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冷门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拍进电影,你怎么看?

[复制链接]
wwwrxt 发表于 2023-8-8 22:40:2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把冷门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拍进电影,你怎么看?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xjping 发表于 2023-8-8 22:40:4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了这样一部关于非遗的纪录片——《寻找手艺》,本来想写点东西,后来又看到sir电影已经写了,便拉过来,应该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以下摘自sir电影。
世界再嘈杂,也时不时会有一份安静,感动着我们


一部“三无”纪录片。
无背景,无资金,无技术。
更没有BBC、央视这样的大牌子,豆瓣评分却从一开始的7分多,飙到现在8.4


当然,最早它根本屁都不是。
当初它刚刚拍出来,导演就拿着作品四处推销,结果......
被十三家电视台拒播。
它真是一个大家都瞧不上的“屁”吗?
不,最后它竟然在年轻人玩的b站,大火特火。
没有任何宣传,上传的人是导演自己,一周播放量破7万,远超一般纪录片。


无数观众,成为传播它的自来水。
拍的什么?为什么感动了这么多人?
它用镜头记录的,可能是你听都没听说过的——
中国无数即将失传的精湛手艺,和那些日渐稀少的老手艺人。
在长达126天的行程里,制作团队走遍23个省市,88个地区,找到并结识了199位手艺人,记录了144项传统手工艺。
太珍贵。
弹幕上所有人都在说——
“没见过这样的纪录片”。


真的,在这部片子里,有太多“没见过”

没见过如此窘迫的幕后。
无数穿帮镜头,不止一次出现了旁边录音的光头和碍眼的设备。






没见过这么“拍风”的摄影师。
他们组的摄影师,是司机干的……就这位司机,竟然深藏一颗文艺心。


团队进入新疆,他马上弹出一个想法,在车前安装微型摄像机,导演问他为什么。
他望着远方,淡淡地说:
“我要拍下新疆的风。”
于是,下一幕——
想象中充满诗意的风,是这样的.......


画风突变,弹幕集体笑哭,“厉害了我的风”。
没见过这么任性的旁白。
你看看,哪个幕后团队会这么写对白——
终于把这个叮叮当当响的地方找到了


诗是导演写给女儿的,配上老司机拍的画面,竟还有那么点情调。

我在72道弯,种下层层麦浪
为的是 给你收获一颗丰硕的青稞种子

我踏遍尼洋河畔

为的是 给你寻找一枚纯真的黑色暖石

看,青稞黄了又绿
听,祥云一片牵着一片
亲爱的姑娘,等你出嫁的时候,请让我握过你的双手
左手,送你那把青稞种子

右手,送你那枚黑色暖石
而我 躺在地上

做你通往幸福的桥梁




其实这些看似随性的画面,都被精心编排过。

以及,没见过这么……SB的团队。
在拍摄羊皮筏子的手艺人时,因为穷,没办法体验羊皮筏子漂黄河的感觉。
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路,他们被镜头下的人与物影响,慢慢变得轴起来。
而这,都是跟着片中那些没见过的手艺人,现学的——
铜佛像
顾名思义,用铜片做的佛像。
最大的,有五米高,成品金光闪闪,神气逼人。
而整尊佛像,几乎没用机器,基本都是手工完成




首先,铜片本身就要经过大量工序——倒模、剪裁、高温软化。
铜片有了大致形状后,工匠用小锤敲出细微处的形状、花纹。
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有背后的佛教意义,所以绝不能马虎。


下面这尊佛像,是用一整张铜片敲打而成,完全没焊接。



被供奉的佛像,每个环节都注入了工匠的信仰。
绣花毡
眼花缭乱的图案,新疆人布置房间的传统物料。





可不止是绣这么简单。
从羊毛到毯子,每个步骤都是纯手工——
把羊毛编成线,煮染料,调色......
各种不明所以的小工具,每一条线的编法都有讲究。
一条线,要用三根羊毛,从不同方向编织,这样的线绣出来才好看。




一张花毡,最熟练的师傅,也要耗费4个月。

英吉沙小刀
去过新疆旅游的人,应该都听说过它——
中国最精美的手工刀具之一。
精细的花纹,锋利的刀尖。
在经过手艺人制作的工序前,它们只是普通的铁片、铜片,甚至是矿泉水的塑料瓶。


整整两天,两个大壮小伙,通过数不清的繁复工序,反复打磨、敲打、组装、镶嵌......
什么叫化腐朽为神奇,这就是。




就拿一粒贝壳来说——
要先把贝壳切割成小小的菱形,再焊进刀柄。
之后还要打磨、抛光,每把刀要重复这些步骤四五次。
这只是把刀的刀柄上,一粒近看才能发现的花纹。


片中有太多让人惊叹的技艺,无法一一叙述。
但在惊叹的同时,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这些手艺人背后的唏嘘。
在寻访每一个手艺之前,旁白总会提到很相似的一些词语——
全喀什,只有一家人在手工制作陶器。
这是两位老人,最后一次手工造纸。
80岁的坎温老人,每天都坐在墙角做伞,他是村里最后一位师傅。
还有一位做民族乐器的新疆老人,团队废半天劲才从小村庄里找到。
幸好,老人还保留着做乐器的技艺,能被镜头记录下来。
可惜,因为这种乐器需要懂得吹,才能学会制作。
当导演问老人的儿子会不会吹时,小伙笑着摇摇头。于是,剧组拍摄老人吹奏乐器,而儿子只能在一旁呆呆地看着,一脸茫然。


退休的造纸人,在废弃的作坊门前伫立,面前是呼啸而过的推土机;
村里唯一的陶瓷工匠,熬了两天制作完一批陶瓷,蹲在房顶休息,简陋作坊的不远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这样格格不入的画面,背后是传统手艺面临的尴尬境况。
光速发展的科技,没有什么技艺取代不了。
那些非遗的手艺人,每天都做着马上要被世界淘汰的手艺,却活得比任何人都干净。
Sir想起一句话,来自《可可西里》:
“我的手很脏,但心里很干净。”
这部《寻找手艺》,只有两版简陋的海报。
海报的底部都有一行字:一场真诚的温暖之旅。


确实,整部纪录片都有一种旅行式的慢热——
看前五分钟,你会有点嫌弃;看十五分钟,满是惊叹;看完整集,你会深深沉浸。


在世俗的梦想面前,世界好像很大。
可当你成为一个手艺人,世界对你而言,就变小了。
你的世界,可以只是一把小刀,一件乐器,一板经文……或者一台摄像机。
一件你用双手,就能掌握的……小东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sailor123 发表于 2023-8-8 22:41:3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看看《百鸟朝凤》
李强 发表于 2023-8-8 22:41:3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个标题感觉不错。。支持下。 《铁树银花》 我也看过,拍的不错。
wddp 发表于 2023-8-8 22:42:3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叫《铁树银花》,就是将打铁花这个传统技艺拍了进去。。。说实话,看到电影里面打铁花那幕,瞬间觉得咱们大中华5000年的传统果然不是盖的。。可惜现在由于后继无人,已经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被淹没在科技的大潮中了!!可惜!!可惜!!!
IT货郎 发表于 2023-8-8 22:43:3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可以让那些鲜为人知的技艺被人们知晓。但是也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剧情,要不然片子没人看的话,努力就都白费了。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