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感兵变,战败自尽,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无功而返,虚耗国力

[复制链接]
renhekeji 发表于 2024-6-18 20:27:20|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玄感造反,一次失败的换届选举

杨玄感开始调兵遣将,扼守洛阳附近的战略要地。
分兵五千守洛阳城西的慈磵道,分兵五千守洛阳城南的伊阙道,派遣韩世率三千人马围攻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顾觉率五千人攻打荥阳西侧的虎牢关。东都危急,隋朝留守西京大兴城的代王杨侑,命刑部尚书卫文升(卫玄,字文升)率七万兵马驰援东都。

卫文升路过华阴时,特意命人掘开杨素的墓地,刨开棺木,挫骨扬灰。这就断了士兵投降的后路,他们只能死战到底。因为古代讲究孝道,对于把自己父亲挫骨扬灰的人,就算是投降也要杀死。
卫文升兵出潼关时,有人担心杨玄感在崤谷和函谷关设伏,建议卫文升从陕县沿流东下,从背面攻打杨玄感。
卫文升说:“以我的了解,那小子没这种远略。”
果然,卫文升率军出崤谷(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过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一路非常顺利,没有遇到任何伏兵,顺利赶到东都。
卫文升派武贲郎将张峻为疑军于南道,他自己率主力大兵直驱洛阳城 北。杨玄感率军迎战,卫文升且战且行,屯兵于金谷(今洛阳市西北)。
杨玄感力大骁勇,每次作战都手持长矛,身先士卒,他大声呼喊,喑呜叱咤,令敌人大为震骇,大家都说杨玄感是项羽再生。他还善待下属,将士都愿意为他拼命,所以战无不胜,手下军队人数超过了十万。

多日交战,隋军屡战屡败,死伤大半,卫文升率部退到邙山南麓。两军展开决战,一天打了十多个回合,战斗中杨玄挺中流矢而死,杨玄感部队因此才稍稍退却。
杨玄感一心攻打洛阳城,洛阳城是新筑的城池,非常坚固,杨玄感缺少必要的攻城设备。
洛阳城壁垒森严,城内粮草、物资充足。樊子盖在城里不慌不忙地布防。洛阳城始终在樊子盖手里岿然不动。
洛阳城外,还有卫文升。
就在城外杨玄感与卫文升部激战时,隋朝辽东战场的部队也赶回来了,杀向洛阳。
战场形势急转直下。
隋炀帝命虎贲郎将陈棱攻打杨玄感的根据地黎阳,左候卫将军屈突通进驻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发兵在后跟随,来护儿率军驰援东都洛阳,剿灭杨玄感。
杨玄感起兵时,曾谎称来护儿造反。杨玄感围攻东都的消息传到东莱,来护儿召集诸将讨论马上回师,营救东都。诸将认为他们原本的军事任务是进攻平壤,现在没有得到皇帝的敕书,不宜擅自行动,都不肯奉命。

来护儿勃然大怒,厉声道:“洛阳被围,是心腹大患;高句丽违抗天命,只是如同癣疥一样的小病。国家之事,知无不为。决定是我做的,与你们无关,如果皇帝怪罪下来,我不会连累你们。现在,你们谁要是阻挠我,一律军法从事!”
当天,来护儿就率军驰援东都。同时派自己的两个儿子来弘、来整火速赶往隋炀帝驻跸之处,禀明情况。来弘、来整见到隋炀帝,汇报完来护儿的行动,隋炀帝非常高兴,他立刻赐来护儿玺书一封。
玺书上说:“你出发的日子,就是我下令让你回援的日子,我们君臣真是心意相合,就像符契一样。”
来护儿就这样在第一时间,从辽东战场的东莱出发,疾驰回兵,援救洛阳。屈突通、宇文述这一路是由隋场帝亲自统率,屈突通、宇文述火速先行,直扑洛阳。
果然,如李密所料,攻打洛阳,会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而且这个时间比李密预计的还快,李密预计的时间是一百天,实际不到一个月,天下兵马已经蜂拥而至。

杨玄感作战勇猛,待士兵宽和像项羽,他做事也像项羽。他疏远李密,反而信任韦福嗣、李子雄。
韦福嗣是被俘投降的,他内心一直是向着隋朝的,所以出谋划策首鼠两端。杨玄感却对他信任非常,委以腹心。
李密劝杨玄感说:“韦福嗣不是我们的同盟,他还在观望。明公初起大事而奸人在侧,若听他的建议,大事必会为他所误,请杀了他!”
杨玄感不以为然,说:“何至于此!”李密不禁感叹:“楚国公(杨玄感爵位)热衷造反,却不知道怎么取胜,我们要成为俘虏了。”
杨玄感不听李密的规劝,反而对李子雄给他出的馊主意言听计从。
李子雄劝杨玄感速称尊号,杨玄感竟然动心了。这是称王称帝的时候吗?他去问李密,李密好说歹说,才勉强让杨玄感暂时放下称王的念头。此时,屈突通已经进军到黄河北岸,渡河之后,将和洛阳城的樊子盖对他形成两面夹击之势。杨玄感听信李子雄的建议,分兵三路,一路进攻卫文升,一路渡过黄河攻打屈突通,再留一部分军队围困洛阳城。

这是典型的围城打援。问题是相对于隋军,杨玄感的兵力本就不多,一分为三后,每一路在兵力上都处于弱势。
洛阳城里一直稳扎稳打,不疾不徐的樊子盖看到杨玄感准备分兵出去攻打他援军,立刻率领大军出城作战,牢牢地把杨玄感拖在洛阳城下。屈突通趁机快速渡过黄河,与卫文升、樊子盖相呼应。
眼看杨玄感就要被夹成了三明治,李子雄又来出主意了,他说:“东都的援军越来越多了,我军数次战败,此地不可久留,不如直入关中,打开永丰仓赈济贫困百姓,奠定群众基础,西京指日就能平定,我们据有府库,以关中地区为根据地,东面而争天下,霸王之业可成。”
进军关中,据守西京,以图天下。
这不就是李密的中策吗?当初他不听李密的,现在却听李子雄的,当即解除对洛阳的包围,向西进军。
之前,杨玄感不是说过,路过城池不打,不能显示威风,会影响士气吗?现在洛阳没打下来,就撤军,他不知道怎么和将士们说。李密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李密说:“我们就和士兵们说,弘化(今甘肃省庆城县)留守元弘嗣握强兵在陇右也起兵造反了,派了使者来迎接我们入关。”
谎话好说,关隘难过。
进军关中必须通过潼关,潼关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攻打潼关也将是一场硬仗,如果久攻不下,隋军从后方追上来,杨玄感还是会被包成驴肉火烧。如果能快速攻下潼关,据关死守,还有一线生机。
这个考虑毫无意义,因为杨玄感根本就没走到潼关。
弘农郡(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位于潼关以东,在杨玄感去潼关的路上,此地有一座弘农宫,是隋炀帝修的行宫。走到弘农宫附近时,一群百姓拦住了杨玄感,他们说:“弘农宫防守空虚,里头储存了很多粮食,攻打它特 别容易。”
杨玄感深信不疑,决定去攻打弘农宫。

那里早有人等着他了。弘农太守杨智积是隋朝宗室大臣,隋炀帝的堂兄弟。杨智积说:“杨玄感听说大军将至,想西行谋取关中,若让他得逞,再想剿灭他就难了。应该设计绊住他,不出十天,就能抓住他。”
所以百姓拦路,大概是杨智积策划的。杨玄感中计,兵临弘农城下,杨智积登上城墙,破口大骂,杨玄感被激怒,就要攻城。
面对仍未意识到危险的杨玄感,李密最后一次苦苦相谏,他说:“你可是骗将士们说有人请我们去关中,事情瞒不了多久,必须在被揭穿之前,赶到关中。况且后面的追兵马上就会赶到,怎可在此逗留?若前不能进入潼关据守,退无可守之地,大军溃散,你还能保全自身吗?”
杨玄感败局已定,他还要败得更快。
他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只想攻城。攻城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必须有攻城的设备,例如云梯、冲车、飞楼。有了这些设备,也需要时间,需要兵力,需要时机。杨玄感有什么?他除了手头不多的士兵,什么也没有。

没有攻城的设备,士兵无法攀爬城墙,只能使用火攻,放火焚烧城门。一般的思路,敌军放火,我军应该救火。杨智积反其道而行之,杨玄感在城门外放火,他在城门内也放火,城门虽然被烧毁了,杨玄感的士兵面对熊熊燃烧的烈火,根本无法进城。
大火烧了三天,杨玄感就在弘农城耽搁了三天。
杨玄感终于意识到自己中计了,心说不好,得快跑。
晚了!宇文述、屈突通、来护儿、卫文升合兵一处,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他杀来,在皇天原(今河南省灵宝市西)追上了杨玄感。
杨玄感布阵长达五十里,且战且退,一日三败,退到了董杜原(今河南灵宝市西)。
八月初一,双方在董杜原展开决战,任凭杨玄感个人的战斗力再高,也没法扭转败局,他毫无悬念地惨败,带着十几个骑兵,逃往上洛方向(今陕西省商洛市)。
追兵赶至,杨玄感大声呵斥,如雷鸣一般,隋军被杨玄感的气势吓退。但是,最后十几个骑兵也逃散了,杨玄感的坐骑被射杀,只能和弟弟杨积善徒步逃命,逃到了葭芦戍(今河南省灵宝市西南)。

杨玄感自知难免一死,停下脚步,对杨积善说:“我不能受别人的杀戮侮辱,你杀了我吧。”
杨积善和杨玄感想的一样,既然必死无疑,那就保存最后的尊严吧!他提刀杀死杨玄感,正准备自杀,隋军追了上来,杨积善情急之下,没能刺中自己要害,被隋军活捉。隋军把活着的杨积善和死了的杨玄感,都押送到了洛阳。
从六月初三起兵到八月一日身亡,杨玄感起兵不到两个月就失败了。这是一次以军事为手段的失败了的换届选举。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换届的时机还不成熟,反的不是时候。
关陇贵族内部之前几次换届,北周取代西魏,隋取代北周,都是通过禅让,因为当时政权的综合实力处于上升阶段,换届只在朝廷内部进行。杨玄感认为,农民不断起义,通过军事手段夺取政权的时机已经到了。
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百姓虽然造反,但是隋朝的官员系统还在正常运转。虽然很多人对隋场帝打压关陇贵族不满,但官僚们总体上还是维护政权统一的。有一些人心存不满,也没有公开反对隋炀帝。投奔杨玄感的都是官僚子弟,而不是官僚本身。例如,来护儿的儿子投奔了杨玄感,来护儿却积极剿灭杨玄感。

第二,杨玄感缺乏统筹全局的战略眼光,他没有造反的能力。在开始的战略选择上,就选了最差的下策,虽然以当时的条件来看,上策和中策也很难成功,但是下策显示是失败最快的选择。
用人上,他疏远李密,信任首鼠两端的韦福嗣和脑子不怎么灵光的李子雄,今天要称帝,明天要打援。在兵贵神速的生死时刻,他还被愤怒的情绪冲昏了头脑,中了杨智积的拖延之计。一个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怎么会有深沉的谋略?所以他当个勇武的将军,是万人敌,却无法胜任统帅之职。
第三,他的军队战斗力不行。
杨玄感打的胜仗,主要靠三点:一是跟着起兵的百姓恨透了朝廷,一肚子怒火,找到了出处,士气旺盛。二是隋军也是被征入伍的百姓,他们同样恨朝廷,士气低落。三是杨玄感兄弟几人都勇武非常,又能身先士卒,善待下属,所以将士们都肯为他卖命。
但是,他的军队硬伤也很明显,士兵都是临时抓来,或是刚刚招募而来,未经任何军事训练,直接投入战斗,如何打仗,怎么配合,完全不懂。他们的装备也非常差,士兵们每人只有一把大片刀,一个柳条编的盾牌。铠甲,没有。弓箭,没有。战车,没有。攻城设备,当然也没有。什么都没有!

隋军是装备精良的正规军,要什么有什么。这仗怎么打?没法打。这次换届失败了,隋炀帝还在皇位上坐着,他非常愤怒,比弘农城外的杨玄感都愤怒。
三征辽东,徒劳无功

隋炀帝的愤怒无以言表。他要靠杀人来平息怒火。
杨玄感已经死了,但他的尸体还在。
隋炀帝下令在洛阳闹市,当众寸磔杨玄感的尸体,千刀万剐,陈列三天后,又剁成肉泥,再用大火焚烧。这是法外施刑,是隋朝《开皇律》已经废 除的酷刑。
隋炀帝的种种失败都在杨玄感叛乱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失望,他愤怒,他要杀更多的人。
大理寺卿郑善果、御史大夫裴蕴、刑部侍郎骨仪和东都留守樊子盖组成了专案组,彻查杨玄感党羽。
隋炀帝对裴蕴说:“杨玄感振臂一呼,从者十万,可见天下人不欲多,人多了就会相聚为盗。如果不彻底调查,全部诛灭,怎么警醒后人?”

裴蕴最擅长看领导的脸色办事,隋炀帝有了最高指示,他必定把事情办得让隋炀帝满意。樊子盖做事的风格一直是严厉、残酷、无情。他们组合起来,彻查就成了清除,只要能挨上一点边的,都被株连,宁可错杀,绝不放过。结果,三万人被杀,六千多人被流放,多数都是无辜枉死。
这还不是全部。还有百姓被活埋!那些在东都接受过杨玄感赈济的百姓,一个也没活下来,全被活埋了!这就是帝王之怒。
恐怖的阴云,笼罩在帝国上空。
隋炀帝发现他是一个失败的帝王。东征高句丽,两次都功败垂成。天下大大小小的叛乱风起云涌,只要有人造反,就是应者云集。他们攻打城邑,杀死官吏,抢劫官府,占山为王。盗贼蜂起,狼烟遍地。贵族也开始和他离心离德,杨玄感起义揭掉了掩盖帝国疮疤的最后一块纱布。
他的帝国,他的大隋,满目疮痍。
这时最应该做的是专心平定国内叛乱,安抚百姓,笼络世家大族,解决国内问题。

隋炀帝会承认自己有错吗?他怎么可能有错,他也不允许失败。都是因为可恨的杨玄感,二征高句丽才会失败。他必须纠正这个错误。
大业十年(614)二月,隋场帝召集百官,商讨第三次征讨高句丽。
百官沉默了。
任凭隋炀帝慷慨激昂地演讲,任凭隋炀帝威胁,任凭隋炀帝利诱,百官一言不发。当隋炀帝停止说话时,整个朝堂鸦雀无声。
《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诏百僚议伐高丽,数日,无敢言者。”
沉默就是反对。大臣的反对,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从辽东撤军时,隋炀帝就没有返回中原,他一直驻跸在高阳,高阳靠近涿郡。
谁也不能阻止他完成大业,超越秦皇汉武。

二月二十日,隋炀帝颁发诏书,再次讨伐高句丽。
诏书开篇说:“黄帝五十二战,成汤二十七征,方乃德施诸侯,令行天下。”黄帝经过五十二战,成汤经过二十七次出征,才取得了德施诸侯,令行天下的成就。古圣先贤做事也不是一次就成功,我征讨高句丽,失败两次不算什么。
三月十四日,隋炀帝再次征集天下兵马,向涿郡集合。
第一次征高句丽的时候,隋炀帝一声令下,天下兵马云集,每天出发一军,气势恢宏,“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第二次征高句丽,从征兵到出发都还算顺利。
这次,连征兵都难了。
《木兰辞》中说“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现在这些名字还在,但是找不到人了,好多人都在起义的农民军中,还有逃亡他乡的,还有逃到大地主家给地主做工的。
征到的士兵,还要逃跑。
士兵在去辽东的路上,一个接一个地逃跑。

三月二十五日,隋炀帝抵达临渝宫(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西),他穿上戎装,在郊外举行祭祀黄帝的大典。祭祀仪式上隋炀帝命人斩杀了抓到的逃兵,把他们的鲜血涂在战鼓上,敲响涂满鲜血的战鼓,号令三军。
正常情况下,这是非常有震慑力的手段和场面。但是隋朝当时已经不正常了,去辽东也是死,逃走被抓也是死。被抓住砍头还死得痛快些。服无休止的兵役、徭役,还要饱受折磨之后再死。不如逃跑赌一把,跑掉了就能活命,大不了就近找一个山头参加起义军,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一路上,隋炀帝都在抓逃兵。
一直走到秋天。
七月,隋炀帝才走到怀远镇(今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东北亚地区冬天冰天雪地,无法作战,补给也非常困难。打辽东一定要在四月霜冻结束之后开始,而且要在八月雨季到来之前结束。否则雨季来临,河水暴涨,大军转运艰难。
第一次东征时,隋炀帝大军于大业八年(612)三月十四日就抵达了辽水(今辽河)。

第二次东征时,隋炀帝大军于大业九年(613)四月二十七日渡过辽水。这次,大业十年(614)七月中旬,隋炀帝才走到了辽水旁边的怀远镇。第一次东征时,隋军在当年的七月二十五日,已经从涿郡返程。
也就是说,大军虽然勉强征集到了,也走到了高句丽家门口,但是可以打仗的窗口期已经过去了。
隋炀帝仍然坚持继续打,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要打。
隋军仍是水陆并进,水军统帅来护儿率水军渡过渤海,登陆辽东半岛,大败高句丽军队,一举攻占毕奢城(今辽宁省大连市北),随后直扑平壤。开局打了一个胜仗。但隋军士兵们的内心是恐惧的,情绪是抵触的,每天想的都是怎么逃跑,士气前所未有的低落。
高句丽国内也是一样。战争打的是钱,是人命,消耗的是国力。隋朝两次东征,导致民不聊生,全国造反。高句丽领土也就相当于隋朝的一个郡,高元也消耗不起了。再打下去,高句丽也要亡国了。
所以,高句丽在隋军大举进攻之前,就送上了降表。

七月二十八日,高句丽的使者来到隋军大营,请求隋炀帝接受他们的投降,为表诚意,把之前亡奔高句丽的斛斯政也用囚车送回了隋朝。
高句丽不战而降,这是隋炀帝第一次东征时想要的结果。当时他充满自信,为此把四夷君长、西域使节都请到了军中,准备看的就是这一幕。
现在他却高兴不起来,三次东征,劳民伤财,虚耗国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没让高句丽灭亡,只是得到一份降表。
隋炀帝接受了降表,因为他也失去了必胜的信心,士兵逃亡,国内动荡,大臣表面没说什么,但是沉默之下就是反对。
杨广无奈退兵,三次东征,尴尬收场。高元审时度势,及时低头,保住了国家。
接到退兵的命令,老将来护儿一时无法接受,他说:“大军三出,未能平贼,此还不可复来。劳而无功,吾窃耻之。”
来护儿想抗旨不遵,继续进攻平壤,被部下劝阻,带着满心的遗憾,率军撤离辽东半岛。

八月四日,隋炀帝从怀远镇班师回朝。
大业十年(614)十月底,隋炀帝刚回到大兴城,就颁布诏书召高元入朝觐见。
按惯例,元旦这天隋朝要举行大朝会,臣服于隋朝的四夷君主都得到京城朝觐大隋天子,大业十一年的大朝会,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让四夷君主见证高句丽国主高元臣服的场面。
高元没有给隋朝任何反应,他又没来。
所以,高句丽这次又是诈降。
士兵诈降,将军诈降,到宰相诈降。现在,高句丽连国王也诈降!
隋炀帝三次东征,得到了什么?
第一次东征的原因,就是高元不听召唤,不肯觐见,现在高元还是不肯觐见。
没有任何改变!
隋帝国却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隋炀帝歇斯底里,恼羞成怒,他要再次发兵,他一定要让高元跪在脚 下。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