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小学数学思维怎么培养?很多老师家长都搞错了

[复制链接]
yym110 发表于 2024-6-19 08:22:32|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陈硕
清华本硕、清北冲刺班老师
曾从四川小镇普通班逆袭上清华
孙维刚研究院小学教研负责人
高考告一段落了,而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在新高考趋势下,数学究竟该怎么学的问题。
最核心的就是,刷题模式指定行不通了,数学思维训练和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而思维能力需要从小训练。孩子要是到高中,再针对高考去练习思维,不是很来得及了。
但是从现在小学老师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来看,对孩子数学思维的养成很容易起到负作用。
那么,数学思维能力,究竟怎么练?
新高考趋势下,对小学生学数学有什么启发?
正好,前两天陈硕老师在博雅小学堂直播间分享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分享给大家,希望有切实的帮助。
01
2024新高考数学,主要有哪些变化?
总的来说,我感受到新高考数学的3个变化。
第一,题量减少。现在的高考模式更接近于国际奥数比赛,题不多。为什么要这样?希望留给学员更多的思考时间。
相应的,第二就是反套路。也就是说,靠机械刷题不管用了,考生会越来越多地面对以前从来没见过的新问题。
那么,第三就是重思考新高考希望考察的,不是学生靠刷题练出来的肌肉记忆,而是现场快速学习、快速研究的能力
先不说新高考卷的大题、填空题,你就看看下图,我圈的这个选择题,高中生从来没见过这种曲线。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东西?这就属于“新定义”类问题,需要现场做研究分析。

那么,为什么新高考会有这样一个趋势呢?
我们知道,国家的双减政策,就是反对机械刷题。但咱们再深究一下,反对机械刷题,更本质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就是顺应AI时代的需求。现在AI已经能代替我们简单逻辑推理了,孩子如果还只会套模型,对不起,套不过ChatGPT。你可以预想,现在都套不过,未来怎么办?
所以,未来大的选拔性考试,一定更注重考察底层的思维能力、学习深度这个高考改革趋势,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
思维习惯,是要从小培养的。而思维训练的核心就是,思考和表达
但其实我在网上看到,很多老师给出的压轴题答案,经常写的两个字,就是“易知”。其实,在有经验脑子里发生的“易知”,在孩子的脑子里并不易知。这个所谓的“易知”思路,才是最需要传承下来。
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关键就要把思考过程很细致、很有条理地写下来。

陈硕老师会锻炼学生把思考过程表达出来的能力|
比如说新高考1卷的压轴题,如果小学思维底子好,用小学的思维就能解。因为思路一到位,新高考压轴第一问,用1~6,这6个阿拉伯数字去试探,就能做出来。
所以,学习数学,核心就是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养成。
02
小学生知识不够,如何训练思维深度?
思维习惯需要从小养成,但对全国95% 以上地区的小学生来说,小学学的内容,全都是基础知识,很少有思维训练。
当然,各个不同地方的区分度很大。像清华附小那样的名校,名师坐镇,他们教研的内容跟普通小学学习的内容,非常不同。这时候,对于小学生来说,同一张卷子,同样考 95 分,差别很大。一个孩子后面有更深的思维路径,但另一个可能就是套上了公式而已。
其实,很多家长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找到的解决方法就是学奥数。
问题又来了,奥数本身的选题是好的,关键是怎么学。很多奥数班的教学,又变成了一个套路,刷模型。让孩子今天背一个“牛吃草”的模型,然后去套刷 10 道应用题,刷完了,这节课结束。这个过程中没有研究,没有深入的思维训练。
所以,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最核心的就是搞明白:小学没有那么多知识基础,究竟怎么训练思维的深度。
选题和带领孩子的解题过程都很重要
先说选题,要选什么数学思考题来带孩子做呢?六个字:易上手、难吃透
也就是说,孩子有兴趣,也可以很容易给出这道题的答案,但是很难给出它最本质的答案。这样的题可以层层深入,还可以收获思维方法。
这样的数学思维训练题,一般从哪来?一些数学家做的经典数学谜题奥数题,甚至自然科学里都能找到素材。
那么,为了训练数学思维,应该怎么去解题呢?解题过程很重要。我举个例子,更容易说清楚。
有一个经典的数学谜题是这样的:长1米的长杆上,有7只蚂蚁,3只头朝左,4只头朝右,它们均以1cm/s的速度爬行。当两只蚂蚁碰面时,会立刻掉头。
像这种经典数学问题,从小学生到成年人,都可以参与思考。这种问题的思考性,一般又会伴随着几个层次。
第一个思考层次,盲目乱试。我瞎碰,我瞎记录,这个时候可能得不到一个很准确的答案。
第二个思考层次,有条理的分类讨论。把每个不同阶段的碰撞,全都用一个比较直观清晰的方式记录出来。这是数学思想里很重要的一点,非常体现思维的条理性和严谨性。

那如果只到这个层次的话,这个问题就不太能成为经典,因为它只是得到了一个准确的答案。
好,那再进一步层次的探究是怎样的呢?比如说,有的小学生觉得,蚂蚁碰撞次数太多了,问题太复杂,该怎么办呢?那就可以减少规模,把问题变得特殊去试探。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今年新高考1卷压轴题,完全可以用1、2、3、4、5、6,这6个数去试。这种“具体化试探”,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式。
那再深一点的思考层次呢?就是:等效转化。
接下来,学生可能会发现,诶,两只蚂蚁碰撞完之后,它掉头,还是直接穿过对方,继续往前走,对我们来说,效果是一样的。总之就是一只蚂蚁朝这边走,另一只蚂蚁朝另一边走。既然它对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啊,那我们就可以对它进行等效转化。

转化之后,就是4只蚂蚁朝这边,3只蚂蚁朝这边,不用管掉不掉头了,这个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3只蚂蚁,每一只都会碰到4只蚂蚁,3X4,就是碰头12次。
你看,到了这个层面,是不是解题很简单,但思维很深刻了?这个思考过程就是通过一系列探究,慢慢寻找规律,然后把它进行一个等效的模型转换,最后解决一个复杂问题。
这是一道题的完整思维训练过程。

扫码咨询陈硕老师数学思维营
最后可以带着孩子计算机模拟一下,让同学们很开心地看到这个结果,的确是我们推算的这样。
整个过程,没有用到初高中数学内容,也不需要奥数,但是对孩子的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都有比较好的锻炼。
03
孩子学业紧张,没时间深度思考怎么办?
孩子学业紧张,很可能会说,自己太忙了,没时间思考。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困境。
因为到后期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就是孩子忙于不断刷题,不断学知识,不断套用这样一个很浅层的学习方式。刷题越多,是不是成绩越好呢?短期内,刷题肯定对提成绩有帮助。
长期依赖刷题模式,严重的后果在哪呢?
孩子会形成一个路径依赖。未来越来越依赖于找题型、找人家的解题思路,而不是强化自主探究思路的能力。
严重点说,这有点像鸦片,当你受伤的时候,你吸吸鸦片,能缓解你的痛苦。但到了高中,孩子再要想通过这种刷题的模式,来巩固各个零散的点,孩子会发现极度的痛苦。
因为时间更加不够,同时学得也不透彻,做了这个题,好像答案看懂了,那个题变了一点,又不会了,他就会一直处于这种好像似懂非懂的状态,但又不断地要被逼着往前走。这时候是孩子最痛苦的。
现场快速探究的能力比较差,肯定就解决不了新定义类问题。始终陷在恶性循环当中,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其实本质上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学习效率不够高。
那么,高效率的学习是怎样的呢?
首先,第一次学新知识的时候,不要当成固有信息去套题,而是要当成研究问题来思考
思考什么呢?思考这个新知识是怎么得出来的,跟以前的旧知识又有哪些关联。
这么着,孩子过往总结的经验,无论是方法也好,知识也好,在他的脑袋里面是一个有结构的,像一个雪球一样滚得非常密实。
然后孩子在学新知识的时候,是来把它覆盖到原来的那个雪球上,雪球越滚越大,知识的内核就越来越大。
这个时候去理解一个新的东西,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否则这个题刷一下,那个题刷一下,你会发现永远有刷不完的题。
拿小学的真实例子来说。小学不同年龄段,都在学面积。这个年龄段学一点,那个年龄段学一点,它其实相当于是把知识给弄碎了。这样做,当然是为了便于全国各地标准化教学,先教孩子三角形面积什么样,公式记住了,然后来套题。这个时候没有任何的思维训练,也感受不到知识的联系,知识是很散的,它的效率就是低的。
怎么样的效率是高的呢?其实孩子从很小的时候他已经接触过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了。那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面积有什么关系?是可以放到一起去研究的。

孙维刚老师(编者按:曾创造了“全班55%学生进清北的教学奇迹”)以前教学的时候,非常侧重的一个东西,就是新旧知识的关联
从最简单的知识重复的次数来说,你学 a 的时候,你联想到 b 和c。你学了1次,但巩固了3个知识点。
但如果你单独学 a 就是a,学 b 就是b,学 c 就是c,那你同样学3次,每个知识点也是巩固了1次。从最原始的巩固角度来说,效率就是 3 倍的差别。
更别说你如果能够从 a 联系到 b 和 c话,那是不是你就把握了它们的本质呢?你可能a,b,c,d,e,f, g 一气呵成就推出来了呢。
这样的思维训练,从小学开始,后面就会轻松很多。
04
怎样让孩子不畏难,能独立解决难题呢?
其实,很多孩子的问题是,一开始看到这个题,貌似很难,直接缴械,转头走了。思维过程,根本还没有勇气和习惯去展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思考,孩子为什么畏难。
其实很多时候,是家长和老师犯了一个大忌,本来小学阶段思维培养最重要,但家长和老师却注重思维考察。
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答案,就是糟糕的,然后一把大红叉叉,各种负反馈,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不太敢去犯错。
不允许犯错,这在思维训练上是大忌
那这时候,孩子遇到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大概率能预测得到自己很可能是会犯错的,就想逃避失败的经验。
所以我们解决畏难情绪的第一个要义,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允许他犯错的环境。
在我的数学课上,孩子都有一个意识,就是这道数学谜题做不出来是很正常的,犯错是很正常的。没关系,大家一起讨论,越来越深入。等到讨论到后面,回头一看,会发现,原来我们大家一起可以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
这就是要让孩子感觉到,我的探索是可以犯错的,犯错是能带来新的思考的。而这个新的思考是能慢慢让自己越来越理解这个问题,越来越深刻地去解决这个问题的。
所以,在我的课上,刚开始孩子可能完全不懂,但是一起讨论完后,课上经常学生会说,“我突然从0%到100%”“原来数学这么神奇”。
当孩子积累了很多解决困难的经验,慢慢地,他可能就会更加有信心了。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就愿意试着破解一下。

孩子刚开始有点懵,后来慢慢有探索勇气,题就这么解了|
我始终觉得,孩子独立破解困难的体验,对他未来有很大的帮助。以后再遇到其他类似这种困难的时候,他曾经有没有成功过,带给他的信心和勇气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这,又是解决任何一道难题的第一步。
孙维刚小学数学思维系统课第1期
《生活中的数学》来了
从生活中的趣味数学入手
寻找知识的普遍联系
推理背后的数学思维模型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复杂问题
👇
-主讲人-
陈硕老师
-往期家长反馈-
-适合对象-
9-12岁青少年
趣味生活问题入手
培养数学思维
激发数学兴趣
让孩子更聪明
10讲直播 作业批改 社群答疑
直播时间
7.24~8.0319:00~20:00
7月29日休息一天
早鸟三重福利限时赠送
《孙维刚立志成才》实体书
1个月博雅会员、纸质资料
更多详情,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