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中,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为什么不姓姬?

[复制链接]
ahgwork 发表于 2023-8-8 19:54:2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封神第一部》中,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为什么不姓姬?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怡怡(涵韵) 发表于 2023-8-8 19:55:1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封神演义》原著中《姜子牙归国封神》一回,明写了伯邑考姓姬,名叫“姬伯邑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verie 发表于 2023-8-8 19:56:1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伯邑考按当时的叫法生前叫太子邑,死后尊称为伯邑考;
姬昌,生前叫周侯昌或者西伯昌,死后尊称文王昌;
姜子牙,年轻时叫吕尚,投奔周国后官至太师,称为师尚,死后尊称为太公望;
姬发,年轻时叫公子发,称王后叫周王发,死后尊称为武王发;
纣王,年轻时叫王子受,称王后叫殷受或商受;死后被周人恶称纣王,商人遗民尊称为帝辛。
女姓的名字基本都对,苏妲己,己姓苏氏;武王妻子邑姜,姜姓邑可能是前夫伯邑考的名字谥号。
沈浪 发表于 2023-8-8 19:57:0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严格意义上说,伯邑考三个字没一个是他名字,伯是大哥的意思,邑是国、城池的意思,彰显其世子地位,考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老人拄着拐杖,代指年长者、父亲。所以伯邑考大概率类似谥号的称呼,指的是我那个亦兄亦父的世子大哥,他是整个大周的白月光啊,如果他还在世,王位应该是他的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北京泥人 发表于 2023-8-8 19:57:5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伯邑考当然姓姬了,但他这个称呼是对的。相反,姬发和他的爹姬昌的叫法才不对。
上古时代,姓和氏是两个东西。姓别婚姻,氏分贵贱。说通俗点,就是姓是用来区分你是哪个族群的(或者是哪个母系的),同族的人同姓也是同一个母系,所以同姓的人是不能结婚的,这叫别婚姻。而氏,是用来区别职业、身份、籍贯的,这叫分贵贱。
所以那时候的规矩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注意,是女子称姓,男子是不能称的。所以姬发是不能说他叫姬发的。同样的,姬昌也不能叫姬昌,姜子牙也不能叫姜子牙(姜是姓)。
那男子要怎么称呼呢?上面说了,氏是男子用来区分职业,身份,籍贯的。比如姬昌,他的身份是西伯侯(侯是爵位,伯不是爵位而是“长”的意思,西伯侯就是西方诸侯里的老大),那他正式的称呼就应该叫“西伯昌”,或者以国为氏(这时周还是诸侯国,还没成为周朝),理论上叫周昌也可以。但按当时的风俗,以官职身份为氏的优先级要高于以国为氏,所以叫周昌不多见,除非是他爹还在的时候可以这么叫,他继承了西伯侯的爵位就不适合叫了。
西伯称王建制后,按周制,天子无氏,诸侯以国为氏。所以这时姬昌就应该叫天子昌,他死后会叫文王,或者叫文王昌也可以。而姬发应该叫啥呢?他爹没称王时,他可以以国为氏,叫周发。也可以按家里的排行,叫仲发或者周仲发(伯仲叔季伯为大,仲为二,季为最小,其他的不管有几个都是叔)。他爹称王后,他们老周家的男人就没有氏了,想要有氏,就只能被分封为诸候。所以这时就可以叫他王子发,或者太子发。他爹死了他继位了,他就应该叫天子发。等他死了,就叫武王或者武王发。
同样的,姜子牙也不能称姓。他的祖先被封为吕地,他是旁系,后来没落了,没有职业,所以用祖先的封地“吕”为氏。他的名字有两个,尚和望,所以可以叫他吕尚或者吕望。又因为他的字是“子牙”,所以也可以叫他吕子牙。仕周后他被封为“太师”,那就以职业为氏,所以这时就叫师尚。又因为武王很尊敬他,视其如父,所以尊称为“师尚父”。
后来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分封天下。姜子牙被封到齐国,理论上他应该以国为氏,改名叫“齐尚”或者“齐望”的,实际上没有这么叫。原因是他还在镐京的周室当官,辅佐周成王,所以这时还是应以他的官职为氏(因为这个最大),仍叫师尚父。直到他去世后,谥号太公,所以这时他的称呼又变成了齐太公,或者叫太公望。总之,在他活着,以及死后的几百年内,是没有人会叫他姜子牙的。
再比如姜子牙的师弟申公豹。顾名思义,他出身于“申”或者“申国”这个地方,所以以地名或国名为氏。又因为他的名字叫豹,所以他这时准确的称呼是“申豹”。而当他仕商之后,地位高了,就可以尊称他为“申公豹”,当然这也不排除他被纣王封了公爵,所以称呼为申公,豹是后缀,就跟周公旦一样。不过申公豹是个虚构人物,到底他的名字是怎么回事只有天知道,我们只是按上古时的人名称呼习惯来分析,不必太纠结。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贵族,那么平民呢?平民主要是以住址为氏,以国为氏或以地名为氏他们还不够资格(这里的地名指的是封地),那是贵族或贵族后裔才能这么干。所以一般来说,你住东门,你就叫东门X,你家住西门,就叫西门X;你家住柳树底下,就叫柳下X,等等;或者以一些常见的手工职业来称氏,打铁的叫铁X,烧陶的叫陶X,杀猪杀狗的当然不能叫宰X了——那是人家太宰才能用的氏——要叫屠X。像这些都很通常的平民用的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奴隶之外,贵族和平民不管贵贱都是有氏的,不存在什么身份低的没氏这种情况,否则“氏别贵贱”的意义何在?当然奴隶就不用了,按当时的观念,奴隶连人都不算,只能算是个物件,也就不用分贵贱别婚姻了,所以有一个名就行了。
说了这么多,不难发现一个人的氏,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一个人的地位、职业、国籍(或者封地)、居住地的改变而变化,甚至还会因为死亡而发生改变。一个叫东门X的穷光蛋,有一天可能撞狗屎运发达了,比如成了武士,职位是弓箭手,那他可能就改叫射X;如果是战车驾驶员,那他可以改叫御X。如果以后他做了高官(尽管可能性几乎为零),比如管理全国制造建筑的,那他的氏就成了司空;管理刑狱的氏就会变成司徒;管理军队的氏就会变成司马。当然反过来也一样,一个叫司空司徒司马的,有一天落难了,保不成氏也会变成东门西门。
所以通过这些“氏”,你就可以发现,同样是以住址为氏,叫南宫的,(最初的时候)肯定比叫西门的要高贵,叫西门的又比叫柳下的高贵,因为住的地方不一样,叫南宫的住宫殿里,叫西门的住城门口,而叫柳下的,只能住城外野地里了;而同样以职业为氏,叫师的,肯定比叫司空的高贵,因为“师”是三公;叫司空的肯定也比叫射、御的高贵,因为人家是九卿,你只是最低级的士;叫射、御的也肯定比叫陶、铁的人高贵,因为人家是士而你是平民。所以这就叫”氏分贵贱”。
回到伯邑考这个称呼来,他当然姓姬,但他是男子,所以他不能称姓。你敢当面叫他姬伯邑考,姬伯邑考能掏出J8抽死你。那为什么要说伯邑考这个称呼又是正确的?因为他是姬发的哥哥,在家里排行老大,所以他的名字中带一个“伯”。而他的本名叫邑考,所以就可以称呼他排行+名,叫他伯邑考。当然也可以更正式一点,加上氏,叫他周邑考,或者周伯邑考。
你可能会说不对呀,上古的人都是单名,而且他的弟弟们也大多是单名,为什么他是双名呢?没错,这就是有争议的地方。上面那个只是其中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他只有单名一个邑字,加上排行就是伯邑,或者正式一点叫周邑、周伯邑都可以。考是他死了以后,武王登基,怀念自己这个做出重大牺牲的大哥,所以尊称他为“考”。就比如叫去世的父亲为考,但当时还没有把父亲和考这种称法固定下来,只是一种对死去的先人的尊称。只是后来因为把去世的父亲称为考称多了,所以才将父和考等同。
还记得我前面说的,一个人的氏“甚至会因为死亡而发生改变”吗?伯邑考就是这种特殊情况。周王室大分封是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按我前面说的,西伯昌称王建立周朝之后,依周制只有分封,他们老周家的男子才会有氏,不然就会叫奇奇怪怪的比如“王子X”,或者“王孙X”(太子X只能有一个,而且继位后会变成天子X)。但是老大这个人,却是死在了周朝建立前,没赶上大分封,也没有儿子(当然如果他没死,也没武王什么事了,他继承王位之后必然会改叫天子邑)。于是很悲催的,他本来有氏的,现在也就没了氏,后人就只好称呼他为伯邑考。所以这就是封神里面,这个最令人头秃、并感到不解的,非常稀奇古怪的名字的由来。也算是关于封神的、大概率会被问到的几个问题之一了。
有意思的是,武王的妻子叫邑姜。姜很好理解,她是姜姓的女儿。那么这个邑字从哪儿来的?当时女人的称呼跟男的差不多,要么按排行+姓,要么丈夫去世了用丈夫的谥号+姓,要么用地名国名+姓,邑这个名来得就很古怪。所以就有人猜测她本来是伯邑考的妻子,邑姜的邑来自于伯邑考的名,在丈夫去世后,因为周室还需要与姜姓联姻,所以就改嫁给了武王,也因此保留了邑姜这个称呼。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正不正确咱们就不用纠结了,这里只是顺嘴一说。
纵观封神原著,作者许仲琳是明朝人,当时对上古的这些姓氏称呼,这些东西的考证远不如现在严谨、丰富,所以在他的小说里,出现了一堆姓名称呼上的低级错误。比如在纣王活着时直接叫他纣王(也有研究认为纣是“受”的转音,认为是生前称呼),管武王叫姬发,管太公叫姜子牙等等,诸如此类。
然而因为《封神演义》成书后影响太,读者受众大多又都是市井升斗小民,所以几百年来在说书人、影视剧的影响下,大家也都接受了这些称呼。到了现在,你换一个正确的反而大家都不知道是谁了。
至于封神的第一部,看得出来导演也想把这个纠正过来,比如把纣王改成了殷受,但其实也力不从心。比如姜子牙他就不敢改,姬发他也不敢改,你要把姜子牙改成吕尚或吕望,或者把姬发改成了周发或周仲发,估计绝大部分观众,尤其是小朋友们就一脸懵逼不知道是谁了。
不过导演在这个过程中,也犯了和许仲琳同样的错误。就比如帝乙,他活着的时候根本就不能叫帝乙。商朝虽然没有谥号但有庙号和祭名,帝乙是他死了以后祭祀用的名字。因为商朝君主活着的时候只能称王,死了以后才能称帝,然后加上天干构成了祭名。像纣王,这个是他的谥号,是周人在灭商以后给他上的。而他的祭名叫帝辛,这个,才是他的嫡亲后代给他上的。
dyanother 发表于 2023-8-8 19:58: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首先需要弄明白“姓”和“氏”的概念。
按周人的传统,“姓”是用来区分族群的。因为周人严禁族内通婚,也就是说,同“姓”是不能结婚的。
周人的“姓”就是“姬”。据相关资料的说法,是因为那时候这些人生活的地方,附近有一条姬水,所以给自己的部族冠以了“姬”姓。
然后“氏”代表了族群内部的各个家族分支,来历就很多,比如用地名作“氏”,用官职作“氏”,用先祖的名字作“氏”,用封邑作“氏”等等等。
当然,那时候只有贵族,也就是上层人士才有这种“姓”和“氏”,平民百姓都是没有的。
<hr/>更重要的是,上古时代我们称呼贵族中的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贵族男人是“氏+名”,贵族女人是“氏+姓”。
所以,周文王姬昌,按当时的称呼,应该叫做“周昌”,周武王姬发,应该叫做“周发”。这才是他们正确的称呼。
因为他们来自一个姓“姬”的族群,周原的“周”氏小部族。
所以,既然是姬昌(周昌)的大儿子,伯邑考当然也是姓“姬”,因为是同一个族群的啊!
那么,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现实中应该如何称呼呢?
按相关资料的说法,那时候正确的称呼,是“周邑”。
也就是说,伯邑考,真正的名字是“周邑”。
“伯”,代表了长子的意思。
“邑”,代表了周邑的“名”。
“考”,是周朝开国之后,对周邑的尊称“考(父)”。(《礼记·曲礼》-------生曰父,死曰考。)

[1]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