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分享一个故事,就是我们家大妹妹,那个时候我16岁,她10岁,我们俩差6岁。我后来才知道,我的房间是她让出来的,这样老大老二要住在一起。她本来有自己的房间,因为我,要跟妹妹睡上下床。
我小时候没有住过上下床,是很向往的,认为别人会很喜欢。但是在海外,他们是很在意自己的隐私。刚开始,我发现她不怎么跟我说话,我还觉得人家那样很酷。
可是,有一天我发现她拿我的牙刷刷了厕所,我看到了,然后我就很痛苦、很生气。
一大早上我就打电话给我爸爸,我记得很清楚,爸爸跟我说:
”
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这个孩子,家里来了一个新人,性格很好,网球打得也好,报纸都在报道,很受欢迎。这个人把你的房间拿走了,她还叫我们俩爸爸妈妈,你会不会觉得我们的爱被分走了?
对,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原来我是一个独生子女,没有人来跟我分东西。我认为我能够感同身受,但是当你真正被put into that position的时候,我那时确实无法接受。
化解掉这个局面的关键: 一方面是我美国爸爸妈妈给了我非常unconditional love(无条件的爱); 另一方面我有很愿意与我沟通和分享的家人,让成长的时候可以被正面的引导。 想家
但是,每天晚上看到(住宿家庭)他们kiss good night,抱抱什么的,你还是会想家。刚开始,你就像看电影一样,觉得这是别人的生活,我是作为一个observer旁观者。
我记得有一天我拿到了月饼,当时“哇~~~”的一下就哭出来了。在国内我是非常不爱吃的,我也不知道这有啥可吃的。
那天美国爸妈中午回来的时候,给我带回了mooncake,他们还说we don't know why it's called mooncake。还是那种广式的莲蓉月饼,很传统。我一下子觉得这是我家乡的东西,第一次发现我不在家了。
第二次就是过年。因为美国不过年,没概念。那个时候打国内电话是很贵的,我是要买电话卡,然后拨动一大堆的号,我才能打回家。关键是国内过年是很忙碌、很热闹,你一下子也不一定能打通。那时,我意识到我离爸爸妈妈,好远好远。
但同时我非常想分享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第一年在美高春节那天早晨,我觉得作为唯一一个中国人,我是穿着旗袍去上的学(在国内之前是没穿过的),但那旗袍叉开得很高。那天从早上开始,我就开始哭,眼睛那天基本上是肿的,觉得第一次不能在家里过年。但是今天我自己在美国,我也要过年,也要有仪式感。 我在海外特别在意我的identity(身份认同)。别看我在中国不穿旗袍,但是我在美国时有好几套旗袍,高中那年我就是带着旗袍出去,觉得中国人就是要有自己特色的衣服!
然而,那天早晨的广播,我们的校长就在广播里讲:“今天是中国农历新年,请大家见到我们的留学生Xiaoqiao,please say happy new year to her”。我就疯狂在那儿继续哭,但同时可爱的是,同学们那时候不是很明白为什么2月份还在过年,所以许多见到我的人就会说,"happy birthday!"
中午吃饭的时候又被广播点名了,让我到校长办公室去。那时候给我吓的!!!你要是去校长办公室,一定是做错事的,心想着当时想肯定是我的大腿开叉太高了!
等我进入办公室,发现那一年所有带过我的老师都站在那一排,手里有白信封、红信封、蓝信封、黑信封,还有自己画的龙,各式各样的。
然后就给我钱,有5美金的、有10美金的,有给签语饼放在里面的,还有给我糖果什么的。加在一起应该有几十块美元。同时我那时候的ESL老师,她拥抱了我以后说,那个周末,她的家庭会带我去纽约,说这些钱拿去买喜欢的东西。
我那时就继续哭。
等我再走回教室,我记得很清楚是历史课。我进到班级的一刹那,全班贴的都是中文字,其实大部分都是错别字,有写福的,有写喜的,有写我名字的,大家都用红色的纸。
我现在闭上眼睛都能想到那天的教室,到处都有窗花,其实剪得乱七八糟。然后老师说今天不讲别的,我们就讲Chinese new year,我至今闭上眼睛都能记得那节课当时的样子。 印记
还有一件事令人好奇,在接受了一些美国文化之后,美国家庭的一些父母跟孩子相处方式、亲子互动方式,甚至是夫妻之间的相处方式,会不会影响张晓乔和自己爸爸妈妈的相处方式? 其实我觉得没有太多的不一样。我的爸妈从小从来不吝啬对我的肯定。
小时候,别人跟妈妈说,说你女儿怎么怎么好,我妈妈的回应是:“说得对!她很棒的!”妈妈是个非常非常外向的人,现在看来,她其实非常会表达爱。“我特别爱你”、“我咋那么喜欢你”经常挂在嘴边。到现在,她也是这样。爸爸虽然不会天天把爱讲出来,但是他的action speak louder than any voice行动大于任何语言。 另一方面呢,我觉得外国人表达的时候,可能verbal(言语的)和physical(身体的)会比较多。
比如我的美国家庭,家庭爸爸妈妈和她们的女儿们睡前是会嘴对嘴亲一下的。比如拥抱啊,贴脸啊,我觉得没什么。但是要kiss on the lips亲嘴唇,对我来说非常不可思议!
我爸爸是个比较内敛的人,我还记得第一年高中从美国回来。下飞机,他来接我,我直接一个箭步走就冲上去抱住他。我爸当时就一个惊呆了!!!然后说:“哦对,我把你送去美国了。” 然后就是一脸尴尬。
如果对这种处境,用一些词语来讲述如何应对的话,我觉得第一个词,是大家要相互尊重(mutual respect)。
我非常可以接受别人跟我不一样,我也并不需要跟你一样。我还记得我的老师有一次跟我讲:
”
You don’t always have to agree with one another, but you need to respect one another! (你不需要一直认同他人,但是你需要尊重他人!) 第二个词,我觉得是开放的心态(be open)。
这个我想分享的就是另外一方,我家庭的妈妈。我从小就特别爱吃鸡爪。我还记得第一次我家庭妈妈看到我吃鸡爪的样子,直接惊呆了!
她当时就说:“让我做做心理建设,等到我ready的那天,我就跟你一起品尝你喜欢的美味。”
我记得超级清楚,就说研究生毕业的那天,她主动要求我带她去纽约的一家Dim Sum馆,然后尝试了她人生中第一只鸡爪。 第三个词,我想到入乡随俗。
有一件事我可能会记得一辈子。当时去印度招生,先是去吃了什么粉,然后又吃了一大堆咖喱。我知道他们是伊斯兰教,所以不吃猪肉。为了换换口味,我去那边麦当劳吃了三天,可我觉得奇怪——咋没有牛排?
我就问:“你们这儿怎么没有牛肉汉堡?”一下子,就感觉到一股杀气的眼神投向我。后来,我才知道牛在当地是神圣的。
这个是我自己learn from my mistake(吸取教训)。
可是,一星期后,我飞到巴西。一下飞机,当地的朋友就请我请我去那儿的一个烤肉店,我听不懂葡萄牙语,他们也不怎么讲英语,因为是自助餐,所以直接给了我一张图(map),那是一整只牛所有的部位,我点哪里,服务员就把那个部位的肉切给我。
从一个神圣的文化,到了另一个文化,这种文化冲击,是非常记忆深刻的!!那时我是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入乡随俗”的重要性!还有每次我希望跟大家讲的,就说一定不要碍于面子,直接assume,而是不懂就要有礼貌的去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