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电器] 格力和美的谁更有未来?为什么?

[复制链接]
eyou121 发表于 2023-8-8 21:40:0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同为家电业巨头,两个公司谁更有发展前景呢?为什么?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hesper 发表于 2023-8-8 21:40:2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2000 年,当所有人都在为跨入新世纪而欢呼雀跃时,阴云却笼罩在江苏泰州的一家公司头上。
对于春兰来说,今年是不忍回首的一年,公司在这一年的空调业务收入降到历史冰点,财报如同讣告宣示了春兰从王座跌落谷底。
春兰是空调行业的老大哥,自 1989 年登顶全国空调销量第一后连续制霸空调行业多年。
如何理解它的地位呢?打一个比方,苏联解体后,整个 90 年代呈现出美国一家独霸的单极化格局,所有的对手看起来都羽翼未丰,不足为虑,同时代的春兰也处于这样睥睨众生的状态中。
春兰孜孜不倦地推动老百姓从风扇到空调的置换,同时像一颗参天大树汲取这个市场的资源,使得其他小厂商只能在夹缝中苟延残喘。


图 1:1994 年空调市场呈现春兰一家独大局面《左传》有云: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没想到的是,如日中天的春兰突然选择进军造车业务,还收购东风南京汽车厂,但这次的盲目收购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增长,造车业务反而像黑洞一样吞噬了公司巨量资金。
最终,这个错误的决定让空调业务彷佛无源之水迅速枯竭。


图 2:春兰造车新世纪的钟声无异于春兰的丧钟,而老大哥摇摇欲坠的躯体背后,空调市场内暗流涌动。
一方面,1990-2000 年这十年间,全国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 904 元增长到 3721 元,在这样的增幅下,消费者对空调的年需求量在世纪末突破了一千万台,这是「增量」。
另一方面,占据了空调行业半壁江山的春兰不断出让自己的份额,从 40% 的市占率一路跌到 10% 以下,行业集中度下降,使得这一市场对于新晋参与者来说变得更加广阔,这是「缺口」。
需求的增量,加上市场的缺口,让中小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抬起头,隐忍了多年的它们准备在老大哥的尸体上展开一场饕餮盛宴。
可它们绝不会想到,春兰的倒下不是黄金时代的开端,按下启动键的,反而是一场只有 3% 生还名额的大逃杀。
400 多家空调厂商,将在一场又一场的惨烈对决中灰飞烟灭。
而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美的和格力的巅峰对决,妙棋迭出,让人直呼过瘾。
周失其鼎,天下共问

2001 年,是个凉夏。
对于摩拳擦掌想要大干一场的空调商们来说,这不啻于温水煮青蛙。
空调行业是一个季节性明显的行业,夏季是销售旺季。在持续的降水面前,高温天气断断续续,很难有效刺激居民对于空调的购买需求。
若是在以前,大家忍一忍也就过去了。但由于对春兰倒塌和经济增长的误判,厂商们一口气生产了超过 2300 万台空调,远远超出市场需求。


图 3:1998-2002 年空调年生产量变化示意图低迷的市场行情让空调商们饿得两眼放光,也让他们更难忍受一潭死水般的销售数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奥克斯打出了一张禁忌之牌:价格战。
这一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首批 20 个空调免检品牌,奥克斯位列其中。
以此为契机,奥克斯玩起了事件营销,发起「免检是爹,平价是娘」的爹娘革命,将旗下 40 多款机型进行了全降价,幅度高达 30%,打响了中国空调史上价格战的第一枪。


图 4:《家用电器》2001 年第 3 期报道奥克斯的降价并非临时起意的仓促之举,而是蓄谋已久的一套组合拳。
它宣称「要将空调贵族外衣一脱到底」,并到处刊发「狼来了,窝里还斗个啥」的入世誓言。
一番造势过后,奥克斯在宁波当着百余名记者的面高调公布了一份《空调成本白皮书》,详细指出各种型号的空调该卖什么价。
比如说一台 1.5 匹的冷暖型空调的生产成本为 1378 元,加上销售费用 370 元、商家利润 80 元、厂家利润 52 元,市场零售的标准价应该是 1880 元。
《空调成本白皮书》把奥克斯的知名度推向了高潮,但也捅了空调市场的马蜂窝。
因为此时的市场上,同等 1.5 匹的空调中,海尔售价 3500 元;科隆售价 3100 元;LG 售价 2880 元;美的售价则超过了 2800 元。
这不是赤裸裸地打各位大爷们的脸吗?
美的、格力、海尔、科龙等企业相关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斥之为「绝对的炒作」,是个「幌子」。
奥克斯的帐算得很清楚,我一台空调虽然只赚 52 元,但只要能卖 250 万套利润就是 1 亿多,一面扛起来让利消费者的大旗,一面抢到了市场份额,同行的风言风语又能怎么样呢?
在奥克斯的压力之下,空调厂商纷纷跟进,把行业利润率压的像刀片一样薄。
海信继续举起「工薪变频革命」的大旗,跟进降价;乐华不甘落后,提出要「压缩上游资源」;科龙绝地反击,要「发动中国主力空调价格反击战」,海尔则主张「中国家电的理性回归」。


图 5:降价引起购买空调的热潮行业格局突变,格力虽然通过促销来对抗冲击,但总体而言降价的意愿不大,比如在本专栏第二节《直播带货的背后: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曾提到过:
2004 年,成都的零售商国美电器为了抢占市场,未得到格力的同意,擅自把格力的两款产品价格分别下调 680 元和 1000 元。
董明珠一听就怒了,这不能忍啊,随意降价意味保值性差,也不利于品牌力的塑造。遂强硬要求国美「即刻停止降价行为,并向格力致歉」。
那它究竟有什么王牌?
面对钢、铜、铝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竞争对手价格又不断下降的困局,格力祭出了一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寡头时代

当时,格力电器在董事长朱江洪的带领下狠抓质量,推进精品工程,用质量问题攻击奥克斯等品牌。
而另一边负责营销的董明珠交出了淡季返利的答卷,表面波澜不惊,实则威力极大。


图 6:格力与奥克斯的恩怨纠葛淡季返利指的是,为了平抑空调销售的淡旺季差异,稳定生产,鼓励经销商在淡季进货,以此转移自己的仓储和资金压力。
因为空调这东西只有旺季才能卖得动,淡季进货相当于放着吃灰,所以格力为了鼓励淡季进货,对选择淡季进货的经销商不仅在旺季优先供货,还会给予返利。


图 7:空调业务上半年收入占全年的比重除此之外,格力向其经销商——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转让了 10% 的股权,京海担保的背后是 10 家格力的地方销售公司,这意味着格力和各级经销商彻底绑上了同一辆战车。
在朱江洪的自传里,详细描写了格力这一做法的威力:
「我曾看到媒体的一篇文章,文章说:『笔者』常听到一些企业的业务员感叹,格力不知给经销商吃了什么迷魂药,在二、三级市场,格力的网络太牢固了,经销商简直是软硬不吃,油盐不进,你给他谈了半天,他张口闭口就是那句话:人家格力……』其实,我心里自然明白:如果有什么『秘密』,那就是诚信;如果有什么『迷药』,那就是『共赢』。」
经销商如此热衷于格力的产品,格力怎么能不赢?
2004 年格力在国内总销量份额大约只有 20% 不到,而到 2006 年则接近 30%。
2007 年,混战基本结束,350 多家空调厂商不复存在,以格力为主导的空调行业新格局逐渐成熟。在消费者对高品质的追求下,空调零售价逐步回升,全行业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而在另一个角落,我们熟悉的另一个主角美的,正在隐忍待发。
格力在一波带走 300 多家空调厂商的硬仗里打得漂亮,但并不意味着格力无懈可击。
但如今格力风头正盛,美的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可正面交锋。
于是,美的默默筑牢地基,修炼出了一套《易筋经》——「T+3」。
「T+3」是美的针对「淡季返利」交出的供应链答卷,力求去中间化。如果说格力是把渠道越做越厚,美的则是越做越薄。


图 8:「T+3」解读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美的压缩每一个周期的时间,以求快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应对。
「T+3」在美的的子品牌小天鹅身上牛刀小试,大获成功。
2015 年,塑料价格下降,依托 T+3 模式小天鹅扩军备战,积极生产,迅速取得了价格优势。这一年小天鹅洗衣机的营收增幅超过 20%,几乎是行业增幅的 10 倍,而毛利率基本与上一年持平。


图 9:「T+3」给美的带来的变化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就是说古代善于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制造不会被敌人战胜的条件。而能否打败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
美的打好了地基,耐心地等待格力犯错。
火熄上方谷

格力很快就犯错了。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爱笑的眼睛 发表于 2023-8-8 21:40:5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也就是8月30日夜间,格力电器发布2020年半年报,净利润63.62亿元,同比下降53.73%,远弱于同行美的集团。
长期以来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的营收、利润、市值都高度接近,甚至连主营业务都差不多一样。
但如今,格力电器的利润只有美的集团的一半了,一下子被腰斩。
20年来,格力电器股价涨了近100倍,是公认的大白马和优质公司,我曾列出A股十大白马股,格力位居其一。
但几个月前,我把一只股票踢出了十大白马股,就是格力,只有这一只股票享受了这个待遇。
我是在评论区留言的时候说这个事的,多篇文章都有过回复,最早在哪篇已经太久远了找不到了,不过我在7月8日发布的《印度侵略史》这篇文章下面找到了部分留言。


不仅再次解释了之前为啥把格力移除白马股的问题,也解释了原因。
在前几天的《问答、你问我答》这篇文章里,有一个平时不怎么看留言区的粉丝又问了这个问题,让看到的铁粉点个赞。结果1.2万人点赞,说明以前看到的人数量相当之多。


我当初为啥把格力移除白马股?
要知道我不是天天聊股市的,我很久才会写一篇,在点评上市公司方面惜字如金,轻易不会发表看法,因为我这么大的粉丝量,评估公司未来的好坏,那是要负责的,一旦看走眼了,只要有1%的人选择喷你,那你迎来的都是一个天文数字的喷子军团。
近一年来,我在正文及留言区点评过的上市公司总共加起来只有三家:贵州茅台、五粮液、格力电器。前两个明确看涨,后一个不看跌,但移出十大白马股,看衰增长率。
其他的公司不是没有判断,但把握不大,证据不多,没有90%以上把握不敢公开说。
我没有拿到过格力电器的财务数据,也没有到格力细细的搞过调查,没那个时间也没那个精力,但我有90%以上的把握格力的业绩要出事。
这个把握,来自于我的感觉,今天就给大家说说我这个感觉咋来的,为啥会如此相信自己的感觉。
首先,格力曾经是一家非常牛的公司,20年一百倍的股价涨幅,这不是一般公司能做出来的。
如此雄厚的老本,不是几天可以耗尽的,看衰格力是有风险的,看空格力风险更大。
但我依然坚定的看衰了格力,这是有原因的。
下面,干货来了。格力的衰落不是一天两天,近两年来格力一直有衰落的征兆。
最近两年,格力爆出过很多新闻,但都不是啥正面消息,都是对公司运转有影响的负面消息。
反观美的,毫无动静,没好消息也没坏消息。
而且董明珠实在是太喜欢上电视了,曝光的频率高的很不正常。
中国那么多家上市公司,其实控人的曝光频率加起来,估计都没董明珠一个人多。
但是公司的一把手,理应是很忙的,各种管理和决策分析会耗空一切时间。
预估一家上市公司的未来,一定要有老板思维。
不管你兜里的钱是多是少,你都要有老板思维。
因为你哪怕只买了一手股票,你也是这家公司的老板了,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老板。
但是从格局上,你就已经升华了,不能再用打工思维来考虑问题。
假设你是格力电器的老板,你希望手下的高级经理怎么做?
肯定是私心越少越好,把精力投入到公司越多越好。
996那是不够的,最好是007,睡都给我睡在公司。
但这些年,董明珠和珠海国资委闹的很不愉快,虽然最终获胜,把珠海国资委给踢出了局,但也耗掉了董明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几年董明珠特别喜欢维持高曝光,把格力形象和董明珠绑在一起。
尤其是直播带货这种事,堂堂数千亿市值上市公司的实控人,下场和主播们比带货。
这种事除了给董个人带来大量曝光之外,我不认为能提升多少销量。
因为格力的体量太大了,那点直播带货量算得了什么,一把手不应该把精力花在这种地方。
如此种种事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在为了公司,但任谁都能看出来这么做绝不纯粹是公心,私心肯定是有的,因为董明珠首先要保的是自己对公司的控制权。
从董的个人角度,这么做是没有错的,她也确实成功了,迫使珠海国资委妥协了,这说明董的能力和关系其实非常之强。
但这,怎么看都应该算是内耗。
本来家电行业竞争就如此激烈,还要内耗。
所以,我在之前的回复里,用了“不务正业”这个形容词。
站在老板的角度去考虑,董明珠这两年的表现是不合格的。
虽然董的个人能力确实非常的强,但这两年的种种表现确实不是高级经理人应该做的事。注意了,哪怕你只有一手格力,你看董明珠,也不应该用仰视的眼神。
董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格力电器一把手,而是你手下的高级经理人。
如果你用这种思维去考虑,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前几个月会果决的把格力移除十大白马股。
其他公司的高级经理人有没有在划水,有没有给我好好干活,我不知道,因为媒体不曝光我就不可能知道。
但格力的高级经理人明显在划水,给董个人的高曝光,也让我同时轻易看清了这一点。
如果我是正儿八经的格力老板,那我这个时候肯定是要给董降薪,并把董喊到我办公室告诫,恐吓她再不好好干我就要换人了。
但我毕竟只是个虚拟的老板,按中国上市公司的规矩,我没办法开除她,只能开除我自己,也就是用脚投票,换公司。
而且正常来说,高级经理人划水摸鱼的情况下,格力的增长率跑不赢同行是大概率的事情。
但我的钱是有限的,远远没到一家公司承载不了我投资量的地步,所以我干嘛还要死守着格力当白马股?
所以我提前几个月就果断的跑了,甚至公开把格力移除白马股名单,因为我预感到格力的业绩肯定要出问题,早晚的事,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那什么样的高级经理人才符合老板的需要呢?
一心为了公司,至少表面上的种种行为必须一心为了公司,不能让人察觉到你有任何私心。
私心可以有,别让我看见。
那什么才叫一心为了公司?
前几天,也就是8月20日,贵州茅台前董事长季克良在节目中表示年轻人不喝茅台酒,那是还没到时候,20多岁还在玩,小孩子不懂事,不晓得需要好酒喝。


这句话迅速上了热搜,被全国人民喷的死去活来。
不喜欢喝白酒的人,喝不起茅台的人,看到这句话我估计都想喷。
但是我身为贵州茅台的老板(之一),不认为这句话有任何不妥,看到前董事长都退休那么久了还一门心思的帮公司撑业绩,甚至略有感动。
董事长拿着公司那么高的薪水和退休金,在所有场合都为公司着想,这是理所当然的天职。
这么做是正常的,不这么做是不正常的。
所以这事对茅台绝对不是啥负面,甚至是标准的利好,因为贵州茅台的老板们看到这种消息应该都挺安心的。
中国有很多家上市公司的实控人,动机都是不纯的,比例甚至高达90~95%,不仅有私心,而且还很重。
在审阅一家上市公司时,视角要拔高一点,从老板的角度去审查上市公司的种种动作。
如果这家上市公司的行为有私心,不完全是为了公司发展,那你就要警醒了,最好立刻换公司。
但实际上,很多实控人的动机压根就不加掩饰,我就是炒概念拉股价方便自己套现的,散户明明看清了实控人的动机,还非要跟风玩,以为自己能火中取栗。
我只能说,中国的韭菜太多了。
很多上市公司只是老老实实是干本职生意,就莫名其妙的成了A股最优秀的公司。
不是自己太优秀,是同行衬托的太厉害。
把那几个相对来说私心最少的,一心为了股东的公司挑出来,你就基本上赢了。
只要上市公司的实控人没有一心为了股东,公司业绩落败那是早晚的事,因为商业竞争本来就很厉害。
这就是我提前几个月成功预测格力业绩有问题的秘密。
不难,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但判断的胜率非常高,因为蕴含了很深的哲理。
很多人或许也模模糊糊的有同样的感觉,但把自己的感觉落实到果决的买卖就很难了,离提前预测并坚定公开说出来的段位,那还差很远。
至今,我其实也只敢对格力一家做如此判断,因为对董个人的曝光太多,评论文章也太多,让我了解到了格力的方方面面,所以才能轻易下出判断。
如果对一家公司非常熟悉,再依据老板思维做判断,那判断这家公司的前景并不难,找到一家好公司来投资也不难。
但是,你得具备老板思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山歌好比春江水 发表于 2023-8-8 21:41:0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是2016年提的,现在是2020年8月,美的估值超5000亿,格力市值不到3500亿,一个美的已经接近1.5个格力了,资本市场给出了答卷。
格力和美的,中国家电行业最知名的一对CP,格力是攻,美的是受,董明珠专业DISS美的近十年,她说美的是小偷,不仅偷人,还偷技术,她说美的是骗子,什么“一晚上一度电”都是骗人的鬼话,美的和小米合作,是两个骗子在一起,是小偷集团。
对于董明珠的攻击,美的通常只是看看不说话,在逼急了的情况下,方洪波也只是发一条奔驰祝贺宝马100岁生日的朋友圈,暗指竞争对手之间应该惺惺相惜。
董小姐嘴上强势,但投资者却站在了美的这一边。今年以来,美的累计上涨近30%,而格力却下跌超10%。那么,格力在市值层面被美的甩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家电传统三强是:格力、美的和海尔,格力是空调老大,海尔是冰箱和洗衣机老大,美的在冰洗空三大领域都是老二,但在小家电领域是绝对的王者。
三者的年营收规模均在2000亿左右,但如果从净利润看,2019年,格力241亿、美的227亿,海尔57亿,显然,海尔就像BAT里的百度,已经掉队了。
家电行业,本质上还是和房地产深度捆绑的。这两年中央坚持房住不炒,家电行业并不景气。根据奥维云网给出的数据,2019年,家电市场全品类的零售额规模为6365亿元,同比下降了4.3%。这也是自2012年以来,家电市场销售规模的首次负增长。
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家电业寒冬显然仍将继续。
面对寒冬,家电企业的进击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品类拓展,比如疫情期间很多小家电火了,传统的家电企业都可以趁机涉足。第二是渠道的拓展,线下转线上。第三个就是转型,从家电转型至非家电领域,在保留家电基本盘的情况下,打出一片新天地。
但就是以上三条突破的道路,格力电器走的都不顺。
困境之一:家电品类太单一
首先从家电品类上看,格力身上贴着太过明显的空调标签,它的晶弘冰箱你可能还听过,但它的洗衣机,它的燃气灶,你大概率感到陌生。


2019年,格力电器2000亿营收中,空调占了1400亿,营收占比高达70%。冰洗没有单列,说明规模很小,小家电业务近年发展势头不错,但收入只有55亿,占比仅3%。
这里简单提一下这个规模400亿,占比22%的其他业务。这涉及到一个家电行业的经营模式叫甲供,甲方供应的简称,就是甲方家电企业将铜箔等原材料提供给上游的配件商,配件商以此来生产配件,再卖给企业的过程。
这样做能最大程度保证产品的质量,但从报表来讲,这个几百亿的甲供收入,其实是没有利润的一笔收入。


整体上,格力的空调收入占比也在逐年下降,但这主要来源于模糊的其他收入的增长,除了空调,我们并没有看到格力在其他品类上有亮眼的表现。
对比美的,美的2019年的收入结构中,空调收入1196亿,比43%,冰洗+小家电的收入1096亿,占比39%,空调也是最大的单品,且和格力空调差的不是很大。但它在其他家电上的收入,美的碾压了格力。
尽管整个家电行业都受到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但具体的品类成长轨迹并不一致,当前小家电的增速就优于大家电。这就使得,多品类的美的,业绩会更加平滑一些。


困境之二:低效的渠道


再来说说渠道。同一档次的空调,因为格力有品牌溢价,往往卖的更贵。来看光大证券做的这张图,这张图多少能解释为什么格力的空调比美的贵在哪里。
从这张图看,美的卖3000,格力卖4000的空调,成本都在1500元左右,剩下的经销商毛利、安装费等成本也差不多。差异最大的,一个是利润,另一个就是销售公司的毛利。
什么是销售公司,其实就相当于格力的一级代理商。有了这个一级代理商,格力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会经历销售公司、代理商、经销商这样一个层层加价的复杂链条,而美的的销司和代理商,基本是一体的,少了一个环节,少了一层加价。
当然,格力这个模式由来已久,在业绩好的时候,大家也不会在乎销售公司拿走了5-8%的净利率,之所以有这个销售公司的利润空间,也是因为格力自身的品牌价值。但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大家会重新审视这种模式的低效,如果把销售公司的利润拿走,让利消费者,是不是更好呢?
可能因为这种销售模式的存在,格力的线上渠道一直做的不好。反观美的,在积极拥抱线上后,立马就将原先的线上王者奥克斯拉下了马,线上份额大幅提升。


格力也想着求变,董明珠就很想抓住直播电商这个风口,今年以来,董明珠已经累计直播带货7场,从第一场的23万到最近一场的101亿,格力似乎已经摸到了一些带货的门道。
但是,董明珠的直播带货和李佳琪罗永浩们的直播带货是不同的,在董明珠直播间下单的,主要是经销商,这些经销商,以前从销司和代理商那里拿货,现在直接从董明珠直播间拿货。
当然,也有一部分产品是直接卖给消费者的,但这部分消费者,原先就是线下的客户。比如说,一个消费者本来打算今天去买一个空调,但经销商告诉他明天董明珠有直播,到时下单有优惠看,这样,一笔直播的订单就形成了。
我也特意去看了董明珠的直播,没有半点互联网精神,节奏较慢,不开声音还以为是春晚小品,没有可看性,它更像是一场营销活动,而不是直播带货。
董明珠通过这种直播带货,其实是在做渠道变革,只是这里牵着的利益仍旧非常复杂,变革起来也并不容易。
困境之三: 手机、芯片和新能源汽车
2015年同样是家电行业陷入困境的一年,于是在2016年,格力、美的和海尔都拿出了大手笔的收购方案谋求转型。
先说海尔吧,海尔在当年以5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GE的家电业务,三家里面,海尔的国际化道路应该是走的最好的,海外收入已经接近一半,去年海尔还去德国发了股票,但海外家电的钱没有国内的好赚,海尔海外业务毛利率只有26%,低于国内的32%,而高企的三费只会导致净利率更低。
再说美的,同样是2016年,美的经过经过多番收购,最终以292亿元拿下德国库卡。库卡和瑞典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并称为全球机器人领域的“四大家族”,不过,机器人虽然听着高端,但盈利能力着实一般,2018年库卡的净利润甚至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库卡在德国的股价也一度从250欧元跌到25欧元,当前在40欧元左右,而美的的收购价大概是115元。
所以,如果拿短期的利润和库卡的股价表现看,美的的这笔收购也不算成功,但库卡作为工业制造领域的顶尖企业,还是给美的的未来带来了很多想象空间。
最后再来说格力, 2016年,格力电器曾打算以130亿高价收购银隆新能源汽车,这场转型甚至比美的收购库卡的跨度更大。
但这笔收购最终被格力电器的股东否决了,银隆新能源现在已经倒下,事后来看,董明珠真的应该感谢当初在股东大会上被他鄙视的机构股东和小散们,正是他们,阻止了格力一次失败的冒险。
当然,董明珠也很倔强,上市公司投资不成,它自己自掏腰包,分两次投了20亿,最终魏银仓逃到美国,银隆一地鸡毛,董明珠现在还在用格力的分红还债。
新能源汽车是董明珠最失败的一笔投资,而被群嘲最多的,则是格力手机,在那个贾跃亭罗永浩们都在做手机的年代里,格力曾经也出过一款开机画面带有董明珠头像的手机,这是一款几乎是搞笑的产品,结果,当然是失败的。
格力还想做芯片,2007年股东大会上,董明珠提出芯片会成为公司未来的发力重点,3年投入500亿,当时二级市场并没有因为格力沾上芯片概念而大涨,反而吓坏了,股价出现了大跌,500亿做芯片,不光是杯水车薪,还有可能是个大坑。
好在格力也并没有真的拿出500亿来做,它只是投资了闻泰科技和三安光电等半导体企业,乘着这波芯片牛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倒有不少呢。
总体看下来,格力的转型方向是比较混乱的,当前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突破口。
何享健生于1942年,2012年已经将美的的经营权交给了职业经理人方洪波,董明珠生于1954年,依旧劳心劳力的活跃在直播间。董小姐可能是世上最热爱格力的人,说她是格力负资产的话当然并不公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折射出格力没有接班人的尴尬,高瓴的入驻,当前并没有给格力带来太多变化,或许,还需要时间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哎!啥都不会 发表于 2023-8-8 21:41:2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美的比格力优秀太多了
看2018财报工资数据
美的工资支出915401.6万,员工数114765,平均7.98万
格力工资支出498897.5万,员工数88800,平均5.62万
美的人均工资支出比格力高42%,如果你是优秀的人你选哪个公司?
董明珠别天天吹牛逼放卫星了,卖不出去的电饭锅当年终奖有意思吗?夸下海口涨的工资兑现没?天天捆绑华为也不看看自己公司人均工资支出连华为十分之一都没,还tm研发,一年五万多谁给你研发,还不是朱江洪打的底子好。
siyue110 发表于 2023-8-8 21:41:2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典  邀,我对格力并无很深刻的了解,在此转发老朋友,也是原美的学院院长黄治国先生的一篇分享:《格力,没有那么美,也没有怎么的....》
我从家电业出来,在美的干过15年,经常在与企业家们交流的时候,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你怎么看格力?(最近因为格力的2015年报,被问得更多)
这真是个问题。
不可否认,格力有比美的多得多的粉丝,在企业家群体中更多。在不少企业家的案头,有董明珠的书;在不少企业的办公室内,挂着董姐的语录;在不少老板的口头,津津乐道地传播着董姐的故事。
一个企业,不好简单的评判。我对董明珠,时有批评,不少认为我因为美的的背景而对格力没有好感。这是大错特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存在很多的灰度与混沌。
就像小孩子看电影,总会问爸爸妈妈,“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
其实真实的生活中,好人坏人哪有那么清晰。
看待一个企业也是如此。
简单地说好说坏是没有意义的。简单地看热闹,更是可能误入盲区。
借着格力营收暴跌的“新闻”,我也来分析分析。
根据格力电器2015年的年报。格力电器的营收一下子从上一年度的1400亿元跌落到1000亿元以内,减少了423亿元!同比下降29.04%!净利润的降幅为11.46%。
与此对比的是,同样在2015年,同样的经济环境,同样的主营行业,美的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84亿,同比微跌2.28%;净利润127亿,同比增长了21%。在多项关键指标上,格力已经全面、大幅落后于美的。
对格力而言,这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但要真正分析,则需要适当把格力与董明珠分开。
格力是格力,董明珠是董明珠。彼此有关联,但也有区别。
格力的优秀,勿庸置疑
格力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容不得否认,我也从来不否认。
但格力真正的功臣,是格力的创始人朱江洪。他打下了格力高品质的底子。董姐如此任性而格力业绩仍然不俗,真正理性的企业观察者,就体会到朱老板打下了多么强劲的基础。
朱江洪低调而大度,是中国实业家的代表。他也信任并大胆任用了董明珠。两个人曾经是非常好的“黄金搭档”。但是,显然,从一些蛛丝蚂迹中,可以看出,朱江洪退休后,两人的关系变得微妙。
格力靠一个空调,能做到千亿规模,和同行巨头抗衡,且多年来保持减最好的盈利水平,绝对是中国家电业的代表。其在空调市场的口碑同,也非行可比的,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因此,虽然暴跌400亿,我也不觉得格力就会在产品上出什么问题。它的利润只略略下跌,同时现金流仍然很好,远超过同行。很有可能是去库存的断腕之举,那么,就不见得如此悲观,说不定是好事,从此轻装上阵。
再说,格力在经销商与供应商中的口碑也一直很好,格力的经营,除非市场大变,或者它自己胡来,否则,即使市场变化一点,她乱来一点,也应该不会出现存亡问题。
但如我多年前的判断,格力唯一的风险,在于它的治理结构。现在看来,仍然如此。格力的公司治理(同有控股的股权结构),是一个可能出麻烦的“定时炸弹”。
格力是国有控股(但目前也只有不到20%),并不属于朱、董,然而不可否认他们在格力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朱低调一点,曾经与婆婆——格力集团(格力集团是格力电器的控股股东,由珠海国资委管辖)也大吵过并获胜,朱同时担任了格力集团的董事长,后来董延续了这个安排。但是董显然更强势,珠海市政府曾想安排一名干部(好象是珠海国资委的副主任,重点培养的干部)到格力董事会(谣传要做总裁培养),却被否了,后来还因为一次吃喝事件被曝光而“出事了”(这其中是否有什么关联,不得而知)。董在各种场合出现,明星声势日隆,恐怕也是希望在外界打上“董明珠=格力”的印记,最近格力的一些宣传中更是出现了“董明珠是格力的缔造者”这一从未有过的“高度”,这是一个很意思的现象。她希望通过形成这种“公众印记”,延续其掌舵格力的时间与空间。
但是毕竟是在体制内,这种强势的风格,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
现在就看,国企对领导人的退休是有严格的时间要求的,董姐马上就要到60岁的退休年龄了,以她的风格,会接受这种按年龄划线的规矩吗?会在“风华正茂”的年华,放弃如此高位吗?

格力与美的,如何评判?
企业之间,不好简单的比较。但是说到格力,绕不开要和美的评判一番。
格力的优势在产品(空调),这个在数据上有非常清晰的证明,无须多言,也不能否认,美的在空调上,还有些差距,虽然在缩小。
但如果要论企业的整体管理机制,那和美的的差距不只一个档次。美的的机制,因为其低调的原因,可能一般人并不多了解,但是可能是本土企业的卓越代表。一定要排个江湖地位的话,我感性地认为,至少可以排到全国前五。如果以它的有效性与对中国企业的适用性,则可以再前进至少两名。
格力的治理结构,仍然是一个风险,美的没有。
假如没有董明珠,格力会是怎样?而美的,早已实现顺利交班,何享健2012年退休,职业经理人方洪波掌舵。方也一如既往地低调,潜心企业内部经营。向互联网的转型与改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格力是一个董明珠在战斗,美的则早早建立起国内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经营机制与文化,一直是一群优秀的经理人在战斗。
格力在专业化与多元化中纠结,欲做还羞,而美的早已在多元化上完成了良好的布局,尤其是小家电产品,放到全球,也是领先。——在这一点上,董明珠因自己说过格力坚持专业化,强势如斯者,自然金口玉言,不能改变,格力因而放弃了家电的多元化,这是一个巨大的失误。这几年格力终于不得不低头,也开始做冰箱、小家电了,却居然分别使用什么“晶弘”、“大松”的品牌,不知是否仍然要为董姐留面子?!真可惜啊真可惜。
格力的主要市场仍然还是在国内,出口占比不大,也时不时冒出点事故,在全球经营中鲜有作为。而美的不仅出口比重较大,而且早已实现了全球的营销网络布局,而且和两大巨头开利与东芝,收购了前者的全球空调业务和后者的白电业务,基本是一个全球运营的公司。谈到全球经营,相信董明珠与方洪波的差距,不是珠海与顺德的距离,可能是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董明珠是否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董明珠是一个优秀的销售经理人,这点从业绩可以看出来,不能怀疑。
但是董明珠不见得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差不多10年前,我在广州一个论坛听她演讲,以格力总裁的身份,她居然在大会上指名道姓地骂一个从格力跳槽到科龙的高管(彼人是一个技术专家,目前任某上市家电企业总裁),说他不道德,然后嘲笑说科龙连格力不要的人也要。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个知名企业家的风度。而且她几乎每次公开场合,都要骂遍竞争对手,把他们说得一文不值。据说在某次经销商会议中,骂不买格力的消费者都是XX。
董明珠是一个优秀的经理人。虽然她不可能完美,但是不得不承认她的能力与业绩。哪怕更多地归功于这个时代、这个环境或是格力这个平台,她能形成今天的影响,离不开她的能力。这是不容忽视的。
我无意于分析她的优劣好坏,也不从她的人生经历去揣测这种人性的来源与弱点。这没有意义,如一篇公众文章中的分析,有一些对董的说法,我是比较认同的,因为它可以引起警醒:

  • 在这种时代,越是大的企业,其企业领袖就更应当集中所有时间和精力,去辨析各种敏感信号,去洞察战略大势,去绕开陷阱,去把握机遇和促成创新。
  • 董明珠现在对自己的定位,还延续着以前营销经理的惯性,还没有提升到伟大企业家的层级。
  • 格力最贵的是什么?格力最贵的,其实就是董小姐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须知,一个企业领袖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格力不缺剩下来的那些广告费,格力最缺的,是董明珠静心思考企业发展的时间!
  • 为了给格力刷脸,董明珠就得满中国跑、满世界飞,就得出现在各种企业论坛、商会,都得浓妆或淡抹地去拍大头像,就得思考五号粉底和七号粉底的区别。
  • 时间和精力蛋糕就这么大,切给了摄像头和相机这么多时间,当了网红之后,董明珠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作战略思考?
一个企业,尤其是实业领域的企业,如果成了一个曝光率高的明星,对企业并非好事。但正如我前面所讲,我非常理解一个国企经理人的不易,她可能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关于董姐,只能说这么多了。她是一优秀的经理人,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女强人(但特别注意:是否值得学习,并不一定!)。不过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她做的那几个格力的广告,实在有点太不考虑观众的感受了。

格力,没有那么美,也没有怎么的…
简单看热闹,是看不出什么名堂的。听听故事,可能更扰乱了你的内心。
如果你是真正干企业的,还是多沉下心来,花一些时间,系统地学习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花边与快餐,是补充不了经营企业所需要的营养的。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