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亲人过世也发朋友圈的人,到底是什么心理?背后复杂人性摸不透

[复制链接]
111111zz 发表于 2024-6-22 15:40:24|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交媒体时代,每天拿着手机刷好友消息成了我们的常态。

尤其是朋友圈,总能看到好友列表中各种各样的最新活动,也许是同事转发了几首歌,邻居发照片分享郊区的景色,也可能是楼下小区超市在宣传猪肉降价了。
记录生活,分享美好,抒发感情,发朋友圈的人心情不同,
而给别人点赞、评论朋友圈,已经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社交手段了。

不过朋友圈动态里,也不光是积极生活的样貌,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我们想不到的东西:比如自己家有亲人去世还要发朋友圈的行为,就在网上招致了不少非议。
家人离世本是难过伤心的事,对于生者而言,这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和深刻的悲伤。
为什么要把这种事情发到朋友圈呢?难道是为了获取关注?
看到有人发这种动态,又该不该评论安慰对方呢?

“之前我家人走的时候,我好长时间都没缓过神来,不知道怎么有人还能顾得上发朋友圈?”
五十四岁的王娟对此表示很不理解,在她看来,把亲人离世这种极为严肃、极为隐私的事情发布在网上,是对亲人本身的不尊重,也让刷朋友圈的朋友们感到尴尬。
王娟马上就要到退休的年龄,工作挺清闲,晚上回家之后不用加班,习惯玩手机来打发时间。
她的微信好友除了家里的亲戚,基本就是工作上认识的同事。
这天晚上她打开朋友圈,想关注一下朋友们都有什么最新消息,结果刚刷了几条,就看到一个同事发布“父亲离世、愿一路走好”的动态,还配了四张图片,赫然是一群人守在灵堂里烧纸钱,甚至还能看见棺材。
王娟顿时感觉很不舒服,膈应,甚至反感。
自己的父亲去世,难过都还来不及,怎么还能拍照发朋友圈呢?

她觉得同事这种行为是把丧事看成了“娱乐”,是很不尊重逝者的行为,也不尊重他们这些好友。
“前两年我母亲重病去世,我在家哭了几天,醒了哭哭了睡的,整个人都木了,哪顾得上看手机?还发朋友圈?简直没把家人当回事!”
过了几天,这位发朋友圈的同事回公司上班,她特意留心了一下,发现他脸庞黄白消瘦,也不大说话,衣服上系着一根黑袋子,整个人都有些萎靡。
如此情形,看起来确实经历了一场痛心的生离死别,王娟收起了自己莫名的偏见,还温言安慰了他几句。
王娟觉得奇怪,既然为家人离世如此心痛,怎么还有功夫去发朋友圈?他到底怎么想的?
首先,每个人表达悲伤、宣泄情绪的方式是不同的,有人认为沉默与严肃处理亲人的后事,才是对逝者的真正尊重,并对那些在朋友圈公开分享这种重大悲痛的人感到不解。

所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当一个人沉浸在悲伤中,就没有时间与精力再去做其他事。
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并非绝对。
我们不会因为外人随便一句评价就改变自己的做法,自然也不必强求别人因为我们的看法而改变自己。
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情绪宣泄的方式,“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除非你钻进他的皮肤里,像他一样走来走去。”

对于一些人来说,亲人过世后在朋友圈发布相关信息是比较常见的。
这一部分人天生渴望他人的尊重与认可,无论是情感还是社会地位,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
而朋友圈作为一个虚拟社交平台,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让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必担心面对面的尴尬和压力。

对他们而言,朋友圈成了一个释放情绪的场所,成了一种被理解的途径。
还有一部分人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社交媒体记录和纪念这一时刻,保存这段记忆,也让自己再次感受曾经的美好。
在当今社交媒体普及的背景下,这种心理动机显得尤为普遍和自然。

前段时间电影《你好,李焕英》刚上映的时候,网络上除了有对贾玲能把情感充沛诠释的赞叹,还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她是在拿着过世的母亲“消费”赚流量。
诚然,观看电影的时候我们都能或多或少感受到,这是出于一个女儿对妈妈的思念形成的情节。
但对于没有看过、或者是不能共情的观众来说,确实有“流量消费”的嫌疑。
如果对这部电影大家还持有不同意见,那之前因为东航MU5735航班失事、乘客亲属发怀念视频,遭网暴被迫道歉的事,无疑是让人痛心的一幕:
小月的小姨静静(化名),因为乘坐了3月21日从昆明起飞的航班MU5735,不幸遇难。
小姨出事时只有33岁,小月实在难以接受小姨就这样离开自己,在个人抖音号发布了一个怀念小姨的视频。
该视频在小姨出事后第三天发布,除了静静本人在社交平台发布的状态截图,还包括一些友人对静静的印象及惋惜之情、静静和小月的微信聊天记录等。
为了顾忌隐私,整个视频中,静静的社交平台头像、名字等均被隐去。
小月原本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怀念小姨,想趁自己的记忆还没有消失,保存下属于她们的记忆。
结果没想到,视频发布之后迅速在社交平台走红,自23日晚开始,小月遭受了个别网友的“猛烈攻击”。

这部分网友质疑称她“不够悲伤”,对她发布视频的行为更是表示谴责,直称她“在抖音守丧”。
更有人反复刷评论,认为她的行为完全就是在蹭流量,为热度无底线,多个账号的评论留言不堪入目。小月简直因不堪其扰。
个别网友的“猛烈攻击”,已经对他们家属造成了巨大心理伤害。
24日凌晨,小月在抖音上发布《致歉信》,

“我们家属实在不愿意蹭‘热度’及占用公共资源,本着对亲人的思念发抖音作品,也没想过会(成)热门,当然更没想过会有个别网友喷我们家属,甚至对我们对自己亲人的思念及感情都有所怀疑,非常抱歉,再次深深的道歉让您不舒服了……”
失去亲人已够不幸了,还被外人莫名指责,造成心理上的二次伤害,无异于往他人伤口上再扎一刀。

对此,抖音官方迅速回应,提醒广大用户理性客观地讨论、发布观点,如果有出现攻击他人、侮辱性言论情节严重者,平台将提交违法线索至有关部门处置。
这桩事最后也算得到了解决,但小月遭到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还是要引发我们重视。
除却用自己的行为表达哀伤,将亲人离世的消息发布在朋友圈,可能也有部分原因是当代人的社交需求:
亲人乍然离场,哪有什么时间和精力一一告知?

自来有“丧事不请自到”的老说法,在朋友圈发布了相关信息,看得到的有心人看到朋友圈会来,无心人不想来,也不必强求。
且大家都知道了实际情况,日后也免除被打扰、被不小心被揭开伤疤的痛楚。
是否将亲人离世的事情发布在朋友圈——说白了,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亲人离去的事实呢?

每一种做法都包含着当事人自己的道理,有的人愿意把伤痛隐藏在心,在私密空间里,独自消化悲痛;也有的人希望能记录当下的记忆,在自己的未来还能保存亲人的影子。
网上有句话很火,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滂沱大雨,而是一生漫长的潮湿。
说到底,朋友圈只是寄托那轻微的一点思念和痛苦的方式之一罢了。
亲人离世发不发朋友圈,也是一个人的自由,没必要事事上纲上线。
无论选择何种方式,我们当下应该做的,是该珍惜与亲人的每一刻。
有朝一日他们如果真的离开,我们也能留下更多美好回忆,至于到底用何种方式纪念这一段缘分,还是要看不同的人自己的选择。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