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型家庭暴力”正在席卷千万家庭:不打不骂,却伤害孩子一生

[复制链接]
heyond 发表于 2024-6-15 13:45:49|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民酱说:
学会尊重孩子的每一次情感表达,亲子关系才会更加有爱。
全文2998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
编辑丨人民酱
作者 | 帆书·遇见小媛来源:帆书育儿号(ID:readingclub_yeh)
几天前,在知乎刷到一位网友分享的童年经历,内心有些触动。
她刚上初中时,在考试中得了年级第一。
回到家想在父母面前“邀功”,换来的却是父母漫不经心地说教:“不值得骄傲,继续保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她权当这是这是一种“激励”,可后来的经历告诉她:
父母不过是懒得回应她,习惯性忽视她的努力而已。
她只是退步一名,就被说成“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亲友羡慕她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却说她“只是有点小聪明”。
网友最大的期待就是能被父母看见,听他们说:“你是爸妈的骄傲!”
可愿望从未实现,以至于她成年后,成为职场上的佼佼者,也会自我否定:还不够优秀,就是运气好而已。
听到这里,颇有共鸣。
每个孩子都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偏爱,只是很多时候反馈回来的只有忽视和沉默。
那么,该如何避免陷入“新型情感暴力”的亲子拉锯战呢?
“回应孩子的表达,看见他们的努力。”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童年期“情感忽视”,正在席卷这一代孩子
日常生活中,经常有父母抱怨:
“孩子太粘人了,上个卫生间他都要守在门口,找不到人立马就崩溃大哭。”
在亲子关系中,真的是孩子太爱哭,太粘人吗?
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通过静止脸实验,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孩子在6岁以前,会把父母当作自己的镜像,而养育者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喜怒哀乐与心理状态。
正是如此,那些打小情感需求就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也很难成为自己。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拉黑父母6年的北大毕业生王猛?
在两三岁时,他就被妈妈打扮成女孩子模样:穿裙子,扎辫子。
只因妈妈更喜欢女儿。
后来上了小学,他被人欺负回家求助父母,也只是被告知:
哭着告诉老师,就能解决问题。
那时的王猛已有强烈的自尊心,作为男孩子,他并不想“装弱小”。
他试图在成长过程中表达自己的需求:
想去重点高中就读,想改变混乱的学习环境,想在被人嘲笑时得到父母的庇护……
可惜的是,这些诉求都没能实现。
每次父母不是说他小题大做,就是选择无视他的求助。

在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使得他更加自卑,与人交流都有些困难。
后来他出国进修心理学,把心理评估报告寄给父母,本以为能等来道歉,却只听到父母轻描淡写说了句:“我们都是为你好。”
自此,这个绝望的孩子,才彻底与家人决裂。
有一句话说:
为孩子包办一切,而忽略他们的感受,换不来感激,只会让父母自我感动。
为孩子包办一切,而忽略他们的感受,换不来感激,只会让父母自我感动。
的确,亲子关系的维护,需要回应。
当孩子感到伤心难过,没人关心,父母能问一句“宝贝,你怎么了?”
这将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勇气。
但有些孩子,从出生起就被父母“遗忘”,最后活成了一座孤岛。
让人同情,又值得反思。

无形的“软暴力”,比“打骂教育”更糟糕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的案例,颇为感慨。
来访者晓雪各方面很优秀,却被“不配得感”困在痛苦中,无法释怀。
她说,自己从小就被告知要懂事、听话。
身上的衣服都是姐姐剩下来的,上街想要的红鞋子也是她“配不上”的。
有一次,亲戚给她和姐姐买了新衣服。
她穿上有些不合身,但依然为能拥有自己的衣服欢喜。
可没过多久,表姐来家中做客,妈妈没征求她意见,就把衣服送给对方了。
事后还强调一句:
“反正你也不合适,明年再穿你姐的那件就好了!”
可想而知,小孩子面对心爱的礼物被送人,有多委屈。
但妈妈选择忽视女儿的情绪,也让“我不配”成了晓雪的自我设定:
明明能力可以胜任更好的工作,却总是用“不行”选择逃避;
遇见优秀的追求者,还没开始就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错过缘分……

为什么一个人会“拒绝拥有”呢?这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密不可分。
就像有人说的:
亲子关系中的软暴力,比打骂教育更糟糕,因为这是一种心灵虐待。
亲子关系中的软暴力,比打骂教育更糟糕,因为这是一种心灵虐待。
父母的拒绝和无视,可以轻易被一句“我很忙”掩盖。
但无法引起父母注意的孩子,会感到绝望,也会放弃获得爱。
就像《被忽视的孩子》提到的:
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孩子成年后,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
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孩子成年后,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
当下给予孩子缺失的关注与庇护,才是父母的首要课题。
懂得回应孩子,才是给他们最好的爱
曾刷到过一个热门话题:
“小时候缺爱是一种怎样的经历?”
评论区有网友纷纷留言,排在前面的几个回答让人破防:
“学不会爱自己,更不懂如何去爱。”
“敏感又自卑,渴望得到更害怕失去,长期处于患得患失的状态。”
“习惯与人保持距离,无法敞开心扉和人相处。”
“学不会爱自己,更不懂如何去爱。”
“敏感又自卑,渴望得到更害怕失去,长期处于患得患失的状态。”
“习惯与人保持距离,无法敞开心扉和人相处。”
作为父母,会认为给孩子的爱足够多,却少有耐心去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给孩子最好的爱到底是什么?懂得这样回应孩子,或许你就懂了。
1.“静”下来给孩子空间
当代家庭育儿存在一个普遍现象:父母的吼叫,要比孩子的哭喊声还大。
前一秒孩子还在沉浸式玩耍,下一秒爸妈就扯着嗓子说教:“你作业写了没?”“谁家的孩子像你这么贪玩!”

当专属的个人空间被“侵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也会变得慌乱。
三观尚不成熟的他们会认为:不被父母允许,就是错的;一件事被打断,后续也很难继续喜欢。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
父母在要求孩子时,更应该反省自身的教育方式。
朝孩子大吼解决不了问题,适时保持安静,也许更容易拉近亲子距离。
2.“蹲”下去和孩子说话
在一则创意短片中,曾宣传过一则“反虐童”海报。
以成年人的高度看,这就是很普通的一张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但从身高低于135的孩子视角观察,面前的小男孩嘴角满是淤青,旁边则是被隐藏的求助信息。
有人解读了这样的设计理念:利用身高不同的视觉差,避免身旁的大人劝退孩子求救。
可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求助呢?
孩子的无助,不是没有表达,而是没被用心对待。
爱孩子,不只是各种“灌输”,还需要“蹲”下去和孩子说话。
只有懂得弯腰倾听孩子想法,才能真正发现他们的内心需求。
3.“站”起来给孩子底气
父母“看不见”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隐形的“控制感”。
安排孩子的人生,却不给他们关注,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试想:当孩子被人欺负,或者遇到困境时,父母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他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少有人天生对父母失望,他只是习惯了被人遗忘。
正如一句话所言: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底气,若是孩子时常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那一定是父母的失职。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底气,若是孩子时常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那一定是父母的失职。
小小的孩子或许没有足够的能力抵御风险。
但父母若是能在他们陷入困境时站在身后,便是孩子一生之幸。
写在最后
“童年情感忽视”的提出者乔尼丝·韦布曾说:
任何一个家长,都出现过教育失误。但伤孩子最深的,当属对他们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任何一个家长,都出现过教育失误。但伤孩子最深的,当属对他们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的确如此。以前总觉得孩子皮了,打一顿就行;孩子哭了,晾一边就好。
殊不知,当他们的委屈被忽视,内心的安全感也会濒临瓦解。
学会重视孩子的每一次情感表达,亲子关系才会更加有爱。
*来源:帆书育儿号(ID:readingclub_yeh),和孩子一起,终身成长!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许你会喜欢
【收藏】“同学不跟我玩怎么办?”当儿子担心被孤立,这位妈妈给出了我见过最温暖的回答
【社交】中国式父母社交:逢人必谈孩子,孩子等于面子
【方法】孩子的自律、上进从哪里来?看完这篇方法都有了
【真实】硕士妈妈吐槽孩子是学渣上热搜:以后健康快乐就好
【羡慕】一招就让孩子“戒掉”手机,全网妈妈都“慕了”
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dangyang002)为好友,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
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