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真的没有建设城市地铁吗?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复制链接]
maa9126 发表于 2024-6-29 19:26:23|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到地铁,我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它是大都市交通出行的利器,也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地位。
公元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英国通车,它便是位于伦敦的大都会地铁。时隔百年后,我国也建成通车首条地铁(1969年,北京地铁1号线通车),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地铁更成为不少城市竞相发展的交通工具。
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民国时期也是有着建设城市地铁的蓬勃计划,甚至有过制定预算,可是最终却没有完成建设,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其实,在民国黄金十年期间,国内的棉纺、造纸、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迅速,国家经济得到大规模发展。
自然,也就有了交通建设的大笔资金,而后修建有15000公里的铁路,116000公里的公路,但是当时的地铁建设却处于空白状态。
其实,主要还是民国时期,历经长时间的军阀混战,大多数城市的发展受限,不管是需求还是财力,都无法满足建设城市地铁的需求。
不过,当时的中国,还是有一个城市满足建设地铁的基本条件,它就是上海。

当时,上海以对外贸易发达闻名,在交通和城市发展领域,都处于国内乃至东亚领先水平,也是亚洲的金融中心。
那么,既然想要建设地铁,没钱肯定是不行的。
根据1934年上海地区的财政收入,上海市政府收入为1400余万大洋,公共租界工部局收入2300余万大洋,法租界工部局900余万大洋(1934年后,财政收入以法币计算)。
如此来说,在地铁交通建设方面,当时的上海还是能够拿出大笔资金的。
同时,租界工部局也规划过上海市内轨道交通,第一线位就是从杨树浦到兆丰公园,也就是如今上海的2号线西段到12号线东段。

但是,当时在上海修建地铁,碰见的第一个巨大难题就是软土地基。
可能有地理常识的朋友都会知道,上海是一个冲积平原,它是由长江长年时间携带泥沙,在河口三角洲附近形成的,土质自然是比较松软,含水量也较高,地下施工难度很大。
在民国时期,那时的工程师们对于软土地基根本无从下手。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通过发明冷冻施工作业,才彻底解决了软土地基的施工难题,地铁修建得以畅通无阻。
当然,地下施工既然没有技术条件,那时的工程师们也考虑过修在地上,因为不具备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技术,便通过修建纯钢的高架铁路(学习芝加哥的城市轨道交道模式,但是建设成本极其昂贵),进而发展城市地铁。
当时,关于高架铁路的提议草案刚刚公布,淞沪会战便紧接着爆发,上海沦为战场,上海的地铁建设计划从此搁置。

其实,作为国府首都的南京,在首都建设计划里,也明确提到过建设地铁(当时叫做地底电车)的好处。
但是,至少需要超过200万城市常住人口才行(上海确实是满足,人口在370万),而到1937年全面抗日爆发前夕,南京的户籍人口也才100万,也就没有建设地铁交通的必要。
在抗战结束后,作为国府陪都的重庆,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方案,这就是《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
其中,便包含了建设三条“地下快速电车”(也就是现在的地铁)的计划,单日总运量预计10万人次,10分钟一个班次。

当时,国府准备将防空隧道相连通车,设置甲、乙、丙三条地铁线路。甲号线运行路线为龙门浩—两路口—磁器口,乙号线路为龙门浩—二塘—南温泉,丙号线路为龙门浩—石坎—大田坎。
其实,三条线路相对应的便是,如今的重庆轨道交通一号线、三号线南段,和六号线南段。
但是,后期由于筹集资金困难,再加上施工难度增加,重庆的地铁建设进度十分缓慢,而后陆续停工(重庆的城市轨道交通,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得以正式推动落地建设)。
当时,民国时期的地铁交通建设,因为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满足地铁交通的各项指标,还有面临着资金等压力,导致地铁建设始终处于“纸上谈兵”。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才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地铁时代!

1954年,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开始筹备,1969年10月顺利完工,全线路长23.6公里,也成为我国最早的地铁线路。
目前,中国地铁的总里程已经突破10000公里,其中运行里程最长的城市便是北京和上海(都超过800公里,而以上海831公里的运行里程位居全国榜首),而后广州、成都等城市的地铁交通,更是发展迅猛。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