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尚辉:“感悟丹青”是一代人对传统的敬畏

[复制链接]
mjfh 发表于 2024-6-23 23:38:08|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上海中国画院举办的海上名家研究系列《感悟丹青——毛国伦八十述怀作品展》,汇聚了毛国伦进入上海中国画院以来的学习与创作作品,作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学员,现为画院画师、画院艺委会副主任的毛国伦,他精于人物画,尤喜画古代人物,他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温度与一种历史的厚度。本期大师课就跟随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尚辉,从该场展览出发,走进毛国伦以及他那一代人在画院的成长经历。


点击查看清晰大图
中国画是用心“悟”的艺术 而非凝视的艺术
1957年开始筹建的北京中国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江苏省国画院,是新中国建立的最早画院,它是为保护、继承传统中国画,并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而积极推动中国画变革的有效措施。今天看,这三家画院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画的现代性转型上做出了难以替代的重大贡献。这三家新中国画院都把创作、研究、教学作为画院最基本的职能。上海中国画院囊括了民国时期海派名家耆宿,由此开展的师徒传授兼顾公共课程、写生实践等,以“五写”教学法——临写、写生、速写、默写、写字,尤其是以创作带动教学的教育方法,培养了一批宝贵的画院画家。与其时美术学院培养的中国画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没有过多的西画教育影响及束缚,而是按照中国画教学规律来培养,因而也较能体现中国画艺术的原汁原味。

毛国伦先生把这个展览定名为“感悟丹青”,以此表达八十述怀。“感悟”两字颇能体现对中国画研习与创作规律的认识。与西画的视觉化相比,特别是与图像时代炫目的绘画相比,中国画的高妙不是画你所见,而是画你所悟,画你不能与现实物象相对应的那些澄怀的笔墨。所以,中国画是一种用心“悟”的艺术,而不是凝视的艺术。毛国伦先生正是用“感悟”这两个字来概括他进入画院学习、研究和创作中国画的经验,用这两个字浓缩他人至耄耋仍要“感悟”丹青的谦逊。

毛国伦《临马远孔子图》 1983年
这个展览的意义就是不仅仅展览他的作品,更在于呈现他进入画院一甲子如何从一个学员蜕变为一个画院名家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展览是对他那一代人在画院成长经历的浓缩。画展呈现了他的诸多临摹之作,从1960年代临摹李公麟的《五马图》到1980年代临摹梁楷的《八高僧》、马远的《孔子图》等,不止临得精,而且临得静。这是中国画学习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种学习过程就是“感悟”过程,因为画得和现实不一样,那就要不断追问为什么这样画。笔墨语言的意义及作用,才能慢慢进入画家的感知与认知范畴。

毛国伦《孔子》 2003年
这个展览还让人们了解画院学员学习并不排斥西画写生,甚至这也是现代人物画学习的必要过程。不过,毛国伦的人物写生让我们看到了他试图通过中国画式的线的运用来概括写生对象的画法,这比学院人物画家要通过“洗干净脸”才能进入中国画语言模式的历练要便捷得多、科学得多。这当然离不开像吴湖帆、樊少云、程十发等这样先辈的指引。

毛国伦《打渔杀家——梅、周同台》 2010年
从画里体现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充满时代气息

毛国伦《游春图》 1984年
毛国伦先生的艺术成就主要是人物画,他是在继承程十发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时代新意的探索,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画展的主题背景板选择了他1984年创作的《游春图》局部,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
作品描写的是1980年代已经退休了的城市文化人在晚辈搀扶下郊游的情景。所谓《游春图》的画题,既有展子虔《游春图》的艺术经典暗示,也隐含了老艺术家终于在改革开放中迎来了解放的春天。画作没有任何背景,但留给每位观众的想象却是丰富饱满的,我们仿佛看到了寒冬已尽、万木复苏、莺飞草长。画作也着力那几位前辈形象的刻画以及厚厚的棉装的烘托,尤其是当时流行的头巾、挎包、皮鞋、搪瓷缸等都极具时代色彩。重要的是人物形象各富个性化的体态、相貌,形象虽写实,但笔墨变化和意味都在其中。这是毛国伦创作的时代经典形象。

毛国伦《好山好水看不足——岳飞诗意》 1994年
展览呈现了时代坚守的继承
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国伦《双生犊》(与来楚生合作) 1964年
毛国伦先生的成名作是与来楚生合作的《双生犊》,此作足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广袤农村社会的描写,体现了人民公社对耕牛生产的重视,这同样是对生活的感悟之作。他画于1990年代的《欢乐歌》描绘的是已经走向富裕的中国社会那些从生活之中洋溢出来的一种自自然然的欢欣。这些作品镌刻了时代风貌的变迁,是传统人物画现代性的转变,其形象固然有写实造型语言,但处处仍以笔墨来表现,在笔墨与造型的结合上具有自己的特点。在人物画不断进行现实主义的变革中,毛国伦持守传统笔墨,并画出了戏曲人物形象和古代圣贤形象,以此探索笔墨写意的现代性人物画表现方法。他对传统的敬重,也体现了他对1980年代以来不断变革的中国画的一种独特思考。

毛国伦《欢乐歌》 1999年
《毛国伦先生八十述怀作品展》是一个文献艺术展,它以个案方式让学界看到了新中国画院在那个时代坚守的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创作和教学思路。也许,在当时并没有这样的明确表述,但这却是前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美术学院的中国画专业应当从这个展览获得更多的启示,这便是中国画教学如何能够真正传授优秀传统?学科设置的条块分割、学生与教师的分配式教学、课程单元的模块化等,可能并不完全适应中国画教学乃至艺术教学。因此,学院的教学方案应当纳入画院的教学方法,而贯穿其中的精髓便是“感悟”式教学。

毛国伦《唐人游骑图》 1989年
文:尚辉
图: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文史馆
编辑:杨延超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