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父母请自查:这5大行为,正在毁掉你的孩子!希望你一个都没有(深度好文)

[复制链接]
山歌好比春江水 发表于 2024-6-19 07:07:41|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前段时间,有位博主在网上征询大家的意见。
他发帖问:童年不幸的人,长大后能不能不回家?
不少人留言说,父母养育之恩比天都大,怎么可以不回家!
随后,博主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看完后令人很是难过。
他有一对严厉又暴躁的父母,一家人常年处于无休止的内耗中。
父母不仅看彼此不顺眼,对他也是要求颇高,看管得很严。
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他性格敏感,优柔寡断,很是一副没主见的样子。
于是,他又成了父母眼中的“问题小孩”,更得不到来自家庭的肯定。
看完他的故事,再也没人劝他回归原生家庭,反而都鼓励他离开那个伤心之地。
原本,家是避风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退路。
可为什么,家会伤人,父母也变得可怕呢?
关于这个问题,武志红老师是这样回答的。
他说: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权力规则”的过度入侵。
父母要求孩子“听我的,按照我的来”,否则就会“惩罚你、攻击你、逼迫你。”

当家里弥漫着控制、争吵与焦虑,伤害就出现了。
尤其是以下5种行为,看似是爱,实则很伤孩子。
你给孩子的是情绪,而非情绪价值
前几天,又一起家长打孩子的新闻,登上热搜。
有位陈先生,在辅导儿子写作业时,忍不住大发雷霆。
先是因为一道数学题,怎么教儿子都不会;后又因为孩子边学边玩,心不在焉。
他苦口婆心地说了半天,见孩子还是不听话,一气之下,便拿起桌子上的石榴砸了过去。
又大又重的石榴,不偏不倚地砸到孩子身上,疼得孩子嗷嗷乱叫。
陈先生以为没啥事,谁料,第二天早上,孩子仍腹痛难忍。
去医院一查,全家人都吓傻了——
孩子的脾脏破裂,要马上住院治疗。
有人心疼孩子“因为一道数学题,遭这么大的罪”。
但仔细一想,让孩子遭罪的其实是家长,说得再准确点,是控制不住情绪的家长。
一直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了用情绪管理孩子。
要么发脾气,要么讽刺挖苦,要么干脆动手。
而结果呢?往往不尽如人意。
心理学上,有个失望性情感隔离的概念。
说的就是,被吼大的孩子,会在心理上疏远父母。
进而在极度的无助中变得敏感、胆小或是叛逆、暴躁。
养育孩子,不单单是令他吃穿不愁。
更重要的,还在性格的养成以及内心的培育。
漫画家蔡志忠在一次采访中坦言:“自己的耀眼成绩,离不开父母的温润平和。”
时至今日,他依然记得,每当受挫时,爸妈都会耐心劝导。
他在自传中写道:“每当想起家,脑海里的第一个画面绝对是父母慈祥的笑容。”
所以说,家到底是伤人的牢笼,还是遮雨的屋檐,取决于父母提供的是情绪,还是情绪价值。

把孩子当成问题,而没有帮他解决问题
我儿子,有个挺好的玩伴,姑且叫他小A。
上个礼拜,我偶遇了小A的妈妈。
没聊几句,小A妈就开始数落自己的孩子。
说小A现在很贪玩,脾气也很坏,反正就是浑身都是缺点。
听小A妈这么说,我忽然想起了教育专家建国老师的一段话。
建国老师说:你眼中的问题,其实都是孩子的解决方案。

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
你觉得孩子逃课是问题,其实逃课是孩子针对一些麻烦的解决方案。
这些麻烦可能是学习压力大、被同学孤立、疲劳或者焦虑,等等。
当家长意识到孩子有问题,恰恰是帮他解决问题的契机。
而不是像小A妈那样,只盯着问题本身,来否定孩子。
这个思路,也类似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目的论”。
就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帮孩子达成最终的目的。
比如,看孩子拖延,就帮他打消做事前的顾虑,帮他高效完成计划内的事项;
比如,发现孩子不好好读书,就帮他找找原因,激活孩子的好奇心和内驱力;
再比如,发现孩子心情低落,就和他谈谈心出去玩玩,把负面情绪排解掉。
记住一点,天底下没有“问题小孩”,只有解决不了问题的小孩。
而父母要做的,不是拿着放大镜给孩子挑刺,而是在关键时刻帮他一把。

错把关心当担心,所有的爱都将成为内耗
上学期开家长会,班主任分享了一个案例。
有个女生,读初一后,举止行为很是反常。
只要有男生稍微靠近,她就开始紧张。
如果男生再主动跟她说话,她更是不知所措。
不仅如此,她还经常请求老师不要安排她和男生做同桌。
老师觉得女孩很奇怪,便建议女孩妈妈带她做做心理疏导。
结果,心理医生发现,女孩的反常和妈妈的过度担心大有关系。
从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反复叮嘱“离坏孩子远点,尤其是男生”。
久而久之,这份出自安全的考虑,反而成了女儿焦虑的根源。
看过一句话:“母亲对孩子的心很重很重,孩子早晚会碰上麻烦。”
因为你的每一次担忧,都在向孩子传递焦虑;你的每一句警告,都在打压他的勇气。
你无时无刻地嘱咐,都是在暗示孩子:世界很危险,你自己很脆弱......
而孩子会不断在内心强化这些暗示,变得紧张、怯懦、不自信。
曾奇峰老师曾说:
“一定程度的担心如果饱含爱意的话,那么过度的担心就等于诅咒。”
对父母而言,关心孩子是本能,但能克制住没必要的担心,则是本事。
我们往后退一步,孩子才能往前进一步。

父母的哭诉抱怨,是对孩子的另一种控制
网友@阿云,曾在网上谈起过#我的绿茶父母#。
什么是“绿茶父母”呢?
按阿云的说法,就是通过示弱来控制孩子的爸妈。
她举了自己的例子。
小时候,她想周末和同学出去看电影,妈妈则希望她利用休息时间补补课。
但妈妈从来不硬留她在家里,而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当父母的不容易。
最开始,听妈妈这么说,阿云心里很不是滋味,还非常自责。
而这份内疚感,促使她只想听妈妈的话,好让父母感到欣慰。
可后来,她慢慢地察觉出不对劲了。
一方面,自己一听妈妈诉苦就非常反感,另一方面她发现自己想做的事一件都没成。
最夸张的一次,是高考填报志愿。
为了让她“听话”,爸爸竟然装病,好像不按他们的意思报,爸爸这病就好不了。
最终,阿云还是妥协了。
如今的她,彻底明白了,父母看似弱势,实际上却能把孩子控制于无形之中。
父母的哭诉,表达的根本不是“我爱你”,而是“你得听我的”。
还有句话,说得更直接——擅长制造内疚的人,才是隐藏的控制高手。
被这种人操作,有一种明明被控制了,却难以反抗的无力感。
父母一旦成为这种“高手”,孩子会活得非常别扭,还往往有苦难言。
更要紧的是,这种利用感情的行为,最终会将感情破坏殆尽。

家和万事兴,但为了万事兴先失了家和
联合国有过一项调查:
小孩子最怕父母做的十件事,其中排名最靠前的,就是父母吵架。
每当父母争吵,家里的氛围会立马变得紧张,令孩子深感恐惧和不安。
都说家和万事兴,但我们往往为了“万事兴”,先失了家和。
为了孩子学习,有着不同理念的父母,不是争执不下就是互相拆台;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工作,就谁多管管孩子的问题,也总能引发矛盾。
明明是为了一家人好,可到具体的事上,大家总是缺乏耐心地沟通。
于是,误会、争吵、冷战,乃至大打出手,就轮番在家里上演。
但别忘了,在应对冲突、消化情绪上,孩子远没有大人那么强大。
我们吵完后,或许半天就消气了,但留给孩子的阴影,却久久无法消散。
有个比喻很恰当。
说孩子的世界,就像湿软的水泥,接收到的一切,都会留下印记。
父母肆意发泄的怒火,会把那颗渴望爱与温柔的心摧残得支离破碎,留下一道道疤痕。
儿童问题研究专家迈克尔•霍顿说:
“尽管孩子生来带有不同的气质和基因,但家庭环境能够帮助形成和巩固孩子的行为方式。”
所以啊,别再满身戾气地对待彼此,有话好好说,有事商量着来。
一个其乐融融的家,才是我们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写在最后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怎么才算是正常的小孩?
学习上一丝不苟?性格上阳光开朗?对人热情主动?
其实,都不是,这不过是社会舆论给我们的错觉。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
一个正常的孩子,如果TA相信父母,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想方设法试验自己的力量。
他会捣蛋、闯祸,会无理取闹,会与父母对抗,会不断地质疑、探索、试错、体验。
也就是说,所谓正常的孩子,不是乖巧的,而是有活力、有锋芒、有冲劲的。
但养出正常孩子的前提,就像温尼科特说的——TA得相信TA的父母。
他要确定,家是安全的,父母是情绪稳定的,自己是不被过度控制的。
而这一点,需要我们做父母的,用心经营我们的家,真诚对待我们的孩子。
只有给足安全感,孩子才会正常又茁壮地长大。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延伸阅读:
儿子和母亲的经典对话,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人民日报列出优秀父母的9条标准!家长对照看看,你做到没?
“鸡娃”,“牛蛙”,“青蛙”,对照看看你家是哪种娃?
因“龄”施教!人民日报公布的1岁到10岁孩子的教育方法,对照收藏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给千万中国家长画像,请对照自查!
父母分5个层次,你属于哪一层?父母们都来对照一下吧
爸妈对照自查:纠正36个不当的民间育儿法!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