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刘伯温有多神?死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17年后老朱后悔不已

[复制链接]
funnytear 发表于 2024-6-12 17:48:27|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伯温临终之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这让朱元璋疑惑不解,直到17年后老朱才后悔不已。
军事刘伯温究竟有多神?
朱元璋到底明白了什么?

在刘伯温晚年时,他生了一场重病,正好朝中生变,刘伯温怕自己也会成为那些功臣们的下场,于是他趁机跟朱元璋请辞,想要回乡颐养天年。
朱元璋知道后百般不情愿,他多次劝说刘伯温留下,但是刘伯温却已经下定了决心,他没有办法,只能答应刘伯温的请求。
这一年刘伯温已经61岁了,他离开朝堂回到浙江老家,过上了颐养天年的生活。
而朱元璋也知道刘伯温只是想找理由离开朝堂,他生怕刘伯温是装病,于是几次三番亲自去探望他,还派了人每天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后来确定刘伯温是真的生了病,这才作罢。

洪武八年,刘伯温不慎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后非常担忧他,于是派了朝中丞相胡惟庸前去探望。
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刘伯温治病,刘伯温每天都按照御医开的方子抓药,然而当他吃了一段时间,却发现了不对劲。
病不但没好,反而还感觉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东西,每天挤压在一起,让他感觉很痛苦。
他与胡惟庸本就不是一路人,刘伯温很快就反应过来,药方肯定有不对的地方,于是他拖着病体去觐见了朱元璋。

刘伯温说明了胡惟庸到来之后自己的情况,并且服用御医开的药方后身体更加不适的情形,自己作为老臣,他原以为朱元璋定能下令彻查。
谁知道朱元璋只是非常轻描淡写地让他好好养病,皇上的态度让他非常心寒,他顿时明白,胡惟庸之所以敢这么明目张胆,恐怕是有恃无恐。
帝王近些年在朝中大肆铲除异己,恐怕自己也在其之列了,想到这些,刘伯温再没有说什么,只是动身准备离开京师。

回到家中后,虽然他在竭力调养身体,但是仍旧没有好转,并且还每况愈下,大夫想尽了一切办法,也只能勉强维持他的正常饮食。
而刘伯温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再加上他知道皇上想让他死,失望至极之下,刘伯温竟然主动拒绝了一切的药石。
都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既然是帝王的心愿,刘伯温竟然抱了必死的心态。
几天以后,刘伯温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叫来自己的儿子交代后事,而他此时仍然心系朝堂,并且竟然交代了两件非常奇怪的遗愿。

刘伯温临终前拿了两样奇怪的东西给朱元璋,直到17年后,人们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刘伯温的长子刘琏也在朝中为官,于是他让儿子从他书房中拿出来一本天文书,这本书他早就准备好,计划在自己死后呈到皇上的手中。
他嘱咐刘琏,在他死后,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将这本书交给皇上,一刻也不能耽搁,从此以后,刘家的子孙不能再学习这门学问。
与此同时,他还嘱托刘琏,在进献书籍的同时,还要再准备一筐鱼一起呈上,当刘琏好奇地问用意时,他却并没有多说。

随后刘伯温又嘱托自己的次子刘璟,为政的要领是要刚柔并济,为官者就要以身作则、修身养德,国家的律法应当简洁,以达到警醒他人的目的,而不是让人们动辄得咎。
只有仁德优良,才能保证朝廷的公信力,只有这样,上天才能保佑大明永命万年。
当时刘璟在閤门使供职,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直接服务于最高权力的内廷机构,他能接触到朝政,自然也对朝堂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刘伯温的这番话也是想要教导儿子,应当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不忘为官的初衷。

说完这些话,刘伯温又叹了一口气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禀明我毕生所学,但是现在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等到胡惟庸败了,皇上自然会想起我,到时候你再把这番话说给皇上听吧!”
交代完遗言后,刘伯温的心中松了一口气,同时想起从前的种种,更是感觉心中悲凉。
刘琏得到父亲的命令后,立即动身前往南京进宫觐见朱元璋,当他将天文书跟一筐鱼呈上去之后,朱元璋非常不解。
如果光是一本天文书,他还能理解为刘伯温不愿让自己忘记他,但是这一筐鱼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他好奇地问刘琏,刘琏也表示自己只是遵照父亲的吩咐做事,其他的并不清楚。
这件事成了朱元璋心头的一根刺,闲暇时他就经常想起,但是却始终没有参透其用意。
半个月后,刘伯温在家中与世长辞,享年65岁。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悲痛不已,为了弥补自己心中的遗憾,朱元璋逐渐开始重用他的两个儿子,长子刘琏还一路升到了江西布政使司参政的位子。

这些年间,朱元璋在朝中遇到的难题不少,他时常想起刘伯温,不过心中还是有个困惑没有解开,他始终没有想明白那一筐鱼的用意。
直到17年后,因为一件事的发生,朱元璋才突然恍然大悟,他明白了刘伯温的良苦用心,顿时觉得这筐鱼不简单。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刘伯温临终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却让他在17年后恍然大悟,并且后怕不已。
朱元璋一生中最痛心的时刻,莫过于长子朱标逝世,此时他已经着手准备把江山交到朱标的手上,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却痛失爱子,白发人送黑发人。
这使得朱元璋一夜之间就老了很多,朱标之死先是让他痛失儿子,随后又让江山痛失储君,所以现在朱元璋必须要考虑把江山交给谁。
经过一番权衡之后,他最终选定了朱标的长子、他的长孙朱允炆来继承皇位,不过在幼主继位之前,他还需要干一件大事。

朱允炆年幼、资历短浅,肯定无法控制住那些跟随他打江山的老臣,与其让朱允炆费尽心力去收服他们,不如全都除掉,这样他才能放心地把江山交到孙儿手上。
从此以后,朱元璋就开始在朝中大肆杀戮,一些手握大权、并且还桀骜不驯的大臣们全都成了他的刀下亡魂。
光是处理了这些朝臣他还是不放心,自己越过儿子们将长孙立为储君,如果哪个儿子心生不满起了反意,朱允炆根本镇压不住。

于是朱元璋再次狠心将儿子们也全都封了藩王,赶出了京城,并且还下令没有诏书不得回京。
可以说朱元璋为了这个江山费尽了心思,也许朱元璋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他绝对是一个好君王。
然而这个时候,朱允炆看到爷爷在朝中大开杀戒却十分于心不忍,于是他对朱元璋说道:“胡虏不安定,让诸王不防御,可若是诸王不安分,谁去抵御呢?”
意思是说,您将诸王都封藩派走,他们纵使可以守护边疆,让边疆不会生乱,但要是诸王不安分的时候,谁帮我去抵御呢?

这句话瞬间让朱元璋哑口无言,他将自己的儿子都派走,朝中的重臣都杀光,朱允炆没有了半点可用之人。
想到这里,朱元璋突然间就明白了当年刘伯温送给自己那筐鱼的用意。
他只考虑眼前朱允炆能否顺利继位,但是却忽略了更加长远的利益,他将朝中的大臣们一网打尽,竭泽而渔,将来朱允炆还能坐稳朝堂吗?

朱元璋顿时惊出一身冷汗,后怕不已,没想到在刘伯温逝世17年后,自己才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
这顿时让他非常后悔,但是此时已经追悔莫及了。
而事实证明,都说“一统天下刘伯温”,刘伯温果然是料事如神,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登基称帝,然而没多久朱棣就发起了靖难之役。
朱允炆被逼退位,朝堂陷入了混乱,重新来了一次大清洗。

如果朱元璋没有怀疑刘伯温,认真揣摩他的用心,不知道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种走向呢?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