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夫:为何胡适说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学有术”的奇人

[复制链接]
李白 发表于 2024-6-15 14:05:23|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果夫:民国奇男子,不学有术人

对陈果夫的认知来源于“四大家族”一词,所谓“蒋家天下陈家党”,但是,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却一直很是模糊,只知道他是蒋介石一手提拔的亲信,主管国民党的党务工作,但他的“中统”组织,无论在名声还是成就上,远逊于戴笠的“军统”。
他个人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之处,连一点花边新闻都没有,似乎也没有让人憎恨之处,所以,感觉在国民党内并不是什么有重大影响力之人,这样的人也能位列“四大家族”,实在有些高抬他了。
然而,相比那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那难看的吃相,他的确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奇人,从民国20年登上历史舞台到去世,没有做过一笔生意,他也从来不作威作福,一生低调平和,谦让敬业,在国民党内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陈果夫出身于浙江吴兴的一个落魄世家,名祖焘,字果夫,到了他的祖、父辈,生活已是贫困,二叔陈其美便辍学经商,15岁起就到店铺当学徒,不仅要维持家庭生计,还要担负起长兄陈其业和弟弟陈其采求学的费用。
后来的陈其美也赴日留学并加入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亲信,并与黄郛和蒋介石结为兄弟,在辛亥革命中,成功发动上海起义,对辛亥革命的成功厥功至伟,后被暗杀,闻讯后的孙中山大声疾呼:“失我长城”。
陈果夫是陈其美大哥陈其业之子,长得如玉树临风,文静秀气,是个标准的帅哥,但性子古板安静,虽然7岁就入私塾,但读书却并非其长项,读了好几年却学业平平,而且他自幼体质不好,如果任其发展,怕是没有太大的出息。

陈其美的出现改变了陈果夫的命运,他带着陈果夫去了新式学校,但他却也学业平平,还因性格问题受到同学排挤,于是,陈其美便让他去了浙江陆军小学堂,据说还学会了放上几炮。
后来,他小升初,考入了南京陆军第四中学,虽然多次想出洋留学,却鬼使神差地没有成行,后来又因辛亥革命爆发,未能毕业,所以,陈果夫终其一生的文凭仅仅是一个小学毕业,由此也被胡适称为“不学有术的奇人”。
在学习期间,陈其美寄来了加入同盟会的自愿书,他填写后,便也算是革命党人了,于是,他在学校也组织了同盟会分部,宣传革命思想,发展组织成员,一时还成为了小头目。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立即率领同学们前往参战,陈果夫主动请缨上前线和清军作战,那个曾经的老古板一转身变成了冲锋陷阵的热血青年,他们的任务是坚守汉阳兵工厂。
虽然炮打得不是很准,但陈果夫却十分英勇,放炮时还因为反作用力过猛,导致肺部血管震裂,这也给他留下了终身的痛苦。
陈果夫的组织能力极强,这也被当时武昌前线的总指挥黄兴看重,将他调入军政科,负责招募和训练士兵,短短的时间中,他就组织起一千多人的城防营,也为守卫武昌立下了功勋。

南北议和成功后,陈果夫去日本养病,在那里,他见到了孙中山,并死忠追随,“二次革命”时,他又组织一帮同学成立了“奋勇军”,最后因为同北洋军的差距太大,队伍也被打散了。
陈其美在上海期间,他也在身边效力,同年长他五岁的蒋介石一起共事,当陈其美被刺杀后,他回到了老家,两年后在上海晋安钱庄做了助理。
要说在蒋介石结拜过的12位兄弟中,真正过心过肺的,也就是陈其美和黄郛了;陈其美死后的蒋介石在沉寂了多年后,又强势崛起,于是,他便将成天叫他三叔的陈果夫接到了身边,成为他亲信中的亲信。

当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当校长时,陈果夫不但在上海给他购买了大批的军需物资,还为他招募了许多的新兵,仅黄埔军校教导团,他就忽悠来了四千多新兵,第三期又是一千多的浙江兵,其中很多人都成为名将,为此,他的组织才能得到“三叔”的肯定和嘉奖。
蒋介石大权在握后,立即将国民党的组织大权交给了陈果夫,还将弟弟陈立夫也拉了进来,从此,开启了陈氏兄弟建立“陈家党”的进程。
1927年,陈果夫在中组部成立了党务调查科,1938年,在蒋介石的提议下,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又称为“CC系”,其势力范围就是国民党的各级党部。

蒋介石可以说对陈果夫是相当信任的,曾任命他当了江苏省主席,这可是相当于清朝的直隶总督,拱卫着首府南京,也是民国政府最为重要的赋税基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主要有四大派系,一个是以张群、杨永泰为首的“政学系”,主要是蒋介石的智囊团;其次是家族班底的孔宋系,把持着财政和外交部门;再有就是黄埔系,主要是在军事领域;再有就是二陈的“CC系”,分管各级党务部门,也负责宣传和统战工作。
然而,随着陈氏兄弟的势力逐渐壮大,蒋介石也担心尾大不掉,更因为“CC系”办事的风格与蒋介石的行事习惯有很大的差别,不是那么下得去狠手,总显得有些优柔寡断的意味,很不合蒋介石的口味。

于是,蒋介石便另起炉灶,打造了一个更阴险狠毒,唯自己马首是瞻的组织,这便是戴笠的“军统”。
陈果夫失势的直接因素是“西安事变”,蒋介石在西安被张学良和杨虎城软禁后,以何应钦和陈果夫为首的一帮人,极力主张武力解决,这在后来脱离虎口的蒋介石后来,无异是成心将自己置于死地。
其实,这真有些冤枉陈果夫了,他只是认为,如果不大兵压境,不给西安的实力派以震慑,想解决问题只是纸上谈兵,并不是真心要害蒋介石,后来的结果当时谁能想得到呢?

倒是戴笠有胆量,带着两把枪就强行登上飞往西安的飞机,要同蒋介石共存亡,这也在蒋介石心中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戴笠日后的飞黄腾达,与此行有着必然的联系,就如同当年蒋介石登上“永丰舰”守护孙中山一样。
所以,陈果夫和戴笠的这一出一入,一正一负,差别可就有天壤之别,二人得势和失势,就成必然之势了,以至于在后来的日子里,“军统”始终压了“中统”一头。
抗战时期,面对国内形成的统一战线,陈果夫推出了“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一个军队”的论调,并将党务渗入到了金融和实业领域,第一次提出了党营事业,将新闻、文化、电影等机构企业化,把收入都作为党费,以此来以党养党。

抗战胜利后,陈果夫接收了大批的敌伪资产,都将其改作党营企业,蒋介石也知道,陈果夫是不贪的,同他那些孔、宋之流不是一个路数,所以,放心地让陈果夫担任了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中央合作金库理事长等重要职务。
最后还一并将土地开发公司理事长,中央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要职也让陈果夫来担任,而陈果夫也没让蒋介石失望;这样一来,陈果夫负责党务和金融两个方面。
然而,关乎国运的金融大权,还是掌控在孔祥熙和宋子文手中,而“中统”原有的特务职能,则几乎由戴笠全面控制,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所谓的党务工作,也由于基层组织在抗日战争中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也难以做出成绩来。

重庆谈判时,陈果夫的态度是很消极的,他一直反对停战,要趁着抗战胜利的机会,将共产党的解放区一并铲除,甚至还要蒋介石扣留毛主席,撕毁停战协议。
蒋介石何尝不想这样干,但时机不成熟,国际环境和社会舆论这时的陈果夫同蒋介石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被蒋介石彻底抛弃,一撸到底,成为孤家寡人。
更可悲的是,蒋介石把在大陆的惨败,将陈家兄弟当作党政方面的替罪羊,一时间,门可罗雀,好不凄惨。

陈果夫自辛亥革命时已染有肺结核病,经常咯血住院,1948年,他前往台湾养病,自此再也没有踏上大陆的土地。
在共产党1948年12月公布的43名头等战犯名单中,陈果夫位列第七名,排在孔祥熙和宋子文的前面,这倒有些不可思议;也许,是因为他分管党务的缘故吧,在一个政党看来,怎么说党务要比经济更为重要。
1951年8月25日,陈果夫在台北病逝,享年50岁,因没有积蓄,无法买一块象样的墓地安葬,最后是由国民党政府出资,将其葬于市郊观音山,一代枭雄便长眠在这片草木葱茏、四季常青的异乡土地上。

也许蒋介石觉得自己 愧于陈果夫,他两次前往吊唁,甚为悲伤,再三鞠躬,回去后,提笔写下“痛失元良”的挽额,以表悼念之情。
“四大家族”中,孔祥熙和宋子文去了美国,过起了奢侈的生活,只有陈家兄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后来的陈立夫也远走美国,为生活计,办起了养鸡场,曾显赫一时的“四大家族”,也随着他们在大陆的惨败作星云散。
最早提出“四大家族”一说的,是瞿秋白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后来是陈伯达在国共内战中写的《中国四大家族》一文中再次提出,指责四大家族借抗战为名聚敛民财,获得了多达200亿美元的财富。

国人总喜欢用数字来表达表达某一类人或事,尤其对数字“四”特别推崇,如“四大公子”、“四大美女”等等,但“四大家族”的提法的确是值得商榷的,从严格意义上说来,这个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蒋介石虽然有些私产,但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孔、宋虽是大财团,很是富有,然而其财富的累积仍属于个人资本主义的范围,与国家资本主义是截然不同的,而陈氏兄弟可以说根本就无资产可言。
陈伯达所列举的罪名不知道其根据为何,200亿美元民脂民膏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要知道,抗战中美国给的钱也就十几个亿,如何会都进了这“四大家族”的口袋中,这不说是信口开河,至少也是缺乏依据的。

所以说,陈伯达的《四大家族》就是宣传品,他既不是历史学者,也没有数据来源,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政治宣传而杜撰出的一个词汇,大不可当真的。
作为蒋介石统治中国的重要人物,他仇视共产党,为虎作伥,这一要都是站在其立场上行事之必然,但是,他比起那些搜刮民财的国民党腐败分子,总还算是一个清廉之人。
陈果夫除了薪水之外,从来不收取一文钱的额外收入或补贴,有一次,农业银行的行长请陈果夫题词,陈果夫写道:“一文不取谓之清,深思熟虑谓之慎,刻苦耐劳谓之勤,注意时效谓之敏。”这是他的自律,也是自己行事的真实写照。

他在台湾治病时费用很大,因医药费入不敷出,穷得连“农业银行”借给他治病时代步用的一辆小轿车,都无钱加油,于是,他不得不放下身段,给曾经的下属,现任台湾交通银行行长的赵棣华写信求援。
一个民国高官,平常省吃俭用,不占政府一点便宜,我们从这点就能看出,陈果夫的廉洁程度,不管他做过多少与人民为敌之事,仅在清廉这点上,还是能赢得后世称赞的。

陈果夫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可是他却也写有不少的著作,不仅出版过《果夫小说集》,还创作了10部电影剧本和40多首歌曲,后来,台湾当局将其编成“陈果夫全集”,共计十册,是一部有关近两百万字的煌煌巨制,难怪胡适说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学有术的奇人。”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