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凭啥能与“秦皇、汉武、唐宗”并列?他多厉害,你真不知道

[复制链接]
nana00101 发表于 2024-6-18 21:38:30|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赵匡胤凭啥能与“秦皇、汉武、唐宗”并列?他多厉害,你真不知道
他,32岁开创一个新的朝代,统一了分崩离析的中原大地,在位16年,享年49岁,穷尽一生给百姓创造了安稳的家国环境。他的名字叫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时间虽然并不长,但是对后世造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有人说,若是赵匡胤没有早早离世,或许宋朝的格局不会是这个样子;有人说,赵匡胤若是能够多活几年,恐怕燕云十六州早就不在他人手里了;还有人说赵匡胤是两宋时期最伟大的君主。
当然,也有人不认可这些观点。来看看他的丰功伟绩吧,29岁就在高平之战、后周攻南唐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登基为帝后,先后在荆湖之战、宋灭后蜀之战、宋灭南汉之战、宋灭南唐之战中大获全胜,不仅扩大了北宋的疆域,而且让百姓们不再遭受战争之苦,还统一了分崩离析了72年的中原大地。

从赵匡胤的过往经历中,可以看出赵匡胤是一个有抱负、有能力、有想法,也有功绩的帝王,但是当世人提起中国古代的伟大帝王时,赵匡胤屡屡被“拒之门外”,这无非是因为两宋时期始终没有摆脱“积贫积弱”的现象罢了。
然而,赵匡胤真的是一位伟大的帝王吗?答案必然是,不信你接着往下看。
后唐天成2年2月16日,赵匡胤降生在河南洛阳的一个军人世家,赵匡胤的高祖是唐朝的官员,最高做到了幽都县令的官职,赵匡胤的曾祖则是做到了御史中丞,赵匡胤的祖父在唐朝时期先后担任营、蓟、涿三州刺史。
受到家中长辈的影响,赵匡胤从小就展现出了对武学的浓厚兴趣,闲暇时也很喜欢看军书,赵匡胤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像家中长辈一样报效朝廷。既然这赵匡胤如此“重武”,为何北宋却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呢?

事实上,赵匡胤虽然从小习武,但是他心中始终认为“文武皆为立身之本”,这一点也是受到了其母杜氏的影响。
昭宪太后杜氏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女人,所以在教育赵匡胤的时候,经常提到“君子好读书”,赵匡胤正是在母亲的影响下,对各家学识非常感兴趣,而他最喜欢的还是儒家学问。
为了让赵匡胤受到更好的教育,杜氏还将赵匡胤送到学馆中读书,只是赵匡胤还是更喜欢武学一些,所以空下来的时候,更喜欢在院子里练武打拳,“太祖盘龙棍”就是赵匡胤所创的棍法。
后汉初年,已经成婚的赵匡胤在家碌碌无为,赵匡胤对此感到不甘,于是便四处奔波寻求建功立业的机会。赵匡胤先后投奔了复州防御使王彦超、随州刺史董宗本、枢密使郭威等人,但是都没有长久跟随下去。

直到广顺3年,赵匡胤才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这位贵人也改变了赵匡胤的一生。
因得到了贵人的赏识,赵匡胤得以从一个无名小卒升为开封府马直军使,这也是赵匡胤人生中第一次受到重用。
显德元年,北汉在契丹的帮助下,发起了侵略后周的战争,双方在泽州的高平县开战,后周朝廷命赵匡胤跟随主将张永德带兵抵抗敌军。而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次机会,是因为他的贵人,此时已是后周的君主,即后周世宗柴荣。
在高平之战中,赵匡胤表现得英勇无比,不仅在后周大军失利的情况下,想到了夹击的方式来分散敌军,更是在拼死扭转局势后,果断乘胜追击,一把火烧掉了太原的城门。
高平之战的胜利对于后周来说极为重要,这次战争结束之后,中原王朝的势力变得强盛,而游牧民族的势力则是逐渐衰弱。立下战功后,赵匡胤更受柴荣的赏识了,还因此被破例封为殿前都虞候。

为了彻底解决掉南唐这个威胁,柴荣采纳了大臣王朴的方案,开始了三次攻打南唐的灭后唐计划。而赵匡胤在这三次战争中,依然是英勇无畏,且立下赫赫战功。
显德3年2月,赵匡胤带兵攻打清流关及滁州,赵匡胤不仅大获全胜,更是活捉了后唐大将皇甫晖和姚凤。同年4月,后唐的齐王李景达带领两万精兵发起反攻,赵匡胤拼死抵抗,成功摧毁了齐王李景达率领的精锐部队,南唐因此投降。
显德7年正月初一,后周宰相范质在听闻契丹与北汉联军来袭后,根本没有打探虚实便匆忙命赵匡胤率兵出征,而这也给赵匡胤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此时赵匡胤在军中威望很高,有将士们私底下讨论:“如今幼主并未亲政,我们浴血厮杀,恐怕幼主并不知晓啊,功劳都成了别人的,我们岂不是替别人立功?不如拥护赵将军为皇帝,咱们与赵将军一同厮杀,赵将军来日定不会亏待我们!”

军中的这些言论,其实赵匡胤都知道,其弟赵炅为了助兄长登上皇位,故意命将士将黄袍披在熟睡的赵匡胤身上,将士们随后便大喊:“万岁!万岁!万岁!”
而赵匡胤也被这叫声吵醒,醒来后便装作非常不情愿的样子,对将士们说:“你们想要建功立业,想要荣华富贵,这些我都知道,如今你们立我为君主,我的压力也很大,除非你们愿意听从于我,否则这君主我不敢当啊!”
将士们纷纷大喊:“唯命是从!唯命是从!唯命是从!”赵匡胤又装作被迫的样子,顺应了将士们的心意,成为了北宋的开国皇帝。
从这件事情上也足以看出,赵匡胤其实是一位颇有心计的君主,能够找准时机并把握机会。那么赵匡胤登基之后又做了些什么呢?他究竟建立了怎样的功劳,以至于学者们将其称之为北宋最伟大的君主呢?

由于北宋是在战乱中建立的,此时的北宋不仅要面对契丹和北汉的威胁,各地的地方势力也都蠢蠢欲动,显然各大势力都不希望中原大一统王朝能发展壮大,所以赵匡胤登基之后也是任重而道远。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赵匡胤提出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在赵匡胤的率领下,北宋的军队一一清除了这些敌对势力。
赵匡胤认为,此时的中原势力比较复杂,契丹兵力强盛,是一块不好啃的硬骨头,若是直接去硬碰硬,中原的一些小势力就会趁机作乱,到时候北宋就会腹背受敌。基于这样的思考,赵匡胤先解决了中原的一些小势力,还带兵平定了昭义、淮南两地节度使发动的兵变。

解决掉地方上的叛乱后,赵匡胤还是寝食难安,还提出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想法。
这句话是赵匡胤对宰相赵普说的,当时赵匡胤整夜睡不好,于是便找了赵普谈心,赵普担心赵匡胤的身体,于是便劝说赵匡胤:“陛下还是快些歇息吧,朝政之事还等着您来处理呢!”
赵匡胤叹了口气,无奈地对赵普说:“我倒是想睡,可是你看,除了这间房是属于我的,其余的地方都是别人家的地盘,你让我如何安寝呢?”
赵普听完以后感慨万分,随即便承诺:“陛下所忧虑之事,也是我的忧虑,我一定竭尽全力,保陛下稳坐江山。”在赵普的辅佐下,赵匡胤不仅独揽兵权,更是大大提高了北宋的军事实力,增加了北宋的粮食产量,百姓们的生活也终于看得到希望了,赵匡胤在民间的名声也越来越好。

为了让北宋成为真正的大一统王朝,赵匡胤先后发动了荆湖之战、宋灭后蜀之战、宋灭南汉之战、宋灭南唐之战及进攻北汉之战,靠着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使北宋成为了一个大一统王朝。
在北宋统一中原的数次战争中,唯独只有进攻北汉时无功而返,这是因为北汉背后有其他势力支援,赵匡胤对此也是头疼不已,因为此势力是北宋最大的威胁。
在后周统治时期,北汉曾经多次联合契丹来犯,虽说这北汉是一个独立的政权,但是因为实力微弱,所以多年来都只能依附契丹生存,而这契丹也就是北宋面临的最大威胁—辽朝。
根据史料记载,契丹人曾经多次更改国号,有时国号为契丹,有时又称作大辽,甚至有学者提出了“九改九复国号”的说法,也就是说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可能改了十八次国号。

作为北宋最大的敌人,辽朝手握北宋君主最渴望的东西,也就是燕云十六州,这燕云十六州本就是中原王朝统辖的疆域,只是在唐朝末期被让出了控制权。
由于辽朝拿到了燕云十六州的控制权,而赵匡胤统治时期,辽朝又是一个发展了近百年强盛王朝,反倒是北宋刚刚建立,尽管赵匡胤已经下令改革,并大大提升了北宋的国力,但是北宋在与辽朝斗争的过程中,始终没能占领上风。
按照赵匡胤的计划,灭掉北汉之后便要攻打辽朝,并夺回属于中原王朝的燕云十六州。但是北宋前两次攻打北汉,都因为辽朝派兵支援而没能成功灭掉北汉,第三次进攻北汉时期,赵匡胤不幸去世了。
因此,在赵匡胤的统治生涯中,唯独只有一个缺憾,那就是没能灭掉北汉、夺回燕云十九州。正是因为这一缺憾,导致赵匡胤没有得到应得的后世评价。从北宋建立之前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刚刚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中原本身就危机四伏,建立大一统王朝的难度,比起唐朝、元朝、明朝等大部分“无缝衔接”的朝代来说,自然是大得多,所以宋朝与其他朝代并不能一概而论。那么,对赵匡胤的客观评价,自然也不能脱离北宋建立时的时代背景。
在北宋统一中原的过程中,赵匡胤的的确确是付出了很多心血,不仅多次亲自上阵杀敌,而且还多次斩杀或生擒敌方将领。北宋也是在赵匡胤的勇猛无畏、英明决断下,先后灭掉了南唐、后蜀、南汉等中原小国。
统一战争开启的时候,赵匡胤并没有忽略北宋的国力。由于中原长期处于分裂中,所以各地的矛盾、冲突不断,北宋建立后便立即面临着积贫积弱的状况。为了提升国力,赵匡胤在军事、政治、民生等多方面开启了改革。

在军事方面,赵匡胤剥夺了武将的兵权,并且削弱了地方节度使的实权,在建立军队方面更是制定了严苛的标准。
据记载,赵匡胤当时亲自挑选了身体强壮的士兵,以此为模板,命地方军队都按照此模板来招募士兵。在加大训练强度的同时,给军队提供了更好的武器、提升了将士的待遇,北宋的军事实力因此获得了显著提升。
在政治方面,赵匡胤选择了沿袭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但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赵匡胤削弱并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又让各部门之间互相牵制。
而赵匡胤的各项改革中,最为人称道的还是治理黄河水患的策略。由于黄河年年发洪水,沿岸百姓对此苦不堪言,赵匡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命人在黄河不断加高、加固河堤,每年都有专人巡查,虽说此举并不能阻止黄河发洪水,但是在赵匡胤统治时期,黄河的洪水再也没有对百姓的生活造成损害。

正因为赵匡胤的这些丰功伟绩,让赵匡胤在历史上获得了一致好评,其弟赵光义便是他的“头号崇拜者”,赵光义登基之后,下令沿袭赵匡胤时期的所有旧制,还下令不允许任何人更改。
宋朝时期的大臣司马光评价赵匡胤:“食不暇饱,寝不遑安,以为子孙建太平之基。”朱熹则是称赵匡胤有“圣人之才”,朱元璋更是用“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来赞扬赵匡胤。
无论是从赵匡胤建立的功劳、对国家作出的贡献,还是从百姓的拥戴、后世的评价中,都足以看出赵匡胤担得起“雄才大略”四个字。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