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条藤,却意外地救活了3亿人

[复制链接]
月朗风清 发表于 2024-6-25 11:20:21|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人靠着从国外偷回一条藤蔓却救了3亿多人的命。他叫陈振龙,是明朝万历间人。那么,他带回的是什么藤蔓呢?
在古代,天灾、战乱和瘟疫,都会导致饥荒的出现。而饥荒一旦出现,就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人食不果腹,易子而食的事情是常有的事情。
现在还好,袁老攻克出了杂交水稻,在吃上已经没有了太大的问题。但古代没有杂交水稻,庄稼收成完全看运气。而且,每年还要给朝廷交税

如果是和平的年代还好,要是一打仗,这些农民基本就没活路了。因为一旦打仗,家中的壮丁肯定要被抽调到前线,家中的老幼自然无法耕种,再好的田也会因此变成荒田。
而战争在古代太频繁了,一个朝代的更迭,就有无数人因此遭罪。归根结底,就是因为食物的问题。而在万历年间,陈振龙解决了这个问题。
陈振龙是福建人,早年一心想要考取功名。但在名落孙山后,便心灰意冷。为了谋求生路,陈振龙便跟着同乡人下海到周边国家经商。
一次,陈振龙和同行的人来到了一个叫吕宋的岛屿,也就是现菲律宾的领地。那个时候,菲律宾被西班牙殖民着。陈振龙在来到吕宋后,就开始张罗生意。

在物品卖得差不多之后,陈振龙便在吕宋岛上到处闲逛。一来看阔自己的视野,第二个就是等商船。毕竟古代的海运并不发达,不像现在一样,可以短时间就到达目的地。
在不断闲逛的过程中,陈振龙发现当地有一种农作物非常稀奇,是自己在国内从来没有见过的。在向当地人打听过后,陈振龙便打算将这种农作物带回国内,那么这是什么农作物呢?
这个人冒死在国外带回一条藤蔓,却拯救了3亿多人的命。
他所带回来的藤蔓是红薯的藤蔓,这种农作物的原产地在美洲。最后,西班牙人将此物带到了吕宋。红薯有许多优点,生存能力强、对土壤要求没那么高,而且,易储存,生熟都可以食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红薯的产量非常大。

陈振龙在了解完之后,心里面就在谋划着将此物带回国内。虽然万历年间还算平和,但是百姓遭饥灾的情况还时有出现。为此,陈振龙想将此物传播都国内,让百姓们不用再遭受饥荒。
从这里,也能看出陈振龙的格局之大。虽然科举碰壁,但也没有忘记为国家和人民着想。但是,陈振龙当时遭遇了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将其带回国内?
吕宋岛的西班牙殖民者有规定,来此经商的人,不准带走任何植物。陈振龙对此非常为难,一时之间想不到好的办法。
他心中非常着急,心想如果将红薯带回国内,那将有多少人会免遭饥荒之苦啊。当时中国的商船还没来,陈振龙便先跟着当地人学习种植红薯的技巧,等到船来了之后再想办法将红薯带回去。

在学会如何种植之后,明朝的商船也到了。而陈振龙也想好了将红薯藤蔓带回去的方法,那就是将藤蔓占满泥巴,然后和麻绳放在一起混淆视线。因为麻绳的形状和红薯很像,一般人很难看得出来。那么,陈振龙最终成功了么?
陈振龙的计划
陈振龙将红薯藤蔓伪装成为麻绳后,居然成功地将其带了回来。在船上的时候,陈振龙就已经踌躇满志了。想着一定要解救那些挨饿的百姓。
回国之后,陈振龙并没有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散播出去,而是自己先试着去种。皇天不负有心人,红薯的种植非常成功,获得了很大的丰收。陈振龙为此也很兴奋,然后就将红薯的事情上报给了朝廷。
第二年的时候,一场旱灾来袭,许多地方的庄稼都颗粒无收。好在陈振龙带回了红薯,帮助大家度过了这次危机。凭借着红薯,明朝的人口也迅速增加。到了清朝的时候,人口数量一度突破到3亿。

清朝时的康乾盛世,其实就是因为红薯的引进。中国传统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稻谷,但这些农作物对土壤的肥沃程度要求特别高。如果遭遇大旱或者洪水,这一年基本上就是颗粒无收。
而红薯不一样,它对土壤没有太高的要求,对气候要求也没那么苛刻,在山区之中,也能种植。而且,红薯的保质期非常长,正是它的出现,才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但是,也不能否定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皇帝的功绩,只是说红薯的意义比较重大。
如果说,我们现在不用再挨饿,是因为袁隆平院士的话,那么陈振龙就是明清时期的袁隆平。他的一个善举,最终拯救了3亿人的性命。

陈振龙也因此被冠以红薯之父的称号,后世为了纪念他的功劳,还专门为他建立了祠堂。
也许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件小事。但当时的陈振龙可是冒着巨大的危险,最终才将红薯带回国的。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