非正处也。园中有寝,有便殿。寝者,酸上正殿。便股,疫侧之别殿,即更衣也。”以上便是便殿及别殿的意思。
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本文所介绍的代表如厕,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寨论少阴病》中记载有:“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同样王充在《论街四讳》也有“夫更衣之室,可谓臭矣;鲍鱼之肉,可谓腐矣。然而有甘之更衣之室,不以为忌;肴食腐鱼之肉,不以为讳”。便是解手、如厕之意。
由此可见,“更衣”本身是有换衣之意的,但因其隐含有起身至别处换衣的意思,所以渐渐有了换衣之处的含义。

再后来因为换衣服的地方通常是在宫殿、住所的偏殿或是侧室,这些地方往往建有厕所,再加上古人认为上厕所是一件不雅的事,所以主宾起身如厕,也就称作“更衣”了。
在汉代及其之后,“更衣之室”也就具有了厕所的意思。《新唐书·宦者传下·刘克明》记载:“帝猎夜还,与克明……等二十有八人群饮,既酣,帝更衣,烛忽灭,克明与佐明、定宽弑武帝更衣室。”
在安徽省六安县汉墓出土的随葬明器之中,有一个泥质灰陶陶室,正面有门窗、独室,据考证这正是墓室中建造的厕所,其前后坡分别刻有“死人更衣”的字样,这便是“更衣之室”为厕所的有力证明。

3.关于“更衣”的趣事
根据上文的描述,古代的厕所与现代相比大多都十分的简陋,汉代之前的厕所大多都是一个坑,除了四周的遮挡物以外,外部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因此会出现有人掉到粪坑里的情况,《左传·成公十年》中记载:“晋侯将食,张,如厕,陷而卒。”说的就是晋景公在准备品尝新麦时,突然觉得肚子疼发胀,就去厕所,结果一不小心掉进粪坑而死。
这也成为了有史以来唯一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因掉进粪坑而亡的君主,晋景公正直成为了“遗臭千年”的笑话。由此可见古代的厕所建造是多么的简陋。
但也不是所有人家的厕所都很简陋,某些达官显贵家中的厕所甚至豪华到让人将厕所误以为卧室的地步。

《语林》载,刘实有一次拜访石崇,突然内急,便想借用其家厕所一用,谁知道石崇家的厕所布置的富丽堂皇,还有两个侍婢,便吓得向石崇道歉以为误闯了他家的卧房,石崇却淡定地说,这是我家厕所,可谓是闹得啼笑皆非。
而古人们除了认为凡事都应符合礼制之外,在做一些事的时候还有许多在我们看来奇怪的习惯和禁忌。
在如厕方面,古人认为上厕所必须要戴帽子。东汉桓谭在《新论》中有写到:“杜兰香戒张硕不宜露头上厕,夜行必烛,若脱误,当跪拜谢。”
《孝子传》中也有相关故事,东汉名士管宁曾坐船时遭遇台风,他以为是上天要给他的惩罚,便跪倒在地向老天忏悔,但思来想去都觉得自己的罪过只有某次上厕所时没有戴帽子,于是他就此事向上天悔过,不久便风平浪静。

另外,古人在如厕时也特别忌讳客人厕中来访,他们认为这样做主客都将有灾祸降临。
《晋书·郭璞传》中记载:东晋郭璞与桓彝是十分好的朋友,桓彝每次去郭璞家都不需要事先通告,但有一次桓彝喝醉之后突然造访,此时郭璞正在如厕,便大惊失色说道今后他们两个人都会遇到灾祸。果不其然不久之后他们二者都死在了叛乱之中。
说完厕所,再说说与如厕密不可分的另一件物品吧:厕纸。在东汉时蔡伦才发明出了造纸术,但当时纸张是十分珍贵的,那么古人在如厕之后用什么来擦拭呢?
古时候的拭秽之物叫做“厕筹”,主要是由木条或者竹条做成。一直到元代之前厕筹都主要还是这两种物品,直到元代蒙古人不受华夏礼法的约束,厕筹之物才真正被纸张代替,之后又衍生出专门供如厕使用的厕纸。

总结
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厕所,此后逐渐由室外土坑发展为与内室连通的厕室,在汉代还出现了区分男女的厕所。
在厕所的建造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古代的造物观念与礼制思想。男女区分代表着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观念,石阶的高低又反应出地位的不同。
对于古人来说,如厕是一件污秽的事,再加上他们换衣服的地方通常在住所的偏殿或是侧室其与厕所连通,所以在汉代之后常称上厕所为“更衣”,这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人的礼制观点。

在厕所及其附属产品发展的过程中,不免发生了许多趣闻,这些趣闻亦成为了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汉“更衣之室”形象及建筑技术考辨》
2.《趣说古代厕所》
3.《中国古代如厕文化中的造物观念研究》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