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的大道喜剧为什么不如开心麻花火?

[复制链接]
qqwu 发表于 2023-8-10 19:22:1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看开心麻花的舞台作品就有很多,而大道喜剧的舞台作品翻来覆去就只有那么几个,难道是作品少的关系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evercrete 发表于 2023-8-10 19:22:4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在场的观众,大概是没看过其他话剧。
不要说和大道比了。没得比,阳台的走位、结构的巧妙以及台词、包袱的水准都远在开心麻花之上。
我也不是多专业的人,可以说话剧演出的质量比他们的电影差多了。如果说是因为年轻演员,那,,我没看过这样就可以公演的。。。
如果说笑就完了,我是笑了一次吧。其实我挺爱笑的,我看茶馆都能笑,开心麻花笑不了了。
我也不小众的,喜欢七幕的《我,堂吉诃德》、《Q大道》、《近乎正常》。《歌剧魅影》是入门,1800只能在16排的角落里看。《阳台》不错,听说《戏台》更好,有机会去看。
开心麻花就像电音圈的alan walker,带来了一群只听alan walker的粉丝,看不上也没听过tiesto、hardwell、afrojack。作为入门去看看挺好,看过其他的了,就回不来了。
zjcba 发表于 2023-8-10 19:22:5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热闹。
《南海十三郎》看过吗?
十三郎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但是,后来,他的剧竟然也有没人看的时候。
他这边表演的再好,故事再好,不如对面舞台上一排姑娘把白花花的大长腿齐刷刷地一摆,再一摆。然后,他的戏台前就没人了。
最后,他尽心打造的剧,没人看。他写的剧本,没人演。战后,更是没人请他写。然后?然后,他就疯了,最后,横死在香港街头。
这个时代,是更喜欢开心麻花的时代,仅此而已。
金庸的小说,当年多火。现在,和小年轻聊天,看过金庸小说的,远不如原来多了。
再早些年,汪国真、席慕蓉,这些诗人,散文家,曾经风靡一时,几乎人手一册。尤其是学生,没读过他们的书,你连追女生都没底气。
北岛等诗人,也曾经非常火爆过。那个时候,看过那些诗歌的人,很多。
现在?
诗歌?诗人?恐怕只有骂那些写辣眼睛诗歌的回车键诗人的时候,大家才会被动地读些不是诗的诗吧。
曾经,小说《围城》全国火热。流行歌曲排行榜首的歌,也真是好听。
现在?就像许知远所说。提起雪国,很多人第一反应,竟是“建国”和李雪琴,而不是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
现在,提起李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李白”——诗仙。而是,李白——刺客。
时代不同了。
同样是玄幻文,看过《封神榜》的大概率不如看过《斗罗大陆》的人多。
虽然都是历史文,《三国演义》的水准应该比《覆汉》高。但是,很多人可能看《覆汉》感觉要更爽。
不是说《覆汉》的作者就比罗贯中厉害。而是《覆汉》的作者,更懂现代人的口味。再加上针对性极强的精准商业化写作,其目标读者看《覆汉》当然比看《三国演义》更痛快。目标读者是些什么人?是你,是我,是他,是那些追求休闲,追求畅快,想从看书中得到一丝爽快的非学究凡人。

设定不同而已。
这就是现在陈佩斯的大道喜剧不如开心麻花火的原因。
陈佩斯没想象力?没创造力?
真不是。
《少爷的磨难》陈佩斯主演的,很好看,当年很火。是87年的片子,人家的喜剧电影,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不是不会这一套,不是没火过。
后来发生了某些事情,大家也都知道。离开舞台后,陈佩斯还当过一段农民,种过果树,因为不上电视了,不拍电影了,最后绕了一大圈,才又走了话剧的路子。
到了这个地步,再去追求原来已经达到过的境地,已经不是一个好选择了。不如,沉心静气,往深里追求。
所以,陈佩斯的追求,就不再是只为图一个热闹,图一个乐。那个层面的追求,他早就达到了,也登上顶峰了。所以,返回舞台后,他明显是想追求更深层次的东西的。
至于能到什么地步?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他也未见得有多在乎结果。
这才是至真至纯啊。

因此,目标不同,自然,效果也不同。
其实,从名字上也能看得出来。
大道喜剧——核心词是大道,追求的是喜剧之道、戏剧之道。道为首。
开心麻花——核心词是开心,观众开心,自己开心,喜爱他们的,可以说他们是观众至上,开心至上。严苛点的,可以说是娱乐至死,最后的狂欢。但是,不管褒贬,他们更符合这个需要开心的时代。
总之,都没什么可遗憾的,可以说,是求仁得仁吧。

也许,未来,有投资商能说服陈老师重新俗一点,放开了,追求一下速笑的笑果。大道喜剧能重新爆火一把,也未可知。

仅供参考。
ghostlees 发表于 2023-8-10 19:23:4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大道文化的前员工,看了@暖气漏水 的清晰回答,想起来在陈佩斯身边工作的三年多,还是有一些观察想说一说。估计回答要跑题。
我印象里,陈老师在台前幕后里外人面前,都是以喜剧艺人自称,对于艺术家的评价,是从没接过这顶帽子的。每场演出前会在舞台仔细检查细节,双手合十虔诚拜台保佑演出顺利,老幼面前友善谦卑的老人,我猜大概是风浪见惯后,也不去争一时火不火,在唠叨自己时间越来越不够用的阶段,只剩认真考虑「是否能创作出留得下来的作品」了。
大道文化是家族式企业本就不是鲜闻,骨干都是裙带关系好像言重了,人员稳定就职时间长,大家处的都像家人般亲近倒是真的。和其他家族式企业一样,模式有利有弊,诟病产生的管理、运营上的问题之外,利处也是有的。比如我在职时,大道是「陈佩斯专心艺术创作」+「陈老师的夫人管理公司」,业务划分明晰,虽不能完全让陈老师摆脱公司的事务,但是极大限度的保证了陈老师在创作的自由,不受外事的干扰。
不受外事干扰创作的另一个体现,在大道文化是完全独立、自给自足的公司,卖一张票吃一碗饭,公司没拿别人钱,就不用考虑为投资人创造经济,做不想做的内容。不过类似的事情我还是在吃饭时候和陈老师聊过,有钱能做大制作呀。
他说,做喜剧和农民种地一样,我在喜剧的一亩三分地耕种好作品,收获多少吃多少,重点在,自己想种什么就种什么。
所以深耕喜剧,才是陈老师关心的、在做的事情。满脑子想着喜剧,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在精进一点,追求一毫一厘的进步。大概是站在过巅峰,所以对名利能泰然,不卑不亢去做想做的事,这应该就是随心所欲。
我是没再见过这么纯粹的人了。
当然啊,后来「戏台」的巡演啊,包括「阳台」「托儿」「春宵保卫战」的演出,都有过演出季冠名,票面冠名之类的商业合作。妈的,做戏剧,纯靠票房,太难了。
被知友说陈老师身段高写繁体字还掉书袋的评价,多少有点难过。
时景记忆犹新,我问陈老师,知乎有人问「为什么陈佩斯的回答都用繁体字写?」,那时老爷子很高兴。和我讲了一通(就是那个回答的内容),那种分享自己经验时的兴奋与认真,是我理解的纯粹的人的样子。
世人少有。



补个陈老师修胡子的照片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www.im286.net 发表于 2023-8-10 19:24:1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一直在追喜剧班,导师点评环节如果说我桃和英达还会掺杂综艺效果的话,陈老师就完全一板一眼的在点评表演问题与小品结构问题了。由此看出陈老师(我理解的)追求的是表演过程中演技与剧本的合理结合(点评太专业我一个外行很难深层次理解)会把表演推到一个高级的程度,而不是所有内容都为了迎合观众的笑点泪点去做。就像他点评的第一组麻花选手,明明现场和观众都觉得哇塞麻花出品果然不凡,结果陈老师直接从演技层次给否了(说完我一脸懵蔽,听不太懂但总觉得好有道理)。
归根结底麻花与我社把观众效果放在了首位,再好的作品卖不出票去也难活口。而陈老师在曾经火爆全国后急流勇退,创立大道,追求的可能就是舞台艺术的本源吧。社团起点不一样,麻花我社初衷是为了糊口,大道的起点可能就开始追求艺术了。(我纯胡说八道,但小品王我更爱赵本山)
标签号 发表于 2023-8-10 19:24:4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还是个经营理念问题。大道到现在也还是个家族式企业,骨干都是裙带亲属,没什么商业运作。这主要在于陈老师作为创始人,大道1号人物,他是个艺术家,不是商人,没什么商业化追求,这一点跟麻花是完全不同的。
早年陈老师看麻花的戏,看完了表示“这不是话剧,但会是未来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什么意思呢:年轻人会喜欢这东西,但这不是我要做的。
早期麻花的那些玩意还真就算不上是话剧,相当于一帮专业一点的演员在演校园晚会的那种恶搞剧,好笑,没什么内涵,关键也不按照戏剧的路子来。观众是肯定不管它是话剧还是舞台剧,好笑就行,但陈老师肯定看不上那些东西,当然他也不反对,只是他自己不会去做。
但这其实就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这年头想红你得有步骤,你得先好笑,积累够人气,再做有内涵的东西,这不一定非要在一个作品上体现,因为这是品牌运营,不是单个商品运营。比如麻花到现在二十九个戏,前期用纯恶搞来聚气,后来一步一步提升逼格,往戏剧的套路上走,于是渐渐名气大了,口碑也好,名利双收,票房吓人,2019年全国剧场票房排名,前十里头七个是麻花的喜剧,喜剧排名前十里头九个是麻花的,妥妥的话剧巨头。可其实麻花从中期开始,基本就没什么原创作品了,都是国外买的剧本,可是这对于观众和粉丝来说who cares,没少赚一分钱。你说麻花肤浅吗,人家二十多个戏,有肤浅的有不肤浅的,怎可一言以蔽之,但无论你怎么评价,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已是事实,拿着这个钱再投资之后的戏——钱怎么花的前提是先有钱。
而你看大道这二十年,一共就五个戏《戏台》《阳台》《托儿》《春宵保卫战》和《老宅》,都挺话剧范儿的,深刻,至少不浅薄。但就没啥延续性。
这里头《戏台》是五个戏里唯一赚钱的,可以说一个戏养活一个公司,刚才说喜剧排名里前十名九个是麻花的,剩下一个就是这个《戏台》;《阳台》不赔不赚——白玩,其他的戏赔钱;《托儿》挺有名的,但是这是二十年前的话题,像《阳台》农民工讨债的题材也不是这个时代大家关心的东西,当然这可能也不是重点,重点还是里面的梗太老了,棺材级别,《托儿》唯一好玩的桥段是最后二十分钟的互动,也不是啥特别有创意的东西,然并卵。所以之前内容上不太能符合现在人的口味,后来也没能做出一些符合市场的东西。
这也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因为不火,赚不着钱,所以就招不来特别多特别优秀的人才。而且陈老师自己清心寡欲,一心为喜剧,就不自觉地要求学生们也这样,但说实在的,由于国内喜剧圈和戏剧圈还处在一个界限很模糊的阶段,所以喜剧圈里的那些人绝大多数都是戏剧人的碰巧选择,或者被动选择,说白了就是混口饭吃,也不是非喜剧不可,包括咱斐姐都是,大抵都没啥喜剧追求。你说麻花商业,大道艺术,所以来大道学习的就是为了艺术——完全不是,大抵都是没进去麻花的人,才退而求其次来这镀金,能留下签约的演员其实不多,虽然有些还挺优秀的,但更多人选择去麻花当万年龙套。
因为这就是捧演员的问题了——品牌基本都是个别人火了带起来的,然后再带其他人火,赵本山带动辽艺,郭德纲带动德云社,贾玲带动大碗,麻花搞了十来年,最终妇孺皆知也是因为沈腾他们在春晚演小品。在麻花,虽然根本轮不到你,但是,他出过沈腾马丽常远王宁艾伦这帮人,队伍虽然无限长,但至少他是捧的,而大道就完全没这条路,从始至终,你除了知道陈老师,你谁也不知道,因为他不弄,然后他自己还不上,前几年才开始破天荒地推他儿子大愚,然后就又回到不擅长现代商业运营以及家族企业的那些东西了。
我原来在大碗呆过一段时间,有两个朋友是大道的演员,所以了解过一些他们的东西,包括陈老师的一些课程。说实话陈老师的理念真的很强,是真正的大师,但他好像始终都在讨论喜剧本身,不很在乎商业上是否成功。而对于教学,他虽有点石成金的神技,但在他那,即使留下的学员也只能演这五个戏里的其中个别,并且《戏台》也是够呛演得上,无名无利,所以几乎都呆不久就走了。
陈老师作为掌门人,有点太艺术家了,虽然他自己可能不那么觉得,毕竟他总是强调喜剧的目的首先是让人笑,与那些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人站在对立面,但感觉起来,那大抵是跟之前那些更较真的,搞严肃艺术的人来说的,因为好像后来陈老师自己就没做过什么纯喜剧哈哈一乐就过去的东西了,或许是他的段位已经不允许了吧?其实我也想知道。
你看沈腾是麻花的标志性人物,但他毕竟不是老板,公司的事情他是不管的,他只管技术上的事。而贾玲、李诞他们说是老板,其实也只是老板之一,公司都还有专门管运营的老板,而大道就不尽相同了吧。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