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满目山川 满眼韶华——《流光溢彩的绿汁江——云南冶金第三矿人物采

[复制链接]
cbl8410 发表于 2024-6-18 19:30:30|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流光溢彩的绿汁江——云南冶金第三矿人物采访手记》,张明昌 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人物采访手记对一名编辑而言,注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你要面对的,是大量的记录,无数纠缠于个人记忆的矛盾,在家国主干和个体温度的平衡中反复抉择的撕扯……“你干的这个事情,它注定不会成功,必然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书在手的今天,这个极其痛苦的编辑过程已然过去,只是我不知道,它算不算成功。
“中国冶金工业的旗帜——易门铜矿,是国家‘一五’时期云南省重点工业项目,成立于1953年2月(1958年更名为易门矿务局)。易门铜矿成立后,以易门县绿汁镇为中心,在深挖明清古矿山潜力的基础上,扩大探采范围,沿绿汁江流域先后建成投产了7座大中型矿山,经过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为上世纪50年代国家快速建立工业体系、构筑以工业为支撑的基本国防力量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易门铜矿在半个世纪的奋斗过程中,创造了骄人的成绩,名列全国八大铜矿之一,跻身中国企业五百强之列,成为中国冶金工业的一面旗帜。由于矿产资源枯竭,2003年1月,易门矿务局按国家政策实施了关闭破产和企业改革,涅槃重生为玉溪矿业有限公司,转战新的战场。”
在政府网站上,你可以查到这不足300字的简介,没有一个字的废话。而在《流光溢彩的绿汁江——云南冶金第三矿人物采访手记》近400页的书稿中,易门铜矿是长达50年、76个篇目、数不清的职工和他们家庭的时光记录——那么多的、令人泪目的“废话”,是活生生的人和事啊!这片土地、这些人,被“易门铜矿”四个字封印,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于共同的人生轨迹中奋斗拼搏、离合悲欢。他们试图破解命运谜题的奋不顾身;他们追随理想、爱情的颠沛流离;伴随时代大潮的翻涌,他们被使命指引、被选择牵动、被宿命裹挟的莫可名状……如一曲长歌,绵绵无绝期。那些欲说还休、那些思量无尽处,在洋洋30余万字的言说里,等待被翻阅、倾听。
当度过了最初的字词句标点难关后,三家厂、小木奔、小绿汁在我心中渐渐清晰,我也仿佛与他们相熟到了成为这个群体一员的程度。在无数个日夜的家长里短中,在绿汁江奔腾不息的上工号子里,置身绿汁江吊桥上,叹惜天地间个体的渺小,感慨易门铜矿丰功伟绩的砌筑中无数个体闪闪不可磨灭的光辉。
“五十年,易门铜矿以五十余万吨的精矿含铜产量,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五十年,易门铜矿弘扬‘激情责任 创新 务实’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冶金工业史上的奇迹,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厚的精神文明财富。易门铜矿的历史,就是新中国工业的奋斗史,也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历史。”
创业者的艰辛,守业人的坚持,以及亲历者们的审视、挣扎甚至逃离,都如此牵动人心。成功吗?毫无疑问,在那个历史阶段上,功不可没。但对于个人,似乎又不能全然用“成功”二字概括,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写满热血和荣耀,同时又满布心酸和不甘,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挺住了,这是属于他们的人生意义。
签清那天,我对着作者签字认可付印的样书愣了许久,只觉满目山川,满眼韶华,感受到一种超越“成功”二字的成就感。恍惚中,绿汁江畔开满凤凰花,我在易门铜矿故事深处,看书中这些鲜活的生命,走过沸腾的矿山岁月,情不知所起。再后来,他们浮沉跌宕,不少人天涯路长,更多人静静守在原地,把第二家乡守成了故土难离。也许,这就是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同频共振吧,亦步亦趋,不可逃避,也没想过逃避——总是挺直脊梁,迎向风雨。他们一生的骄傲是小绿汁,一生的牵挂也是小绿汁,情深所往,易门铜矿。
“易门矿务局在绿汁镇发展的半个世纪,为当地留下了一笔十分丰厚和宝贵的工业遗产,成为展现新中国工业起步和发展历程的珍贵缩影和鲜活的爱国主义教材。2020年12月,易门铜矿进入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最美国家工业遗产小镇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
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到绿汁江畔,没准儿真有可能,书中的某个人物,微笑着,迎面而来……
作者:冯 琰
文:冯 琰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