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鞭春是什么,古人说得对吗?

[复制链接]
qqwu 发表于 2024-6-29 19:56:36|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统节日从古至今,流传千年,比如春节和元宵,在封建社会时期,民间就有赏花灯的习俗,而这种灯会最早是起源于汉朝,到了唐宋时期开始盛行。
对于灯会的盛景,著名诗人辛弃疾也过描述。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明朝时期各种灯会更是极为精彩,因为没有宵禁的关系,夜晚的城池中比白天还要热闹,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在这个时候齐聚一堂,街道上人潮汹涌。
但为何古人却说|“好女不观灯”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受儒家思想影响,对于所谓的礼教格外重视。
当时社会男子因为要负责支撑整个家庭的生活,因此社会地位非常高,男尊女卑明显,女子社会低下,大环境对女子的言行举止做出了严格的要求。

《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这些所谓的三从四德都是为了维护父权家庭利益需要诞生,男女之间有着三岁不同席的说法,古代女子格外注意男女授受不亲这个规矩,如若坏了规矩,男子最多被说一句风流多情,对于女子却是要命的存在。

因此女子大多时候都是深居闺房中,平时几乎可以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灯会的时候,城池中虽然极为热闹,但男子也多。
这样的环境是不适宜女子去的,如若女子在灯会的时候去观灯,抛头露面,会被认为有失妇德。
最重要的是好色之徒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存在,灯会时天色已晚,大街上人潮汹涌,这些好色之徒难免会不安分,女子去观灯很可能会被骚扰,所以才会有“好女不观灯”的说法。

“好男不鞭春”其实和传统习俗也有很大关系,所谓的“鞭春”是民间的一种风俗。
我国属于农耕文明,古代农耕文化更是重中之重,旧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士农工商”,务农的百姓虽然很穷,但社会地位却不低。
在古代农耕文化中,人们每年都会举办极为盛大的迎春仪式,在仪式中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鞭春,也就是鞭打春牛,这个传承最早能追溯到西周时期,历史底蕴深厚。

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受科技水平影响,基本可以说是靠天吃饭,能否丰收全看这一年生活中是不是真的风调雨顺。
鞭春可以算是一种祈福仪式,期待在新的一年中能风调雨顺,丰收富足。
当然鞭春时鞭打的春牛也不是真的耕牛,而是人们按照真正的牛制作成的土牛,土牛的制作也非常讲究,牛身一定要是三尺六寸五,代表这一年的时间,牛尾要有一尺二,代表十二个月,四蹄寓意春夏秋冬,鞭子是由当年新绿的柳枝编成。

在鞭春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然后按照身份地位进行鞭打,直至将用架子做出的土牛打烂,然后人们会对土制牛内部的福袋进行争抢。
之所以说“好男不鞭春”,是因为争抢福袋的时候难免会发生争执,因此品质崇高的男子是不会参与争抢鞭春的。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