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加速文明化进程,吴王阖闾上台迫使楚国迁都

[复制链接]
Cfz 发表于 2024-6-23 03:22:21|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国历史上除了开国的太伯和仲雍两位贤人外,还有一位个人品德极其高尚、境界相当高的贤人,那就是延陵季子。
延陵季子叫季札,因为被封在延陵(今江苏常州),所以号延陵季子。

季札最为当时及后人推崇和津津乐道的品德就是让国,多次的避让王位。话说这历史上为了争夺王位进行的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的流血事件举不胜举,这季札却道德高尚,躲避王位还不止一次。这是怎么回事呢?
吴国的第十九代传人叫寿梦,人称王寿梦,因为从他开始吴国国君开始称王。也是从他开始吴国加强了与中原国家的交流,从以前落后的蛮夷地区逐渐强盛起来,因为楚国的智者申公巫臣是在这个时候为了美女夏姬代表晋国扶植吴国对付楚国的。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余昧,四子叫季札。吴王寿梦看出四子季札很贤能,是继承王位的不二人选。这眼光和老祖宗一样,所不同的是季札就不想当国家一把手,态度很坚决,他认为长子继承君位才是合理的,为了躲避继承他竟然抛弃家室财产去当农民,所以吴王寿梦就让长子诸樊继位,称吴王诸樊。

吴王诸樊死后,留下遗命将王位传给二弟余祭,目的是这样传下去,最后将王位传给季札,以实现先王寿梦的遗愿。这兄弟几个做人的境界还真是高啊!
吴王余祭继位第四年,派自己高风亮节的弟弟季札去出使列国。季札先是到了鲁国,因为对于中原文化的向往,特别是喜欢周礼,这可能和个人的性格和作风有关系,而周礼是这方面的教科书,鲁国是这方面的典范,是保存周礼最完整的诸侯国。季札要求要欣赏一下周朝的音乐。
季札可能是天生的音乐鉴赏家,他通过欣赏各国的音乐竟然将各国的特点说得丝毫不差,这肯定源于对中原各诸侯国历史、风土、人情的了解,对于吴国的文明化发展肯定也是有借鉴作用的。
季札离开鲁国后继续出使各国,每到一个诸侯国,对于各国官场政局的情况甚至以后的发展都了如指掌,指出问题都是一针见血,非常到位。比如:

在齐国劝说晏婴赶快放弃官职和封邑,以避免将来齐国出现祸患时受到波及。晏婴通过陈桓子交出了官职和封邑,最后在齐国出现内乱、田氏代齐时得以幸免遇难,获得善终。
到了晋国见到了晋国的三位权臣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就断定晋国政权以后就要落在这三人手上。果不其然晋国最后被这三家瓜分。
出使到徐国时,看出徐国国君喜欢自己的宝剑,本来想给徐国国君,但是因为自己还要去其他国家,没了宝剑很不安全,就没提宝剑的事,徐国国君也没好意思开口。等到季札出使回来再次路过徐国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于是季札就将自己的宝剑取下,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旁的树枝上。随从人员不理解,季札就解释说我当时内心其实已经答应将宝剑给徐国国君了,不能因为他现在死了就不信守承诺。
季札这样的言行在现在看来简直就是迂腐,尽搞虚的,这明显就是做给活人看的,还借死人的名,简直太无耻了。因为这样的人现在社会有很多。然而春秋时期这就是礼乐文化的精髓所在,言行合一,信守承诺那是内在的,不是说说而已。这对于现在很多“诈捐”的人来说真该好好学习学习。

吴王余祭在位十七年去世,按照老大诸樊的遗命,王位传给了老三余昧。余昧在位四年就去世了,按照前面商量好的,终于可以将王位传给季札了。可季札仍然坚决避让,还为此逃离了吴国。没办法吴国人就只能立余昧的儿子僚为吴王。
吴国人其实就是吴国的权臣和贵族,他们还是遵循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传统。本来也是依照传统做法,没什么问题,可是吴国的公子光就不这么认为了。
公子光认为按照约定王位是父亲兄弟四人之间传递,现在应该传给季札,可是季札不愿意当国君,而他父亲是他们当中第一个当王的,所以现在应该是他继承王位。于是公子光暗中招贤纳士,结交勇士,准备找机会推翻自己的堂弟吴王僚。

当楚国的伍子胥带着血海深仇逃到吴国后,公子光以礼相待,伍子胥就给公子光介绍了一位勇士叫专诸。于是吴国就上演了春秋第一杀手将鱼肠剑藏于烤鱼内刺杀吴王僚的事件。
吴王僚死后,公子光自立为君,就是吴王阖闾。吴王阖闾一上台,就继续招揽人才,发展吴国,然后不断的讨伐楚国。对于吴国来讲,楚国是较自己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战胜了楚国,既能提升自己的国际声望,还对吴国各方面的发展有积极帮助。
所以吴王阖闾经过努力奋斗,不断的征伐,终于在自己在位的第十一个年头,彻底打败了楚国,还迫使楚国迁了都,而伍子胥也趁机为自己的父兄报了仇。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