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规模的民营资管巨头中植系,崩塌信号持续出现,该如何解读?

[复制链接]
jorny004 发表于 2023-8-10 09:57:0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中植系的雷,终于是捂不住了?

经济社会,很残酷的一个现实就是:能够分析因果逻辑,把问题的前因后果讲清楚的人很少,但是特别喜欢用马后炮的形式,摆出一副指点江山的姿态去彰显自己高明,去以伤害别人获得乐趣的人很多。

咱不能做那种为了流量没有底线的烂人,理性客观,讲究逻辑,是本号长期的标签和定位。

对于普通老百姓群体而言,说起“中植系”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说到毛阿敏估计很多人记忆深刻。

而且,在一线和核心省会城市的中产以上,富豪未及的群体里面,中植系的名头,以及关联的投资,是很有影响力的。

只不过,一年多前突然去世的“中植系”掌门人解直锟,也就是毛阿敏的丈夫,斯人逝去还不到两年,这位低调超级大鳄建立起来的金融帝国已变的岌岌可危。

时间来到2023年8月,中植系的暴雷虽然没有正式的,从官方,具有公信力的媒体渠道公布出来的消息,但在网上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越来越多的信号和动向都在表明,继恒大2.4万亿负债,负6000亿净资产的盛况之后。民营资管巨头,规模高达3万亿的中植系,也危险了。

实事求是的说,中植系的雷虽没有正式引爆,揭开盖子,但是引线冒险,火花四溅,情况并不是很好,风险信号,各路分析,沸沸扬扬。

好不热闹。但是很多当下针对这个事情,所谓的分析和讨论,不是太过专业艰涩难懂,就是用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态度唠个闲嗑。

中植系如果真的爆雷坐实,对于中国经济,金融市场,还有资管领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绝对不是一件小事,从规模上来看,对于当下中国的国内经济环境而言,无论是恒大暴雷,还是中植系暴雷,都是万亿级别,已经堪比美国次贷危机时期的雷曼兄弟规模。

而且,和恒大一样,中植系资管的风险爆发,已经不是一个公司的商业亏损那么简单,间接和直接,在接下来,给中国经济环境带来的伤害,恐怕会超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想象和预料。



图片来源:头条

1
中国最大的民营资管巨头“中植系”是什么来头?具体做什么生意?规模多大?

对于普通老百姓,财富积累没有到达一定规模的经济个体和家庭来说,很多人并不了解这家中国最大的民营资管集团公司,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中植系,中国最隐秘的民营金融实业综合企业集团,巅峰时期拥有超万亿资产、超百家公司。

“中植系”并非一家控股型集团,而是由中植集团创始人解直锟设立,为解直锟亲朋好友持股,幕后由解直锟遥控的涉足金融、矿产、投资等产业的庞大企业群。

这家公司很神秘,提起中植集团创始人解直锟,他的名字经常能登上娱乐新闻的版面,毕竟他的老婆是我国著名歌星毛阿敏。可在金融和时政新闻里,你几乎看不到他的名字。



在解直锟身上唯一有话题度的就是他的明星老婆。

由于解直锟本人异常低调,几乎不对媒体发表言论,也从来不谈自己当初创业起家的经历。2021年12月18日创始人解直锟因心脏病突然离世,一度吸引了舆论和媒体的关注和炒作,但是很快也就没有了热度。

对中植集团业务版图进行一个全面梳理:

中植企业集团创建于1995年,是中国领先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集团总部位于北京。

在资本市场上,中植系是一只巨兽,管理资产已高达上万亿元,涵盖实体产业、资产管理、金融服务、财富管理等。

上述资产管理板块不过是中植集团六大业务板块之一。来看看中植集团其他板块的具体情况:

一、控股上市公司

官网介绍集团控股8家上市公司,涉及半导体、大消费、大健康、幼儿早教、新能源汽车、生态环保、企业外包服务等细分行业龙头。但据媒体报道,“中植系”目前参与投资的上市公司有33家,其中控股8家。

二、独角兽培育平台

所谓独家兽,就是市场估值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并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上市的创业企业,成立的时间也不超过10年。早在2018年,中植系就开始打造“行业独角兽”,比如万城万充就是其在新能源赛道的重要布局。聚合充电桩研发、生产、销售、运营的全生命周期链条,成为国内知名的充电运营商。此外还有物流领域的八匹马等多领域的多家公司。到2021年6月底正培养6家独角兽公司。

三、能源资源板块

中植企业集团旗下控股两大矿产集团,其中煤炭资源分布在内蒙古、山西、云南、贵州等地,已探明储量40亿吨,年产能达2000万吨 ;在金属和非金属矿方面,子公司遍及全国12个省份,矿床潜在价值达1200亿元。

四、持牌金融机构

在金融板块,中植集团战略参股或控股6家持牌金融机构,其中战略参股中融信托、中融基金、横琴人寿、恒邦财险,控股中融汇信期货和中润金服,拥有信托、保险、期货、公募、私募等多个金融牌照。

最早成立的是中融信托,2001年中植集团也差不多在这个时候开始涉足金融领域。2002年,中植集团便联合哈尔滨市国资委、黑龙江省牡丹江新材料公司等五家单位,成立中融信托,以中融信托为起点,中植系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解家的商业版图,几乎实现金融全牌照。

五、财富管理板块

中植集团控股或参股四家财富管理公司,分别为恒天财富、新湖财富、大唐财富、高晟财富。

纵观中植系的发家史,他将“上市公司+PE”模式演绎到极致,将资本腾挪甚至空手套白狼的游戏玩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解直锟委身幕后,以一套方法论操盘这架巨大的商业机器,在弱肉强食的资本市场横冲直撞。

中植集团是一家典型的靠信息差挣钱的投资公司,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中植的投资失误率照样高得离谱。

解直锟早年的时候还是暴露了自己背后最重要的“仙人”,自己的三哥解植春,一个横跨政商两界的超级大佬。

后期,没有了“仙人指路”的中植集团,也不过就是泯然众人的普通投资公司而已,他们犯的错误跟恒大们一样,误判了这轮周期。

高楼轰塌,宾客散尽,中植系也极有可能和解直锟的生命一样走向终局。

中国民营资本巨头的时代,也正随之走向一个历史篇章的终结。



图片来源:头条

2
“山雨欲来风满楼”:万亿中植系,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是怎么一回事?

2023年进入8月以后,一封自称恒天财富理财经理梁亮的自白书广为流传,他在这封信中透露:“中植系爆雷了,都是高净值客户,单个300万以上的投资人有15万,涉及金额2300亿,单个客户最大投资金额50多亿”。
这是中植系本轮危机的导火索,然后在舆论持续发酵升温,网络热议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墙倒众人推,越来越多的风险信号被披露。当然,中植系也进行了相应的回应动作:
刚刚过去的七月份,整个中植系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
先是部分自媒体传出中植集团四大财富公司理财产品逾期的情况,引起市场瞩目,也引起投资人的恐慌。
7月9日,四大财富公司齐发《告客户书》,谴责部分自媒体发布中植企业集团不实信息,并称此类信息毫无事实依据。
资金链紧张,可能是今年上半年中植集团一直面临的挑战。据公开信息,上半年中植系连续甩卖3家上市公司控股权筹措资金,据中植集团向投资人发布的情况汇报,这部分回款将用于向投资人兑付本金与利息。此外,中植集团还出售了手中的煤炭公司和地产项目,等待回款。
中植系的危机,可能要从2021年底讲起。2021年12月18日,中植系灵魂人物解直锟与世长辞,为中植集团的未来写下一个“问号”。整个2022年,中植系总是传出坏消息,旗下中融信托频繁踩雷房地产,中植系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市值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如今,中植系的四个“钱袋子”出现理财逾期,这可能意味着中植系千亿规模的资金池出现问题。这艘曾在资本市场傲视群雄的“航母”,可能走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值得注意的是,中植系兑付相关理财和信托产品逾期,中植下面的四大财富公司已经暂停兑付,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现实存在的情况。
信心危机,一触即发,这对于任何资本玩家来说,都是必须要重视,直面,并且关联生死的关键考验。
要说中植系正式爆雷,并不贴切,但是要说风险信号引发的信任危机,实际上已经正式开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任危机会持续酝酿。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一目了然,有依有据。



图片来源:头条

3
本质分析和趋势研判:是什么原因真正造成了中植系的当下风险问题?接下来怎么看?

中植系的风险信号,要结合当下中国经济环境现实情况来具体看。

一方面,凸显了当下中国国内民间的债务链条情况,可谓是风雨飘摇,危险一触即发。

另一方面,不用做太复杂的分析,本质上,还是和当下中国房地产经济的不景气,离不开关系,换言之,中植系的投资风险,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房地产经济的下行风险产生的蔓延和传递造成的。

中国的资管,不分公私,绝大多数只要不是玩庞氏骗局,有正规牌照,不是以诈骗作为民间资金募集目的的产品设计,层层穿透以后,基本上底层资产和投资渠道,都是房地产。

当然,手上可以腾挪操作的资金规模大了以后,也一定会有监守自盗,违规操作,往自己口袋里面装钱这种不体面的事情,但是不会是主要矛盾和风险因素。

据媒体报道,2021年11月底,四大财富公布累计资产配置数据显示,恒天财富1.5万亿、新湖财富1.3万亿、大唐财富7000亿、高晟财富1000亿,合计3.6万亿。根据2021年5月的媒体报道,当时四大财富公司存续管理中的资产应该在7000亿-8000亿之间,相当于1.5个包商银行。

从2011年设立至今,中植系财富公司发展出万亿规模,十余年屹立不倒。

如今,可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中植系是多个企业组成的民间金融集团,拥有金融行业的“全牌照”,所以,先明确一下,从资质上来说,这不是什么非法融资,而是投资能力问题出现的流动性危机。

这里面要说一下中植系的主要三个生意:

一,把钱借给政府投资平台,也就是“城投公司”做基建项目。

二,投资房地产。

三,投上市公司。

然后集团资金和旗下公司,就围绕这三个主要的生意进行一系列运作,当然,其中必然存在绕开监管,监守自盗,暗箱操作所有金融和资本领域共通的门道。

但是从现实逻辑来看,地方债,还是隐性债投资,2022年以来是个什么情况不用多说;

房地产投资,也是遇到了大问题,这个大家也都知道;

最后就是上市公司投资,中植系把天量的资金,通过各种非标项目参与到上市公司的定增中,或者给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提供贷款,特别是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掌握一定话语权。

然后,再进行业务重组,资产并购,关联“中植系”的其他资产,形成一种触底反弹,王者归来的业务假象,把市值做高后就质押或者套现,够成闭环的“市值管理”模式。

中植系在巅峰期一度控股A股超过20家上市公司,直到现在,他们手里还握着8家上市公司。

诶,不是炒高了就套现吗?怎么还控起股来了?

这就是炒股的风险了,有些人亏完了就退了,有些人是“债转股”,债权成股权,自己当成了公司的最大股东,毕竟,A股上市公司的壳还是值钱的。

但当时代交替变化之时,所有的提前设计,所有的闭环模式,都成为了要命的绞索。

炒房炒成房东,炒股炒成股东,泡妞泡成老公……哟,齐活,一个不漏。

房地产的萎靡不振,地方债务的无限展期,上市公司注册制的实施,业务能力的缺失和腐败,让容易赚的钱变得越来越困难。

盘子铺的太大,内部监管漏洞太多,经济下行又遭遇集中兑付双重周期压力,于情于理,当下中植系的风险和困局,都没有什么乐观的理由和想象力。

经济社会,并没有那么复杂,就算手段通天,奸诈似狐,面对持续亏损,总是有人要面对清算的代价的。

当然,作为民营资管巨头这个身份来说,不做奢望和无脑吹捧,至少也希望能以一个相对体面的状态,不引发什么冲击和严重影响的情况下,顺利退出历史的舞台。

只不过,就按万亿资管这个规模来看,恐怕这样的退场,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吧?



图片来源:头条

从“中植系”当下困局,看中国资管产品,能带来哪些启示和警告?

很多时候,真的只有事后去回顾,才能发现整件事有多么的离谱。
关于中植系的善后处理,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且不会太好,它一定会影响到投资的信心。
信托的性质就是高回报,高风险,心甘情愿,愿赌服输,
对投资人来说,运气好的话,有人能接盘才会有打折赔付的机会,但通常来说,这笔钱亏了就是亏了,没人兜底。
所以,不管是投资,还是经营,能力一定是你自己给自己的,或者通过外部赋能,逐渐提升能力。
从本质去看,按照当下中国经济领域的几个现实情况和明显趋势来看,中融信托乃至中植系有很大可能不是最后一家(前面还有新华信托),资管市场,实际上很多问题和风险,都是共通的。
2021年解直锟突然离开,这个万亿金融版图的故事只能另由他人续写。
但当年的小兴安岭五营区的印刷厂厂长,已然在中国资本市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一笔。
只是,没人能想到故事会以何种方式迎来结局。
在上行趋势的时候努力,往往能吃到时代的红利,努力也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在下行趋势的时候过分努力,可能更容易遇到的不是机会,而是是各种大坑,甚至可能一不小心就翻船了。
这种努力其实基本就是有一种人定胜天不服输的想法,这么使劲折腾也真的没啥意义。
努力完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很多人凭借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日子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所以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尽量少折腾,少犯错甚至不犯错保证自己的安全,才是应该关注的方向。
还是那句话,退潮了,才发现谁在裸泳。各种金融公司、地产公司,在泡沫周期疯狂加杠杆,享受财富泡沫的幻觉,到了美元加息的周期,纷纷被引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富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银行理财,平民死于P2P,一轮经济大洗牌大出清过程里面,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
更重要的是,信心和预期受到的冲击和伤害,如何得到修复和改善?
接下来,就要看国家了。这也是中国国家真正崛起以前的一个必然考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