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这件国宝曾在山中800年不为人知,一发现,就引来日本人争夺

[复制链接]
周敏姐姐 发表于 2024-6-18 21:35:40|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36年,几个自称是东方文化研究院的日本人,借考察之名,带着22万银元,出现在了山西广胜寺,他们找到当时广胜寺的住持:明澈上人,想要买走寺里面的一部大藏经。遭到拒绝后,不肯死心的日本人又多次上门,均遭拒绝,广胜寺僧人的爱国行为,引起了日本人的强烈不满。

1942年,太原沦陷,日军派出一支军队包围广胜寺,并给新上任的住持:力空和尚,下达了最后通牒:“1942年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期间,日军要上藏有佛经的飞虹塔游览。”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力空和尚坐立难安,他知道,日本人登塔,根本就不是为了游览,一旦被日本人发现藏在塔内的大藏经,大藏经一定会被抢走。
害怕经书被抢走的力空和尚,只能向当时驻守在山西的中共太岳区的八路军求助。面对广胜寺和尚的求助,身兼八路军太岳军区二分区政委的史健,向他承诺:保护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是我和战友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向你保证,人在经卷在,要与经卷共存亡。

这部大藏经,究竟是什么来头,日本人为什么要一次次抢夺,我们的人为什么宁可失去生命也要保护它呢?
01.什么是大藏经
大藏经,其实不是专指哪部经书的名字,而是中国古代对佛教典籍总集汇编成的一个称号,这些被汇编的经书,按内容分为经、律、论三藏,包含了佛教里所讲的一切佛教教义,所以在隋朝的时候,大藏经又被称作“一切经”。
而广胜寺的这部大藏经,它还有另一个名字:《赵城金藏》。
两汉之交,佛教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与佛教一同传入的,则是佛教的典籍。在我国古代僧人们不断地翻译和传播下,佛教经典开始在我国广为流传,在已经发现的佛教典籍中, 汉译本保存数量最为可观。不过,一直到北宋初年,我国才有了第一部雕版印刷的佛教大藏经《开宝藏》。

《开宝藏》雕刻,是我第一部雕版印刷的佛教大藏经,也是东亚首部刊本印刷物的大藏经,这部多达5048卷的大藏经,在宋太祖赵匡胤的指示下,一共花了12年的时间才完成。
《开宝藏》现世之后,佛教大藏经开始有了一个可以复制、并成批生产的规模化定本。自此,汉文大藏经的刻印历代不绝。这对于佛教经典在我国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遗憾的是,到了近代,因为朝代更替,战乱不断,不要说《开宝藏》了,整个宋元时期刊印的大藏经,基本上已经找不到了,民国时期,在整个中国只能找到一部宋元时期的大藏经:《碛砂藏》,但是因为年代久远,里面的内容缺失了不少。

而《赵城金藏》,就是以开宝藏为蓝本覆刻的大藏经,在很大程度上,《赵城金藏》保留了《开宝藏》的原貌,成为我国第一部官方刊印大藏经覆刻本中的孤本。
那么《赵城金藏》是怎么躲过连年的战乱,留存在世上,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02.《赵城金藏》的意外发现
1933年夏天,为了寻找和配补《碛砂藏》缺失的部分,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的常务理事:范成法师出现在了山西?广胜寺。
西安调查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刚刚从五台山参拜回来的老法师,这个法师告诉他,他在山西参拜时,在赵城广胜寺,发现了一部大藏经,这部大藏经黄卷赤轴,有4000多卷,但是在此之前,他从来都没有听人说起过,连寺里的僧人都不是很清楚这部大藏金的来历。
“晋省赵城县太行山广胜寺,有四大橱古版藏经,卷轴式装订。”
“晋省赵城县太行山广胜寺,有四大橱古版藏经,卷轴式装订。”
广胜寺位于山西赵城,由上寺、下寺两组古建筑群落构成,这座建造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的古刹,是中华大地上早期建成的寺院之一,到民国时,广胜寺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

不过由于战乱不断,广胜寺常年得不到修缮,逐渐变得颓败不堪,管理上也变得相当松懈,而这部被老法师称从未听说过的大藏经,一直以来就收藏在广胜寺的下寺中,无人打理。
更让范成法师感动心痛的是,因为村民们的愚昧和寺里僧人的不重视,这部大藏经很多地方都被人为的损害了,很多农妇,会直接从经书撕下纸页,用来剪鞋样,糊窗户。
在广胜寺里,范成法师和这部宏大的大藏经朝夕相处了两个多月,在这部大藏经里,范成法师发现这些佛经每面二十三行, 每行十四个字,然后再依次黏连成长卷,卷在木质轴心上,与存世的《碛砂藏》版式大不相同。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不但发现了《碛砂藏》里缺失的部分,也发现了许多之前从未发现过、甚至已经失传了的资料和信息。他的心里也越来越疑惑:这些经卷和《碛砂藏》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还是说,这部大藏经根本就是另外一部更久远、更丰富的大藏经。
03.《赵城金藏》的由来
为了弄清楚这些经书的来历,1934 年,佛学大师欧阳竟无派出弟子蒋唯心,从南京前往广胜寺进行调研,蒋唯心的这一次调研之行,注定要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广胜寺,蒋唯心花了40多天对这些经书研读琢磨,终于在《永乐大典》等史籍中发现了关于这部《大藏经》的一些史料。
《永乐大典·顺天府七》中记载 :
“弘法寺在旧城 , 金大定十八年潞州崔进女法珍印经藏,进于朝 , 命圣安寺设坛为法珍受戒为比丘尼。二十一年以经版达于京师 , 二十三年赐紫衣宏教大师 , 以弘法寺收贮经版及弘法寺西地与之。”
“弘法寺在旧城 , 金大定十八年潞州崔进女法珍印经藏,进于朝 , 命圣安寺设坛为法珍受戒为比丘尼。二十一年以经版达于京师 , 二十三年赐紫衣宏教大师 , 以弘法寺收贮经版及弘法寺西地与之。”
宋金之交,为躲避中原地区的天灾和战乱,大量百姓从中原地区迁移到晋南的河谷地带。为了寻求心灵上的慰藉,一批僧侣和信众,发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刻经活动。他们以《开宝藏》为底本,进行覆刻,当时,解州(今山西运城)天宁寺是主要的刻经之地,具体事由则由寺院弟子崔法珍负责。
所谓的覆刻本,就是把原书的书页粘贴在木板上,再用刀把字迹等以外的空白部分刻掉,成为新的经版。换句话说, 覆刻本就好像现在的复印,基本上保存了原书的原貌,但这样一来,被用来复刻的原书也会被毁掉。
为了完成《开宝藏》的覆刻,崔法珍不惜“断臂化缘”,从晋南地区募资到秦西各州县,崔法珍的这种自 残式的化缘感动了不少善男信女,众多佛教信徒“施钱、施树、施骡、施布,倾其所有”,历时约 30 年,以毁掉一部《开宝藏》为代价,复刻了一部《赵城金藏》。
简单来说,《赵城金藏》就是《开宝藏》的复刻藏。

大定十八年,崔法珍将复刻完的大藏经运到金代的首都中都(今北京),皇帝赐给她弘法大师的称号,两年后,她又将经版全部运到中都,于是这套经版就一直在中都保存了下来。
元代初年,经版出现残破,广胜寺派遣僧人到中都自印了一部《大藏经》,装裱后,藏在了广胜寺,随着时间的流逝,广胜寺的这部大藏经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一直到800多年后,被人们重新发现。
根据自己的研究,蒋唯心给这部大藏经定了一个名字:《赵城金藏》,金是指这部经藏是在金代印刻的,赵城,则是因为广胜寺地处赵城。

作为《开宝藏》覆刻本中的孤本,《赵城金藏》被人们称为“遗世孤本”、“旷世国宝”,刚被发现,就轰动了海内外佛教的研究学界,当然也引来了日本人的觊觎。
作为汉传佛教中的重要一支,日本佛教不可能对这样一个惊世发现无动于衷。
04.八路军虎口夺宝经
从1936年起,日本各方就开始不断打听关于《赵城金藏》的消息, 1936年,日本东方文化研究院派人前往广胜寺密商,希望以二十二万银元的价格,让广胜寺转让《赵城金藏》,遭到广胜寺住持力空法师断然拒绝。
不肯死心的日本人后来又陆续派僧人游说广胜寺,试图高价买断《赵城金藏》。察觉到危险气息的力空和尚,组织人员将经卷从弥勒殿橱中吊送到飞虹塔上进行封存。只是,战争就快要来了,面对日本军人的蓄谋掠夺,飞虹塔这座已经矗立千年的琉璃塔,也无法再保护这部大藏经了。

随着赵城的沦陷,《赵城金藏》的命运已然岌岌可危。
1942年春,驻道觉村的日军向力空和尚提出,要在农历三月十八日的庙会期间,登飞虹塔游览。很显然, 日军的目的就是要抢取藏在塔中的《赵城金藏》。
当八路军太岳军区二分区政委的史健,接到力空的求助时,他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由于太原沦陷,太原全境105个县里面的72个县都被掌控在日军手中,包括广胜寺所在的区域。
剩下的县市里还有20个被阎锡山的势力所掌控,虽然八路军和阎锡山是一个合作的关系,但是这种合作却是不稳定的,尤其是在晋西事变之后,随着12万晋绥军对中共的倒戈,这种合作变得更加脆弱。
换句话说,史健所在的这支部队,所面临的局势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既要面对日军递过来的明枪,也要提防着阎锡山和中央军在背后的暗箭,所面临的局势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稍有不慎,就会影响自己的整个部队。
意识到这是一场保卫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斗争,史健在上报延安得到中央批准后,决定由县委组织抢运,势必要在敌人登塔前将 《赵城金藏》成功转移。
当时日军有一个中队,驻守在距离广胜寺西北30里的赵城,一个日军小队驻守在西北15里的明姜镇,西南30里的洪洞城驻有一个大队,西侧的同蒲沿线还有多处碉堡和据点,正南15里的苏堡镇也有一个小队。

换句话说,除了通往根据地的东北方向外,广胜寺的3面都已经被日军包围,要在这种情况下,将《赵城金藏》从广胜寺将运出来,无异于虎口夺食,形势危急。
在经过周密的部署后,1942 年农历三月十四,距离日本人的登塔之日还有4天,太岳军区基干营战士在急行了一天一夜,连赶150里山路后,趁着夜色,进入被日军包围的广胜寺,此时日军的驻地距离广胜寺只有不到2公里。
由于时间紧迫,战士们与寺里的和尚采取了接力的办法。基干营一连指导员王万荣等登上飞虹塔二层,从空心坐佛基座里取出经卷,透过二楼的六扇窗户,将佛经一捆一捆地从塔上扔下去,在院中等候的战士,将经卷装进荆条筐和布袋,用绳子捆好后,人背马驮,终于在天亮之前,将广胜寺里的5000多卷《赵城金藏》运到了石门峪。

过了石门峪,就是当时八路军的驻地:安泽县亢驿村八路军驻地,这里也成了《赵城金藏》的第一个落脚点。原本,史健准备在这里稍作停留,就将《赵城金藏》转移到太岳军区党委所驻的沁源县,但是还没来得及行动的时候,日军就开始了抗日对根据的“大扫荡”。
为了躲避日军的“扫荡”,战士们不得不背起经卷,离开驻地,四处辗转,在转移过程中,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背上经卷与敌周旋,战士们的机动灵活性被迫降低,增大了生死风险,但是,却没有一人把背上的经书扔掉不理,他们始终记得临行前,史健的嘱咐:“保护好经卷是一件大事,人在经卷在,要与经卷共存亡。”

在途径白素村旁的涧河时,因为没桥又没船,先遣人员只能用树枝先探出一条能过河的道路,为了不把经书弄湿,每个人都把经卷顶在头上,小心翼翼地过河。进到山里后, 为了经卷安全的考虑,也为了腾出精力对付日军“大扫荡”,部队将《赵城金藏》藏在沁源县一个废弃的小煤窑里,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
在这一过程中,8位八路军战士为此付出了生命。
05.写在最后
1949 年北平和平解放后,《赵城金藏》被运到了北京,政府组织了一批专家对命运多舛的《赵城金藏》进行修复,修复时间长达17年。
《赵城金藏》是研究我国刻经史和版本史的珍贵资料,原书约7000卷, 保存下来的也有4856卷,是目前存世的大藏经善本中,卷帧最多,保存最完整一部,它的每个卷首都有精美的佛陀说法图,印刷清晰,字体劲拔,保留了《开宝藏》的许多特点。除了佛教教义,《赵城金藏》还涵盖了哲学、历史、语言、文学、文字、建筑、 医学、历史等诸多内容,可以说是一项非常伟大的文化工程。

同时它还我国印刷史上的珍贵标本,完美地展现了我国古代的印刷技术,见证了中国版本目录学、中国雕版印刷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带给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
如今,《赵城金藏》同《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敦煌遗书一道,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继续为后人讲述那些曾在它身上发生的激荡风云。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