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来,跟清华冲刺班老师,用小学思维破高考压轴题

[复制链接]
zhengyan 发表于 2024-6-12 18:39:11|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丨陈硕
清华本硕、清北冲刺班老师
曾从四川小镇普通班逆袭上清华
孙维刚研究院小学教研负责人
很有意思的是,今年高考数学结束后,网上有两种声音:
一种说,高考数学的压轴题难出天际,完全不晓得“可分数列”是啥东西。
另一种说,今年压轴题不难,甚至前面的小问题还是送分题!
为啥会这样分裂呢?一句话,就看孩子的数学思维基础有没有打好
基础打得好,这道高考题用的就是小学思维!那自然就是送分了。
今天,推荐大家跟着清华本硕、清北冲刺班陈硕老师,顺着小学思维,解解这道高考压轴题。友情提示,小学的思维本质很简单,但过程还是要烧脑。做好准备,压轴题3个小问题,开始一个个通关吧。
大家好,我是陈硕老师。
24年高考数学刚结束,试卷一出来,袁斌老师就说压轴题超级难,考场上做出来的都是神仙。不过,我用小学思维课的方法、加一点点奥数知识,就能一步步解答出来。
正因如此,每个中小学生都要去挑战一下这道压轴题,对思维的培养颇有价值。
Part1:初步试探、感受难度

这个题目,小初阶段的同学,乍一看、肯定就被吓坏了!
但不要着急,这个题目明显是个新定义问题,这类题目,核心是考察同学们快速学习、快速研究的能力
题目中给出了一个定义:可分数列。关于“可分数列”,题目的说法非常抽象,于是,第一个困难,就是搞懂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Part2:具体化假设、熟悉问题
在小学思维课中,当遇到太抽象、未知太多时,具体化试探是能帮我们理解题目、打开思考的有效策略。
什么叫具体化试探?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一个最基本、最简化的符合题目条件的例子。
来读一读第1问,a1到a6是等差数列,去找符合新定义的(i,j)。
还是很抽象,那就具体化、找一个例子!同学们,最简单的6位等差数列,你们觉得是什么?
注明:等差数列,是说这个数列里,连续2个数的差是相等的。例如,数列(1、2、3、4、5……)就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自然,大多数同学都能想到,是1、2、3、4、5、6。
再回去看题目,新定义(i,j),说的是拿走对应位置的两项后,剩下的4项还是等差数列。这时候就很简单嘛,枚举就好了!显然,剩下的4项是等差数列,只有如下3种情况:

于是,符合新定义“可分数列的”的是(5,6)位置、(1,6)位置、(1,2)位置。
当然,肯定还会有同学想,是不是有其他情况?同学们可以试一试。还有更严谨的同学继续想,如果等差数列不是1、2、3、4、5、6呢?情况完全相同,可以尝试一下!
Part3:规模太大、简化还原
为了让小初的同学,更容易理解题意、深入思考,我把题目改编一下。
有一个数列,1、2、3、4、5、6…,这个数列最后一个数字是4的倍数加上2(记作4m+2,m为正整数。比如6、10、14、18、22等等)。
从这个数列里拿掉2个数字,显然,剩下数列的个数刚好是4的倍数;如果把剩下的数列,分成每4个一组,每一组都是等差数列,则这个数列被这两个数字转化为“可分数列”。
第1问,写出所有的2个数字,能够把1、2、3、4、5、6,转化为“可分数列”的情况
第2问,如果这个数列,最后一位大于等于14(也就是m>=3),证明:2和13这两个数字,能够把这个数列转化为“可分数列”
第3问,对于这个数列,随便选择两个数字,证明:这两个数字能够把这个数列转化为“可分数列”的概率,大于1/8
第1问,前面已经枚举出来了。OK,对于改编后的题目,我们来继续研究第2问。
最后一位大于等于14,那最后一位可以是14、18、22、26…,这个数列有无数种情况呀,根本不可能枚举出来!而在小学思维课中,我们讲过,遇到规模太大、情况迭代无穷多种的时候,要找到最基本的情形,还原过程、寻找规律。
那我们就来研究,最基本的情况,也就是最后一位是14的时候好了!把2和13拿出来,此时剩下的数列是:
1、3、4、5、6、7、8、9、10、11、12、14。
回到问题,要证明的任务就变成了,把这12个数字,分成3组(4个一组),每一组都是等差数列。
同学们,可以自己试着完成上面的任务。等你准备好了,我们往下翻、查看答案吧!
……
……
从相差为1、2、3,分别进行试探。
发现,差为3时,刚好可以分解为3组等差数列:(1、4、7、10),(3、6、9、12),(5、8、11、14)。
任务完成!
下一步,如果最后一位是18呢?也就是增加了15、16、17、18这四项。那还是把2和13拿出来,此时剩下的数列是:1、3、4、5、6、7、8、9、10、11、12、14、15、16、17、18。
如何把这个数列,分成4组(4个一组),每组还是等差数列?
聪明的同学肯定发现了,新增加的4项,本身就是一个等差数列(15、16、17、18),而原先的12项,已经被分成3组等差数列。
所以,它们肯定可以分为4组等差数列嘛!
到这里,我们基本找到了解决第2问的规律了:只要将1~14去掉2和13之后,分为3组,后面的连续4个数的一组,即可完成任务!
第2问,得证!
Part4:启发探索,解决压轴问
来吧,我们挑战最后一问!
对于这个数列,随便选择两个数字,证明:这两个数字能够把这个数列转化为“可分数列”的概率,大于1/8
求概率,小学数学里并不要求,奥数里学过这个知识,我补充给同学们:
概率=符合条件的情况/总情况
总情况很好算,从题目知道,一共是4m+2个数字,选择两个:
总情况=(4m+2)(4m+1)/2=(2m+1)(4m+1)
那关键就在于,有哪些情况,符合“可分数列”这个条件了。
还是很困难!但是从第2问,我们就知道,对情况很多、规模很大的问题,要学会简化试探、还原过程、寻找规律
那我们就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研究起来!
当m=1时,最后一位是6,已经讨论过了,有3种情况。

当m=2时,最后一位是10,完整数列为:1、2、3、4、5、6、7、8、9、10。
分类1
从第2问的拓展逻辑中,我们知道,可以让新增加的4项为一组,就符合条件。

再仔细看看上图,不知道同学们能否发现,这个图并不对称。而如果1和2符合条件的话,9和10一定也符合条件!
那意味着,最后所有的情况,画出图形的话,一定是对称的(我们把这个叫做,数学的广义对称思想)。
所以,一定还有更多的情况!
深入研究发现,2个连续的组块(红和绿)会占据8个数,相当于在问剩下的2个数,放在这两个组块的左边、还是中间、还是右边。
若第一个数放在左边,第二个数还可以放在左、中、右,3种选择;
若第一个数放在中间,第二个数还可以放在中、右(放左会重复),2种选择;
若第一个数放在右边,第二个数只能放在右,1种选择;
于是有3+2+1=6种选择。
我们验证一下:左左→1、2,左中→1、6,左右→1、10,中中→5、6,中右→5、10,右右→9、10。
的确如此,猜想正确。
分类2
根据第2问的启发,当m=2时,这两个组块,除了连续以外,还可以间隔排列,我们简单试试:
若像这样穿插,8个数还是连着的,拿掉的数字是1和10,和上面分类1的一种情况重合了。
但如果让红色和绿色两组,错开一些,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让第一个绿块往后一,此时需要拿掉的数就是2和9,就唯一确定了,只能是第2个、倒数第2个数。
此时,增加了1种情况(相互间隔为1)。
那红色和绿色,还可以更错开一些么?可行么?当然不可以!因为10个数字,拿掉2个,只剩2组了,不可能错开更多了(会同时出现连续和间隔的情况,那就一定不是可分数列了)。
m=3时,有了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了,可以用间隔来分类。
间隔0(连续4个一组)
可分为3组,拿掉的2个数,有4个位置可放,总情况数为:4+3+2+1=10种
间隔1
一共有三种颜色组块,不可能都是间隔1,只能是两组间隔1互相穿插在一起(不重复的话,刚好是上面10个的模块),此时剩下的1组必须4个数连续。
相当于问,10个连续数列和4个连续数列,有几种排列方式。当然只有两种:10前、4后;4前,10后。
聪明的同学是否发现,这里面包含了10个连续数字的数列(间隔1,含要拿掉的2个数字),加上4个连续数字的数列(间隔0)。
间隔2
前面第2问也讨论过了,而且试探后不难发现,3种颜色的组块只有一种错开方式(且不与前面讨论过的重复):
惊奇的发现,还是拿掉第2个、倒数第2个。有点意思,此时14个数字的数列,间隔2的情况,只有这1种。
我们把它看做一个整体的话,是不是到18个数字的数列的时候,这个14个数字作为一组,大有所用呢?
其实,把前一种情况看做一个整体,这就是我们思维课里讨论的,封装的思想。
拓展到m为任何数,这个时候,我们要应用前面的规律,不同间隔的情况基本都找到了。
间隔0(连续4个一组)
可分为m组,要拿掉的2个数有m+1个地方可以选,那总情况数为:(m+1)+m+…+1=(1+m+1)(m+1)/2=(m+1)(m+2)/2种。
间隔1
需要用到连续10个数字的数列为整体模块,以及剩下的(m-2)个连续4个数字的模块。
而这个10的模块,可以插入任何一个空里,有(m-1)种情况。
间隔2
需要用到一个连续14个数字的模块(2个拿掉的数,也在这个模块里,且情况唯一)。根据前面的规则,此时可插入的空有(m-3)个,对应(m-2)种情况。
间隔3
需要用到一个18的模块,可插入的空有(m-4)个,对应(m-3)种情况。
间隔4
需要22的模块,可插入的空有(m-5)个,对应(m-4)种情况。
……
直到最后的情况,所有的数列形成一个新的模块,只有1种情况(拿掉第2个、倒数第2个数字)。
因此,上面间隔为1、间隔为2、间隔为3……的所有的情况数为:
(m-1)+(m-2)+……+1=(1+m-1)(m-1)/2=m(m-1)/2
于是,所有的情况总数为:
(m+1)(m+2)/2+m(m-1)/2=m^2+m+1
因此,可分数列的概率为:
得证!撒花完结!
觉得难吗?上面除了最后一步用到一些高中的放缩技巧,里面几乎所有知识、策略都在奥数或我们小学思维课上有讨论!
可能有些同学会说,这和原题是不是不一样?
聪明的同学肯定发现了,用1、2、3、4、5……这样的数列,只是便于大家理解,任何等差数列(公差不是0)的情况,都可以用上述证明逻辑,推理得证!
在研究院的小学思维课,我经常带着同学们探讨这类问题,就是让同学们知道,再复杂的难题,都有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去处理
而见多了难题、复杂题目的同学,就不会有畏难情绪,愿意去挑战和思考难题,久而久之,他的思维能力、思维深度、思想方法,会得到充足的培养和锻炼。
这对未来初高中的数学学习,有重要的帮助。
孙维刚小学数学思维系统课第1期
《生活中的数学》来了
从生活中的趣味数学入手
推理背后的数学思维模型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复杂问题
👇
-主讲人-
陈硕老师


-往期家长反馈-

-适合对象-
9-12岁青少年
趣味生活问题入手
培养数学思维
激发数学兴趣
让孩子更聪明
10讲直播 作业批改 社群答疑
直播时间
7.24~8.0319:00~20:00
7月29日休息一天
早鸟三重福利限时赠送
《孙维刚立志成才》实体书
1个月博雅会员、纸质资料

更多详情,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