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打铁花绚烂夺目,非遗正在“火”起来,“活”下去

[复制链接]
tombbb 发表于 2023-8-8 22:40:4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将1600度的铁水打向高空
漫天华彩在黑夜中绚烂绽放
这转瞬即逝的炽热与震撼
却是非遗绝技的千年传承


图片来自网络

近日博主“江寻千”发布了一则视频,一周内全网涨粉171万。
这个涨粉速度,谁看了不说一句牛?
但是更牛的是她的视频内容,主打的就是一个让人目瞪口呆。
江寻千身材纤细,甚至看上去还有点弱不禁风。
然而传承千年的非遗艺术——打铁花,正是在她的手下绽放光辉。
打铁花,打铁花,打的可是货真价实的1600度的铁水。
只有将滚烫的铁水打得又高又散,如同蒙蒙雨雾一般,才会呈现出这般震撼的效果。
这项艺术千年以来只传男不传女,不要误会,这不是什么性别歧视。
而是因为打铁花过程中需要强大的力量、精准的击打,还要面对灼伤的风险,所以很少有女性去尝试和练习。
江寻千不怕吗?
她直言自己也是怕的,只是让艺术与美好被更多人看到的渴望战胜了这份恐惧。
当星火炸裂的时刻,大家看到了女性力量的坚韧与勇敢,也看到中华非遗文化的灿烂与多彩。



图片来自网络

非遗现状
非遗之所以会成为非遗,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文明的重要组成。
它们也曾被深刻喜欢过、被广泛流传过。
但是在时代的巨轮下,它们逐渐沦为了玻璃柜里展品。
虽然同样受到喜爱与欣赏,却始终与现代生活隔着一层距离。
我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许多非遗艺术的生存境况却并不理想。
有技术没传人,有想法没能力,有手艺没名气,有产品没市场......
这些都是非遗传承中所面临的头痛问题。
坐拥宝藏而不自知的我们,让心怀觊觎的无耻之徒偷去了多少东西!
好在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当代年轻群体的不断整活,让众多非遗艺术焕发了新生。
一些几近失传的非遗,渐渐被盘“活”了!



图片来自网络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承

俗话说得好,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
而数字化时代,非遗也被插上了双翅膀。
从玻璃柜、展厅和博物馆,缓缓飞向大众,不再是“古老”和“陈旧”的代名词。
当下非遗数字档案已经成为传统物态档案之外,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又一主要资料模式。



图片来自网络

所谓的数字档案,就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对非遗艺术和传承人的文字、图像、音像等资料进行保存。
比如为传承人拍摄口述史影像,为非遗项目拍摄高质量纪录片等等。
从2015年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上千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数字化记录。
这代表很多优秀的、濒临失传的文化有了更好的保存和传播机会。
另外,一些文化馆和博物馆还紧跟潮流,推出了数字化智能场馆服务。
用智能互动、全息投影等方式,让非遗展示更加鲜活,让参观者的体验更加丰富。
而这几年元宇宙概念开始流行,这也是非遗展示的另一个舞台。
蜀绣、皮影、琅琊剪纸和景德镇制瓷等非遗艺术纷纷上线了NFT数字藏品,收获了热烈反响,甚至经常出现秒空的现象。
看得出来,这些非遗数字产品很受大众喜爱。
当然,也有部分人觉得这是变着法地割韭菜。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通过这种手段能让更多人看到非遗艺术。
只有看到,才会进一步了解,才能产生热爱,从而促进非遗的传播与传承。
短视频为非遗打开新出口

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同样给非遗传承打开了一个新“出口”。
抖音月活用户破亿,快手也不容小觑,再加上其他新媒体平台,整体的用户规模达到了非常庞大的数字。
这个庞大数字的背后,代表着巨大的传播潜力。
螺蛳粉、烤全羊、相声、京剧、蒙古长调、通草绒花、黄杨木雕......
从舌尖到指尖,网络视频几乎实现了对非遗艺术内容的全面覆盖。
借助新媒体,不仅能将天南海北的非遗文化传递到大众面前,而且这种模式可以吸引各个年龄层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不光爱看非遗视频,其中还有不少人扛起了非遗传承的大旗。
就拿江寻千来说,除了学习打铁花之外,她还做过糖画、还原过大清皇后的头饰“通草花”和古代灯会的鱼灯等等,甚至还能还原大宋时期的点茶和茶百戏。



图片来自网络

而一群对古代服饰头饰热爱的“簪娘”们,更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将绒花、点翠等非遗文化玩成了人手必会。
相关数据显示,在抖音平台的非遗题材内容创作者中,80后占35%,90后占26%。
这群为爱发电的年轻人正在通过网络平台,让非遗技艺传播出圈!
END

数字化时代下,非遗传承迎来了崭新的机遇。
以数字技术为“针线”,以热爱和创意为牵引,可以串联起传承千百年的文化与艺术珍宝。
让非遗真正的“活”起来,“火”下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