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壁垒动员部队:假想对冲部队在台湾的应用

[复制链接]
似猪非猪 发表于 2024-6-12 19:00:40|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2024年2月20日,美国哈德逊研究所发布报告《对冲赌注:重新思考后统治时代的部队设计》。基于该报告前面所描述的对冲部队的概念(见“对冲部队作为美国国防规划的持久组成部分”一文),报告设想将对冲部队应用于潜在的“台海冲突”,并将台湾的对冲部队命名为“台湾壁垒动员部队”(TBAF)。本文将具体阐述上述报告假想的关于“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兵力设计、部队结构、指控与通信架构、系统集成及其演变。
关键词:对冲部队,台湾壁垒动员部队,兵力设计,部队结构,指控与通信

报告指出,正如乌克兰军队和哈马斯武装人员在2023年的行动中所展示的那样,通过对商业衍生技术进行巧妙的整合,即使是面对装备精良的对手也能取得超乎寻常的效果,特别是在防御和短程作战的情况下。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解放军舰队和台湾之间部署一支由数百个杀伤力强大的无人系统组成的对冲部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解放军以低代价取得成功。
对冲部队能减缓解放军的登陆速度,并扩大解放军两栖舰艇暴露于远程导弹(由距离台湾数百英里的通用舰艇和飞机发射)攻击之下的时间窗口。对冲部队攻击产生的干扰可能会使解放军舰队错失对自身有利的潮汐或洋流,从而为台军争取到动员或重新夺回主动权的时间。如果解放军舰队使用雷达等有源传感器来抵御对冲部队的攻击,则台湾”盟军“将更容易发现和定位解放军舰艇。两栖登陆作战本就是极具困难和风险的任务,加之来自对冲部队哪怕最轻微的抵抗,解放军取得成功的机会将大打折扣。
干扰解放军登陆行动所需的作战规模和复杂性有赖于低成本、可消耗的系统,而这些系统往往缺乏在中国大陆附近与解放军大规模交战所需的速度和射程。然而,这并非对冲部队的劣势。射程更远的武器用处不大,因为在解放军庞大的两栖舰队逼近台湾岛前,解放军很可能只是在进行演习。
台湾对冲部队任务的狭隘性和地域焦点赋予了这支部队一个名称:台湾壁垒动员部队(TBAF)。与通用部队相比,壁垒动员部队将针对台湾抵御对手两栖登陆的短程防护进行优化,并且只在确认遭遇海上攻击的情况下才会被激活。图1展示了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假想兵力设计,确切的兵力设计须通过分析和模拟才能确定。
如图1所示,报告假设,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设计通过使用移动驳船、无人水面舰艇(USV)以及中空长航时无人机(UAV)将对冲部队的作战系统运送到台湾周边的作战区域,从而解决对冲部队作战系统在速度和射程方面的限制。这些平台及其运载的对冲部队将部署在菲律宾和日本岛屿上及周边地区,并定期转移,使解放军火箭部队的目标定位复杂化。一小队美国操作和维护人员将负责管理和维持台湾壁垒动员部队。
图1. 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假想兵力设计
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作战武器,从巡飞弹到武器化的无人潜航器(UUV),主要在多域作战中作为简单的移动水雷发挥作用。受水雷启发,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武器大多是功能单一的简易无人系统,能够进行最低程度的协同合作。这种方法降低了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技术复杂性,使美国国防部得以依靠具有既定性能特征的现有系统,尽管也可以使用新的指挥与控制(C2)和目标识别软件对其进行改进。
随着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发展,它可以采用更新、性能更高的系统或更复杂的指挥与控制方案。虽然这些改进可能提高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战斗力,或帮助其规避解放军最终的反制措施,但要以影响解放军风险计算的方式,在严格界定的几何空间内实施基本的区域拒止方案并不需要这些更先进的功能。
一、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构成

报告提出,台湾壁垒动员部队最具杀伤性的攻击机制是击穿解放军两栖舰艇和运兵船位于水线以下的部位,使海水压力和海水灌入能够造成大部分损害。为此,图1中的概念性台湾壁垒动员部队包含了经过改装的远程无人潜航器,可充当低速自导鱼雷。虽然它们在抵达交战区前可能会收到外部射频(RF)或声学通信信号,但一旦进入交战区,无人潜航器将依靠简单的无源声学传感器来探测更大的目标,并可能使用主动声呐进行寻的。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无人潜航器将辅以攻击型无人水面舰艇,这些水面舰艇旨在将炸药置于解放军舰艇的水线处,类似于乌克兰军队成功用于打击俄罗斯黑海舰队的系统。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综合利用了水上、水下攻击以及无人机小队对解放军舰艇传感器和操作站的攻击。这些无人机小队将使用简单、协调的交战战术来规避解放军舰艇的防御系统。
台湾壁垒动员部队作战最困难的方面是应对解放军的空袭。雷达发射的信号使得地面防空雷达易于被定位,且操作“爱国者”等防空系统的导弹连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然而,俄乌冲突的建模结果表明,移动缓慢的攻击直升机和运输机很容易受到无人机和“复仇者”、“毒刺”防空系统等分布式独立防空系统的攻击。台湾壁垒动员部队可以在无人水面舰艇或半潜船上部署这些防御系统。
解放军最终将制定机制来削弱和限制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作战成效。然而,这样做很可能会分散解放军发展其反干预能力所需的资源。此外,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简易设计将让美国国防部得以通过改变其构成元素,或改进其协同作战来领先于解放军的反制措施。
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构成也使其能够作为通用部队的补充。报告提出,通过攻击解放军的两栖舰队,台湾壁垒动员部队将促使解放军舰艇启动雷达和自卫系统,从而暴露其位置和类型,为通用部队的远程火力提供引导。台湾壁垒动员部队还将削弱解放军舰艇的传感器、机动性和自卫系统,使其更容易受到通用部队从台湾壁垒动员部队交战区外发射的鱼雷和反舰导弹的攻击。
二、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指挥、控制与通信(C3)

台湾壁垒动员部队需要灵活、可靠的指挥、控制与通信概念。报告提出,解放军可能会对台湾周边地区进行猛烈的电磁干扰,而美国的载人平台无法靠近战区,因此无法利用视距网络执行指挥、控制与通信。美国国防部可能会使用商业近地轨道(LEO)卫星网络(如“星链”),在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各要素未被激活时(如训练、演习或运输转移期间)连接这些要素。这将让人类指挥官得以接收到资产位置更新,实现信息共享和任务再分配,以及远程控制模式。但当台湾壁垒动员部队转为战斗状态时,指挥、控制与通信则主要依赖于无人系统小队之间的短程网络。
为减轻与人类操作员之间不稳定的通信产生的影响,台湾壁垒动员部队将仅在“被激活”的情况下行动,即台湾壁垒动员部队在收到命令后,其系统将部署到指定的杀伤区,使用预先设定的目标搜索和交战算法来攻击解放军舰队。这种指挥、控制与通信方法符合美国国防部关于武器系统自主使用的政策,其优点还包括操作简单、完全符合现有的技术水平,而且与目前的鱼雷或远程导弹使用概念没有明显区别。水雷和远程制导导弹一旦进入交战区,就会自动攻击指定目标。尽管水雷和巡航导弹可能能够接收目标更新或操作员指示,但它们不依赖于外部通信。
为满足美国国防部的自主武器政策,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指挥、控制与通信架构利用了台湾的地理优势。台湾西海岸仅有一小部分地区的地势平坦坚固,足以支撑解放军登陆部队在海滩上移动,而潮汐变化将进一步限制解放军登陆的时间窗口。台湾壁垒动员部队指挥官可以假定,在解放军登陆期间,所有距离台湾西海岸10至20海里内的船只都是敌对平台,并在潜在的登陆区周围建立自由开火交战区,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短程作战系统将在该区域内运行。指挥、控制与通信最终的考虑因素将是确保台湾壁垒动员部队将其力量投射到最重要的解放军舰艇上,并尽可能存活足够长的时间以减缓或瓦解解放军的登陆行动。
在自由开火区内,台湾壁垒动员部队将依靠自动目标识别(ATR)算法来探测和定位目标(如图2中对079型登陆舰的攻击)。消耗性无人机可利用现代自动目标识别算法,其配备的小型且价格低廉的光电/红外或无源射频传感器可以轻易从背景杂波中筛选出有效目标,同时排除诱饵。自动目标识别算法还可以帮助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系统从一系列目标中选择最具价值的解放军舰艇,并确定最佳的打击点,特别是当这些算法能够利用多种数据源(如射频辐射、图像和雷达回波等)时。
图2. 使用自动目标识别算法的台湾壁垒动员部队杀伤机制示例
台湾壁垒动员部队将依靠自动化来实现干扰解放军登陆行动所需的作战规模和节奏,因为台湾壁垒动员部队操作员的数量有限,无法在交战前逐一验证每个目标分类和识别结果。
相反,操作员和指挥官会在与解放军对抗前制定目标定位标准,包括识别特征、置信度要求和杀伤区的地理位置。因此,图3所示的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指挥、控制与通信架构更像是程序设计,而非传统上的无人指挥与控制系统。
图3. 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指挥、控制与通信架构
这种自动化的运用方式虽然存在会对非战斗舰船造成损伤的明显缺点,但在增强威慑力方面极具优势。一旦被激活并向交战区进发,台湾壁垒动员部队可能很难或无法召回,这一点与布雷区类似。这种锁定行为有助于划定政策红线,前提是假定解放军部队一旦逼近台湾岛,台湾及其所谓的“盟友”就有理由进行防御。
台湾壁垒动员部队最有效的作战方式可能是以小队的形式执行预先设定的战术,并使用解放军难以干扰的视距无线电进行最低程度的现场协调。为降低台湾壁垒动员部队指挥、控制与通信的复杂性,每个系统都将具备一个主要功能(如动能攻击、设诱饵或感知),用于预先确定该系统在作战队伍中的角色。为实现这种协同作战方式,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系统需就以下方面进行预设,包括瞄准点、干扰频率和技术,或针对各种潜在目标的识别功能。
为确保台湾壁垒动员部队能从每个作战元素中汲取最大的价值,每个载具都将配备弹头,并在完成主要职能后对目标进行攻击。
例如,像“弹簧刀-600”或“阿尔提乌斯-700”这样的小型巡飞弹不太可能对大型075型两栖战舰造成实质性伤害。相反,它们会联合起来执行各种战术,如同时干扰075型两栖战舰的防空雷达和攻击其传感器阵列或防空系统。大型无人潜航器或无人水面舰艇可与大型冲刺型无人机(如BQM-34无人机)协同打击解放军舰艇,前者撞击舰艇水线,后者撞击舰桥。
三、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系统集成

数字集成是部署台湾壁垒动员部队面临的最困难的技术挑战。跨域协调众多资产(特别是有复杂支持关系的资产)是一个人尽皆知的技术难题。因此,台湾壁垒动员部队采用了简单的指挥与控制架构,将战场分为多个交战区,并预先将各支队伍分配至作战目标为搜索和攻击特定类型目标的交战区。这让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指挥与控制工具得以在操作员和无人系统之间使用简单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并为每个系统提供简洁的目标描述。将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系统纳入自组织团队,操作员便可以使用指挥与控制工具实现更复杂的行为。
报告提出,通过指挥与控制工具中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美国国防部可利用联合方式进行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系统集成。美国国防部可能会雇用承包商构建指挥与控制系统,但这些承包商独立于负责建造载具和任务系统(或载具与任务系统控制软件)的供应商。通过将指挥与控制生态系统供应商和载具与任务系统供应商分开,美国国防部可以有效避免专有解决方案的禁锢,使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构成方式更加灵活。然而,要采用这种方式,美国国防部需要专门从事软件采购的项目经理,其能够强制执行政府对软件生态系统、载具控制系统和任务系统之间各个接口的所有权,并将之公开。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国防部可以通过更复杂的作战概念和结合人类指挥与机器控制的指挥与控制关系来发展台湾壁垒动员部队。这些先进的指挥与控制布局是将无人系统与通用部队整合起来的必要条件,因为通用部队不能依赖自由开火区,且面临着更大的附带损伤风险。人机协同还需要更先进的自主行为、行动方案建议和目标确认等指挥与控制工作流程,以及更具弹性的通信网络。然而,对冲部队的设计逻辑无情地将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概念简化至足以提高解放军面临的风险和改善美军通用部队有效性所需的最低限度。
四、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演变
最后,报告指出,美国国防部将通过对潜在架构进行建模与模拟来确定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确切设计,包括使用真实、虚拟和构造(LVC)工具来评估指挥与控制流程、架构和作战概念。然而,即使是部署效果一般的台湾壁垒动员部队,也会在破坏解放军作战计划背后的逻辑并为解放军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方面带来好处。此外,台湾壁垒动员部队本质上是一套不断演变的系统。如果第一套载具和武器的效果不理想,台湾壁垒动员部队的构成方式无论如何都需要改变,以应对解放军的行动或给解放军的作战规划人员带来新的挑战。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