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良知,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 | 笛卡尔著作4种

[复制链接]
woyyaizn 发表于 2024-6-25 10:39:17|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笛卡尔的哲学,就好像是一个在惊涛骇浪中长期挣扎的船夫看见了陆地。
——黑格尔
作为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和近代唯物论的开拓者,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
在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笛卡儿,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今天分享4本经典,一起了解笛卡尔其人其论。

▲勒内·笛卡尔(1596-1650)
《谈谈方法》
René Descartes
01
我并不打算在这里教给大家一种方法,以为人人都必须遵循它才能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我只打算告诉大家我自己是怎样运用我的理性的。
《谈谈方法》原题为《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发表于1637年,是笛卡尔第一次发表的著作,影响很大。书中着重论述了他的方法论思想,并且附有三篇附录:《几何学》《折光学》和《气象学》,作为使用他的新方法的例子。

▲1637年《谈谈方法》封面
新兴的欧洲资产阶级是以新的科学知识起家的,也只有大力发展科学,它才能壮大发达。英国的培根在十七世纪初首先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这个口号鲜明地表达了时代的精神。他向经院哲学轰击了第一炮。在这个最重要的一点上,笛卡尔是培根的学生和同志。
他们是科学家,又不止是一般的实用科学家。他们要求找出科学的总原则,用来推动全部科学的不断发展。他们是思想家、哲学家、新时代的哲学家。他们反对经院哲学,但并不只是指摘它在这一点那一点上错了。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
他们两个人都认为经院哲学的错误关键在于认识方法的不对。因此要深入研究认识本身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这是近代哲学不同于古代哲学的特色。正是从这一点看,我们才说培根和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真正开山祖
总起来说,经院哲学有三个特点:一个是信仰主义,一个是先验主义,一个是形式主义。这三个特点是互为表里的。
培根提出了经验主义,来对付经院哲学的先验主义。笛卡尔则提出理性主义,来对付经院哲学的信仰主义。这两个人都大力提倡具体的科学研究,来对付经院哲学的形式主义。
笛卡尔反对把真理的获得说成出于上帝的恩典,认为那是人的聪明才智造成的,但他也不认为单用聪明才智就能获得真理,而强调这主要在于正确地运用才智。他说,“行动十分迂缓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他所谓聪明才智,指的就是判别真假是非的理性,又名良知(le bon sens)或自然光明(la lumière naturelle),与盲目信仰对立,并不与感觉对立。这是广义的理性。理性主义所主张的首先是广义的理性,完全排除宗教迷信。
他以人人具有的理性为标准,对以往的各种知识作了一个总的检查。因为要立新必须先破旧。他为了建立可靠的新科学,先把一切不可靠的东西推倒,腾出地基。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革命行动,在那个封建迷信十分顽固的时代,确实有此必要,非如此不能耳目一新。

▲在《谈谈方法》后附的《几何学》中提出的笛卡尔坐标系
笛卡尔认为真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平列的,而是一些有主有从的原理,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他要找出这个大体系,所以不肯只是一笔一笔地记流水账,一定要算清总账。他说,“整个哲学好像一棵大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从这树干上发出的枝条是各种其他科学,主要分为三门,就是医学、力学和道德学。”他所谓树根,是指最根本的哲学原理,首先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原理。
《第一哲学沉思集》
René Descartes
02
我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这就是说,我是一个在怀疑,在肯定,在否定,知道的很少,不知道的很多,在爱、在恨、在愿意、在不愿意、也在想象、在感觉的东西。
《第一哲学的沉思》源于笛卡尔写于1639年11月至1640年3月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其中论证上帝的存在和灵魂的不灭》。书中,笛卡尔运用《谈谈方法》中提出的方法原则对上帝、灵魂等形而上学问题做了更深入的探讨。
书成后,他先后接到哲学家们和神学家们六组反驳意见, 笛卡尔都一一做了答辩。六个沉思和六组反驳及答辩于1641年出版。据笛卡尔自己说, 这本书虽然是有关形而上学的,但他的全部物理学原理都包含在内。
第一个沉思,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笛卡尔提出:只要我们在科学里除了直到现在已有的那些根据以外,还找不出别的根据,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普遍怀疑一切,特别是物质性的东西。
第二个沉思,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笛卡尔提出精神用它本身的自由,对一切事物的存在只要有一点点怀疑,就假定它们都不存在,不过决不能认为它自己不存在。
第三个沉思,论上帝及其存在。笛卡尔对用来证明上帝存在的主要论据都相当详尽地进行了解释。

▲伦勃朗《沉思中的哲学家》(1632年)
第四个沉思,论真理和错误。笛卡尔证明了凡是被我们领会得非常清楚、非常分明的东西,都是真的;同时也解释了错误和虚假的理由在于什么地方。
第五个沉思,论物质性东西的本质;再论上帝及其存在。笛卡尔除解释一般意义下的物体性以外,还用新的理由论证了上帝的存在。
第六个沉思,论物质性东西的存在;论人的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实在区别。笛卡尔把理智活动和想象活动分别开来,描述了这种分别的标志。
《哲学原理》
René Descartes
03
我们之犯错误,是我们行为的缺点,而非我们本性的缺点。
1644年,笛卡尔发表了他的系统哲学著作《哲学原理》。这部书是他的全部思想的总括,物理学部分的内容尤其丰富,而且在后来发表的法文译本中又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可以说是笛卡尔哲学的最终定型。

通过《哲学原理》,我们一方面可以审视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哲学方法论的运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审视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的哲学主张、哲学观点,比如“‘我在’的确定性如何建立?”“直观方法在何时确认?”“是否存在‘笛卡尔循环’?”等等。
《哲学原理》自1644年初版以来,到2024年的380年间,似只有两个中文译本,且都是节译本:只完整翻译第一部分,并节译第二、三、四部分的个别条目。
第一个节译本为1958年关文运先生翻译的《哲学原理》,关先生所依据的底稿是1927年伦敦“人人丛书”(Everyman)出版的英译本The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这是苏格兰哲学家、诗人约翰·维奇(John Veitch)的节译本,1850年,约翰·维奇首次将《哲学原理》的部分章节连同《谈谈方法》和《第一哲学沉思集》一道译为英文,作为笛卡尔哲学的入门读本。

第二个节译本是陈启伟老师翻译、商务印书馆2023出版的《哲学原理》,陈启伟老师的译本是依据拉丁文版《笛卡尔全集》(Leopold Cerf,1905年版)和 Picot的法文译本(1724年版)译出,在文本的选择上相较关文运先生的英译本更优,不过也是节译本。

近期,中文世界的第一个全译版在万千读者翘首以待中推出,由张卜天和鲁博林两位老师合作译出。商务的老朋友们应该都很熟悉张卜天老师,他是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学士,北京大学科技哲学博士,西湖大学终身教授。译有六十余部著作,译文优美流畅,广受读者好评。鲁博林老师目前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美国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访问研究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科学思想史、地理学史、古希腊科学史。

笛卡尔的所有作品中,最知名的或许是《第一哲学沉思集》,但是体量最大、篇幅最长、最具哲学雄心的则非《哲学原理》莫属。笛卡尔曾以树为喻:把人类全部知识比作一棵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树枝是分门别类的各种科学。可以说,《哲学原理》正是笛卡尔思想日趋成熟后放眼整个“知识大树”而写就的。
《论灵魂的激情》
René Descartes
04
灵魂可以自己拥有自己的快乐。但是与灵魂和身体都有所关联的快乐,就完全相关于人们的激情了,这样,那些最容易受激情驱动的人也就能品尝到生活中最甜美的滋味。
《论灵魂的激情》于1649年11月在阿姆斯特丹和巴黎出版发行,是笛卡尔生前公开出版的四部著作的最后一部。
在书中,笛卡尔集中阐述了自己的道德哲学和人类学思想。
在笛卡尔看来,与探讨形而上学问题和物理学问题不同,考察与激情相关的诸种问题——激情的定义、激情的分类、激情的用途与危害以及对其危害性的补救等,则必须依靠第三个原初概念,即作为灵魂和身体的统一体的人这个不可怀疑、确定无疑的天赋观念。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既不是面对纯粹的精神,也不是面对纯粹的物体,而是面对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激情正是这个作为统一体的、“单一”个体的人所必须经历的具体现象。
正是在探讨如何补救激情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这个问题时,笛卡尔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哲学的最基本概念——宽宏(la gé- nérosité),表达了自己的道德哲学思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对作为灵魂和身体的统一体的人的探讨,以及对激情问题的探讨,其直接的原因就是笛卡尔与伊丽莎白公主的交往和通信。

▲伊丽莎白公主(1618-1680)
在1642年拜读了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之后,聪明好学的伊丽莎白公主经朋友介绍结识了笛卡尔,在之后长达7年多的时间里,和笛卡尔来往书信60多封。
在一开始,伊丽莎白公主就对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表现出来的二元论思想——笛卡尔在这本书中重点讨论了精神和物体的区分——有所疑虑,在1643年6月20日写给笛卡尔的信中,公主就直接把身心关系的问题提了出来。
笛卡尔在接下来的一些回信中开始就公主的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解释,他著名的三个原初概念的思想正是由此而来。
在构思他后来题献给公主的《哲学原理》一书时,笛卡尔曾经计划写作其中的第五部分,主题就是讨论作为身体和灵魂的统一体的人的问题,但是没有实现。
激情问题是身心关系问题的一个具体难题。
伊丽莎白公主之所以谈论这个问题,这和她所面临的复杂的政治和生活环境有关,公主本人经常受到悲伤等不良情绪的影响,因此身体的健康受到了损害。
为此,笛卡尔曾经给她提供了一些建议,比如尽力避免思考那些令人感到悲伤的事物,放松自己的精神,多去关注大自然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等。
但是,公主则回应说,这样的方法并不十分管用,因为“有些疾病完全可以脱离理性的掌控力量,而使我们不能享受理性的愉悦;有些疾病则会削减理性的力量,使我们不能追随良知为我们制定的行事准则,使我们极为轻易地被一些激情所带走,从而更加受到无常命运的影响……”
由此,伊丽莎白公主希望笛卡尔能“对激情做出界定”,以便能更好地来认识和控制我们的各种激情,从而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在1646年,经时任法国驻瑞典大使夏努(Chanut)的牵线搭桥,酷爱哲学的瑞典女王克丽丝汀和笛卡尔有了书信往来。
女王感兴趣的是爱、幸福等道德问题以及宇宙结构的问题。前一个问题和笛卡尔正在思考的激情问题显然是相关的。
因此,在1647年,笛卡尔曾经把完成的《论灵魂的激情》的前两个部分寄给了女王,这又促成了他的瑞典之行。

▲笛卡尔与克里斯蒂娜女王(Forsberg摹)
随着自己的哲学任务的转变——即从分别对身体和灵魂的考察转向对灵魂和身体的统一性关系的探索,加之与伊丽莎白公主的交往和对身心问题的不断探讨,笛卡尔终于为我们展现出了一种成熟的,和之前他自己的思考有着根本差异的激情理论。
如果说之前在《论人》等文本中,笛卡尔主要从物理的、机械的角度来看待激情,把激情当作一种遵循着必然的数学秩序的产物,从而更多地向我们展现的是激情的一种被动性的话。
那么,现在,笛卡尔则从身体和灵魂的统一性关系角度来思考激情问题,把激情看作是一个“单一”的个体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处境所做出的具体反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展现的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身体的被动性,而是搀杂着我们的主观的因素在内的一种更为复杂的特性。
一方面,灵魂的激情必须以一定的身体的生理性活动为基础(在这一点上,它和纯粹精神的内在情感——比如对上帝的基于纯粹知性的领会下的爱——不同),需要依赖身体中的血液、动物精气、神经、肌肉等的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被动性的特征。
另一方面,灵魂的激情更是灵魂自身的一种知觉行为,它的维持和加强,甚至在一定情况下,它的产生也需要依赖人的经验、理性和意志,因此同时也就体现了一种主动性的内涵。同时拥有被动性和主动性显然是生活中的人的一种现实处境。
每日一书
《》
每日一词
《》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