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五台山,因缘五百年,一切相遇时,即是告别日

[复制链接]
lovejax 发表于 2024-6-27 04:53:28|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实真正的送别没有长亭古道, 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 就是在一个和平时一样的清晨, 有的人留在昨天了。”
一次五台山,因缘五百年,我带着一颗虔诚的心,跋山涉水来到清凉五台山拜祭故人,既是相遇,也是告别。我的缘起于东北边疆延吉,二十年后一个周末,从六里桥坐着5个小时的汽车到达五台山站。这是从北京走向五台山比较方便的路线,不用在忻州再转车。
到达五台山台怀镇当天为下午一点多,客运站在普化寺的对面,普化寺是随着脚步走向的第一个寺庙。此寺建于清水河边,依山而建,犹喜寺后层层而上的苍翠松林,整整齐齐,像登极乐世界的天梯。


出了普化寺,回望阳光下的熠熠生辉,伴随着满眼碧黄青绿,群山环绕下恍如隔世。沿着公路而往梵仙山,路上本来阳光灿烂,却忽然划起大风,下起粗大的雨粒,拍打着脸庞的太阳雨,以一种未知是梦幻还是现实的方式,迎接着我的到来。
从殊像寺广场过去对面小路而上,就是梵仙山。前往梵仙山梵仙寺的道路崎岖,正常体力成人攀登而上得一个多小时。梵仙寺供奉来五台山修行的诸方仙家,整体布局颇为仙气,偏道系,主要建筑为两层小楼,胡大太爷、胡大太奶就供奉在其中,相传他们是为狐仙修炼而成,来五台山聆听文殊菩萨说法后修成正果,可为有缘人牵红线,走偏财。


梵仙寺可谓是求姻缘的好场所,但又有着最难走的路,最难求的缘分,爬上去并不容易。前世五百年的缘,换得今生的一次相见,梵仙寺因为其灵验,也引来众多年轻人不顾辛苦的奔赴,只为求得一份好缘。
梵仙寺,梵华圣境,红线系满院中两课古树,到处皆是,屋顶上还飘荡着无数根红线,似是红尘中飘荡的你我,不得由的向往。“美满良缘”的红线也伴着下山的路,一路系到远远的另一边山坡,哪怕是树林深处的小路。


下山的路还是穿过树林,非常费膝盖,弯弯曲曲在松树林里旋转,进而走向殊像寺。殊像寺,供奉着五台山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也就是五台山的“荞面头文殊菩萨”。传说当年修这尊佛像时,匠人们都不知文殊菩萨长什么样,所有一切好了,只有头部塑像无法完成,就在匠人十分苦恼的时候,天上的祥云显露出文殊菩萨的真容,工匠们来不及和泥,就用身旁的荞麦面捏起面部,最终才把这神像塑成。


殊像寺这个“殊”字,我觉得应该说的就是这尊菩萨的塑像,因为来得“特殊”。在文殊大殿内,还有悬塑五百罗汉,非常值得细细观看,也许有一尊是前世的你我。殊像寺院里走了一圈,正准备出去时候又下起了“太阳雨”。太阳从西边照耀而来,雨丝也从西边飘过来,穿过朦胧的山头与拥挤的人群,清凉无处不在。
雨下一会儿就停了,我走出殊像寺向左而行,再一次碰见了雨后的新绿,有些树绿得发黄,如同春初生的黄绿,满眼看过去,无边的盎然。五分钟左右后,我步行到了五台山香火最旺之处——五爷庙,此庙供奉传说的“广济龙王菩萨”。


此时已近四点多了,五爷庙也不像早晨那么多人,据说拜五爷要早上空腹拜,最灵,但目前依然有不少虔诚参拜的群众。有几位身披着深红色僧服的藏族佛教信仰者静静站在一旁,手摇着嘛呢,念念有词,我想他们从西藏跋山涉水过来,只为了与五爷一面相见,此刻已是无限的祥和与欢喜。
“有求必应,应之必灵”的五爷庙建于康熙年间,为了方便百姓求雨,人们把五爷从北台顶请下来供于此庙中,原为黑脸的五爷也镀金成了金脸,显得祥和友爱。五爷庙旁边是供有万余尊三寸高的泥塑贴金小佛像的万佛阁。五爷很爱听戏,所以五爷庙对面还修了一座古式戏台。


出五爷庙,右手边就是塔院寺,有五台山的标志建筑——大白塔,葬有佛祖舍利。可惜此行碰见了大白塔搞维修,从“清凉圣境”的牌楼望过去,大白塔只剩下绿网与脚手架,幸运的是后面的转经筒依然开放。大白塔后面还有一座大藏经阁。晴天时候,大白塔在红墙碧瓦的寺庙群中以“白”卓然独立,蔚为壮观。
出了塔院寺,沿着红墙古道向前,就是大显通寺,这是五台山的开山祖寺。显通寺是中国第二座庙宇,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之一。里面的空间较大,寺殿也颇为独特,有纯木的殿,也有纯砖的殿,还有纯铜的殿。铜殿用了10万斤的铜,内壁铸满小佛万尊。铜殿还供奉有一张文殊菩萨的真容像,是用现代相机拍摄出来的天空云影像,可谓是文殊菩萨显灵。


我在显通寺里看到了众多鸽子在飞翔,寺里的鲜花正在盛开,鸽子绕着花朵在飞来飞去,雨后的显通寺里无比的祥和安逸。此时,一只鸽子正好落在我的面前,走近时候它也不飞走,静静看着我,感觉仿佛故人就在身边一样,我也想起了文殊菩萨发愿:“只要你来五台山,我必会见你,只是以什么样子来见你还不知道,一草一木,一山一石,路边的众生皆有可能。”
出了显通寺向左,穿过了一座二层的古楼,楼道下的石迹沧桑。本来想去看看罗睺寺,听说那里有一尊古老的“花开见佛”像,设计新颖,可惜罗睺寺关门了。不过就在罗睺寺这边的路口,红墙白石与远处的绿意和谐搭配,在夕阳照耀下显得无比的祥和安逸。


马上要到六点了,奔着关门时间踏上菩萨顶,正好在安检最后时间进入。进入菩萨顶前,一路上有写有顺治皇帝的“归山词”的影壁。“朕为山河大地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此词句句透露出了纵是拥有天下的帝皇,依然有着无法克服的烦恼与终将面对的告别,到底还是要告诉我们:安闲与清福是世俗中最难得的。


菩萨顶是康熙、乾隆帝朝拜五台山的皇家行宫,为五台山黄庙之首。进入菩萨顶,门口有一座写有一个大“佛”字的黄色影壁,而后就是108级台阶,代表着人间的108种烦恼,据说登上此台阶可消除烦恼,增添智慧。
菩萨顶地势较高,站此可将五台山的中心庙宇尽收眼底,台阶也正对着大白塔。于菩萨顶上观望整个五台山中心,壮观无比,再加上从黛螺顶处飞来的飞机正在蔚蓝青空播放着飞机云,整个五台山仿佛是个幻境。想着康熙帝在菩萨顶题下“灵峰圣境”“五台圣境”等字,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心境?


从菩萨顶下来后,步行前往黛螺顶,此时已近傍晚,想着上面已经关门,但仍想着去看看。沿着碎石路攀登了一小半后,被下山的游客不断劝还,说天色已晚,上面已关门,明日再来。黛螺顶曾名大螺顶,传说乾隆帝六次朝拜五台山,因当时交通问题而未能完全登上五个台顶,于是绞尽脑汁将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顶,也就有了至今所说“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

(此图来源网络)

黛螺顶是最方便的朝台,所谓的“小朝台”就是登黛螺顶,感受文殊智慧见文殊真容,不过登上黛螺顶要过一段1080级台阶的“大智路”。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1080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的108种烦恼。台阶也象征着我们前生今世的种种过往,据说登上大智路,可消除烦恼,增添智慧,逢凶化吉,一生平顺。
很遗憾的当时高估自己的体力与意志,没能顺利攀登上黛螺顶。此时正值晚上,虽是夏天,山上凉风习习,气温已下降到十来度,体感不佳,只好在公交等坐8号线去宾馆(五台山景区内的公交都是免费的),并在附近一个小店点了一盘山西大烩菜、一瓶五台山牌的沙棘汁,以及一碗米饭,总共53元,米饭6块略贵,想着在面食世界的山西能吃到米饭就不错了。大烩菜有点多了,味道略淡,一个人没吃完,剩下的又觉得挺可惜,但一天下去实在劳累,奔赴宾馆马上入睡。


本次来五台山我只安排周末两天,想着早上要乘车大朝台,第二天4点多就自动醒来。由于天太早了,没有车,只能步行到南山寺的朝台车站。到了车站还是太早,就顺路上去南山寺看看,也没有开门,只知道这里的石雕艺术非常精美,而且这里依山而建,有很多层,很多院落,是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古刹。
从南山寺下来,准备乘车大朝台。乘车大朝台从八点左右出发,费时一天,八点后可以单纯买票去某一个台看,价格70元左右,大朝台一共350元,包括东台望海峰、北台斗叶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与南台锦绣峰。
一次大朝台,缘起500年;一次大朝台,消苦500年。五台山不是一座山,是由五座山组合而成,山上平如台,所以叫五台。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古名为清凉山,佛祖释迦牟尼曾说:“东方有国,名曰震旦;其土有山,号曰清凉。”说的就是五台山。自从五台山结缘佛教,二千多年来香火不断,生生不息。


关于五台山的传说,据说当年五台山地区酷热难耐,为了给苦难中的人间带来清凉,文殊菩萨从东海龙王那里借来了清凉石(歇龙石),让五台山变得清凉宜人,但龙王五个儿子发现失去行云布雨的法宝后,前来大闹五台山,并将五座山峰削为平台,同时还与文殊菩萨斗法,后被文殊菩萨收服而掌管五台,人们感念此而建庙于五台顶供奉。
大朝台的观光车是14人座,适合于山路攀登。车从南山寺车站出发后,在殊像寺这边车站等候半个小时。等候中透过车窗看见一个打电话工作人员,颇似记忆中的故人,或许是我的恍惚幻觉。出发朝台一路穿过无数的翠绿,在崎岖的山路上旋转向前,后面尘土飞扬,最先到达的是东台望海峰。


所谓的“望海”,其实就是望云海,东台是五台山适合看日出看云海的峰,“云海日出”最是壮观。东台有东台石门牌、望海寺、文殊宝殿等建筑,供奉的是聪明文殊;还有一座很高的塔楼,未知其名,以及建于北宋的笠子塔。东台的望海寺前香火很旺,烟气萦绕,有不少信徒正在附近焚烧纸钱与金元宝,大大的元宝似在寄托着人间无尽的祈愿与思念。
此台上有一古香炉,面对的是茫茫群山与天地,似乎是向天地祭拜。我们常说“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见天地而敬畏,明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所以谦虚;见众生之朝夕,各有辛苦与奔忙,所以宽容;见自己明归途,所以豁达,人一辈子最不懂的是自己,若懂了又何必生出那么多的烦恼。


从东台到北台,即为五台山最高峰,也是华北地区最高的峰,誉为“华北屋脊”,海拔3080米,此台供奉的是无垢文殊。无垢,光明磊落、不纳污容垢之意。此台因为高,风比较大,云浮山腰,手彷佛可触摸。据说此台积雪5月底才化,是五台观雪的好地方。北台顶相对还比较开阔,有灵应寺、隐峰塔、龙王殿,黑龙潭等建筑,此处也是五爷的老家。


从北台顶前往中台顶会经过澡浴池,也叫做万圣澡浴池,传说为菩萨沐浴之地。此处有一眼水池,池中现今已被俗世的人们扔满了钱财。绕着水池走一圈后,进入古文殊洞,洞里有一块黑得发亮的石头,上面留有一只清晰可辨的手印,即文殊手印。排队跪拜,和尚敲木鱼安排抚摸此手印,据说可明智慧,去烦恼。出洞前往另一大厅,非常宽大,是佛家做法会的地方。人群拥挤中穿过大厅前往餐厅,游客可在此吃素斋,自己打饭,多少随意,20元一人,味道清淡、可口。


中台翠岩峰,有演教寺,供奉的是孺童文殊,代表纯真、善良、快乐之意。中台上有巨石堆积,一色灰白、棱角分明,名为龙翻石。站在中台观看,视野十分开阔,满眼碧翠生辉,据说有缘还可以看见另一壮美景象:红日当空时候,远望苍山叠翠,在不远处的台怀半山麓,却铺盖着灰白色的云层,此刻那边正在下雨,于是游客大多会恍惚觉得彷佛登了仙境,在阳光灿烂的山顶俯视台怀的云雨,心里也许会想:“人间正在下雨呢。”


到达中台已近一点多,在演教寺有免费施粥,可惜已在澡浴池吃过足够的素斋,没缘再品尝。绕着中台走了几个地方,包括大雄宝殿、罗汉堂等,以及远处正在建设的大白塔,白云悠悠从身边飘过,皆是风景,而我最喜的是站在演教寺处,看着草地上盛开的黄花儿,以及一堆堆的玛尼堆,我相信,也许故人此刻就化作那天上的白云,地上的黄花,一直陪在我身边,伴我走过五台。


西台是适合赏月的地方,据说每当明月高照、山泉潺潺、月坠峰巅之际,恰如悬镜,因此西台也叫做“挂月峰”,其实西台相对较小,目前很多地方正在建设中,有些宫殿是用就地搭的钢板棚。西台建寺有法雷寺,始建于唐,主供狮子吼文殊,“狮子吼”比喻从真实智慧发出的言语声音,震彻天地,代表文殊菩萨无畏说法的精神。西方在五行中是属金,金有沉降的作用,据说到西台朝礼,可避水火之邪气,得金石之沉降,适合脾气暴躁之者。
在法雷寺石碑附近高台转了一圈古塔,下来时候见到一名中年女游客微笑着跟我打招呼,惊讶之余我也点头回敬,而就在我乘车离开时候又迎着她而过,她还依依地招手做告别。一切相遇时,即是告别日,其实,无论是短短的一刹那,还是长长的一辈子。我们此生此行,所遇到的人和事,其实都是生命中该遇到的,
无论是一面之缘的女游客,还是相伴过往的青春故人,就在这个婆娑的世界,法界的世界,我们跟很多人,都见完了最后一面。


人生无常,聚散离合,我们都要学会好好珍惜眼前人。从西台顶过去南台顶,司机觉得时间还早,特意安排去吉祥寺以及“狮子窝”看看,“狮子窝”即五台山万佛塔所在地。万佛塔是用一万颗佛像建立的琉璃塔,黄蓝绿三种色彩的造型,巍峨壮观。此塔下面有个文殊古洞,非常古老,据说是文殊菩萨闭关修行之地。“狮子窝”相传是文殊菩萨从印度佛国乘狮东来,行至此处,狮子吼声不断,恰似雷鸣,一直驻足不前,文殊菩萨也顿悟道:“我佛弘法喻为狮子吼,看来此处是弘法之地。”遂点化一道场,念其仙狮缘起,起名“狮子窝”。


最后一程,司机说比较远,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到达南台顶,供奉智慧文殊的地方。南台海拔适中,适合高寒作物生长,植被丰富,野花繁盛,草药也多,清风吹来一股股药香,所以此台也叫仙花山。此台因为地形与作物,也形成了比较好的草场,众多牛与马正在附近悠然吃草。
南台顶建寺有普济寺,入口竖石刻有“吉祥经”,周围一堆金色小佛像面向锦绣群山。此寺里面的大雄宝殿、古佛洞、文殊古洞、普贤塔等,都颇为古朴简陋,房型类似民间平房模式,有些直接用石板片做屋顶。我穿梭一圈即返回,其他游客还在参观,我就在停车处与开观光车的师傅闲聊起来。


师傅五十多岁,本地人,问此工作待遇,说是月入四千多,我看像此类朝台山路崎岖行走,没有二十年驾龄的老司机恐怕难以胜任。师傅说待遇相关并不在意,关键的是他内心有虔诚信仰,非常热爱五台圣境,开车一是为了工作谋生,二是帮助更多愿意朝台的人,三是为了修个福报。
我与师傅聊到来意,师傅说很多人来五台山,都是随缘而来随心而至,在这清凉之地,享一方净土的宁静美好,求一份心安,回去再好好生活。而我告诉他我的来意,是为了与一位过世的大学恩人做个告别,只知道他走后安于五台山,却不知具体何处。
师傅不言,指着山头那边的平台,说也许就在那边,而你已来到了。有些事儿不用细问,你人到了,心也就到了,在这充满智慧能量的道场,就像是文殊菩萨,他也许已经看见了你。


回来的路上,山路颠簸已不知,我沉思于五台。跋山涉水几百里,到底是来求一份心安,无论是遇见还是告别,都已历历在目走过。人生就是一场大的修行,百年而行,总要面对告别与失去,遇见的刹那,就是告别的开始。
“纵经天上千亿岁,不如一步向清凉。”我想,所谓五台“清凉”,清凉也许就是“智慧”意思。人间的你我,如没有智慧,就会有业障,就一定会被世间无数烦恼、种种法则所困惑,放下傲慢与分别心,灭除贪嗔痴,方得清凉境。
“凡我所失,皆非我所有,凡我所求,皆受其所困;万物皆为我所用,而非我所属;大道至简,无欲则刚,无为则无所不为。”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