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浒浦花鼓非遗传承人、常熟碧溪杜勇芳:“花鼓娘子”的非遗情

[复制链接]
小松520 发表于 2024-6-25 06:09:20|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浒浦花鼓”是流传于江苏省常熟市碧溪浒浦地区的江南民间舞蹈典型代表之一,是一种融合了长江南北文化、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民间表演艺术,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扩展项目。作为江苏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浒浦花鼓的代表性传承人,杜勇芳常年活跃在传承浒浦花鼓的第一线。

表演中的杜勇芳
杜勇芳主要传承了《浒浦花鼓》中“花鼓娘子”的角色。“花鼓娘子”的动作柔和娟秀,有“十字步”“转身秧歌”“踏步转身”“横步扭”等动作,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腿部动作里带有“颠颤”。杜勇芳与浒浦花鼓结缘,得从20世纪80年代说起。1980年,杜勇芳被借调至原浒浦文化站,接触到了浒浦花鼓的第三代主要传承人徐贵银,跟着徐贵银开始学习浒浦花鼓,和其他五人一起成为了浒浦花鼓第四代传承人。
从徐贵银父亲——浒浦花鼓的第二代传承人徐开明口中,杜勇芳了解了浒浦花鼓的历史。20世纪初,苏北花鼓踏浪跨江,来到浒浦港。当地渔民结合“龙灯舞”“跑灯舞”“麒麟舞”等传统民俗舞蹈,融合苏南地区尤其是浒浦本地的民间特色,创造出了兼具江南柔美和苏北豪放的浒浦花鼓。当时,每逢年终岁首或重要节日,浒浦当地的“船工帮”和“木工帮”就结伴成伙,临时组成花鼓班子外出表演。
1982年起,原浒浦文化站开设了关于浒浦花鼓的暑期班,向孩子们普及浒浦花鼓历史知识,教授一些简单的花鼓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抢救性保护,浒浦花鼓一度兴盛,但随着渔业的没落和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传统的花鼓表演逐渐无人问津。
杜勇芳等人还在坚持着,六人排好了节目,开展各种演出,参加了《浒浦花鼓》《浒浦渔歌》《花鼓乐》等民间舞的排练演出。在大量汲取民族民间舞蹈营养的基础上,杜勇芳的舞蹈表演艺术不断提升,又先后参与演出了《茉莉花》《敦煌彩塑》《彩色的风》《水巷花姑》《绣》《雨中的两个人》等二十多个舞蹈,并多次代表本市参加华东地区、江苏省、苏州市的文艺汇演,多次获得优秀演出奖、优秀创作奖、保存传统文化奖、优秀演员奖等。正是由于他们的坚守,浒浦花鼓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浒浦花鼓后继有人
2010年,随着徐贵银的逝世,杜勇芳等人意识到,他们的年纪也大了,再不传承下去,浒浦花鼓就真的失传了。他们邀请专业舞蹈老师,以浒浦花鼓中“花鼓娘子”的动作特点为基础,创作了一支广场舞,吸引了60人参与排练演出。2012年,他们在首届苏州市群众广场舞比赛中斩获金奖,并在2013年参加姑苏区首届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中国(海门)江海文化艺术展示周,与各地的文化团队交流演出。杜勇芳借此开始带徒授艺,在她的精心传授培养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浒浦花鼓爱好者。
靠着这60人,浒浦花鼓传承有了老中青三代,星星之火被点燃了。碧溪文化站工作人员洪晨就是中青年代表之一。20世纪80年代,洪晨曾在浒浦花鼓的暑期班学习过,具有一定的花鼓基础,进入文化站工作后,她开始系统性地跟随杜勇芳学习浒浦花鼓。
如今,杜勇芳每年坚持参加浒浦花鼓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加强对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已培养学生300余人。她也坚持不断提升自己,时不时地拿出徐贵银的录像,仔细揣摩徐贵银的动作。洪晨会跟着杜勇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师徒二人还用8个课时,参与了“品读非遗——走进浒浦花鼓”亲子公益课程的制作,让更多的孩子及家长们了解浒浦花鼓,感受非遗魅力。
“我的老师徐贵银不藏技、不留招,只要有人想学,他一定倾尽全力教。”徐贵银这种不藏私心、一心扑在花鼓上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杜勇芳。作为省非遗传承人,杜勇芳表示,尽管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她会尽己所能,跳好舞,教好学生,为浒浦花鼓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常熟市融媒体中心 常熟经开区发布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经开区管委会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系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现代苏州》杂志特约撰稿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