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这个著名水稻产地,为何又是我国近代史上“北洋派”的起源地

[复制链接]
abcadr 发表于 2024-6-16 22:25:09|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气候和水利条件等原因,我国水稻的生产主要在南方,但是在我国北方也还是有着很多地方种植水稻,与南方比起来无非是面积、熟制的差别罢了。在北方水稻中并不乏著名的品种,其中天津津南的“小站”稻就是其中之一。
而熟知历史的人了解“小站”,则是知道它是因袁世凯的“小站练兵”,从而形成在我国近代史上有着极其重要影响力的军事、政治集团“北洋派”的起源地。在这里因练兵起家的军阀,督军以上的如曹锟、吴佩孚、王占元、陈光远、段芝贵、孙传芳”等34人,其中出了四个民国总统:袁世凯、冯国璋、徐世昌、曹锟,还有北洋军阀政府总理、陆军总长一级的6人:段祺瑞、王世珍、段芝贵、唐绍仪、张怀芝、靳云鹏。
天津津南区行政区划图上的小站镇

那么为何这里会以“小站”命名?为何水稻这种作物能够在这里有大面积种植?袁世凯等为何在这里练兵?本文就来一一揭示……
小站是如何在短短20年间从无到有,成为一方军事、粮食重地的

小站位于天津市东南部,今天属于天津市津南区。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区域,受黄河等水以及海水的影响,虽然“海退陆进”,早在夏商时期已成陆地,但在宋代之前仍多“斥卤不毛”之地。
随着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天津一带遂成为通过运河、海陆沟通南北东西的水陆要冲,再加上是京师的襟卫门户之地,人烟日益增多,因此周边土地逐步得到开发。先是在元朝时,天津周边有左翼屯田万户府、左右钦察卫、左卫、营田提举司等机构主导或者引导屯田,这一带耕地得到了初步的利用开发。
1884年《畿辅通志舆图》中的小站

明朝,发生在朝鲜的“中日万历之战”中,天津巡抚万世德经略朝鲜,让右俭都御史汪应蛟负责筹备粮饷,汪应蛟在天津发现海滨的“葛沽、白塘诸田斥卤不可耕”但是他考虑“地无水则碱,得水则润,若以闽浙濒海治地之法行之,穿渠灌水未必不可为稻田”,于是募民前来开垦以资军饷。以葛沽、白塘2处田地共5000亩,其中的2000亩耕为水田,剩余田地种薯豆,最终水田的水稻可收六千余石,而薯豆可收四五千石,于是“地方军民始信闽浙治地之法可行于北海,益信斥卤可尽变为膏腴也”。但是,由于小站地处葛沽西南10多公里处,并没有进行大的开发。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当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由他组建的淮军九千余人,也由安徽合肥移驻到天津大沽口镇守,并且重建新城炮台。但是当到达北方之后,清廷发现这个久负盛名的“淮军”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属“乌合之众”,不能胜任镇守大沽口要塞的重任,于是需要把他们调往后方操练。
1899年光绪《天津府志》图中的小站与马新大道

而新城炮台正在大兴土木建设之中,驻兵也不能过多,淮军的操练之地确定在了青县、静海两界之间的马厂。淮军经常来往于马厂和新城以及大沽之间,几地之间的距离有100多里,为便于交通,于是在马厂至新城之间建设了一条“马新大道”,并且沿大道设驿站,40里为一大站、10里为一小站,共建有大站4所,小站11所。
淮军在这一带驻扎之后,就涉及到军饷问题,朝廷确定让其屯田自筹,淮军“盛字营”统领周盛传沿着马新大道踏勘,见“津(天津)静(海)之交,俗所称南洼水乡,今年悉已涸出,而弥望荒废百里,内外尽为石田,益慨然于土旷民稀,非可以卫津辅。”他认为这里漫地旷野,前代又有过屯垦水田田经验,同时“盛字营”士兵多为南方人,种植水稻经验丰富,于是开挖了马厂减河,开辟水稻田区。这里也被命名为“新农镇”。
1899年光绪《天津府志》中的《营田图》,可见标注《新农镇》

由于马厂减河的开挖,以及稻田面积的扩大,需要大批劳动力,各地逃荒、要饭、扛活卖短的穷人听说了小站“招民人领种”稻田的政策,纷纷汇集到这里谋生,又刺激到了商业的发展,慢慢的城门、住宅、街道、市场等基础设施也建逐渐建成,成为一方重镇。
袁世凯是如何以小站为起点,建立起庞大的“北洋军阀”的

近20年后,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淮军在卫汝贵带领下,被调往安东(丹东)和日军作战,不幸全军覆没。
这场战争的失败,让清廷决心汰除旧军,编练新军。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翁同龢、军机大臣李鸿章等会商奏请改革军制,训练新军。派长芦盐运使胡燏棻编练新兵,名为“定武军”,其练兵之地被确定在因淮军覆没而“人去营空”的小站。
民国十二年(1923年)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顺直水利委员会实测图·小站》

几个月后,清廷改派袁世凯在小站接统定武军,改名为新建陆军,装备洋枪洋炮,分步、炮、工、骑四个兵种,共7250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新建陆军发展到了17000人,改名“武卫右军”,是直隶总督荣禄统领下的“武卫军”前、后、中、左、右军之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荣禄的武卫四军几乎全部覆没,而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不仅完整保存下来,他还将在山东围剿义和团所剩下的旧军三十四营编为二十个营,定名为“武卫右军无锋队”,以小站新建陆军为骨干的武卫右军发展到19600余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武卫右军为北洋新军,成立三个镇(相当于师),扩兵到25000人,转年改为北洋常备军,又新建3个镇,扩充到8万人。除第一镇由满人铁良统率外,其余五镇都是袁的嫡系,主要将领都是小站练兵出身的。
小站练兵图

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成立新建陆军起,在中国近代史上逐步形成了继李鸿章准军而起的一个庞大封建军事、政治集团,史称“北洋军阀”。到1928年国民党蒋介石新军取代其致权,北洋军阀存在长达三十三年之久。
馆陶人王占元在小站练兵的历史

王占元出生于山东省东昌府馆陶县南馆陶镇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其父母靠租种些镇周围田地,以及在镇东渡口货站、酒坊、染坊、粮店等处务工为生。为改变生活、生存环境,光绪五年(1879年),当直隶总督李鸿章编练新军、扩大淮军时,李所部刘铭传来邯郸召兵。王占元投军“淮军四营(张树声的树字营、刘铭传的铭字营、潘鼎新的鼎字营、吴长庆的庆字营和周盛波、周盛传的盛字营)”之一的“铭字营”,当兵离开邯郸,随淮军驻扎在小站操练。
光绪八年(1882年)7月,藩属朝鲜发生“壬午事变”,大清应朝鲜国王李熙之请,令吴长庆率淮军六营赴朝镇压,时任队官的王占元随淮军参加了此役。光绪十一年(1885年),8月,王占元因在战斗中表现出色,被保送入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学习,与冯国璋、曹锟、王士祯、靳云鹏等为同学,有分科学员100余人。
王占元照片

光绪十三年(1887)秋,王占元在天津武备学堂学期一年满,考核成绩良并毕业。在分配到淮军宗庆所在的“毅”字军中当兵,驻扎在旅顺。受到宋庆赏识,不久后任“毅”军“怀”字营“哨”官(连长)。其时“毅”军有九营一哨的兵力。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王占元随“毅”入驻平壤,在大同江南岸布置防线,设置堡垒五处。防线由“毅”军和“盛”军一部防守,归“毅”军马玉昆指挥。大战开始后,由于总指挥叶志超判断失误,且清军军纪涣散、怯敌轻敌,最终失败。在随后的“鸭绿江战役”,王占元随帮办北洋军务、四川提督宋庆所率“毅”军进驻鸭绿江防线重镇九连城,其所在的“怀”字军、“和”字军、“桂”字军及拱卫军约30多营分别把守金州、大连和旅顺,修筑炮台,增加炮位,构筑工事,但不久即告失败,改退至旅顺。
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在后来日军发动的旅顺战役中,王占元作为下级军官,带领所领部属随部参加了在辽东半岛的鸭绿江江防、金州、岫岩、旅顺、大连等大小十四次战役中勇猛冲杀,于辽东半岛几个月的抗日中,冲锋陷阵、奋勇作战而“勇名遂著”立下大功。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于战败,清廷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遂要“新建陆军”。
在甲午战争中作战有功、于战场前线已升为帮带(副营长)的王占元,因旧军队地域,嫡、庶歧视,作为北方人的王占元在大部为安徽人的淮军中、下级军官中经常受排挤。经人推荐,到天津小站加入到“新建陆军”。因有1886年“天津武备学堂”学习的存档,被委为新建陆军右翼步队三营工程营队官(连长),不久升为第二营后队领官。
1933年《河北分县详图》中的天津县与小站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决定在全国推行常备军制,袁世凯在其所辖武卫右军基础上,编练北洋常备军两镇,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改常备军为陆军,统一各镇番号,共组建六镇(相当于今天的师),合称北洋六镇。其中二、四、六镇是北洋军的主力,装备最好,也是袁世凯的基本力量。
1902年,王占元在步队第七营管带,1904年任第二镇步兵第一标统带,驻地在保定,离开了小站。1906年王占元由副将衔补用游击,准以“参将留直补用”。1910年升为记名总兵。1911年4月,授陆军协都统衔。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王占元的第三协奉命编入第一军南下镇压,因功受到清政府赏赐,由统领晋级为第二镇统制。1912年(民国元年),清末第二镇改编为第二师,王占元任师长;民国三年,该师奉派进驻湖北,民国四年,王占元督理湖北军务,开启了他在湖北执政的历程,后来成为两湖巡阅使,并成为民国的“长江三督”之一,直到1926年下野退隐。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