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很多人视为“一生之敌”的数学,为什么有人如此痴迷?

[复制链接]
ebchina 发表于 2024-6-22 06:45:01|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 | 汪诘
文津图书奖得主
科普电影导演
博雅《给孩子的科技周刊》主讲人
“数学,很多人都将它视为‘一生之敌’,又为什么有人痴迷一生?”
最近关于“数学少女”姜萍的新闻很多,汪诘老师想以此为引线,和孩子谈谈,数学为什么值得热爱。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就选择了痛恨。
希望这篇文章帮更多孩子摆脱对数学的刻板理解,感受到数学的光。
01
17岁“数学少女”姜萍
不止天赋,更靠努力
最近关于“数学少女”姜萍的新闻很多啊,我也想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先来介绍一下这个新闻。就在前几天,6月13号的时候,2024年度的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公布了决赛名单,其中有801人成功晋级。本来这不是一个特别的新闻,毕竟这个竞赛从2018年就开始举办了,这已经是第6年了,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听过这个数学竞赛。
这一次之所以破圈了,还是因为一位17岁的女生——姜萍,她的初赛成绩是全球第12名。你要知道,这个竞赛可是和数学奥赛不一样,参加的基本上都是同龄人。这个阿里数赛可是不限年龄、不限身份的,其中不乏清华、北大、牛津、MIT等等世界知名院校里的研究生、博士生,甚至是一些学校里的数学老师。
而和这些身份参赛者相比,姜萍特别就不只是她的年龄了,还有她的身份。她是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一名中专生。

这件事就更了不起了。因为在大多数的眼中,只有中考没考上高中的人才会去中专。而且在中专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大多数人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学习文化课了,尤其是以难著称的数学课。
而姜萍却可以仅凭着对数学的热爱,持续地学习数学,超越了绝大多数的同龄人。其实不只是同龄人了,我看了一下这次的竞赛题,我敢说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的成年人也是不如她的。
可能有同学好奇,这个比赛的题目到底是怎样的。我举一个今年的真题大家感受一下,这是这套题里的第一题也是最简单的一道题,是唯一一个我看答案可以看懂的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挑战一下。相信我们的听众中是有卧虎藏龙的小数学家的。题目是这样的:
几位同学假期组成一个小组去某市旅游,该市有6座塔,它们的位置分别为A, B, C, D, E,F。同学们自由行动一段时间后,每位同学都发现,自己在所在的位置只能看到位于A, B, C,D 处的四座塔,而看不到位于E和F的塔。
己知:
(1)同学们的位置和塔的位置均视为同一平面上的点,且这些点彼此不重合;
(2) A, B, C, D, E, F中任意3点不共线;
(3)看不到塔的唯一可能就是视线被其它的塔所阻挡,例如,如果某位同学所在的位置P和A,B共线,且A在线段PB上,那么该同学就看不到位于B处的塔。
请问,这个旅游小组最多可能有多少名同学?
4个选项:(A) 3 (B) 4 (C) 6 (D) 12

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可以体会到了,姜萍的这个12名还是真的很有含金量的。
能做到这一点,姜萍同学有天赋,这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只靠着天赋是肯定做不到这一点的。其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非常困难,她差不多都需要自学搞定,学习材料又不多,而且还需要去阅读英文原版教材
这是数学本身的困难。她还需要克服很多诱惑,周围的同学打游戏,刷剧,叫她一起,她都需要拒绝,相反还要在吃饭睡觉的空档去思考刚才那道数学题应该怎么解决。
02
为什么有人如此痴迷?
究竟什么是数学?
我想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数学,一个很多人都将它视为“一生之敌”的学科,为什么会有人如此痴迷呢?他们是自虐狂吗?
对数学的热爱,姜萍并不是个例。希腊的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已经杀进城了,他还让那些凶狠的士兵让开,别踩到地上他正在做的几何题
提出费马大定理的费马,他的本职工作是律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最爱做的就是做做数学题换换脑子,休息一下。比费马稍晚一点;在地球另一边,管理一个帝国的康熙,也喜欢在忙完了之后做做几何题。还有18世纪的欧拉,在晚年失明之后,即便是看不见了也要靠着口述持续做着数学研究。

还有在前些年,因为对孪生素数猜想做出重大贡献的张益唐,能够在忍受将近20年的默默无闻,就是为了做自己喜欢的数学研究。
这还只是我马上就可以想到的一些人,如果加上我暂时想不来的,我所不知道的人,那热爱数学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能让这么多人如此的热爱,数学一定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这个魅力是什么呢?
那就需要先要明白,数学到底是什么
数学可以说大家一点也不陌生了,很小的时候就会掰着手指数数了。上了小学,还会学四则运算,记乘法口诀。在这个阶段,大多数人对数学的印象,就是一个更方便的计数工具。与其说这个阶段的数学费脑子,不如说更考验反应力和记忆力。只要是反映快、对乘法口诀记得牢,再加上一点点细心,那么考试就会考个好成绩。
但如果数学仅仅就是这样的话,那它其实是没有那么大魅力的,可能会让人喜欢,但是也就是能达到做做数独题的程度,很难让人发自内心的热爱。
如果把这部分看作是对数学第一阶段的理解的话,那么到了第二阶段就会好一些。

在第二阶段,数学就不再等同于算术了。比如,这个时候,同学们就应该开始接触到几何了。几何里的点是无穷小的,一条线是由无穷个点组成,没有宽度,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等等等等。这些,如果较真儿的话,它们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不论你用多细的笔画点、画线,只要用放大镜去看,都可以看到它们的宽度。
所以在这个阶段开始,数学就慢慢显露出它的大特点了,它来源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又高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需要我们依靠一些想象力,一些抽象的思考能力,才可以在思维中想象出来
这个时候,也就开始出现应用题了,因为数学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就不只是考验你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是不是准确了,还在考验你如何把高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反过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如果用更专业的说法,这其实就属于数学建模了。
如果把数学里学到的知识比作是乐高积木块,乐高积木块可以搭建出各种不同的形状。做应用题,其实就是考验你,用数学这个积木搭建出来的模型,是不是和现实中的问题一致,如果一致的话,那么从数学积木中能得出的答案,就是现实问题的答案了

如果是在第二个阶段的话,数学会是一个很方便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去解决很多现实问题。但是,如果数学的价值就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就是一种工具,那么数学可能会很重要,却也很难具有那种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
想想看,螺丝刀是一个好工具,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你会喜欢研究螺丝刀吗?相反,乐高积木,虽然实用性不如螺丝刀,但是用乐高可以自由、无限地进行创造,这样的魅力才会让许多人对此欲罢不能。
对数学理解的第三个阶段也是类似。数学里的公式有很多,这就相当于积木里的积木块有很多。数学家们会进行总结,把那些数学公式积木块分成两类,一类是可以通过其他积木块组合出来,一类是没办法被其他积木块组合而来。如果用专业的词来说,那一类无法被其他积木块组合而来的数学公式叫做公理,那些可以通过其他积木块组合而来的数学公式叫做定理,定理一定是可以通过公里以及其他定理证明出来的。
进行了这样的总结分离后,数学就像是一个由公理基础积木块拼接而成的虚拟世界了。你做数学题,证明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其中的快乐不亚于你用乐高积木拼出来了一个美丽的城堡。
乐高有一种高级玩法,叫做moc,也就是说,拼积木不是按照给定的图纸去拼,而是凭借这自己对积木的理解,自由的搭建出别人从来没有搭建出的,只属于自己的模型。这个在数学领域里面也一样,而且能做到这一点的往往都是真正的数学家,他们可以根据最基础的公理,去证明出其他人从来没有证明过的定理。像是前面提到的张益唐,就属于这样的高手。
虽然我做了这样的类比,但是数学比起乐高积木来说,自由度更高,难度更大,让人获得的成就感也要大得多。如果你非常喜欢乐高积木的拼搭,那么把你的喜爱乘以100倍、1000倍,应该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人对数学的热爱程度了。
其实到了第三阶段还不够,因为在这个阶段,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们,还是在已有的基础积木块上进行搭建。到了第四阶段,数学家就已经开始尝试改造基础积木块的样子了。如果说,在第三阶段是数学家们努力用数学去丰富整个数学世界,那么第四阶段就是在创造新的数学,在创造一个一个的平行世界。
像是大名鼎鼎的黎曼几何,就是修改了平行线有关的积木块,导致黎曼几何对空间的想象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球面。这部分内容就不过多介绍了。
不过,我想同学应该能体会到这个阶段说能带来的成就感了,在这个阶段,数学的魅力来自于对平行世界的创造。

我想大家应该能够感觉出来,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数学的直接价值是越来越小的,现在很多数学领域的突破,人们压根在实际生活中就看不到它有什么用。但是,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又是一个难度快速增加,挑战快速升级的过程。
对数学的热情越是纯粹,越是乐意迎接这些挑战。也只有纯粹的热爱,才有足够的动力去驱动人们一次一次去挑战这些难关。
就像记者问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为什么要登山”,他所回答的那样,“因为山就在那里”。
推动数学进步的,永远是对数学最纯粹的热爱,因此而获得的荣誉和利益反而这种热爱之后留下来的副产品。
我羡慕姜萍。我作为一名科普作者,我读过无数的数学家、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无一不在对我诉说,来吧,快来吧,这里有人类文明里最重要的宝藏。姜萍已经扬帆起航了,我虽然一次次的去码头眺望,但是始终没能像她一样先踏上远洋船只的甲板。

我希望现在听我讲的同学们,你们能比我更有勇气,早点踏上那艘驶向数学的远航的船。也期待着你们见到了远处的风景之后,还可以给我来一封信,让我也能一起分享你们的快乐。
从“只会学习”到“爱上学习”
孙维刚小学数学思维系统课
新一轮第1期
《生活中的数学》来了
从生活中的趣味数学入手
寻找知识的普遍联系
推理背后的数学思维模型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复杂问题
👇
-主讲人-
陈硕老师


-往期家长反馈-

-适合对象-
9-12岁青少年
10讲直播 作业批改 社群答疑
直播时间
7.24~8.0319:00~20:00
7月29日休息一天
早鸟三重福利限时赠送
《孙维刚立志成才》实体书
1个月博雅会员、纸质资料
更多详情,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