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城重庆,接受一次红色的洗礼

[复制链接]
workldf 发表于 2024-6-18 21:01:06|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城重庆是一个让人心灵触动的地方,这里有红岩的故事。
7月28日上午九点,从成都东站乘动车到重庆,到重庆已经是中午,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让我感受到重庆火炉的威力,打电话联系宾馆,宾馆派人来接,我在站里等半天,他在公路边等。原来,面包车不能进站。
因为火车改签,第二天突然多出一天的时间。这一天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计划打乱了,在网上找重庆攻略,都感觉有些远。当然,主要是不熟悉,枇杷山公园不想了,白天没有什么看头。坐缆车俯瞰重庆,不知道哪儿买票。脑海里却涌现出朝天门码头,白公馆、渣滓洞、十八梯、沙坪坝这些地名,可是,时间不够啊,于是干脆不想了,坐公交车到哪儿是哪儿。
转了几趟车来到重庆红岩广场。到广场站下车,抬头见一个指路牌,过公路,走到广场,见到广场正中雕刻在赭红色石头上的金色的字“红岩魂广场”心中就有些激动。

在红岩魂广场,看到一个池子,似乎是许愿池,里边有许多硬币,银闪闪的铺了一层。这是游客们对烈士的另一种形式的敬仰。广场分为瞻仰区和纪念区两部分,一座宽21米,长18米的人行桥廊凌空架设,将两个部分上下贯通,浑然一体。

参观了红岩纪念馆,坐车到渣滓洞。一路上有车载广播解说,介绍渣滓洞集中营的来历。

山城人民没有忘记牺牲的革命烈士,他们到烈士牺牲的松林坡寻找烈士遗骸,举行烈士公祭仪式。而幸存者中的杨益言罗广斌和刘德彬他们更加难忘曾经与他们共同战斗的烈士,他们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在烈火中永生》,随后,杨益言和罗广斌他们将报告文学改编成长篇小说《红岩》。小说一经问世,便受到读者好评,多次再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成为红色经典代表。后来,这部作品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以及歌剧《江姐》。从上个世纪末期到现在,又多次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让红色文化得以传承。
这里的一切细节在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得以表现,而且都知道渣滓洞集中营当时被特务焚毁了,是后来才修建的,但所有东西都还原了,更因为那些以红岩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让我们能够了解那段历史。
然而,迎面而来的烈士照片墙却让我的心灵受到冲击。他们几乎都是二十多三十多的年轻人。有的还不满二十,正是芳华年龄。当然也有一些四十多五十的老者。他们每个人的眼神都那么从容自若,那么坦然,他们也是对生活非常热爱的人,但为了理想和信念,他们却义无反顾,在黎明前匆匆离去,化作红岩上的青松红梅。让人不能不肃然起敬。
虽然酷暑难耐,在牢房呆不了多久就汗流浃背,但参观者络绎不绝。大家都没有喧哗,都因为对烈士的崇敬而肃然。
看到江姐的遗书,让我想到另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是一个普通的妇女,自己的丈夫从事革命工作,一直杳无音讯,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她,她的丈夫还活着,但有了另一个妻子,他们从事革命工作,无暇照顾自己的儿子,要她到重庆来照顾。她来到重庆,见到丈夫和另一个女性的孩子,默默地接过照料这个幼小的孩子的责任,带着孩子东躲西藏,逃避敌人的魔掌。当重庆解放后,她带着两个孩子回到重庆,想告诉丈夫和那位她没有见过的女性,告诉他们,两个孩子都很好,可惜得到的却是自己丈夫和那位女性牺牲的噩耗,她带着孩子来到松林坡,哭喊着,我把你们的孩子带来了,可是,你们在哪儿?
这个普通女子就是被江姐称为幺姐的谭正伦,彭咏梧(小说中彭松涛的原型)的妻子。这个普通却伟大的女性在那样艰难的年代抚养自己丈夫和另一个女人的孩子,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她知道自己丈夫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也从自己的弟弟那里知道江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才为他们照料孩子,如果没有这个叫幺姐的普通女性,江姐的儿子由谁抚养呢?如果当时小彭云落到敌人手中,成为敌人威逼江姐的工具,作为母亲的心会有多痛啊。
在那样的年代,当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利益,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的时候,他们的亲人也在默默的坚持,也在用另一种方式战斗。他们也是伟大的。
离开渣滓洞,坐车下山,路过白公馆,只是时间关系,没有进去,也没有看真实的红旗。车过松林坡,耳边似乎还响着烈士高呼口号的声音,心里感受到悲壮。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