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独尊儒术:看封建统治者是如何塑造华夏民族灵魂的

[复制链接]
leonx-iii 发表于 2024-6-23 22:51:10|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统一国家,这为中华民族的彻底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此,中华大地上,2000年来,虽然也有分裂时期的出现,但却始终保持着大统一的历史趋势。可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秦的残暴统治,秦,二世而亡,这个统一的封建大一统王朝,仅仅在历史上存在了14年,便被以刘邦、项羽等为首的秦末起义军推翻。刘邦建立大汉政权后,虽然他十分痛恨秦的残暴统治,但同时也十分认同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治国思想。他清醒地认识到,华夏大地已经征乱500余年,如此下去,恐怕中华大地将会走向分裂。因此,他必须沿秦制,坚持国家统一,但是,由于大汉王朝刚刚建立,且六国后裔势力尚存,出于这样的政治因素考虑,刘邦在大统一王朝的前提下,仍然做了不少妥协,比如,仍然承认诸侯国的地位,各诸侯国仍然享有高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权利。这种妥协经历汉高祖,景帝和文帝三代的发展,到汉朝的第四代皇帝汉武帝刘彻时,已经暴露出了其致命的缺陷性,而这种缺陷极有可能将使建立不久的汉朝走向分裂。
处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汉武帝刘彻积极采取措施,在思想上独尊儒术,从而稳定了天下。纵观历史长河,汉武帝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治国举措,最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就是他独尊儒术的政策,因为这项政策,塑造了华夏民族的灵魂核心。

汉初的隐忍
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朝暴政,建立大汉王朝之后,他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虽然秦朝统治已经被他推翻,秦朝的军队或是被他所歼灭,或是被他所降服。由于暴秦的统治,秦朝失去民心,刘邦反秦的行动深得民心,因此刘邦夺得天下,也算是众望所归,但与此同时,另一个危机也同时出现,那就是当年与刘邦一起反秦的十八路诸侯,也需要安定住。要知道,刚刚建立的大汉政权,在这些六国后裔的眼中,是一块随时都可以吃掉的肥肉,而这些六宫后裔无论是出生还是地位,都远高于亭长出身的刘邦,这在十分注重宗族的社会中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刘邦军事实力并非是十八路诸侯中最强的,另一方面,百姓心之所向,仍然是以楚国后裔为主的六国后裔们。因此,虽然刘邦夺得了天下,并且十分期望建立一个像秦朝一样的大统一王朝,但出于上述的种种考虑,刘邦并没有采取强硬的手段来掌握国家,相反的是他采用了更为柔和的方式,那就是,使用黄老之学。
所谓黄老之学,其中心思想就是无为,运用于刘氏政权中,就是避免征战,养民生息,虽然从今天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但站在当时刘邦的角度上来看,刘邦推行这一政策,内心是充满了多少的无奈啊,要知道,任何一位开国皇帝,最想做的就是将所有权利统一于自己的手中,一方面是因为这就是他最初选择起兵推翻前朝统治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江山刚刚打下,也急需通过强硬手段来收拢实力,然而刘邦却采用了无为的政治思想,可见刘邦的实属无奈之举。

汉武帝的雄心
1、隐患与雄心
刘邦去世后,汉景帝,汉文帝依然实行刘邦旧制,以黄老之学治理天下,推行无为的思想,继续养民生息,直到大汉政权出现八王之乱,虽然这次动乱最终被平息,但这也为汉室统治者敲响了警钟,那就是,这个看似平静的天下似乎并不平静,这个看似统一的大一统王朝,极有可能再走向秦朝的老路,这让汉朝统治者极为担心,而这种担心也传递给了第四任皇帝,即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登基,这是对中国历史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次事件。或许是由于血脉传承,也或许是亲历八王之乱,使得刘彻虽然年仅16岁,但充满了成年人的成熟,也初具帝王本有的政治嗅觉,刚登基的汉武帝刘彻,便已经在思考国家的未来,虽然此时的汉武帝仅仅只有16岁,但他有着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也有着自己的政治蓝图,当然,他也看到了他先辈们在治国理念上的缺陷,这种缺陷就是,大汉政权不能再使用无为而治的治国理政思想,而应该抛弃黄老之学,变无为的政治为有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各诸侯国的实力,将天下大权归于天子手中,并且汉武帝还希望能够派出强军北出关外,打败经常来骚扰北部边疆的游牧民族。

2、人才--强盛的资本
在这样的政治理想抱负指引下,汉武帝开始采取实际行动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而汉武帝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人才,这是因为,虽然自汉朝成立以来,三代养民生息,国家并无大的战争动乱,朝中大臣们也忠于皇权,但可惜的是他们忠于的是无为而治的皇权,这使得他们非常不支持汉武帝的政治抱负,在他们看来,这位年轻的皇位继承者过于着急证明自己,这会将国家导入歧途,因此朝中大臣,虽然对国家忠心耿耿,但充其量也就是一群顽固派而已,而汉武帝需要的人才是与他有同样治国理政思想的激进派人才,为此汉武帝贴出皇榜,网罗天下人才。

3、儒学大师董仲舒
就在汉武帝对人才求贤若渴的同时,一双眼睛已经注意到了这位年轻的皇帝,这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是儒家学说的继承人,儒家学说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但由于秦朝采用禁诗书,以法为教的政策,并且进行焚书坑儒,并且汉朝建立以来,三代皇帝均以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治理国家,这使得儒家学说长期受冷漠,董仲舒作为儒家学术的继承人,他敏锐的嗅到了机会,他抓住汉武帝求贤良的号召,以“对贤良策”回应汉武帝,从思想大统一的角度为汉武帝提出了三大建议,这三大建议分别是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是兴太学以养士;三是重视选举,选贤任能。董仲舒的三大建议被汉武帝全部接纳,并且由于董仲舒的卓越才能和对问题的精确分析,受到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决定将董仲舒视为自己的心腹。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废除了自汉高祖刘邦以来以黄老之学无为思想治理天下的政策,将消极的无为变积极的有为,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政的主导思想,并且将儒学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内容,这就使得自秦朝以来落寞的儒学重新迎来了历史的高光时刻。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接受儒学治国理政的思想呢?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一是,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它其实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儒学正义学说,在孔子之前就已成立,这是因为儒学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学说,它根植于中国先秦传统文化,可以这么说,其实儒学的发源时期,至今或许已经无从考证,因为很有可能自有华夏民族以来,儒学其实已经就在悄悄诞生。而孔子只是创立了儒家学派,意思就是孔子最终将儒学统一,成了一个学派。
孔子为什么要创立儒家学派呢?这是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时期,周礼已经崩坏,诸侯国已经开始在天下发起动乱,周天子已经面临着王权衰微的尴尬局面,孔子在这一时期整理出了儒家学派,其主要目的就是维护周天子的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因此从这样的层面上来说,儒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学说,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探讨到这里,或许大家已经明白,汉武帝选用儒学作为其统治思想,这是儒学作为一种政治学说本身的优势。汉武帝选择用儒学作为其治国理政思想的第二个原因是董仲舒,董仲舒此人不仅是一位儒学大儒,并且能言善辩,他能够很好的抓住帝王心理,他吃透了帝王所需,他敏锐的政治嗅觉已经嗅到了汉武帝的改革用心,出于这样的动机,董仲舒将原始儒学加以改造,改造成了更有助于汉武帝一统国家的新儒学,最典型的就是董仲舒从《春秋》中抽取大一统的思想,并将其作为独尊儒术的根本指导原则,由此可见,董仲舒不仅是一位学术大家,也是一位十足的政治家。

华夏精神灵魂的强力扎根
1、群士归宗
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后,首先使得大汉天下百姓思想得到了统一。这里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汉代初期的三位皇帝采用的是无为的统治思想,当时汉代社会中各种思想均不被禁止,而使得诸家学说同时存在于社会中,甚至短暂的出现了又一次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学术考虑上来讲的话,各种学说共同存在于社会中,相互争论,相互讨论,是有助于各学派的发展的。
但这只是学术众多的有利一面,而他的不利一面也是十分危险,甚至是致命的,那就是,当一个社会存在着诸多学说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将趋于分散,这种分散会使得国家统治分崩离析,甚至如果有异端学说的产生,将会使国家政治走向极端,这从政治层面上是十分危险的。而此时汉武帝已经采取了独尊儒术的政策,这就不仅使得百姓思想趋于统一,而且各派学说由于不再受皇帝重用,就会有一些人改而研究儒学,这是当时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要知道许多学说的传播者其实也是充满了功利主义的,他们披着传播学说的外衣为自己谋利益,而当自己本身信奉的学说受到冷落之后,他们便积极的投身于儒家学说,这也形成了群士归宗的风尚。

2、儒术的政治渗透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同时也具有着另一层深远的用意,那就是用来对付诸侯王。要知道,自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来,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汉高祖保持了诸侯国的存在,而诸侯国经历三代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其军事实力已经十分强悍,甚至能够与中央相抗衡,这使得汉武帝十分担心,而此时汉武帝已经采用了独尊儒术治理天下的政策,各种思想已经退居于思想的二线,尤其是以无为思想为特点的黄老之学,这就使得朝中大臣也普遍接受儒家学说积极有为的思想,在此时,汉武帝抓住时机,进一步推行推恩令的政策。
所谓的推恩令,就是汉武帝下令,诸侯国的权利,在其死后由其子孙共同分享,这看起来是有利于诸侯国的,但其实汉武帝的这一手段非常毒辣,要知道诸侯国实力不断攀升,就是因为代代相传,而现在要利用分权的手段,将诸侯国的权力不断分解,这就是在要诸侯国的命。虽然此时各诸侯国国君们已经敏锐的察觉到这些问题,但此时儒家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侯国已经不敢再生谋反之心,因为这有悖于儒家思想的纲常伦理。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汉武帝推行的独尊儒术政策,不仅仅是思想层面的,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民族精神的扎根
汉武帝是聪明的,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他选对了学说,也选对了人。当代历史研究者喜欢将秦朝和汉朝称为秦汉时期,也喜欢将秦始皇和汉武帝称为秦皇汉武,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要知道,秦始皇可是中国的始皇帝,而汉武帝竟然能够与他相提并论,由此,汉武帝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许多历史研究者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历史作用,认为,如果没有秦始皇,中国就得不到统一。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分裂割据500余年都没有得到统一,这是十分危险的,危险到足以影响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秦始皇的出现,直接促使华夏大地再次走向统一,并且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封建统一帝国的政策,这些政策影响了今后数千年的历代王朝。
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就是,此后的历代开国皇帝在建立朝代时,均以一统天下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再趋于一城,因此,从这个方面上来讲,秦始皇确实是中华民族第一伟人。同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所谓秦皇汉武,意思就是指汉武帝的功勋足以和秦始皇相提并论,这并不是夸张的。我们来做一探讨,秦始皇所做的贡献主要是在国家领土方面,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对天下的把控并没有结束,相反,而是一个开始,在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立刻命令大将王翦前往岭南地区,镇守秦朝版图的南方领域,而同时,命令大将蒙恬北筑藩篱,镇守秦朝版图的北方领域,从这一南一北就可以看出,秦始皇似乎再向天下展示自己的宏伟抱负,那就是,在这一南一北的版图领域内,从此就是一个整体。
但秦始皇所做的这个整体,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整体,要知道一个国家的统一和完整,并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统一和完整,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的人民是统一和完整的,喜欢历史的朋友或许会发现,在世界的欧洲地区,展开地图,会发现,整个欧洲地区分裂程度十分高,国与国之间尽管离得很近,但却语言不通,历史不同,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他们虽然在地理上是完整的,但是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人民却是独立存在的,或许探讨到这里,我们已经发现了汉武帝的伟大之处,那就是,汉武帝为整个中华大地的所有人民树立了一个信念,而这个信念正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

总结
如果说秦始皇为华夏大地的统一奠定了外部安全的基础,那么汉武帝则是为华夏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内核,这一思想内核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并且从此之后,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2000多年,在这2000多年期间,儒学自身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不断与政治相互通融。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儒学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政治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历史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儒学,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

参考文献:《春秋繁露》《儒学与生活》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