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隋朝功绩,隋朝“明君”,我也来锤一下这大隋

[复制链接]
hyc1200 发表于 2024-6-25 10:51:14|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几日,看到有人在说大业五年的隋炀帝,是位明君。当时就不开心了,我们在鼓励独立思考的同时,难道要为此类暴君洗地?更有甚者,将其归为时运不济,比肩秦始皇、唐太宗,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我们并不反对各抒己见,但我们应该反对的更是这种形而上学的非唯物主义史观。历史从来不是单一的存在,更不是任何时间节点的截取,而是全面的,统一的。

且不论隋朝替北周的问题,让我们来看一眼隋文帝与隋炀帝给我们留下的主要“丰功伟绩”。
<1>科举制

科举制度,曾经无数次被我们称颂,它更是为寒门学子举仕的途径。但我们知道的就是任何事物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科举制度也概莫能外。东汉时产生了秀孝试经制度,而后再漫长的岁月中,经过无数政权更迭,这种制度也进一步演进。单纯的举荐制并不能杜绝取士困难的弊病,而且考试环节的改变也是关键节点。
隋朝的科举制度,事实上也并不是完善的,甚至于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举荐制的弊端。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就是,它实现了差额考试,但其实即使是这种差额考试,在北朝时期便已经出现。隋朝只不过是是在考试科目上进行了变革。加试诗赋,当然也是有利于重视文才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但毋庸置疑的就是这种考试内容的差别,其实没有制度上的本质差异。
<2>三省六部制

作为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的本质其实就是明确了各个部门职责,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制度。
而三省的形成也不是隋朝。
三省的形成时间不是隋朝。尚书省形成于曹魏,中书、门下省形成于大晋。六部实为尚书省分工明确的六大机构,而尚书台在东汉时便已进行一定程度的分工,其中屡经调整,到魏晋时分工已经比较科学。
而作为明确执行国家事务的六部,其实是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完善的,这一建立过程一如我们所言,只是在隋朝时期进行了重新的整理,以期达到更加明确的分工。而且若论历史沿革,真正实现了三省六部制的王朝也只有隋唐而已。及至五代时期,枢密院便已经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
我们在说这种制度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更应该明确的就是这并不是万世之功。
<3>大运河

这位被外国大肆吹捧的改革者,杨广建立了大运河,体现了他的眼光?但事实上,一个在既定事实下的工程,又何谈眼光?在南方逐步显示出经济上的优势后,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进行的系统工程,难道不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吗?
即便是我们在说到他的决策时,难道不应该想到的是那些因为此项工程而惨死的民众吗?
400万左右的劳动力,众多妇女都被充作劳役,即使是如此仍然不能满足(据胡如雷先生统计)。这难道不是好大喜功?
东京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资治通鉴》
如此浅显通俗的话语,相信不用我翻译,都能读懂。死的是人,不是动物!40-50%的死亡率,如果你还有良心说这是功绩,我表示很费解,这是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并不是说,不能够接受社会演进中的历史重复,但我们对于这种不恤民力的行径,是痛斥的。
而且即使是从结果论而言,这也只是一个面子工程。当然隋朝也并没有获得预想的面子,而是连里子都折了。而且若没有后代的疏浚,这千里通航也只是空想罢了。通济渠,唐朝时便疏浚数次,所累及数万徭役。宋神宗元丰二年,实施导洛通汴工程,自巩县城西任村沙谷口至河阴县瓦亭子开挖一条50里长的新运河,引洛水入汴,同时断闭引黄水源,经改造后,汴河恢复了四时通航。
邗沟,永济渠又何尝不是靠历朝历代的倾力疏浚来实现通航的呢?宋神宗元丰六年,神宗元丰六年,发运使蒋之奇开凿了洪泽至龟山的龟山运河。如此一来,船舶只要传国淮河便可进入汴河。
即便是从工程学上,这也是一件入不敷出的工程。运河的产出与自身灭亡而言,这也不是一位明君的所为。
如果说大运河功在千秋,那么请歌颂从运河之始的春秋到现在的每一位决策者、劳动者。这是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并不是他隋炀帝一人。
(图片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必删)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等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