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婆重要还是处女重要?鲁迅与郭沫若为何对此掀起口水大战?

[复制链接]
joevan 发表于 2024-6-18 20:03:53|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鲁迅与郭沫若的恩怨由来已久,郭沫若曾在鲁迅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甩给鲁迅“封建余孽”、“法西斯蒂”和“二重反革命”三口锅,鲁迅也没少回敬郭沫若几招匕首和投枪式的讽刺。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两位文学大家曾为媒婆与处女的问题争论不休,甚至还掀起了一场口水风波。

鲁迅
那么,事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二人又为何纠结这个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更正一点的是,这里的媒婆与处女只是一种比喻,并非是生活中的具体所指。
1921年1月,郭沫若在给李石岑的信中,表达了他对翻译事业的见解:“我觉得业内人士只注重媒婆,而不注重处子;只注重翻译而不注重产生······翻译事业于我国青黄不接的现代颇有急切的必要,不过只能作为一种附属事业,不能凌驾于创造、研究之上,而狂震其暴威。”最后,郭沫若总结说:“处女应当尊重,媒婆应该稍加遏制”
郭沫若的这种“翻译是媒婆”的观点出现后,立刻遭到了文学研究会的讨伐。

郭沫若
1921年6月10日,1921年6月10日,郑振铎在《文学旬刊》上发表《处女与媒婆》一文,质疑郭沫若“翻译是媒婆”的说法,认为他“未免有些观察错误了。”
作家矛盾也于1922年2月21日,在《文学旬刊》上对郭沫若的这一观点进行了批评,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媒婆,也是创造。
而鲁迅对郭沫若的批评却是很严厉的,1932年12月,“由俄国文学的启发,而将范围扩大到一切弱小民族并且明明点出‘被压迫,的字样来了。于是也遭到了文人学士的讨伐,有的主张文学的‘崇高’,说描写下等人是鄙俗的勾当,有的比创作为处女,说翻译不过是媒婆,而重译尤令人讨厌。”

鲁迅塑像
然而,郭沫若对同志们的批评不以为然。郭沫若随后在《创造十年·发端》里面回应鲁迅:“是的,创造社尊重天才,尊重自我,崇创作(这三句话是鲁迅对创造社的评价),这倒不是什么罪恶。”“恨翻译?”尤其恨重译?我自己似乎也是创造社里面的一个人,我也翻译过不少东西,也重译了不少东西。这些东西在鲁迅先生看来自然是值不得大眼一瞥了,鲁迅先生大约就是根据这些罢?这好像就是说你恨酸了的面包,便是恨面包。吾无以名之,名之曰阿Q式的逻辑。”

郭沫若的回应是针锋相对的,在文中还将鲁迅这种评价称为“阿Q式的逻辑”。
1935年3月,鲁迅在《非有复译不可》一文中指出:“可怜得很,还只译了几个短篇小说到中国来,创作家就出现了,说它是媒婆,而创作是处女。在男女交际自由的时代,谁还喜欢和媒婆周旋呢,当然没落”
此后,郭沫若与鲁迅、矛盾等人围绕翻译是媒婆、创作是处女这一问题进行多次论战,在文艺界掀起了一场大讨论。
为何鲁迅等人认为翻译是媒婆的说法是错误的呢?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教育事业落后,很多著作必须要靠从外国翻译过来,但由于语言文字习惯的不同,翻译往往需要翻译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这个过程甚至比创作还要艰难。

鲁迅在创作
为何这样说呢?我们从鲁迅好友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的记载就可以看出来翻译的艰难,“鲁迅译果戈理的《死魂灵》,更是一件艰苦的奇功······当鲁迅卧病的时候,我先去访问,谈到这部译本,他告诉我:‘这番真弄得头昏眼花,筋疲力尽了。我一向以为译书比创作容易,至少可以无须构想,那里知道是难关重重。说着还在面孔上现出苦味。”
郭沫若倡导翻译是媒婆,要对翻译遏制,提倡创作是纯女,呼吁创作。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难以实现的,西学东渐如果没有翻译就无法学习到西方最新的知识。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单靠创作是无法实现文化强国的。

郭沫若塑像
由此也可以看出郭沫若固执的一面。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