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历史:明朝是如何将鸭绿江、图们江南岸土地割让给朝鲜?

[复制链接]
zhengyan 发表于 2024-6-25 06:48:55|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我先给大家科普一下,朝鲜这个名称,在古代中国东北边疆的政权中可是个常用词儿。像是箕子朝鲜、卫满朝鲜,还有高句丽,这些都可以说是朝鲜的一部分。但后来的新罗、王氏高丽、李朝这些,跟古朝鲜就有些不一样了。它们是由半岛南部的韩民族建立的,因此,我们更愿意把这些算作是韩国的历史。这样解释,大家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了呢?
【一,古朝鲜和韩国的区别】
明朝时期的李朝虽然在表面上被叫做“朝鲜”,但实质上它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韩国。到了1897年,李朝国王李熙决定直接将国家的名称改为“大韩帝国”。那么,为何我们常常会将“朝鲜”和“韩国”这两个名称混淆呢?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得从古代的朝鲜开始,追溯它的历史渊源。
三千年前,商朝走向了终结。不过,在箕子的引领下,一支残留的势力决定向北迁移,最终定居在辽河流域,这个新的聚居地被大家称为箕子国。随着时间的推移,箕子国的疆域不断向东扩展,最终触及了朝鲜半岛,因此,这段历史也被记载为“箕子朝鲜”。据《尚书大传》的记载,武王战胜殷商后,对箕子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不仅释放了他的囚禁,还给予了他应有的待遇。然而,箕子并不愿意接受周的统治,他选择了逃离,最终来到了朝鲜。至于朝鲜的具体位置,《山海经》中也有所描述:“在东海的深处,北海的边缘,有一个国家叫做朝鲜、天毒……朝鲜位于列阳的东边,海的北边,山的南边,而列阳则归属于燕国。”这些记载为我们描绘出了箕子国以及朝鲜的大致地理位置。

在战国时期,朝鲜和燕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燕国的将领秦开成功地扩展了燕国的领土,将辽东半岛纳入其版图,并将边界推进至满番汗(即清川江)一带。这次扩张给箕子朝鲜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使其逐渐走向衰败。进入西汉初期,刘邦将卢绾封为燕王。然而,卢绾并未忠诚于刘邦,不久后反叛并逃亡至匈奴。而这时,燕国的大将卫满看准时机,率领千余人进入朝鲜。在前194年,卫满成功推翻了箕子朝鲜,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被后世称为“卫氏朝鲜”。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氏朝鲜的统治并未长久。到了前107年,汉武帝派兵征服了卫氏朝鲜,并在朝鲜地区设置了“汉四郡”。从此,朝鲜地区正式成为中国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被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中。

在西汉末年,来自东北扶余地区的朱蒙在汉朝的高句丽县创立了一个小国,人们后来称之为“高句丽”。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高句丽国家势力日益壮大,逐渐占领了整个汉四郡的领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南北朝时期,高句丽还变更了国家的名字,改称为“高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习惯将早期的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以及高氏高丽这些政权统称为“古朝鲜”,用以区分现在我们所认识的朝鲜。这样的称呼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和区分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和政权。
仔细审视古朝鲜的三个主要王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都是由中国人建立的政权。这一点不仅揭示了这些王朝的历史渊源,更凸显了古朝鲜作为中国边疆政权的重要地位。换言之,古朝鲜的三个王朝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延伸和体现,它们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国边疆地区丰富多彩的政治和文化景观。
在古朝鲜的辉煌岁月里,半岛的南部活跃着许多韩族部落,其中马韩、辰韩、弁韩三个部落最为显著,他们被统称为“三韩”。今天的朝鲜民族和韩民族,他们的根都可以追溯到这三韩部落。到了4世纪,辰韩逐渐崭露头角,建立了新罗政权,并与扶余人建立的高丽和百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唐朝初年,新罗与唐朝携手,先后击败了百济和高丽,这标志着韩民族统一的大致完成。然而,新罗并未止步于此,他们继续向北扩张,逐渐驱逐了唐朝的势力,并占据了原本属于高丽的大片领土。这可以视为韩国历史上首次对中国领土的扩张行为。

在辽金两朝时期,朝鲜半岛上原本的新罗王朝被王氏的高丽王朝所取代。在唐朝逐渐衰落,而辽朝逐渐崛起的那段历史中,高丽王朝趁机扩张领土,将疆域延伸到了铁岭一带,即鸭绿江以南的附近地区。为了防御来自辽金两国的南下威胁,高丽王朝还特地修建了一条被称为“千里长城”的防线。而到了元朝初期,中原的王朝终于首次实现了对韩国的统治,甚至一度设立了征东行省来管理这片土地。
【二,朱元璋放弃了辽金元的固有边界线】
元朝末年,天下一片混乱,高丽国便抓住了这个机会,向北方扩展势力,掀起了第三次大规模的土地扩张。他们的疆域一路向北推进,直至触及鸭绿江畔。随后在1371年,元朝在辽阳地区的长官刘益选择归顺明朝,这也标志着明朝开始着手管理东北区域。到了1387年,明朝在东北战场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成功击败了北元纳哈出率领的二十万大军,这一战让整个东北地区都为之震惊。女真各部落也纷纷表示愿意臣服于明朝。为了更有效地控制东北地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着手在东北各地设置卫所。其中,在图们江一带的斡朵里部、胡里改部、桃温部等地设置了三万卫,同时在鸭绿江以南的铁岭设立了铁岭卫,以此来加强明朝对东北地区的统治。
朱元璋心里琢磨着,铁岭这地儿历来都是高丽、辽金元三代的分界线,咱们明朝也就是想接手这片传统地盘,管管而已。他在给高丽的诏书里写得明明白白:“铁岭往北、往东、往西的地盘,以前都是开元的,现在辽东得统着;铁岭往南的地盘,那历来是你们的,你们高丽自己管着。大家都守好自己的地盘,别越界哈。”
然而,明朝曾试图恢复到辽金元时期的疆域界限,但这一举措却遭到了高丽的强烈反对。没过多久,高丽王朝竟然对抵达铁岭卫的明朝官员下了毒手,并且集结了八道的精锐部队,于1388年大举入侵辽东半岛。就在两国即将爆发大战的紧要关头,局势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率领军队成功返回平壤,推翻了高丽王朝的统治,一个新的时代随之开启,他建立了“李朝”。
在1392年,李成桂决定向明朝表达忠诚,并提出将“朝鲜”和“和宁”作为可能的国号选择,呈递给朱元璋以求其裁定。然而,朱元璋对于历史的了解并不深入,因此他直接选用了“朝鲜”作为李朝的国号,理由是“东夷之地,以朝鲜之名最为雅致”。由此,朝鲜和韩国的历史便交织在了一起,造成了许多人,包括韩国本身,对于这两国历史的混淆与不明确。
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些史学家由于受到某些政治思潮的误导,错误地将二战后独立的朝鲜与古代的古朝鲜等同起来,甚至还荒谬地提出了“辽河曾是中朝分界线”的观点。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谭其骧在绘制历史地图时,错误地将高氏高丽政权置于国界线之外。由此引发的中国与韩国之间关于“高丽”的争议,实际上是这一错误认识的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史学界开始认识到这一错误,并着手进行纠正。然而,由于信心不足,在描述隋唐时期的“高丽”时,学者们会刻意采用“高句丽”这一称谓,以避免直接涉及争议。但如今,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和自信心的提升,学者们开始更加直接地使用“高丽”这一称谓,以还原历史真相。
朱元璋的这种处理方式,其实为后续的领土纠纷问题埋下了伏笔。我们再来看看清朝的一个相似例子。清朝嘉庆时期,“大越国”阮朝曾希望将国名定为“南越”,但嘉庆皇帝觉得南越这个名字在历史上与中国的两广地区有着深厚的联系,于是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同时,嘉庆皇帝考虑到交趾(也就是安南)曾是南越国的一部分,于是赐予他们“越南”这个国名,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后来,李朝开始自称朝鲜,所以我们也称它为“朝鲜王朝”。尽管李朝在表面上对明朝表现得十分恭敬,但实际上它还在和明朝争夺东北的土地。那个时候,朱元璋的主要心思都放在了对抗蒙古人上,所以对于那些周边的小国,他尽量采取宽容的态度。因此,他下令将三万卫和铁岭卫迁移到辽东,这实际上是放弃了鸭绿江和图们江一带的领土。更进一步的是,朱元璋还发布了《皇明祖训》,里面列出了15个“不征之国”,明文规定后代子孙不得对包括朝鲜、小琉球国(即台湾)、大琉球国等在内的这15个国家发起征讨。
对于朱元璋而言,他认为四周的各族土地都因为山脉和大海的阻隔,只是位于偏远的角落,即便占领了这些土地也无法为国家提供足够的资源,而那些土地上的人民也难以有效地加以管理和利用。确实,在农耕文明的视角下,那些边缘地带往往被视为荒芜、未开化的地带,并不被视作宝贵的领土。正因如此,明朝的后代们深受《皇明祖训》的影响,对于那些所谓的“蛮荒之地”毫不留恋地舍弃,安心地在长城之内享受安乐的生活。
【三,朝鲜的北侵和建州女真的内迁】
历史总是充满了奇妙的巧合。朱元璋放弃的那片土地,恰好是建州女真人的居住地。建州女真的先辈来自斡朵里部、胡里改部和桃温部这三个部落,他们原先在金国的五国城附近生活,也就是现在牡丹江那一片。到了元朝末年,这三个部落都被元朝封为了万户府。再后来,也就是在元末明初的时候,这三个部落向南迁移,定居在了图们江和兴凯湖一带。其中,胡里改部被赐名为建州卫,而斡朵里部则被称为建州左卫。这样一来,建州女真便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
在永乐年间,斡朵里部这个部落还居住在图们江畔的阿木河,即现在的朝鲜会宁地区。当时,斡朵里部的首领猛哥帖木儿,也就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在图们江流域拥有着很高的声望,被大家推举为这片土地上部落联盟的军事统帅。到了1405年,猛哥帖木儿曾亲自前往明朝觐见皇帝朱棣,并因此受到了朱棣的特殊赏识,被提拔为都指挥使。按照明朝的军事体系来看,通常一个卫的长官被称为指挥使,而都司的长官则是都指挥使。这意味着猛哥帖木儿所担任的这个职位,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卫所长官的权力范围。
在1423年,辽东的女真千户杨木答兀发起了叛乱,并逃向了阿木河地区。明成祖得知后,下令猛哥帖木儿与明朝军队共同出征,前去镇压杨木答兀的叛乱。这场战斗中,猛哥帖木儿及其长子阿谷不幸牺牲,次子童山则被敌人俘虏。斡朵里部在这场战乱中遭受了重创,损失惨重,这次事件后来被称为“阿木河之变”。为了寻找更安全的生存环境,斡朵里部在战斗结束后,决定迁徙至浑河上游的苏子河流域,即现今的辽宁新宾县一带。
在阿木河事件之前,斡朵里部曾在图们江地区成功集结女真各部,共同抵抗了李朝的北方侵略,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当斡朵里部南迁至苏子河流域后,图们江一带的女真部落群龙无首,逐渐为李朝所吞并。此时,李朝派出使者与明朝交涉,他们故意曲解辽金时期的地理记载,强硬地声称这些女真部落原本就属于朝鲜。永乐帝并未深入查阅辽金地理志的相关记载,便顺水推舟地说:“朝鲜之地,亦朕度内,朕何称焉,今兹准请。”就这样,永乐帝慷慨地将这些女真部落拱手送给了李朝。自此,中朝两国的边界线也变成了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

高丽和李朝想要吞并“十处女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渴望扩张领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有统治整个东北地区的野心。李朝的君臣们清楚知道,“斡朵里”是大金的后代,如果能掌控他们,就能对东北的女真各族发号施令,进而实现他们征服中国东北的宏伟目标。而“十处女真”活动的地方,长白山,在东北各民族心中是座神圣的山。如果高丽和李朝能够控制长白山,那么在宗教上,他们也能对东北各族产生不小的影响力。在1453年,原本负责镇守“十处女真”的将领李澄玉竟然自称为“大金皇帝”,他的野心已然毫不掩饰,明显就是要吞并整个东北地区。
朝鲜的野心想要称霸东北并未成功。在那之后,李朝开始忙于同化那些被迁走的“十处女真”部落,并在图们江南岸地区建立了一些军事重镇。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朝国家的治理问题逐渐凸显,国内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君臣们逐渐失去了进取的心态,开始转为守边自保的策略。在16世纪末,日本曾两次入侵朝鲜,这使得李朝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国力大伤。从那以后,李朝就不得不依附于明朝,成为其附庸国。而到了17世纪,李朝更是被后金所征服,最终沦为了清朝的藩属国。
明朝时期,由于放弃了大片领土,最终自食其果。当时,由于朝鲜的北侵,大部分女真族人选择了向内迁移。他们在辽东苏子河一带逐渐融合,形成了建州三卫,人们后来称之为“建州女真”。建州女真人在这里安居乐业,因为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非常适合农耕。因此,他们的农耕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与明朝的朝贡贸易也更加顺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接触并吸收了更多的中原文化,势力逐渐壮大。最终,建州女真成功统一了东北地区,重建了“大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的前身。此时,明朝的覆灭已经近在咫尺了。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