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背后,藏着王朝最大的秘密

[复制链接]
买太阳 发表于 2024-6-29 14:33:38|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撰文:王昊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01.
1656年,是顺治十三年,六月,被战火毁坏的乾清宫重修竣工,指派官员祭告完天地、宗庙、社稷后,七月初六,顺治临御新宫。
爱新觉罗·福临这年18岁,却已亲政5年。他的王朝就像初启的马车,踏着旧朝残余的敌意和本族内部的争斗艰难行进,虽然还时不时地颠簸着,总的来说也算趋向平稳。
在明朝,乾清宫就是十四个皇帝的寝宫。表面上是“寝”,功能上却融居住和办公为一体,堪称帝国中枢。乾清宫修缮工程,经过多年斟酌,才付诸施行,顺治为此曾大开奖惩,有功者升赏有差,有过者多人被革职、罚俸,兵科右给事中季开生还因为冒然误奏,被革职,杖责一百,流放尚阳堡。
如今,这个少年天子,终于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乾清宫的宝座上,指挥着满、汉官员,治理属于他的大清了。
重修之后的乾清宫还算光彩焕然,可是,其模样却也俱照明朝,并无新意,人们不免失望。
不久后,变化终于出现了。没有人记得是哪一天,有机会跟皇上面对面的重臣们突然发现,乾清宫宝座的上方悬上了一方横匾,题着“正大光明”。
此后,这些大臣们在跪奏完毕起身站起时,就会下意识地瞄一眼皇帝头顶上方的“正大光明”。
时间到了1797年,是嘉庆二年,农历十月,已是初冬,处于北方的紫禁城寒意明显。每到这个时节,负责为乾清宫供暖的掌火太监郝士通就忙碌起来。
他每天一早都要把精挑细选出来的优质木炭点燃,小心翼翼放入厚实明亮的铜质火盆或精巧玲珑的掐丝珐琅熏笼里,木炭的热量温和释放,熏得一片殿宇都暖融融的。黄昏时候,他则要把这些木炭取出,熄灭,放在专用的坛子里,再把坛子贮藏进一个炉洞,以便第二天接着用。
宫外的生活是怎样的,他并不知道,他只想到他的年月似流水,可能会一直这样流淌着,直到老去。
然而,在十月二十一日却发生了一件事,让郝士通的平静日子戛然而止。

#02.
他不知道头天夜里自己是怎么回事,直觉浑身困倦,却不能入睡,凌晨勉强爬起来干完活,难受了一整个白天。到傍晚时,他坚持着把木炭从火盆和熏笼里取出来,埋闷,熄灭。郝士通此时觉得身上已再无一丝力气,他就没把陈炭贮坛、藏坑,而是就近放在东穿堂的墙角处,精神恍惚中,他根本没注意这些看似被熄灭的炭,旁边就是精美的楠木槅子。之后,他回房昏睡过去。
他不知自己睡了多久,就被巨大的嘈杂声惊醒了。他晃晃悠悠走出房间,只见微暗天空下的乾清宫,正被升腾的烈焰吞噬着。楞了一会儿,郝士通瘫软下来了。
发生在嘉庆二年(1797)十月二十一日酉刻(17一19点)的这场大火,《清史稿·嘉庆本纪》记道:二年冬十月丙辰,乾清宫交泰殿灾。虽然只记有寥寥14个字,其实它造成的损失却是惨重,珍藏在乾清宫和交泰殿里的奇珍和文物均遭厄运。
已成为太上皇帝的乾隆,事后查看遭劫之后的残垣断壁和散落其间的宝物残骸,他痛心的确认,自己最为牵挂的悬于乾清宫宝座之上的“正大光明”,这方由他的曾祖顺治皇帝御笔亲题的匾额,已在此140余年,却未能躲过此劫。
如今已经87岁的乾隆皇帝,对这方匾额是饱含深情的。他忘不了,那时他还是25岁的青年,他看到庄亲王允禄等王大臣们,从这方“正大光明”匾后取出了在雍正元年(1723)密封的立储匣,当着诸皇子的面,展开锦匣里面雍正先帝的遗旨,他听到自己的名字:皇四子弘历,他知道自己接过了大清的江山。他的“奉天承运”的帝王人生即始于此匾,60多年后,当他自豪的认定自己可谓是旷古未有的“十全老人”时,这方匾却离他而去。

#03.
发生如此重大的火灾自然要追责。第二天,内务府大臣永烺、和珅、福长安、丰绅殷德、缊布、盛住联名具折,拿出了处理意见。他们认为,按照本朝法律,“凡失火之人延烧宫阙者拟绞监候”,绞监候就是判处绞刑缓期执行,可是,这次失火的地点是“内围重地”,因此,“情罪较重”,建议立即“绞决”,其他人等也都相应罪加一等。
火灾后,乾隆皇帝第一时间发了一道谕旨,这道谕旨深有“罪己诏”的意味。他说自己虽然已经做了太上皇帝,但“一切政务仍亲理训示”,所以,这次事故的领导责任算在自己头上,跟嘉庆皇帝无关。
接到内务府奏折,乾隆在谕旨上批示,他说,本应照你们拟办的意见进行严办,但我已经发过“罪己诏”,还是让涉罪的太监们体会到“上天好生之德”从宽处理吧,各自罪减一等。如此一来,三个首领太监由原拟“绞监候”降为发配到黑龙江为奴,而主犯郝士通由“即行绞决”改为“绞监候秋后处决”。至于这个不幸的掌火太监,到底是被秋后处决还是被减刑侥幸生存,不得而知。
之后,乾隆皇帝亲自部署了乾清宫的重修工程,于嘉庆三年告竣。
一方崭新的“正大光明”匾重悬宝座之上。
匾长4.4米,宽1.3米。左右均有款,右款是:“皇考世祖章皇帝御笔书“正大光明”四字,结构苍秀,超越古今,仰见圣神文武,精一执中,发于挥毫之间,光昭日月,诚足媲美心传。朕罔不时为钦若,敬摹勒石,垂诸永久,为子孙万世法。康熙十五年正月吉旦恭跋。”上钤一篆章:“广运之宝”。左款是:“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御书匾额,四字传心,一中法守,义足以括典谟。皇族圣祖仁皇帝恭摹上石,迹藏御书处,兹法宫重建,敬谨摹拓,恭揭楹端,对越羹墙,用昭示万叶云仍,其钦承无斁。乾隆六十二年孟冬月恭跋。”上钤一篆章“太上皇帝之宝”。
此匾中间“正大光明”四字是顺治手书,右侧上款是康熙手书,左侧下款是乾隆手书。
康熙上款大意是:“皇父世祖章皇帝(指顺治),御笔书写的‘正大光明’四个字,结构苍秀,超越古今,可见其圣神文武,精一执中,发于挥毫之间,光昭日月,足以媲美心传。我无时不钦敬叹服,于是恭敬摹刻于石,垂诸永久,为子孙万世法。康熙十五年正月吉旦恭跋。”其中,“精一执中”,应出于《尚书·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大致可理解为:精诚专注,不偏不倚。“心传”,原出于佛教语,大致可理解为以心传心、精义相传。而康熙十五年为1676年。
乾隆下款大意是:皇曾祖世祖章皇帝(指顺治),御书匾额,四字传心,足以概括众多典籍的精义。皇祖圣祖仁皇帝(指康熙),将这四字恭摹上石,藏于御书处,现在,乾清宫重建,我再将它恭敬摹拓,以其追念圣贤先祖,并用来昭示后世万代,将先祖之训,继承不怠。乾隆六十二年孟冬月恭跋。”其中,“羹墙”一词,见于《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於墙,食则睹尧於羹。”,大意是说尧逝后,舜思念尧,三年时间还念念不忘,静坐之时,仿佛可见尧的身影现于墙壁,吃饭时,尧的身影则现于羹中。乾隆六十二年为1797年。

#04.
两段款识描述颇详,由此可知此匾来历:顺治所题原匾挂于乾清宫宝座之上,康熙将匾摹拓,并附上题跋,刻石,存于御书处;乾清宫大火将原匾烧毁,乾隆找出康熙的摹拓匾,再作摹拓,又附上一段题跋,遂成此匾。推测康熙题跋,原在匾的左侧,乾隆又摹时,将之移至右侧。左、右是以我们视线的方向来说的,视线之左为下,之右为上。
乾隆的题跋,时间落款为:乾隆六十二年孟冬月。此时,乾隆已将帝位禅让于嘉庆,正式纪年实为:嘉庆二年。可这位太上皇却大大方方的题上“乾隆六十二年”,印证了“宫外嘉庆、宫内乾隆”的说法。不知,嘉庆皇帝看到这方匾时是何心情?
现在,北京故宫乾清宫里的这方匾就是原匾,一匾可见三个皇帝的字迹,文物价值弥足珍贵。
“正大光明”一词,原是分开的,“正大”出于《易·壮·彖》:“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光明”出于《易·履·彖》:“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至于其何时组合成正大光明,最迟可见于南宋朱熹的文章。
“正大光明”是满清入关夺得全国政权后的第一个皇帝题写的匾额,看起来就像这个新王朝的开篇词。它告知天下:我们满清是正大光明而来,请相信我们也会正大光明去统治。
之后,由康熙将之尊崇为心法、祖训,代代相传。
可是,皇位及权力争斗诡谲离奇、“文字狱”登峰造极、国家和民族于此时坠入最深渊的清王朝,留下的印象,绝不会是正大光明。
所以,于今来看,这方奇幻、复杂的古匾,更像一句清王朝的政治口号,说者郑重其事,听者各怀心思。
参考资料:
1、《清史稿》;
2、《清实录》。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