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襄子为何不传位给亲生儿子,反而要传给兄长赵伯鲁的后代?

[复制链接]
君子兰 发表于 2024-6-12 18:08:34|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赵毋恤执政期间,联合韩、魏两家共同打败实力雄厚的智氏,使赵氏崛起为诸侯强国。他奠定了赵国的基础,并确立其版图,成为瓜分晋国的三大家族之一,堪称赵国的奠基者。
赵毋恤之所以被指“得位不正”,源于赵氏家族内部的继承纷争。原定的继承人乃赵毋恤之兄赵伯鲁,此乃赵简子早年所立的世子,故赵毋恤的继位引发了质疑。
赵毋恤身为赵简子之子,却非嫡非长,仅是庶子之一,且地位卑微。因其母原为婢女,出身低贱,故赵简子初亦不看好此子。然而,赵毋恤却以自身才能逐渐崭露头角。

《史记》中,简子曾言:“此子之母出身卑微,乃一翟地婢女,何以显贵?”简子此言,实是质疑其子血统,以为卑贱之母难诞贵子。然历史长河中,不乏出身微贱而成就非凡之人。
赵毋恤自幼聪颖好学,胆识超群,非兄长纨绔之辈。得相术师姑布子卿赏识,渐受其父赵简子青睐。终废原世子赵伯鲁,立庶子赵毋恤为世子,赵毋恤遂承晋国赵氏之业,世称“赵襄子”。
赵襄子即位后,自觉非嫡长子,却得嫡兄赵伯鲁让位,遂怀归位之心。他不立亲子为嗣,意在重归继承权于伯鲁一脉。终决意传位于伯鲁之孙赵浣,赵浣即位,称赵献侯。
赵襄子选择传位给赵伯鲁一系,除了得位问题,还受限于当时的宗法制度。该制度强调嫡长子继承,即“立嫡以长不以贤”,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因此,赵襄子遵循此原则,确保权力传承的合法性。

赵襄子或许因家族内外的舆论重压,及对赵伯鲁一系的愧疚,终决定归还权位给赵伯鲁直系后裔。唯有坚守宗法制,方能平息国内纷争,维护赵氏家族团结,为赵氏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赵简子治晋之余,亦重子嗣之教育。特将训诫刻于竹板,令诸子熟读深思,并定期考其成果。某日,相师姑布子卿来访,赵简子更邀其为公子相面,探寻将军之才。
《史记》载:“某日,姑布子卿面见简子,简子召集诸子以观其相。子卿言:‘众子皆非将军之材。’简子忧:‘赵氏将亡?’子卿又言:‘路上曾遇一子,似君之嗣。’简子召来毋恤,子卿见而赞:‘此乃真将军也!’”

姑布子卿环顾四周,未见合适的将军人选,赵简子忧心忡忡:“赵氏恐将不保?”子卿却言:“途中见一童,疑是公子。”此子即赵毋恤,其母乃翟地婢女,身份卑微,故赵简子从未重视,此次相面也未召其前来。
经姑布子卿提醒,赵简子召回久违之子赵毋恤。子卿初见毋恤,便立赞其将军之才。赵简子遂对毋恤刮目相看,此后每召诸子论事考才,均不忘带上毋恤,悉心培养。
《史记》载言:“自此以降,简子召集诸子共议,以探智慧。经多番交流,毋恤脱颖而出,被誉为最为贤明之子。”此段文字,言简意赅,逻辑清晰,尽显原作者之风采。
赵毋恤自幼才智出众,勤奋好学,与游手好闲的兄长们截然不同。他珍视父亲教导,竹简训诫铭记于心。每逢考核,他总能流利背诵,赢得父亲赞赏。赵简子视他为众公子中最贤能者。

赵简子随着诸子渐长,越发关注其品性才能。某日,他出题考验诸子,称常山藏有宝符,寻得者赏。诸子闻讯,纷纷上山搜寻,然皆无所获,包括长子伯鲁与庶子毋恤,皆未能觅得此符。
毕竟,符节藏于广袤山林,如同沧海寻针,岂易得见?或许赵简子未尝真置宝符于山,实乃考验诸子之策。诸公子皆丧气言未得,独赵毋恤出列,自信言已得“宝符”。
《史记》载:“简子谓诸子言:‘我藏符于常山,先得者赏。’诸子竞赴山寻,无果。毋恤归言:‘已得符,从山望代,可取之。’简子见毋恤贤能,遂废太子伯鲁,立毋恤为储君。”
赵毋恤对父言:“山上观代国,我赵氏力可取之,此真宝符也。”赵简子赞许其贤能,远见卓识,胸怀壮志,得代地益家族长远。遂决意废嫡立庶,立赵毋恤为世子。

公元前476年末,赵简子病危,召世子赵毋恤至榻前。他嘱咐道:“我死后,葬毕,汝必登夏屋山远眺。”赵毋恤应允。赵简子续言:“若赵氏有难,晋阳可为依托。”赵毋恤含泪答应:“父亲,孩儿铭记在心,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赵毋恤安葬父后,以世子身份接任赵氏大宗首领,并承袭父亲在晋国的官爵,人称“赵襄子”。然四卿轮流执政,故智氏大宗首领荀瑶继赵简子之后,担任晋国正卿。
【赵襄子嫁姐讨好代君,谋取代国】
赵襄子深悟父命,夏屋山北即为代国,即昔日所言之宝符。葬父后,他身着孝服登至山巅,虽美景尽收眼底,但目光却聚焦远方代地。他心中默念:“得代地,赵氏必兴!”
《史记》载:“简子葬后,服未脱,即北上夏屋山。而襄子之姊,已身居代王之妻,尊贵显赫。”言简意赅,展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与人物关系。

赵襄子下山后,精心策划攻取代国之计。探知代君嗜色,遂将亲姐嫁之,以示亲善,共谋互援。未几,襄子精选善舞之女,于夏屋山设宴款待姐夫代君,意图渐显。
代君闻讯,欣然赴约于夏屋山。赵襄子设宴,铜斗盛酒肴款待,舞女献技助兴。待其畅饮沉醉之际,襄子一声令下,厨子掷斗击君,武士挥兵斩其从者,瞬息间,代君与其众皆遭不测。
《史记》载:请以王身代,令厨者持铜器奉食,暗令厨人趁机击杀王及从者。后起兵平定代地。其姊闻噩耗,痛呼天地,以笄自尽。终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以代地为其封地。
代君及护卫随从亡,赵襄子欲接回其姐。然其姐拒绝归赵,泪洒一地,终以锐簪自尽。代国人哀其姐,名其亡处为“磨笄山”。山名至今犹存,赵襄子未及悲恸,即发兵攻代。

攻克代地后,赵襄子赠予其兄伯鲁之子赵周。襄子自感非嫡长子,窃夺兄嗣位,欲归还之。因伯鲁早逝,襄子遂立其侄赵周为嗣,并尊称为“代成君”。
【赵襄子联合韩、魏两家,攻灭智氏,确立赵国版图】
赵襄子攻克代国后不久,便与晋国重臣智伯关系紧张。起因在于晋攻郑之战中,赵襄子未遵智伯之命攻城,此举引发智伯不满,双方嫌隙渐生。
赵简子离世后,智伯继任正卿,肩负晋国重任。他既利用职权为家族谋福,又坚守晋国霸业之志。为巩固中原霸主地位,智伯亲自领兵,征战齐、郑,彰显其雄心壮志。
公元前464年,智伯与赵襄子联手征伐郑国,势如破竹,连夺九城,直逼新郑。智伯令赵襄子攻城,然赵襄子顾全家族利益,拒不从命,致两家生隙。终因将佐失和,晋国未能攻下郑都。

越王勾践最终成功灭吴,成为春秋之末的霸主。智伯决心振兴晋国,便献出封邑,意图强化晋国公室,并要求赵、韩、魏三家效法。韩、魏虽知智伯用意,但惧其势大,只能屈服,交出土地。
《史记》载,知伯向韩、魏索地,二国应允。后索赵地,赵拒之,因知伯曾辱赵围郑。知伯怒,遂联合韩、魏攻赵。赵襄子惶恐,遂奔晋阳以求自保。
赵襄子因与智伯有隙,且不愿受其摆布,断然拒其献地之请。智伯怒而联韩、魏攻赵。赵襄子自知赵氏势弱,难敌三家之众,遂依父言退守晋阳,另谋对策。
《史记》载,三国攻晋阳久攻不下,遂引汾水灌城。襄子忧惧,夜间密遣张孟同与韩、魏联络。韩、魏共谋,三国合力灭知氏,瓜分其地。

赵襄子虽凭地利固守晋阳城年余,三家久攻不下。然智伯妙计出,掘汾水灌城。城墙再坚,亦难抵水浸,联军将胜。赵襄子急,密遣人出城联络韩、魏。
韩、魏两家因智氏之威而受胁迫,深恐重蹈“唇亡齿寒”之覆辙。若赵氏覆灭,智伯瑶必转而攻韩、魏。于是,韩、魏与赵氏结盟。三家联手反击智伯,赵襄子施水攻之计,决堤放水淹智军,终大败智氏。
赵襄子深恨智伯,斩其首级,雕漆为爵以饮酒。后为除后患,联韩、魏灭智氏,瓜分其地。自此,晋国四卿变三卿,三家不断瓜分晋土,遂称“三晋”。赵氏得智氏与晋室之地,终成诸侯之实。
【赵襄子决定还位与兄长赵伯鲁一系】
赵襄子娶空同氏女,育五子。然他不愿子嗣继位,欲还位于赵氏嫡系。兄伯鲁已逝,故欲传位其子代成君赵周。然赵周亦早逝,遂立赵周之子赵浣为嗣。

《史记》载:五子生后,襄子因伯鲁未得位,拒不立己子,执意传位伯鲁之子代成君。然成君早逝,遂立其子浣为太子,浣继位,即献侯。
公元前425年,赵襄子逝世后,其侄孙赵浣继任赵氏家族大宗首领。但赵襄子之子赵嘉对此不满,立即驱逐赵浣,自立为代地之主,后人称之为“赵桓子”。
《史记》载:“桓子驱逐献侯,自代立位,仅一年即逝。国人认为桓子之立非襄子所愿,遂联手诛其子,复迎献侯归位,以续其统。”
赵桓子继位一年后逝世,国人认为其自立违背襄子遗愿,遂共诛其子,再立赵浣为家主。终由赵伯鲁之孙赵浣继承赵氏族长之位,后人称之为“赵献子”。

从这一细节可窥见赵襄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他确实怀有将王位归还给兄长伯鲁一脉的真诚意愿。他的这一决定,既体现了家族情感的深厚,也彰显了他对家族传统的尊重。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