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唐玄宗出逃长安,马嵬坡之变,陈玄礼逼宫,缢杀杨贵妃

[复制链接]
sjh163 发表于 2024-6-24 04:02:45|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箭头不快,箭杆弩坏。皇帝的昏庸无道,即使有再好的勇将良相,也只能是画饼充饥,梦断黄粱了。潼关失守的消息传到长安,成为压垮唐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京城里陷于一片混乱。玄宗最后的一点信心和勇气,也在这惊慌失措中消弭殆尽,由于惧怕长安失陷,自己沦为昔日胡儿的阶下囚徒,经过苦思冥想,左右权衡,最后还是接受了杨国忠移驾“幸蜀”之策。

杨国忠选择去西蜀避难,决然不是心血来潮,因为他发迹于四川,又曾身领剑南节度使之职,如果玄宗逃往蜀中,对巩固他的地位十分有利,甚至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他即刻派出心腹崔园,前往四川增修城池,建置馆宇,储备什器以供急需。当然,四川物产富饶,周围有崇山险关可据,对于惊弓之鸟的玄宗而言,也不失为一个安全可靠的去处,所以两人是心有灵犀,一拍即合。
阴谋是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的,当长安城还在躁动不安里等待苏醒,十里皇宫似乎也特别的安静之时,西蜀大逃亡的行动已在有条不紊地展开着。
为了掩人耳目,玄宗亲自登临勤政楼上,声泪俱下,慷慨激昂,宣称要与国赴难,领兵亲征,随即任命了一批京兆留守官员。并谎称剑南节度使颖王李墩将去赴任,令岭南道作好迎接准备,自己将设宴壮别。然而就在当天晚上,玄宗却从兴庆宫搬到未央宫,特命禁军首领陈玄礼,连夜整顿禁军,挑选良马900匹以供保驾之用。
而黎明前的黑暗里,未央宫中显得格外寂静,杨贵妃打发走心乱如麻的众姐妹后,自己也陷入不可名状的恐惧之中。长安失陷在即,自此去西蜀将道隔千里,不知何时才能回来?面对孤灯寒夜,杨贵妃忐忑不安,一夜几乎无眠。

有时候,历史并不仅仅只是江山美人的浪漫,也并非只有忠奸分明的那么简单,其中包含了诸多琐碎、丑陋、复杂的细节,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理智与思辨,清醒地去看待整个历史事件的过程。也许只有这样,历史才有可能真正地成为可供我们借鉴的精神资源,而不至于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言碎语。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二日清晨,蒙蒙细雨笼罩着古都长安,玄宗和杨贵妃姐妹,带着皇亲国戚,以及杨国忠、韦见素、高力士、魏方进等亲近官宦,如丧家之犬般地离开未央宫,踏上了千里逃亡的征途。由于沿路寝食不安,从行者怨声载道,不绝于耳,一种不祥气氛随之而来,笼罩在这支圣驾逃难队伍的上空。
何为天意?其义是指上天的意愿,这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不过有一个词语,叫作“天怒人怨”,却是很有几分道理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容为害作恶十分严重时,就会引起人们普遍的愤怒,苍天上帝也不会原谅的。
苏轼在他的《代张方平谏用兵书》写道:“天怒人怨,边兵背叛,京师骚然。”苏夫子的这段描述,与此时玄宗面临的形势是何其的相似。

逃难的第三天,也就是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四日,天空烈日当头,途中将士饥疲,玄宗一行到达望贤宫时,安排打前站的宦官王洛卿,携同咸阳县令早已逃之夭夭。玄宗贵为天子,却也得不到天意的青睐,面对炎炎烈日,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只得随着大队人马,透迤行至兴平县马嵬驿。
马嵬驿依马嵬坡而建,相传古代名将马嵬曾经在此筑城,如此故名。但是让马嵬坡名扬天下的,却是这次天怒人怨的大逃亡。他们一路走来,护驾的将士们疲惫不堪,一个个满怀怨懑,露出强烈的愤怒情绪,仿佛是一堆积攒起来的干柴。
而禁军首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早已对专横跋扈、乱政误国的杨国忠恨之入骨,面对这一触即发的局面,他遂萌发出诛杀杨国忠,以清君侧的念头。
陈玄礼长期在内侍供职,颇得玄宗信任,遂召集众将领说道:“如今天下分崩离析,生灵涂炭,皇上出逃在外,众爱卿遭罪受苦,所有的这一切罪恶,皆因奸相杨国忠荒淫无度,把持朝政,导致朝野怨愤,山河破碎。若不除之以谢罪天下,怎能削 平四海之愤?”

这一慷慨激昂的振振之词,无疑是一把被点燃了的烈火,也就在此时,恰好有20多个外族使者,因饥饿围住杨国忠理论,陈玄礼趁机大声喝道:“杨国忠与吐蕃人谋反!”话音未落,早有人一箭射去,杨国忠从马背上滚落下来,迅速窜进马嵬驿西门内。
军士们蜂拥而入,将其乱刀砍死,割下脑袋悬于驿门,随后又将杨国忠的大儿子杨暄,以及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一并被杀。其时玄宗正在驿亭里休息,左右告诉他说,杨国忠已被军士以谋反罪名杀死。玄宗听后沉思良久,方才拄着拐杖走出驿门,劝慰军士们收兵归队,回营房待命。
不料军士们怒吼道:“红颜祸水,贼本还在,请陛下明断!”陈玄礼跪禀道:“杨贼谋反,祸国殃民,贵妃不宜供奉,请陛下忍痛割爱,将其正法,以绝后患。”
一片乌云迅疾飘来,掩盖了驿馆的上空,玄宗无异于当头挨了一棒。平心静气而论,对于杨国忠的被杀,玄宗虽然震惊,却并没有多少的惋惜,只要能够抚平众怒,自己安全西行,他是不会过于追究的。可是现在得寸进尺,竟然要杀掉杨贵妃,这使他万难割舍的,陷入了两难之境。


回想起自扬贵妃进宫以来,17年间朝夕相处两人早已结为相依为命、生死与共的恩爱伴侣,而今国破家亡弃京西逃,一国之君的尊严早已丧失殆尽,难道作为堂堂的大唐天子,连自己的爱妃都不能庇护?可眼前的形势又如上弦之箭,四处弥漫着浓浓的仇恨,军士不退后果则难以预测呀。“玄宗欲出内庭珍藏以换贵族性命,然兵士不从”。乌云弥漫,山风呼啸,坐落在荒郊野外的马嵬坡,却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回顾中国的历史,几乎每个王朝的灭亡,都与红颜祸水的故事有关,似乎成为中国历史进程绕不开的法则。而此时在驿中休息的杨贵妃,听到馆舍外喧闹声初起之时,第六感官就告诉她,似乎要有不测事故发生,便不时让侍女出去打探消息。
当听说族兄杨国忠已被哗变的士兵杀死,皇上也被要求处死自己时,她的心霎时间降到了冰点,止不住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想想自己平素深居后宫,极少参与政事,怎么会成为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让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去承担亡国破家的责任,未免对自己太有失公允了吧!

不过其时的杨玉环,不可能、也无力去解答这一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命题。或许我们只能这么说,正是因为她生在了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所以历史才总要给她一个“承担”。就在杨玉环盘桓之际,玄宗蹒跚着走入驿内,高力士和一班大臣都默随其后。玄宗看到杨玉环满脸梨花带露,止不住如万箭穿心,眼泪扑簌簌地滴落在地。
高力士心里明白,按理杨贵妃不该为杨国忠的误国而受牵连,但作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他的职责就是为圣上排忧解难。自己平日里殷勤侍候杨贵妃,其目的也都是为了取悦圣上的花心芳欲,如此看来,如今就只好委屈杨贵妃了。想到这里,他婉转地对玄宗说道:“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们既然杀了杨国忠,而贵妃娘娘仍在陛下身边,他们岂不担惊受怕呢?”
也许人只有到临死的时候,才能真正明白什么叫作生命,才知道人的一生本可以不这么活着,许多原来以为很重要的东西,其实只不过是编织得很美的谎言而已。

可怜的杨贵妃,已从玄宗朦胧的眼神中,预知到自己不幸的结局,回想自入宫以来陪伴玄宗的一幕幕往事,如远隔天际却又似在眼前:17年间转瞬即逝,自己已由天真活泼的少女,变成了雍容华贵的少妇贵妃,尝尽了人世间无限美满幸福,也遭受了多少人的嫉妒羡慕。“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17年间,自己与玄宗的恩爱情谊,又怎是语言可以描述的了:忘不了长生殿前生死相伴的密誓,忘不了歌舞场中琴瑟相和的美妙,然而一切都要随风而逝,自己却将成为宫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想到自己在劫难逃,杨贵妃反而镇静下来,她将头扭向窗外,看群峦似幔,残阳如血,天近黄昏时分,竟是如此的壮美。
然后她回过头来,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接着跪地俯首,面带微笑地同玄宗诀别:“愿陛下珍重龙体,妾有负皇恩虽死无恨,只求在佛前西去,来世再为陛下祈祷!”

玄宗低声呜咽道:“愿爱妃能够善地投生!”说完挥袖拂泪,示意高力士将杨贵妃带走。山风呜咽,知了长鸣,在佛堂前的梨树下,两名身强力壮的小宦官,用罗巾勒死杨贵妃,据野史传言,其时满树梨花盛开,随即又纷纷凋谢,落英如雪。
随后高力士用锦被包裹住贵妃尸体,将其掩埋于马嵬驿西郭外道北,其时杨玉环年仅38岁。对于马嵬驿的悲剧实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做了逼真而又催人泪下的描述:“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以美貌而临幸,以才艺而受宠,以钟情而得爱,以悲剧而归终,可谓是绝代艳妃,英年早殒,生命从此化作一缕青烟,飘然随风而四野散去,只遗落下一曲无言的悲歌。据说此时,恰好进贡南方荔枝的快骑到达,玄宗睹物思人,叹息流泪,命高力士拿去祭奠亡灵。
胜者王侯败者寇,当年何等风云人物,即使在几天前依然风流倜傥的贵妃及皇亲国戚们,顷刻间却生死两别,命归黄泉,生死真是无常。由此可见,深宫里的红颜命运多舛,荣辱交替,远远胜过我们寻常百姓。

在封建社会里,帝王私生活的放纵,皇帝的后宫拥有众多后妃姬妾,历朝历代都屡见不鲜。玄宗就曾拥有“三千宠爱”,尤其偏宠赵丽妃、武惠妃诸人,那时显然带有“泛爱”、“纵欲”的色彩。但是他对所爱所恨之人,并不着眼于家世门第和身世履历,这一方面尤其难能可贵。如赵丽妃本是歌妓,他却能爱得深挚;王皇后是他创业时期的贤内助,却由于两人性格不合而遭到废黜。
而对于杨玉环,玄宗既有惜香怜玉的“唯美”成分,更有志同道合的“惜才”因素,他们之间既不是皇权高压下违心的曲意顺从,也不是附庸于金钱名利的阿谀献媚,而是两颗心灵实现了真诚的碰撞与交流,可谓古代帝后爱情传奇的代表作。在这一点上,杨贵妃的爱尤为纯洁,她不仅把玄宗看成是人间至尊的皇帝,更把他看成是可托肺腑的挚友,两个至高至尊的男女,在追求着人世间心心相印的真诚情爱。
关于马嵬驿事变的真正主谋,历来众说纷纭,固然有太子集团和宦官的势力,同时也有广大军士与百姓的愤怒,其历史意义早已经超越了封建统治者内部的权力之争。就具体马嵬驿之变而言,表面上看来是一场士兵哗变,实质上是由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辅国、禁军首领陈玄礼等策划的一场争权斗争。

太子李亨自天宝五年(746年)以来,屡遭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打击,处境极为孤立,尤其是杨国忠任宰相后,他更是雪上加霜。时值安禄山叛乱,玄宗本想让太子李亨接替皇位,但是由于杨国忠及其姐妹的极力阻挠,没有能够成为现实。这次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又要弃京幸蜀,如果真的到了蜀中,太子在杨国忠势力的控制下,恐怕就更难有出头之日了。因此由太子李亨主谋,借机除掉了杨国忠,所以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兵 变”。
身陷绝境之地,才可能浴火重生。马嵬驿事件发生,使玄宗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没有了杨贵妃的陪伴,他变得非常孤寂落寞。
不过在孤寂落寞中,他得到了对人生意义深刻地反省:在自己生命中,对于美人与江山的需求,是鱼与熊掌都割舍不掉,设若在两者间必须选出其一时,也许他是宁可选择美人,当然只是对杨贵妃而言。设若不是遭到杨国忠的阻拦,或许早已将帝位传给太子,自己与贵妃琴瑟相和,夫唱妇随,何须会有今天的悲哀与苦恼呢?可是设若问及生命与美人孰轻孰重时,自己的选择···玄宗无力地沉下头,眼泪顺颊而流,滚落在驿馆的青砖地上。

为了江山也为了美人,唐玄宗需要重新振作起来。但是一想到美人已化作一缕烟云,飘散在山野树林里,江山也在叛贼的铁蹄下被蹂躏时,心就又像被毒蛇噬咬了一般疼痛。这一切又能怪谁呢?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还是杨贵妃?或许都有,那么其根源何在呢?他不敢再想下去,于是痛定思痛,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朔方、河北、河东、平卢诸镇节度使,率兵前去讨伐安禄山,收复东西二京;
风在继续刮,雨依旧下着,玄宗与太子分手后,则又重新踏上了未竟的征途,继续南逃直至成都,等到国事平稳后,才派人前去马嵬坡祭奠美人杨贵妃。
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肯定每个人都曾想过。当然各自的想法都会不尽相同,皇帝与百姓的想法就决然是不一样的。
天宝十五年(756年)时,李亨等不及父皇的传位,派人向蜀中送去一函信札,便由东宫侍卫李辅国拥戴,在灵武(今宁夏灵武)私自称帝,改元至德,史称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皇室的无稽之事,就是如此的荒谬无道,这样做是否法理能容,是否算谋权篡位呢?玄宗接报无语,手扶拐杖遥望北天,两眼昏花面容憔悴,只闻得身旁高力士的一声叹息···
两年过后,已是至德三年(758年),黄叶飘落,野雁长唳,岁末时分玄宗重归长安,及至人去楼空,忽然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眼前总是晃动着杨贵妃那娇甜的俏脸、丰肤的身影和翩跹的舞姿,耳边也似在回荡着那轻柔的歌声和心醉的笑语。
然而物是人非事事休,偌大的宫殿中,除了他孑了老迈的身躯,一切都那么寂静,静得让人心酸,静得让人不寒而栗,积压在他心底的悲哀之情,久久不能自已:王皇后、梅妃、武惠妃,还有杨贵妃、虢国夫人以及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假如能从头活起,又将如何面对这些人呢。
何谓天子不老,原来人生如梦。夜如永无休止的长,黑暗如胶漆般的浓,玄宗又想到祖宗和子女,高祖、太宗、高宗、武后、韦后,还有自己的父亲睿宗,姑姑太平公主,兄弟相残,父子反目,夫妻为仇。

而自己在位44年,有儿子、女儿各达30人之多,他们凯觎皇位,相互争宠,然而谁又可成为年迈之人的“解语之花”?即使继位大统的太子肃宗,亦时时提防着他这退位的父皇,生怕其卷土重来··眼前残酷的现实,终于让玄宗看破了红尘,人人都要逝去,事事皆是虚空,一切都清淡如水如烟。而自己早已把生命中最辉煌动人的一幕,留在了华清宫的长生殿里,留给了美人杨贵妃了···
无限历史往事,很难一语说清道白,玄宗又想到了杨贵妃,又想到了马嵬坡,渐渐地淡忘了一切烦恼,心也追慕着仙人西去太虚。
上元三年(762年)四月,在窗外稀疏的雨水声中,玄宗平静如睡去,落寞而归天,时年78岁。盛唐之后,历代作家和诗人,对李、杨之间的生死恋情进行了大量的描述与咏叹,使得杨贵妃这一人物千余年来家喻户晓,寄予了无限的哀婉和同情,终于发出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绝唱。
可以说,玄宗在其统治后期,由于过度宠幸杨贵妃,造成腐败的政治局面(这仅仅只是一个方面),导致中国历史上再一次外戚专权祸国,构成了他们不光彩的一面。但是历数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爱情故事,实则不曾有超越李杨之间的真挚情感,为我们留下了凄丽哀婉的不绝余韵。

历史有时候是惊人的相似,玄宗没有想到200年后的另一个朝代,可以对他的此时情境做出淡淡然的诠释。五代时的吴国,在几经传宗篡嗣后,帝位旁落于徐知诰之手。他自称是玄宗之子永王璘之嫡裔,遂改姓名为李昇,立国号唐,史上称作南唐。
传至第三代李煜继位,此君人风流,善文辞,工书画,知音律,确有几分玄宗遗风。他改年号为开宝,集开元与天宝一身,虽然未如玄宗一样被人篡位,但却断送南唐国亡,只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词。
借用后主李煜一首《虞美人》奉录于此,可遥祭玄宗其时在长生殿里的心境:“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这首词,音韵俱佳,堪称千古绝唱,人若真有在天之灵,玄宗闻知儿孙如此遗韵,不知又该做何种感叹。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